• 93826阅读
  • 2065回复

*****中*国*历*史*&*中*国*文*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semi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270楼 发表于: 2008-03-02 21:02:15
65 萨尔浒之战


                    “明朝衰亡,后金兴起,‘肇于是战’”

    萨尔浒之战,是明与后金争夺辽东的关键性一战。
    在这次战役中,后金军在作战指挥上运用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5天之内连
破三路明军,歼灭明军约5万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成为战争史上集中兵力各个击破
的一个出色战役。
    后金是居住在我国长白山一带女真族建州部在明时建立的政权。北宋末期,女真完
颜等部建立金朝,从东北进入黄河流域,另一些部落仍留居东北。明朝初年,这些留居
东北的部落分为海西、建州、东海三大部。明神宗万历十一至十六年(1583—1588年),
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统一建州各部,又合并了海西与东海诸部,控制
了东临大海(今rb海)、西界明朝辽东都司辖区、南到鸭绿江、北至黑龙江以北外兴
安岭等广大地区,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过程中,确立了兼有军事、行政、生产三方
面职能的八旗军制。八旗士兵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开始时只分黄、白、红、蓝四色旗
帜。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又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共为八旗。女真人
分编在八旗中,每旗可出兵7500人,共有兵力6万余人,主要是骑兵。此外,还修筑了
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等城堡,补充马匹和战具,屯田积粮,积极备战。万历四十四
年(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年号天命,称金国汗,以赫图阿拉为都城。
    明朝统一全国后,在东北设官置治,建卫设防。洪武四年(1371年)在辽阳设立定
辽都卫,后改为辽东都指挥使司;
    永乐元年(1403年)置建州卫,永乐七年在黑龙江口附近的特林设置奴儿干都指挥
使司。后又在这些地区陆续增设卫所。
    万历时从鸭绿江至嘉峪关设置“九边”即9个重镇,其中辽东辖今辽宁大部地区。
明朝对女真各部的统治,一面以羁糜政策笼络其首领,封官晋爵赏赐财物;一面分化女
真各部,使其互相对立,以便分而治之。后来由于对女真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不断加
剧,引起了女真人民的强烈不满和反抗。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便利用这种不满情
绪,积极向明辽东都司进行袭扰。在明与后金对抗中,居于开原附近的女真族叶赫部,
为避免被努尔哈赤吞并,依附明朝,反对后金。鸭绿江以东的朝鲜李氏王朝,也倾向于
明。蒙古察哈尔部,住在归化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与承德之间,与金对立,但同明
的关系也好坏无常。住在大兴安岭南部的蒙古科尔沁部与住在大凌河以北的蒙古喀尔喀
部,倾向并依附后金,常与后金配合,袭扰辽东。在这种形势下,明虽可以利用叶赫部
屏蔽辽东,利用朝鲜李氏王朝牵制后金,但叶赫部人少力弱,朝鲜李氏王朝也因遭到日
本的侵略和后金的袭扰无力助明。
    因此,明与后金在争夺辽东的斗争中,一开始就处于不利境地。
    明朝晚期,因忙于镇压关内人民起义,无力顾及辽东防务,驻守辽东的明军,训练
荒废,装备陈旧,缺粮缺饷,虚额10余万,实有兵不过数万。加上长期处于和平环境,
守备又极分散,军队战斗力差。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正月,努尔哈赤趁明朝内争激
烈、防务松弛的时机,决意对明用兵。二月,召集诸臣讨论用兵方略,决定先打辽东明
军,后并叶赫部,最后夺取辽东。三月间,加紧秣马厉兵,扩充军队,修治装具,派遣
间谍,收买明将,刺探明军虚实。在经过认真准备和精心筹划之后,努尔哈赤在四月十
三日誓师反明,率步骑2万发起进攻。次日,兵分两路,左四旗兵取东州堡,(今辽宁
抚顺县东大东州)、马根单堡;自率右四旗兵及八旗精锐内兵(护军)向抚顺所(今辽
宁抚顺城)进发。十五日清晨进围抚顺城,明军守将李永芳不战而降。明军在抚顺周围
的堡寨均被后金军占领。四月二十一日从广宁(今辽宁北镇)出发的明总兵张承荫部1
万援军赶至,双方展开激战,张承荫战死,明军死伤甚众。四月二十六日后金军撤回都
城。五月,后金军再次越过边墙,攻克明大小堡寨11个。七月,后金军进围清河堡(今
辽宁本溪市东北),经力战后攻陷清河堡。
   


被过滤广告

    至此,抚顺城以东诸堡,大都为后金军所攻占。后金军袭占抚顺、清河后,曾打算
进攻沈阳、辽阳,但因力量不足,翼侧受到叶赫部的威胁,同时探知明王朝已决定增援
辽东,便于九月主动撤退。经过一段休整,努尔哈赤又于次年正月亲率大军进攻叶赫部,
给予其重大打击和破坏,基本稳定了翼侧,然后倾其全力对付明朝。
    万历后期,明统治者只顾抽调重兵镇压人民起义,对辽东防务置之不顾。及至抚顺
等地接连失陷,明神宗方感到事态严重,派杨镐为辽东经略,主持辽东防务。并决定出
兵辽东,大举进攻后金。但由于缺兵缺饷,不能立即行动,遂加派饷银200万两,并从
川、甘、浙、闽等省抽调兵力,增援辽东,又通知朝鲜、叶赫出兵策应。经过半年多的
准备,援军虽大部到达沈阳地区,但粮饷未备,士卒逃亡,将帅互相掣肘。明神宗唯恐
师老财匮,不顾这些情况,一再催促杨镐发起进攻。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二月,明
抵达辽东的援军8.8万余人,加上叶赫兵一部、朝鲜军队1.3万人,共约11万,号称杨
镐的作战方针是:以赫图阿拉为目标,分进合击,四路会攻,一举围歼后金军。具体部
署是:总兵马林率1.5万人,出开原,经三岔儿堡(在今辽宁铁岭东南),入浑河上游
地区,从北面进攻;总兵杜松率兵约3万人担任主攻,由沈阳出抚顺关入苏子河谷,由
西面进攻;总兵李如柏率兵2.5万人,由西南面进攻;总兵刘綎率兵1万余人,会合朝
鲜军共2万余人,经宽甸沿董家江(今吉林浑江)北上,由南面进攻。另外,总兵官秉
忠率兵一部驻辽阳为机动部队,总兵李光荣率兵一部驻广宁,保障后方交通。杨镐坐镇
沈阳指挥。原拟二十一日出边进击,但因天降大雪,改为二十五日。同时,限令明军四
路兵马于三月初二会攻赫图阿拉。但四路明军出动之前,作战企图即为后金侦知,因而
努尔哈赤得以从容应付。
    努尔哈赤在攻破抚顺、清河之后,鉴于同明军交战路途遥远,需要在与明辽东都司
交界处设一前进基地,以备牧马歇兵,于是在吉林崖(今辽宁抚顺市东)筑城屯兵,加
强防御设施,派兵守卫,以扼明军西来之路。此时,当努尔哈赤探知明军行动后,认为
明军南北二路道路险阻,路途遥远,不能即至,宜先败其中路之兵,于是决定采取“凭
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集中兵力、逐路击破的作战方针,将10万兵力集结于都城附
近,准备迎战。二月二十九日,后金军发现刘綎军先头部队自宽甸北上,西路杜松军已
出抚顺关东进,但进展过速,孤立突出时,决定以原在赫图阿拉南驻防的500兵马迟滞
刘綎,乘其他几路明军进展迟缓之机,集中八旗兵力,迎击杜松军。三月初一,杜松军
突出冒进,已进至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大伙房水库附近),分兵为二,以主力驻萨尔
浒附近,自率万人进攻吉林崖。努尔哈赤看到杜松军孤军深入,兵力分散,一面派兵增
援吉林崖,一面亲率六旗兵4.5万人进攻萨尔浒的杜松军。次日,两军交战,将过中午,
天色阴晦,咫尺难辨,杜松军点燃火炬照明以便进行炮击,后金军利用杜松军点燃的火
炬,由暗击明,集矢而射,杀伤甚众。此时,努尔哈赤乘着大雾,越过堑壕,拔掉栅寨,
攻占杜军营垒,杜军主力被击溃,伤亡甚众。后金驻吉林崖的守军在援军的配合下,也
打败了进攻之敌,杜松阵亡。明西路军全军覆没。
    明军主力被歼后,南北两路明军形孤势单,处境不利。是夜,马林军进至尚间崖
(在萨尔浒东北),得知杜松军战败,不敢前进,将军队分驻三处就地防御。马林为保
存实力,环营挖掘三层堑壕,将火器部队列于壕外,骑兵继后。又命部将潘宗颜、龚念
遂各率万人,分屯大营数里之外,以成犄角之势,并环列战车以阻挡敌骑兵驰突。努尔
哈赤在歼灭杜松军后,即将八旗主力转锋北上,迎击马林军。三月初三,后金军一部骑
兵横冲龚念遂营阵,接着以步兵正面冲击,攻破明军车阵,击败龚军。后金主力进攻尚
间崖后,马林率军迎战。后金以骑兵一部迂回到马军阵后,两面夹攻,大败马林军,夺
占尚间崖。接着率兵击破潘宗颜部,北路明军大部被歼。
    刘綎所率的南路军因山路崎岖,行动困难,未能按期进至赫图阿拉。因不知西路、
北路已经失利,仍按原定计划向北开进。努尔哈赤击败马林军后,立即移兵南下,迎击
刘军。
    为全歼刘军,努尔哈赤采取诱其速进,设伏聚歼的打法,事先以主力在阿布达里岗
(赫图阿拉南)布置埋伏,另以少数士兵冒充明军,穿着明军衣甲,打着明军旗号,持
着杜松令箭,诈称杜松军已迫近赫图阿拉,要刘綎速进。刘綎信以为真,立即下令轻装
急进。三月五日,刘綎先头部队进至阿布达里岗时,遭到伏击,兵败身死。努尔哈赤乘
胜击败其后续部队。
    杨镐坐镇沈阳,掌握着一支机动兵力,对三路明军未作任何策应。及至杜松、马林
两军战败后,才慌忙调李如柏军回师。李如柏军行动迟缓,仅至虎拦岗(在清河堡东)。
当接到撤退命令时被后金哨探发现,后金哨探在山上鸣螺发出冲击信号,大声呼噪。李
如柏军以为是后金主力发起进攻,惊恐溃逃,自相践踏,死伤1000余人。
    萨尔浒之战,历时5天,以明军的失败、后金军的胜利而告结束。明军的失败,作
战指挥方面的原因,一是对后金军的作战能力估计不足,情况不明,料敌不确,筹划不
周,准备不充分,因而分进不仅未能达成合击,反遭各个击破。二是主力突出冒进,孤
军深入,陷入重围,全军覆没,并使南北两路也陷入力单势孤的危境,为后金从容转移
兵力,依次各个歼击造成了有利战机。三是杨镐掌握的机动部队置于辽阳,远离前线,
既不能及时策应前队,也不能掩护败退。加上杨镐远处后方,对战况盲无所知,前线又
无人统一指挥和协调各军行动,其失败是必然的。另外,明军作战意图事先泄露,使后
金预有准备,也是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反观努尔哈赤,在作战指挥上运用集中兵力各
个击破的方针是十分成功的,首先,及时探明敌情,适时判明对方进攻的主次方向,正
确决定首先反击对其威胁最大而又孤立突出的杜松军,形成对明军各路的中间突破。其
次,善于集中使用兵力,除以一部扼守要点外,八旗主力始终集中使用于一个方向上,
从而在总兵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能使每战形成局部优势,保证战斗的胜利。再次,能
发挥其骑兵快速机动的特长,及时迅速转移兵力,既弥补了兵力不足,又使明军猝不及
防。另外,努尔哈赤善于用间行诈,也是取胜的重要原因。
    后金军此战的胜利,不但使其政权更趋稳固,而且从此夺取了辽东战场的主动权。
而明军自遭此惨败,完全陷入被动,辽东局势顿形危急。此战之后,后金军乘势攻占开
原、铁岭,征服了叶赫部。明由轻忽自大变为软弱妥协。消极保守的战略思想占了主导
地位,直至最后清叩关而入,明朝灭亡。
离线semi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271楼 发表于: 2008-03-02 21:03:22
66 明末农民战争


                        中国古代农民军事武装斗争的顶峰

    明末农民战争,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农民起义军与明清军队进行的一场战争,近
200万农民革命大军在黄河南北、长江上下十几个省的辽阔地区,与明清地主阶级军队
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这次战争从明天启七年(1627年)陕西王二起义开始,经过渑
池之战、洛阳之战、襄阳之战、成都之战和山海关之战,至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失
败,起义军与明军战斗17年,与清军战斗14年,是中国历史上历次农民战争的最高发展
和总结。
    明朝末年,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突出表现在农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
在腐朽的封建地主阶级压榨下,全国各地反抗斗争层出不穷,陕西地区成为农民起义的
中心地。
    陕西长期以来是全国社会矛盾的焦点,明朝藩王对农民横征暴敛,农民生活比其他
地区更为困苦,阶级矛盾尖锐。这一地区又是蒙、汉、回民杂居地区,是激烈的民族斗
争场所,各族人民与明朝统治者矛盾很深。因此,陕西地区成为最早酝酿和爆发农民战
争的地区。在这种社会条件下,以陕西为中心,全国各地农民起义,士兵兵变,手工业
者罢矿不断发生,为明末农民战争准备了必要条件。
    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斗耀不顾饥民死活,仍然催逼赋
税,敲骨吸髓地榨取农民。白水饥民王二聚集了数百个无法活命的农民进行斗争,他高
声问大家:“谁敢杀死知县?”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敢杀。”于是王二率饥民冲进
县城,杀死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
    王二首义点燃了农民战争的星星之火,各地纷纷响应。天启八年(1628年),陕西
府谷王嘉胤、汉南王大梁、安塞高迎祥等领导饥民起义,张献忠也在延安米脂起义,李
自成后来投入高迎祥军中。这一时期最有影响的是王嘉胤义军,他们曾经一度占领府谷,
称王设官,建立了临时性革命政权。但是,农民起义军没有统一指挥,各自为战,而且
成份复杂,缺乏推翻明朝政权的明确目标,就全国范围来看还处于战略防御态势。
    陕北起义震惊了明朝统治者,崇祯皇帝准备利用剿抚兼施的策略尽快平息农民起义,
三边总督杨鹤执行以抚为主,以剿为辅的政策,企图瓦解农民革命。在明军剿抚兼施进
攻下,陕西战场义军除壮烈牺牲外,不少首领接受了朝廷招安,呈现出时降时叛的复杂
局面。为避开明军主力,王嘉胤率军入晋,起义中心转移到山西。王嘉胤牺牲后,王自
用联合高迎祥、张献忠、罗汝才各部,号称36营,在山西继续战斗,农民起义军由分散
状态进入协同作战阶段。义军势力壮大,宣告了明朝招抚政策破产,主抚派杨鹤下台,
洪承畴继任三边总督,集中力量围剿起义军。王自用在崇祯六年(1633年)作战牺牲,
起义军在高迎祥领导下与明军展开了激烈博斗,损失较大。为保存实力,起义军从山西
转入河南。崇祯六年(1633年)冬,高迎祥、张献忠、罗汝才、李自成等经渑池县突破
黄河防线,转移到明军力量薄弱的豫西,展开了新的战斗。渑池突围的胜利,不但使义
军未被消灭,而且变被动为主动,对后来起义军势力壮大意义重大。
    起义军渑池突围后,在豫楚川陕交界山区流动作战,与明军周旋,明军不得不分兵
把守要隘,穷于追剿,陷入战线过长,兵力分散的困境。明将洪承畴为改变被动局面,
以重兵包围起义中心地区,实施重点进攻,高迎祥义军接连败于确山、朱仙镇(今河南
开封市西南)等地,连连受挫,被迫转入西部山区。崇祯九年(1636年)夏,起义军被
围困在丛山之中长达3个月。高迎祥率部从陕西汉中突围,遭到陕西巡抚孙传庭埋伏,
被俘牺牲。
    高迎祥牺牲后,起义军逐渐形成为两支劲旅,一支由张献忠领导,活动在湖北、安
徽、河南一带;另一支由李自成领导,活动在甘肃、宁夏、陕西一带。崇祯十一年
(1638年),在洪承畴优势兵力围攻下,起义军蒙受了很大损失。李自成兵败梓潼,退
守岷州(今甘肃岷县)、临洮。张献忠败于南阳、麻城,最后投降了明军,起义转入低
潮。为保存起义军力量,李自成率部进入河南,于崇祯十四年(1641年)一月攻占洛阳,
镇压了福王朱常洵。张献忠经过一年休整,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五月再次起兵,在
罗?山(今湖北竹山县东南)歼灭明军主力左良玉部,后转入四川,在达州战役中大获
全胜,随即兵进湖北,于崇祯十四年(1641年)二月攻陷襄阳,镇压了襄王。李自成、
张献忠相继攻占洛阳、襄阳,宣告了明朝围剿政策的破产。
    张献忠、李自成两支大军相互应援,分别在川陕和河南战场与明军作战。张献忠于
崇祯十六年(1643年)五月攻下武昌,把楚王投入江中。张献忠在武昌称大西王,初步
建立了政权。次年,张献忠带兵入川,八月攻陷成都,在成都称帝,改元大顺,建立大
西政权。李自成从洛阳转入湖广作战,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攻下襄阳,称新顺王,
初步建立了政权机构。此后连克承天府(今湖北钟祥县)、孝感、黄州(今湖北黄冈市)
等地,基本上摧毁了明朝在河南的精兵,“据河洛取天下”。李自成攻占襄阳后,在政
治上提出“均田免粮”口号争取群众,军事上改变过去流动作战战术,派遣将领分守所
克城邑,严密军事组织,建立各种军事制度,把军队分为骑兵和步兵两种,形成营队两
组编制,战术上步骑配合,骑兵诱敌,步兵拒战,然后骑兵包抄合围。攻城时骑兵布围,
步兵冲锋,昼夜三番轮攻。这表明起义军已由流动作战阶段进入阵地战阶段,已具备了
推翻明朝的实力。李自成确定了先取关中,继取山西,后占北京的策略。崇祯十六年
(1643年)十月,李自成大军攻克潼关,率10万大军围歼明三边总督孙传庭,十一月起
义军不战而进入西安。崇祯十七年(1644年)一月,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势力进一步
壮大,把西安作为攻打北京的基地。然后,李自成亲率大军渡黄河进入山西,攻克太原,
沿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县),从北面包围了北京。另一路义军由左营制将军刘芳亮
率领,渡黄河攻克山西上党(今山西长治市),分取真定(今河北正定县)、保定,从
南面包围北京。三月十七日,李自成从昌平围攻北京,北京明军不攻自溃,十九日李自
成率兵进城,崇祯帝在煤山自杀,明朝被推翻。
    李自成进京后,面临的形势是如何消灭明朝残余势力,其中力量最强的是盘踞在山
海关的宁远总兵吴三桂,成为起义军的心腹之患。出于对农民起义军仇恨的地主阶级本
性,吴三桂投降了清朝,与清军联合镇压起义军。四月,李自成亲率大军攻打吴三桂,
在山海关激战。在满汉军队联合进攻下,李自成失败,撤回北京。二十九日匆忙称帝,
建国大顺,次日退出北京。
    李自成撤出北京后,有计划地实施战略退却,经山西平阳、韩城进入西安。清军在
清顺治元年(1644年)冬分兵两路进攻西安,次年二月潼关失守,李自成从西安经襄阳
进入武昌,五月,李自成在湖北通山县南九宫山遭到地主武装袭击,壮烈牺牲。顺治三
年(1646年),清军由陕南入川,攻打大西军,张献忠于次年七月撤离成都,北上与清
军作战,十一月牺牲在凤凰山(今四川南溪县北)。李自成、张献忠牺牲后,农民军余
部继续坚持战斗,大顺农民军分为两路,一路由郝摇旗、刘体纯等领导,活动在洞庭湖
以东地区;另一路由李过、高一功领导,活动在洞庭湖以西地区。大西农民军在孙可望、
李定国率领下转入川贵,坚持抗清斗争。清军集中兵力镇压义军,李过病逝,高一功、
刘体纯、郝摇旗等战死,孙可望降清,李定国兵败。到顺治十五年(1658年),明末农
民军余部完全失败。
    明末农民起义军和明清军队经过30余年的反复较量,推翻了明朝,打击了清朝,在
中国农民战争史上谱写了新篇章。
    明末农民战争最典型的战术是流动作战,具有很大优越性,义军时分时合,神出鬼
没,使明军疲于奔命。明军虽然在数量上占优势,但因督抚与武臣存在矛盾,军政腐败,
军队没有战斗力,且分兵作战,在具体战役中往往只有起义军的几分之一或1A10,常常
失败。农民起义军在战略策略上运用恰当,渑池突围完成了战略转移,后来从流动作战
转为阵地战,避免了不利条件,变被动为主动。起义军军纪严明,战斗力较强,与明军
形成鲜明对比。进入北京后,军事首领滋长了腐化思想,军队纪律松弛,战斗力下降,
在明清军队进攻下功败垂成。农民军将士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坚贞不屈的
革命气节,都激励着后人。
离线semi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272楼 发表于: 2008-03-02 21:03:46
67 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


                        中国古代海战史上最大的登陆作战

    收复台湾之战,是由民族英雄郑成功领导的驱逐荷兰殖民者的正义战争。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明朝末年,由于政治腐败,武备废弛,台湾、
澎湖的防卫力量逐渐削弱,给外敌窥伺造成可乘之机。17世纪初,荷兰政府在其亚洲的
殖民基地巴达维亚(今印尼雅加达)建立东印度公司,专门从事对东方各国的经济掠夺
和武力侵略。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开始,荷兰殖民者以贸易、通商为名,对我国
沿海各地进行袭扰。天启四年(1624年)在台南附近的台江登陆,侵占了台湾地区。崇
祯十五年(1642年),荷军在台湾北部击败西班牙殖民军,霸占了整个台湾。荷兰侵略
军侵占台湾后,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强征重税,进行搜刮。殖民者的残暴行径,激起
了台湾人民的愤怒和反抗,汉族和高山族人民的反抗和斗争遍及全岛各地,绐终没有停
止过。
    郑成功是明末将领郑芝龙之子,明亡后,退守金门、厦门一带,在东南沿海坚持抗
清斗争。为了驱逐荷兰殖民者,建立稳固的抗清基地,郑成功决意收复台湾。永历十三
年(1659年)十二月,郑成功召集诸将,研究收复台湾和留兵防守金门、厦门事宜。正
在此时,一个名叫何廷斌(一称何斌)的人,从台湾来厦门求见郑成功,控诉了荷兰殖
民者的种种暴行,希望郑成功把台湾同胞从荷兰压迫下解救出来。他还把荷兰殖民者的
情况透露给郑成功,并把台湾水道及要塞设防情况绘成地图,表示愿为向导。永历十五
年(1661年)正月,李定国联明抗清战败,大陆各省基本被清军占领。郑成功感到形势
紧迫,只有收复台湾,连接金门、厦门,然后进则可战而复中原,退则可守而无内顾之
忧。于是作出了进军收复台湾的决策。为了顺利收复台湾,郑成功进行了充分、周密的
准备:不断侦察台湾情况,秘密搜集情报,勘测航路,了解荷军兵力配备、设防等情况。
筹备粮饷,扩充军队,使陆师达到72镇,每镇1000人,水师20镇,总兵力10余万人。
    修造战船,加紧训练。永历十五年二月,郑成功在基本完成战前准备工作后,遂从
厦门移师金门,命其子郑经及部分将领留守厦门、金门,以防清军乘虚袭取;自率大军
进军台湾。
    进攻台湾的舰队分为两个梯队:郑成功亲率第一梯队先期出发,共有战舰数百艘,
部队2万人;第二梯队由黄安等指挥,共有战舰20余艘,部队6000人。台湾本岛地形东
高西低,人口会聚西部,以“澎湖为门户,鹿角为咽喉”。郑成功根据敌情地形,确定
如下作战方针:首先收复澎湖,以之为前进基地,然后乘涨潮之机,通过鹿耳门港,实
施登陆,切断台湾城、赤嵌楼两地荷军联系,分别予以围歼,然后收复台湾全岛。
    荷兰殖民者为了阻止郑成功收复台湾,也进行了一系列战争准备:增加兵力,到战
前,荷兰侵略军在台湾的总兵力约2800人,战舰“赫克托”、“斯·格拉弗兰”和“威
因克”、“马利亚”等以及小艇多艘。修城筑堡,在台南海岸修建了一些坚固的城堡和
炮台。其中的台湾城和赤嵌楼(今台南市西北的镇北坊),是荷兰侵略军用主要力量防
守的两个城堡。储备物资,实行封禁。规定禁止任何中国人进入赤嵌楼要塞,禁止渔民
下海捕鱼,不准商船与大陆贸易,禁止与大陆通信,以防走漏消息等等。搜集情报,通
过各种渠道,采取各种方式侦察郑军的动向。调整兵力部署,将其兵力主要配置在两个
方向上:一是台湾城及其附近的小岛和海面、江面,兵力约1800人,舰船多艘,由荷军
头目揆一亲率;二是在赤嵌楼驻兵500多人,由描难实叮率领;其他港口和城堡约有四、
五百人守卫。在此之前,鹿耳门港已用沉船堵塞航道。此港水浅礁多,不便通行,没有
派兵防守。揆一的意图是,依恃台湾城炮台的火力,居高临下,封锁海面,另派甲板船
防守大港海口,阻止郑军登陆。
    永历十五年(1661年)三月初一,郑成功在金门举行隆重的誓师仪式。二十三日中
午,郑成功亲率第一梯队自金门料罗湾出发,浩浩荡荡向东南挺进。次日清晨,舟师抵
达澎湖,因荷军兵力薄弱,很快予以占领。三日后,郑军继续东征,进至柑桔屿海面时,
遭风雨所阻,被迫折回。三十日,郑成功留下3000兵力驻守澎湖,率领舰队,冒着暴风
雨横渡海峡,于四月初一日拂晓航抵鹿耳门港外。由鹿耳门外海进港有两条航路:一条
是南航道,口宽水深,但有敌舰防守,陆上台湾城又置重炮瞰制航道,不易通过。另一
条是北航道即鹿耳门航道,门阔仅里许,水中沙石淤浅,舰船触之立碎,仅一线可容三
舟并进,水路长数十里,横渡可至赤嵌楼。由于航道水浅,荷兰侵略者事先又用破船堵
塞,因而只有涨潮时才能通过。郑成功决定由北航道突入。四月初一中午,海潮大涨,
郑成功乘机率队进发,大小战舰顺利通过鹿耳门,进入内海,将舰船分布在台江之中。
台湾城上的荷军以为中国船队一定会从正面进攻,所以只在南航道岸上准备了大炮。郑
成功偏偏从鹿耳门开进台江,避开了敌人的火力。荷兰军队对郑军这种出乎意料的行动
惊慌失措,来不及调整大炮,只好仓促出动夹板船到海面阻击,郑军水师冲过荷军防线,
先在赤嵌楼以北的禾寮港登陆,接着在鹿耳门方向登陆成功。台湾人民见郑军到达,争
先恐后前来接应,郑军很快站稳脚跟。
   


被过滤广告

    郑军顺利登陆后,荷兰侵略者的要塞赤嵌楼、台湾城及仅有的几艘战舰,便暴露在
郑军面前,处于分隔被围状态。但荷兰侵略军妄图凭借船坚炮利和城堡坚固,从水陆分
兵,乘郑军立足未稳,实施反击。海面上,荷兰侵略军以四艘舰船阻击郑军,郑成功以
60艘战船把荷舰包围起来,双方展开激烈炮战。郑军战舰装备虽不如荷军,但水兵们英
勇顽强。结果,击沉敌主力舰一艘,炸毁甲板船一艘,其余漏网逃走。在陆上,荷兰舰
长贝德尔率领240名士兵向郑军反击。郑将陈泽率4000人,以大部兵力正面迎击,以七
八百人迂回到敌军侧后,前后夹击。结果,贝德尔毙命,荷军被歼180多人,只有少数
人逃回台湾城。荷兰侵略军海陆两战失败后,仍企图固守赤嵌楼、台湾城这两座孤立的
城堡。郑成功一面派兵切断荷军水陆交通,一面乘胜进攻赤嵌楼。台湾人民也纷纷自动
武装起来,协助郑军打击荷兰侵略者。四月初四,赤嵌楼的水源被台湾人民切断,描难
实叮被迫率部投降。四月初七,郑成功除留一部兵力扫清其他地方的残敌外,亲自督师
围攻台湾城。
    台湾城城高墙厚,守备完善,城四隅向外突出,置炮20尊;南北各置巨炮10尊。荷
军火炮密集,射程远,封锁了周围每条道路,所以无论从哪一方面接近,都会受到堡上
炮火的轰击。郑成功占领赤嵌楼后,即组织进攻台湾城。他采取正面进攻和翼侧迂回、
水陆配合的战法。四月初四,派兵一部从左翼侧逼近台湾城,击败迎击的荷军。四月初
七,又指挥将士渡海从南端进攻台湾城。这时,困守在城内的侵略军只有870人,退据
堡垒继续顽抗。郑成功一面积极准备攻城,一面写信谕令揆一投降,揆一不理。郑成功
即调集28门大炮运入市区,向台湾城猛轰,摧毁台湾城大部胸墙,击伤许多荷军。揆一
不顾一切列炮于城上,集中轰击,迫使郑军后撤。
    郑成功鉴于台湾城池坚固,强攻一时难以奏效,为减少伤亡,进一步作好准备,决
定改取长围久困、且耕且战的方针。五月初二,郑军第二梯队抵达台湾,从台湾城南面
逼近该城城堡。郑军兵力得到加强,供给得到补充,遂从五月初五开始,在所有通向城
堡的街道都筑起防栅,并挖了一条很宽的壕沟,围困荷军。同时准备了攻城器械和炮具。
    五月二十八日,巴达维亚当局得知荷军在台湾战败的消息,即调集700名士兵,10
艘战舰,赶赴台湾增援,七月初五到达台湾海面。郑成功侦知这一情况,抓紧进行围城
和打援部署。荷兰侵略者得到增援之后,力求迅速改变被围的不利处境,决定用新到的
舰船和士兵把郑军逐出台湾城市区,并击毁停泊在赤嵌楼附近航道上的郑军船只。其部
署是:以两艘战船迂回到市区后海面摧毁郑军炮位,出动三、四百名步兵进攻市区,另
派大小20艘舰艇袭击郑军战船。闰七月二十三日,双方在海上接战,郑成功亲统战舰在
海上迎击,将敌舰包围,经一小时激战,击毁、烧毁荷舰两艘、俘小艇三艘,毙敌100
多名。其余荷舰逃往远海,再也不敢靠近台湾。因海上失败,荷军在陆上未敢发起进攻
即草草收兵。被围荷军粮饷匮缺、士气低落,不少士兵吃了发霉的食物而中毒,战死饿
死者众多。郑军则进行休整,不断加筑工事,架设巨炮,准备继续攻城,民众还协助郑
军断绝了荷军的水源。在围困台湾城8个多月并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之后,郑军发起总攻。
十二月初六,攻占城外重要据点乌特利支堡,然后居高临下,向台湾城猛烈轰击,揆一
见大势已去,于十二月十三日率部投降。至此,沦陷了38年的台湾又重新回到祖国的怀
抱,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的伟大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战争,是我国海战史上规模大、距离远的一次成功的登陆作战,
是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突出战例。这次胜利的取得,除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
支持、军队纪律严明、作风顽强、战斗勇敢外,果断而出敌不意的作战指挥也是一个极
其重要的原因。主要表现是:详细侦察掌握台湾地形和敌军布防以及天候、潮汐、航道
等情况,在人力、物力上进行了长期的较为充分的登陆作战准备,反复商讨作战计划,
做到行动统一,计划周密。注意隐蔽作战企图,大胆利用不良的气候条件,达到出敌不
意。正确选择渡海航线和登陆地点,先占澎湖,以此作为登陆台湾的跳板和屏障,既可
使登陆台湾有了可靠的进攻出发基地,又可保障后续部队的航渡和后勤支援,还可据以
阻敌海上增援。选择鹿耳门航道,既可攻其无备,又可一举分割荷军部署,隔断敌人联
络,奠定了胜利的基础。集中数量优势的战船,进行海上打援,开创了海战史上以小而
装备劣势的战船击败大而装备优势的战舰的先例。及时解决后勤保障,始终抓紧粮饷的
补给,保障了战争的顺利进行。
    此战的胜利,结束了荷兰侵略者对台湾人民的殖民统治,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利益,
显示了中国人民从来就不能容忍自己的领土任人宰割的斗争传统,为中华民族抗击海外
侵略者,维护祖国神圣领土的完整统一,创造了光辉的业绩。郑成功因而成为受人景仰
的伟大的民族英雄,他指挥的这一英勇机智的登陆作战,为中国战争史写下了灿烂的一
页。
离线semi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273楼 发表于: 2008-03-02 21:05:02
68 清平定“三藩”叛乱之战


                            运筹帷幄,为统一而战

    平定“三藩”叛乱之战是清康熙时消除南方“三藩”割据势力、实现国家统一的战
争。
    “三藩”指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耿仲明之孙),
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
    他们本为明朝辽东边将,后来降清,或开关迎接清军进入山海关,或为清廷南征北
战,镇压人民的反抗和抗清势力,立有战功。清在北京建立中央政权之后,他们以功被
封为王,享受高官厚禄,作为清朝控制南方边远地区的藩篱。他们利用这一机会,保存
并扩大自己的实力。他们拥兵自重,割据一方,恣意妄为,对下鱼肉百姓,对上与中央
政府抗衡。
    吴三桂割据云南,大肆圈占民田,把耕种这些土地的各族农民变为自己的佃户,恢
复明末各种繁重的赋役,强迫农民纳租纳税。抢掠人口,“勒平民为余丁,不从者指为
‘逃人’”。放高利贷“诱人称贷责重息”。广征关市,榷税盐井、金矿、铜山之利。
其部属更是无恶不作,杀人夺货,无所畏忌。尚之信在广东则是一个酗酒杀人的恶魔,
以杀人为乐。令其部属私充盐商,姿意盘剥。耿精忠在福建也是横征盐课,勒索银米。
他们还夺人田庐,掠人子女,莫敢谁何,十分猖狂。
    吴三桂在云贵,掌管一切文武官员兵民事务,总督、巡抚均“听王节制”。他专横
跋扈,“用人,吏部不得掣肘;用财,户部不得稽迟”。为了达到世守云南割据一方的
目的,他公然将清廷命官“指为外人”。大量招揽宾客及有才望者,蓄为私人,遍置于
水陆要冲,严密控制。甚至还向全国选派官吏,称为“西选”,一时出现了“西选之官
几满天下”的情况。
    吴三桂除同另两藩互通声息外,又“岁遣人至藏熬茶”,通使达赖喇嘛,“奏互市
茶马于北胜州(今云南永胜)”,力争西藏上层分子的支持。耿、尚二人也是尾大不掉,
没把皇帝放在眼里。
    “三藩”各拥有雄厚兵力。吴三桂有旗兵53佐领,绿旗兵10营,耿、尚各有兵马15
佐领和六七千绿旗兵,总共10余万人。巨额的军费开支,全由国库支付,造成天下财赋
半耗于“三藩”的局面,清财政面临巨大的困难。“三藩”割据势力的膨胀,严重威胁
清朝政府的国家统一,双方的矛盾日益尖锐起来。康熙初年,清中央政府逐渐对“三藩”
采取了限制的政策,着重限制“三藩”中实力最强大的吴三桂,如命令他缴还大将军印,
同意他辞去云贵总管,罢其除吏之权等。这些措施除了加深了双方矛盾外,并没有从根
本上解决问题。玄烨亲政之后,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大事,对飞扬跋扈的“三藩”
割据势力,夙夜忧心。除掉鳌拜后,决计清除“三藩”。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尚可喜请求告老归辽东,以其子尚之信承袭爵位继续
坐镇广东。玄烨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同意他告老,但不允许其子袭爵,命令其尽撤藩兵
回籍。这道命令触动了吴、耿二藩,他们也不得不请求撤藩,一方面试探清廷的态度,
一方面积极准备叛乱。当时朝廷大臣意见不一,大多数人认为一撤藩,势必引起反抗,
反对撤藩。只有户部尚书米思翰、兵部尚书明珠、刑部尚书莫洛等少数人主张撤藩。康
熙玄烨认为,藩镇久握重兵,势成尾大,现在撤也反,不撤也反,不如先发制之。于是
将计就计,同意吴三桂和耿精忠所请,毅然下令撤藩。
    撤藩令一下,吴三桂即于十一月间在云南发动叛乱,发出檄文指斥清廷“窃我先朝
神器,变我中国冠裳”,声称要“共举大明之文物,悉还中夏之乾坤”。蓄发易衣冠,
旗帜皆白色,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打起“复明”的旗号,以欺骗人民。叛
军很快攻进湖南。不久,广西将军孙延龄、提督主雄等据广西叛,四川巡抚罗森、提督
郑蛟麟等据四川叛。
    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月,耿精忠据福建叛。不到半年,清廷的滇、黔、湘、川、
桂、闽六省全部失掉。康熙十五年二月,尚之信据广东叛。接着,战乱扩大到赣、陕、
甘等省。
    吴三桂等人的反叛消息传到北京,举朝震动。大学士索额图提出杀掉主张撤藩者的
头,取消撤藩令。达赖喇嘛也暗助吴三桂,提出“裂土罢兵”。康熙力排众议,对其他
叛乱分子采取招抚拉笼的手法,暂时停撤耿、尚二藩,集中主要力量打击元凶吴三桂。
下令剥夺吴三桂的王爵,杀其子吴梦熊于北京。军事上迅速制定了一套作战计划,下令
讨伐。急命顺承郡王勒尔锦为宁南靖寇大将军,统率八旗劲旅前往荆州,与吴军隔江对
峙。又命西安将军瓦尔喀率骑兵赴蜀,大学士莫洛经略陕西。命康王杰书等率师讨伐耿
精忠。又命副都统马哈达领兵驻兖州、扩尔坤领兵驻太原,以备调遣。
    战争开始后,清朝方面暴露了严重弱点。首先是调兵遣将,着着落后;其次是八旗
兵斗志不强。湖南守将慑于吴军的来势凶猛,丢掉了许多城池。派到武昌、荆州的八旗
兵不敢渡江前进。与之相反,叛军方面却屡屡得手。吴三桂多年来养精蓄锐,兵强马壮,
先声夺人。但叛军内部也有致命的不可克服的矛盾。首先,人民群众渴望统一,与人民
为敌的吴三桂显然得不到更多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援;其次,叛军内部无法形成整体,
不相统属,心志不齐,难以持久。康熙玄烨依据时局,运筹帷幄,以湖南为主战场,坚
决打击湖南的叛军,辅以陕、甘、川线和江西、浙东东线,三个战场相互配合,把叛军
分割开。江西地位重要,水陆皆与闽楚接壤,决计固守。当耿精忠叛乱时,清军就有效
地割断了耿、吴叛军的会合。对西北则采取稳定策略。陕西提督王辅臣,态度暧昧,叛
而附,附而又叛,甚至杀害了陕西经略莫洛。康熙以极大的耐心争取他,表示“往事一
概不究”,极力安抚,终于在康熙十五年(1676年)把王辅臣争取过来,保住了陕西,
使吴三桂打通西北的阴谋未能得逞,清军得以腾出兵力增援南方。又利用耿精忠同郑经
的矛盾,多方招抚耿精忠。不久耿归附清廷,清收复福建。尚之信也于康熙十六年五月
降服,稳住了广东。由于康熙处置得当,吴三桂失去了外援,军事上完全陷于孤立。这
样,从康熙十五年起,战争的优势逐渐转到清军方面来了。
    清朝将陕西、福建、广东局势稳住后,便命令诸将重点进攻湖南。清军从荆州江北
和江西两方面展开进攻。尤其是从江西方面迂回间道破袁州,又自醴陵攻萍乡,乘胜直
指长沙,震动了湖南。吴三桂急忙率领松滋等长江湖口前线驻军回援长沙,全力拒守。
此时,康熙乘吴军全力固守长沙而湖口各路守备空虚之机,命清军自荆州渡江进攻,吴
军溃败。
    康熙十七年,战势对叛军更加不利。势穷力竭的吴三桂为了鼓舞士气,于三月在衡
州称帝,国号“大周”,改元昭武,改衡州为定天府。但这一招并未起什么作用,他坐
困衡州,一筹莫展,八月病死。部将迎其孙吴世璠即帝位,改元洪化,退居贵阳。
    清军乘势发动攻击,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军平岳州、常德、长沙、衡州等地
后,恢复了湖南全省,同时收复广西。
    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军克汉中,定成都,取重庆,收复四川。同时,康熙处
分了奉命攻打重庆而中道退返荆州的宁南靖寇大将军勒尔锦,命令彰泰为定远平寇大将
军接替指挥,率师由湖南进攻云贵。
    康熙二十年(1681)正月,清军收复贵州,彰泰开始进入云南。二月,赖塔率师由
广西抵云南。九月,清将赵良栋率师由四川至云南,与另二路先期抵达的军队会合,加
紧围攻昆明。此时,被清军俘获后发给银粮返还原籍的苗族兵将,纷纷帮助清军。十月,
昆明城中,粮尽援绝,南门守将开门迎降,吴世璠服毒自杀,云贵悉平。平定“三藩”
叛乱战争至此结束。
    这次平叛战争的胜利,清除了地方割据势力,避免了一次国家大分裂,有利于多民
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同时中央集权制力量得到加强,提高了抗御外敌的能力。康
熙在平叛战争结束后,没收藩产入官充当军饷,撤藩回京师。除吴三桂部调往边区站、
台服役外,其余各部重新编入八旗。福州、广州、荆州派八旗兵驻防,广西、云南派绿
营兵镇守,彻底消除了藩镇制。此外,这次平叛战争的胜利,意味着受“三藩”割据之
害的人民的解放,给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从而有利于
边疆和内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平定“三藩”叛乱战争的胜利,从根本上说是正义力量的胜利。吴三桂等人发动的
叛乱,目的在于搞分裂割据,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失败是必然的。而清朝平叛则是
维护国家的统一,符合人民的愿望,能得到各族人民群众的支持。
    在这次战争中,康熙玄烨表现出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他指挥有方,处置得当,
临危不躁,谨慎地对待战局的变化,不急于求成,也不放过良好的进攻时机。对待将领,
不论亲疏贵贱,一律赏罚严明,因而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离线semi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274楼 发表于: 2008-03-02 21:05:20
  69 雅克萨之战


                          “非创以兵威,则罔知惩畏”

    雅克萨之战,是沙俄侵略者妄图侵占我国黑龙江流域大片领土,我国军民被迫进行
的一次反对侵略、收复失地的自卫战争。
    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秦汉以后各朝均在此设官统辖。清
朝建立之后,继续对这一地区行使管辖权,加强统治。除设盛京将军(驻今辽宁沈阳)、
宁古塔将军(驻今黑龙江宁安)和黑龙江将军(驻今黑龙江爱辉)外,还把当地居民编
为八旗。与此同时,还加强了吉林、黑龙江将军所辖的各镇,在沿江重要地区建立船厂,
设置仓屯,陆上开辟台站驿道,发展水陆交通运输,进一步加强了边境地区与内地的政
治、经济和文化联系。俄国直至16世纪时,仍是欧洲一个不大的封建农奴制国家,同中
国相隔万里。
    16世纪初俄罗斯统治者由欧洲一个不大的公国,逐步对外侵略扩张。明崇祯五年
(1632年),沙俄扩张至西伯利亚东部的勒拿河流域后,建立亚库次克城,作为南下侵
略中国的主要基地。从此,它便不断地派遣武装人员入侵中国黑龙江流域。
    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夏,沙俄雅库次克长官戈洛文派波雅科夫率兵132人沿勒
拿河下行南侵,于这年冬天越过外兴安岭,侵入中国领土。十一月,这些侵略者到达精
奇哩江(今结雅河)中游达斡尔头人多普蒂乌尔的辖地后,四出抢掠,灭绝人性地杀食
达斡尔族人,被黑龙江地区人民称为“吃人恶魔”。次年夏初,精奇哩江解冻后,这伙
匪徒闯入我国东北部最大的内河黑龙江,沿途遭到我国各族人民的抗击。
    清顺治三年(1646年),波雅科夫率领残部经马亚河、阿尔丹河进入勒拿河,逃回
雅库次克。波雅科夫回去后扬言,只要派兵300,修上3个堡寨,就能征服黑龙江。波雅
科夫带回的有关黑龙江流域的情报和他提出的武力侵入黑龙江流域的打算,引起了沙俄
当局的重视和赞许。顺治六年(1649年),雅库次克长官派哈巴罗夫率兵70名从雅库次
克出发,于这年末侵入黑龙江,强占我国达斡尔头人拉夫凯的辖区,其中包括达斡尔头
人阿尔巴亚的驻地雅克萨城寨(今黑龙江左岸阿尔巴金诺),遭到当地人民的抵抗。哈
巴罗夫将同伙交由斯捷潘诺夫率领,自己回雅库次克求援。次年夏末,哈巴罗夫率领
138名亡命之徒,携3门火炮和一些**屏蔽词语**,再次侵入黑龙江,强占雅克萨城,不断派
人四出袭击达斡尔居民,捕捉人质,掳掠妇女,杀人放火。九月底,哈巴罗夫又率领侵
略军200余人,侵入黑龙江下游乌扎拉河口(今宏加里河)我国赫哲人聚居的乌扎拉村,
强占城寨,蹂躏当地居民。英勇的赫哲人民奋起抗击,并请求清政府予以支援。顺治九
年(1652年)二月,清政府令宁古塔章京(官名)海包率所部进击,战于乌扎拉村,打
死沙俄侵略者10人,打伤78人。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六月,宁古塔都统沙尔瑚达率
战舰40艘同侵略军激战于松花江下游,歼敌270人。顺治十七年(1660年)宁古塔将军
巴海率水军破敌于古法坛村,斩首60余级,溺水死者甚众。
    经过中国军民的多次打击,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俄国侵略军一度被肃清。后来,
沙俄侵略势力又到雅克萨筑城盘踞。清政府虽多次警告,都无济于事。在同沙俄的长期
交涉中,清帝看到,若非“创以兵威,则罔知惩畏”,于是决意征剿。同时也认识到,
“昔发兵进讨,未获翦除”的原因,一是黑龙江一带没有驻兵,从宁古塔出兵反击,每
次都因粮储不足而停止。二是沙俄侵略军虽为数不多,但由于“筑室散处,耕种自给”,
加上尼布楚人与之贸易,故使其得以生存。于是造成我进彼退、我退彼进,“用兵不已,
边民不安”的局面。
    针对这种情况,康熙采取恩威并用、剿抚兼施的方略,即发兵扼其来往之路,屯兵
永戍黑龙江,建立城寨,与之对垒,进而取其田禾,使之自困。同时再辅以严正警告。
如果侵略军仍执迷不悟,则坚决予以翦灭。为此,康熙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边防建
设,准备剿灭沙俄侵略军:侦察地形敌情,派兵割掉侵略军在雅克萨附近种植的庄稼,
又令蒙古车臣汗断绝与俄人的贸易,以困惫和封锁侵略者;屯戍要地,康熙二十一年
(1682年)十二月,决定调乌喇(今吉林市北)、宁古塔兵1500人往黑龙江城一带,驻
扎爱珲、呼玛尔(今呼玛南)。后鉴于两处距雅克萨路途遥远,令呼玛尔兵改驻额苏里
(今俄斯沃特德内西南)。次年七月,宁古塔副都统萨布素率军进驻额苏里。九月,确
定在爱珲筑城永戍,预备炮具、船舰。同时派乌喇、宁古塔兵五六百人、达呼尔(今黑
龙江嫩江县境)兵四五百人,调往爱珲一带;修整战具,设置驿站,运储军需。这些措
施,适合当时东北边防斗争的需要和特点。
    这是因为黑龙江至外兴安岭地区距东北腹地遥隔数千里,同沙俄这样的入侵者斗争,
单靠当地人民的部落武装是无法制止其侵略的。必须筹划全边,扼要屯兵戍卫,在适当
地点控制一定兵力作机动,才能对付沙俄飘忽不定的反复侵扰。为此,需要建立相当数
量的驿站和粮站,开辟水陆交通线和筹集运输工具,从而保障反击作战的胜利,并在反
击胜利后建立一条较完整的边界防守线,才有利于长期的边防斗争。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九月,清勒令盘踞在雅克萨等地的沙俄侵略军撤离清领土。
侵略军不予理睬,反而率兵窜至爱珲劫掠,清将萨布素将其击败,并将黑龙江下游侵略
军建立的据点均予焚毁,使雅克萨成为孤城。但侵略军负隅顽抗。康熙二十四年(1685
年)正月二十三日,为了彻底消除沙俄侵略,康熙命都统彭春赴爱珲,负责收复雅克萨。
四月,清军约3000人在彭春统率下,携战舰、火炮和刀矛、盾牌等兵器,从爱珲出发,
分水陆两路向雅克萨开进。五月二十二日抵达雅克萨城下,当即向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
发声通牒。托尔布津恃巢穴坚固,有兵450人,炮3门,鸟枪300支,拒不从命。清军于
五月二十三日分水陆两路列营攻击。陆师布于城南,集战船于城东南,列炮于城北。二
十五日黎明,清军发炮轰击,侵略军伤亡甚重,势不能支。托尔布津乞降,遣使要求在
保留武装的条件下撤离雅克萨。经彭春同意后,俄军撤至尼布楚(今涅尔琴斯克)。清
军赶走侵略军后,平毁雅克萨城,即行回师,留部分兵力驻守爱珲,另派兵在爱珲、墨
尔根(今黑龙江嫩江)屯田,加强黑龙江一带防务。
    沙俄侵略军被迫撤离雅克萨后,贼心不死,继续拼凑兵力,图谋再犯。康熙二十四
年(1685年)秋,莫斯科派兵600增援尼布楚。当获知清军撤走时,侵略军头目托尔布
津率大批沙俄侵略军再次窜到雅克萨。俄军这一背信弃义的行为引起清政府的极大愤慨。
次年初,康熙接到奏报,即下令反击。
    七月二十四日,清军2000多人进抵雅克萨城下,将城围困起来,勒令沙俄侵略军投
降。托尔布津不理。八月,清军开始攻城,托尔布津中弹身亡,改由杯敦代行指挥,继
续顽抗。八月二十五日,清军考虑到沙俄侵略者死守雅克萨,必待援兵,且考虑隆冬冰
合后,舰船行动、马匹粮秣等不便,于是在雅克萨城的南、北、东三面掘壕围困,在城
西河上派战舰巡逻,切断守敌外援。侵略军被围困近年,战死病死很多,826名侵略军,
最后只剩66人。雅克萨城旦夕可下,沙皇急忙向清请求撤围,遣使议定边界。清答应所
请,准许侵略军残部撤往尼布楚。雅克萨反击战结束后,双方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
七月二十四日缔结了《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以外兴安岭至海,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
纳河为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和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均为清朝领
土。
    雅克萨之战清军之所以取胜,首先是由于战争是正义的,得到了军民特别是边疆地
区各族人民的热烈拥护和积极支持。其次是清军从长期的斗争中逐步认识和掌握了边界
斗争的特点,采取了有效措施,作了较充分的准备。第三是实行了军政兼施的指导方针,
在以武力为后盾的基础上,先对侵略者严辞警告,警告无效后,才发兵反击。反击时采
取先扫外围,然后水陆并进,三面包围,一面堵截,断其外援的战法,迫使侵略军困守
孤城并攻克之。
    此战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在辽阔的东北边界为保卫边防而进行的长期反复斗争的一
次胜利,它挫败了沙俄跨越外兴安岭侵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企图,遏制了几十年来沙俄
的侵略,使清东北边境在以后一个半世纪里基本上得到安宁,谱写了一曲反侵略斗争的
凯歌。
离线semi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275楼 发表于: 2008-03-02 21:06:28
70 清平定准噶尔叛乱之战


                          剿抚并用,为国家统一而战

    清军平定准噶尔贵族叛乱之战,是一次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正义战争。
这次战争,起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迄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迭经三
朝,历时70年,最终弭叛息乱,取得了完全胜利。
    明末清初,我国北方的蒙古族分为三大部:在今内蒙古地区的是漠南蒙古,在原外
蒙古一带的是漠北喀尔喀蒙古,游牧于天山以北一带的是漠西厄鲁特蒙古。厄鲁特又称
卫拉特,又分为四部,即和硕特(游牧于今新疆乌鲁木齐地区)、准噶尔(游牧于今伊
犁河流域)、土尔扈特(游牧于今新疆塔城地区)、杜尔伯特(游牧于今额尔齐斯河流
域)。四部中,准噶尔部势力最强,先后兼并了土尔扈特部及和硕部的牧地,迫使土尔
扈特人转牧于额济勒河(今伏尔加河)流域,和硕特人迁居青海。到噶尔丹执政时,在
吞并了新疆境内的杜尔伯特和原隶属于土尔扈特的辉特部后,进占青海的和硕特部,又
攻占了南疆维吾尔族聚居的诸城。随着准噶尔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大,噶尔丹分裂割据的
野心愈益膨胀。此时,正是沙皇俄国疯狂向外扩张的时期,为达到侵略中国西北边疆的
罪恶目的,对噶尔丹进行拉拢利诱。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底,沙俄参加中俄边界谈
判的全权代表戈洛文,在伊尔库茨克专门接见了噶尔丹的代表,阴谋策动噶尔丹叛乱,
支持他进攻喀尔喀蒙古。在沙皇俄国的唆使下,噶尔丹终于率兵进攻喀尔喀蒙古,发动
了一场旨在分裂祖国的叛乱。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噶尔丹亲率骑兵3万自伊犁东进,越过杭爱山,进攻喀
尔喀,占领整个喀尔喀地区。喀尔喀三部首领仓皇率众数十万分路东奔,逃往漠南乌珠
穆沁(今内蒙古乌珠穆沁旗)一带,向清廷告急,请求保护。康熙一面把他们安置在科
尔沁(今内蒙古科尔沁旗)放牧,一面责令噶尔丹罢兵西归。但噶尔丹气焰嚣张,置之
不理,反而率兵乘势南下,深入乌珠穆沁境内。对于噶尔丹的猖狂南犯,康熙一面下令
就地征集兵马,严行防堵,一面调兵遣将,准备北上迎击。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六
月,康熙决定亲征,其部署是分兵两路出击:左路军出古北口(今河北滦平南),右路
军出喜峰口(今河北宽城西南),从左右两翼迂回北进,消灭噶尔丹军于乌珠穆沁地区。
康熙亲临博洛和屯(今内蒙古正蓝旗南)指挥。同时令盛京将军(治所今辽宁沈阳)、
吉林将军(治所今吉林市)各率所部兵力,西出西辽河、洮儿河,与科尔沁蒙古兵会合,
协同清军主力作战。右路军北进至乌珠穆沁境遇噶尔丹军,交战不利南退。噶尔丹乘势
长驱南进,渡过沙拉木伦河,进抵乌兰布通。清左路军也进至乌兰布通南,康熙急令右
路军停止南撤,与左路军会合,合击噶尔丹于乌兰布通,并派兵一部进驻归化城(今内
蒙古呼和浩特),伺机侧击噶尔丹归路。
    马兰布通位于克什克腾旗(今内蒙古翁牛特旗西南)之西。该地北面靠山,南有高
凉河(沙拉木伦河上游的支流),地势险要。噶尔丹背山面水布阵,将万余骆驼缚蹄卧
地,背负木箱,蒙以湿毡,摆成一条如同城栅的防线,谓之“驼城”,令士兵于驼城之
内,依托箱垛放枪射箭。清军以火器部队在前,步骑兵在后,隔河布阵。八月初一中午,
交战开始。
    清军首先集中火铳火炮,猛烈轰击驼阵,自午后至日落,将驼阵轰断为二,然后挥
军渡河进攻,以步兵从正面发起冲击,又以骑兵从左翼迂回侧击,噶尔丹大败,仓皇率
全部撤往山上。次日,遣使向清军乞和,乘机率残部夜渡沙拉木伦河,狼狈逃窜,逃回
科布多(今蒙古吉尔噶朗图)时只剩下数千人。
    噶尔丹自乌兰布通失败后,公裂叛乱之心未死,他以科布多为基地,招集散亡人员,
企图重整旗鼓,东山再起。为防御噶尔丹再次进攻,康熙采取了以下措施:调整部署,
加强边境守备;巡视漠北诸部,稳定喀尔喀蒙古上层,将逃居漠南的喀尔喀蒙古分为左
中右三路,编为37旗;设立驿站和火器营,沟通内地与漠北地区的联络,专门训练使用
火铳火炮。康熙三十三年,清廷诏噶尔丹前来会盟,噶尔丹抗命不至,反而遣兵侵入喀
尔喀,康熙遂决定诱其南下一战歼之。为使此次作战顺利进行,清军在战前做了充分准
备:调集兵马,征调大批熟悉情况的蒙古人为向导,随军携带5个月口粮,按每名士兵
配备一名民伕四匹马的标准,组成庞大的运输队,备有运粮大车6000辆,随军运送粮食、
器材;筹备大量防寒防雨器具,准备大批木材、树枝,以备在越过沙漠和沼泽地时铺路。
康熙三十四年九月,噶尔丹果然率3万骑兵自科布多东进,沿克鲁伦河东下,扬言借得
俄罗斯鸟枪兵6万,将大举内犯。
   


被过滤广告

    在此形势下,康熙决定再次亲征,次年二月,调集9万军队,分东中西三路进击:
东路9000余人,由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率领越兴安岭西进,出克鲁伦河实行牵制性侧击;
西路4.6万人由抚远大将军费扬古为主将,分别出归化、宁夏(今宁夏银川),越过沙
漠,会师于翁金河(今蒙古德勒格尔盖西)后北上,切断噶尔丹军西逃科布多之路;康
熙自率中路3.4万人出独石口(今河北沽源南)北上,直指克鲁伦河上游,与其他两路
约期夹攻,企图歼灭噶尔丹军于克鲁伦河一带。三月,康熙率中路军出塞。五月初,经
科图(今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北)继续渡漠北进,逐渐逼近敌军。噶尔丹见康熙亲率精锐
前来,又闻西路清军已过土剌河,有遭夹击的危险,便连夜率部西逃。五月十三日,清
西路军进抵土剌河上游的昭莫多(今蒙古乌兰巴托东南),距噶尔丹军15公里扎营。昭
莫多,蒙语为大森林,位于肯特山之南,土剌河之北,汗山之东。费扬古鉴于清军长途
跋涉,饥疲不堪,决定采取以逸待劳、设伏截击的方针,以一部依山列阵于东,一部沿
土剌河布防于西,将骑兵主力隐蔽于树林之中;振武将军孙思克率步兵居中,扼守山顶。
战斗开始后,清军先以400骑兵挑战,诱使噶尔丹军入伏。噶尔丹果然率兵进击,企图
攻占清军控制的山头。孙思克率兵据险防守,双方激战一天,不分胜负。此时费扬古指
挥沿河伏骑分兵一部迂回敌阵,另一部袭击其阵后家属、辎重,据守山头的孙思克部也
奋呼出击。噶尔丹军大乱,夺路北逃,清军乘夜追击15公里以外,俘歼数千人,收降
3000人,击毙噶尔丹之妻阿奴。噶尔丹仅率数十骑西逃。
    在噶尔丹率军东侵喀尔喀之际,其后方基地伊犁地区被其侄策妄阿拉布坦所袭占。
加之连年战争,噶尔丹“精锐丧亡,牲畜皆尽”,噶尔丹兵败穷蹙,无所归处,所率残
部不过千人,旦羸弱不堪,内部异常混乱。康熙三十六年二月,康熙鉴于噶尔丹拒不投
降,再次下诏亲征。噶尔丹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服毒自杀而死,至此康熙时期平定噶
尔丹叛乱之战始告结束,喀尔喀地区重新统一于清朝。
    噶尔丹死后,策妄阿拉布坦便成为准噶尔部的统治者。随着他的统治地位的巩固和
地盘的不断扩大,又滋长了分裂割据的野心,沙皇俄国也积极支持其叛乱。策妄阿拉布
坦在沙俄支持下,不断袭击清军据守的科布多、巴里坤(今新疆巴里坤)、哈密等军事
重镇,并派兵侵入西藏,进行分裂叛乱活动。由于康熙及时派兵进藏协同藏军进行围剿,
才将策妄阿拉布坦叛乱势力赶出西藏。康熙逝世后,雍正继续坚持平定准噶尔贵族割据
势力的斗争。雍正五年(1727年)冬,策妄阿拉布坦死,其子噶尔丹策零继位后,在沙
俄支持下,继续进行叛乱活动。从雍正六年以后,清朝多次出兵平定噶尔丹策零叛军。
十年七月,噶尔丹策零率军袭击驻扎于塔半尔河的清军。八月初,清军以精骑3万夜袭
其营,准噶尔军溃逃。
    清军乘胜追击,将其大部歼灭于光显寺(今蒙古共和国鄂尔浑河上游),噶尔丹策
零被迫降附。
    乾隆十年(1745年)噶尔丹策零死后,准噶尔部内乱,达瓦齐夺得汗位。清乾隆二
十年(1755年)二月发兵5万直捣伊犁,达瓦齐猝不及防,兵败被俘。不久,归降清廷
的阿睦尔撒纳,因统治厄鲁特蒙古四部的野心未能得逞,聚众叛乱。
    二十二年春,清廷遣军从巴里坤等地分路进击,叛军溃败,阿睦尔撒纳叛逃沙俄后
病死。清军平定准噶尔贵族分裂叛乱的战争,至此取得了胜利。
    清军平定准噶尔贵族分裂叛乱战争的胜利,不仅维护、巩固了西北边陲,消灭了准
噶尔贵族分裂势力,而且也打击了沙皇俄国侵略中国准噶尔的野心,对于以后挫败帝国
主义勾结利用民族败类分裂祖国的阴谋,捍卫西北边疆的斗争,产生了良好影响。清军
之所以取胜,首先,清军进行的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准部贵族分裂叛乱的正义战争,
因而得到各族人民也包括准噶尔人民的支持。其次,清廷剿抚并用的策略运用的比较成
功。第三,清廷此时内部稳定,国力强盛,军队纪律严明,战斗力较强。第四,在战争
指导上,能依据客观情况,制定出切合时宜的作战方针;针对作战地区地理条件的特点,
认真作好战争准备,注意发挥骑兵快速机动作战的能力和发挥火器部队的作用。
    当然,清军平定叛乱的战争所以延续70年之久,除了沙俄极力插手和支持叛乱者以
及民族关系等原因,增加了战争的复杂性外,清军在作战指导上的一些失误也是重要原
因。而准部贵族在沙俄支持下掀起的民族分裂叛乱战争,是违背各族人民利益的不义之
战,必然遭到各族人民的强烈反对,政治上的不得人心,及其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权夺利
和军事上存在许多不可克服的致命弱点,决定了其失败是必不可免的。
离线semi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276楼 发表于: 2008-03-02 21:08:12
71 第一次鸦片战争


  “为推销毒品而向一个国家宣战,除英国之外还没有先例。但英国却借此打开了中国
                                闭关的大门”

    第一次鸦片战争是英国殖民者在1840—1842年对中国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战争的
导火线是英国强行向中国推销鸦片。战争以清朝失败而告结束。从此,中国开始由封建
社会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前,中国是清朝统治下的封建国家。
    清朝统治者对内顽固坚持传统的专制统治,不思改革,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
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古国日益落在世界文明的后面。和清朝日益衰败形成鲜明对照,欧美
资本主义国家却在迅速发展。最早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英国,到18世纪末叶又率先开始
产业革命,近代化的工业迅速发展。19世纪初,英国已经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并把许多国家沦为它的殖民地,中国成为它的下一个侵略目标,毒品鸦片则是英国侵略
中国的特殊武器。
    从18世纪初开始,英国商人便开始向中国输入鸦片。自1800年起,鸦片开始大量输
入中国。英国鸦片贩子不顾清政府禁止鸦片入口的禁令,贿赂清朝官吏,勾结中国私贩,
利用特制的快艇,进行武装走私。走私的范围遍及整个东南沿海。由于鸦片的大量输入,
中英之间的贸易逐渐发生变化,英国由入超变为出超。而白银的大量外流,造成了银贵
钱贱,严重损害了清朝财政,也使广大人民深受其害。中国朝野上下,严禁鸦片的呼声
日趋高涨。清道光皇帝意识到鸦片输入将造成军队瓦解、财源枯竭,便于1838年12月任
命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节制广东水师,赴广州查禁鸦片。林则徐在广东人民的
支持下,于1839年6月3日至25日,将从鸦片贩子手中收缴的走私鸦片两万余箱在虎门海
滩全部销毁,禁烟运动取得重大胜利。但英国资产阶级却以此为借口,向中国发动了一
场旨在保护鸦片走私的不义的侵略战争。
    1839年8月初,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英国。10月1日,英国内阁作出“派遣一支舰队
到中国海去”的决定。1840年2月,英国政府任命懿律和义律为正副全权代表,懿律为
侵华英军总司令。4月,英国议会正式通过发动战争的决议案,派兵侵略中国。6月,懿
律率领的英国舰船40余艘及士兵4000人到达中国海面,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开始。
    第一次鸦片战争持续了两年多时间,分三个阶段。
    战争的第一阶段,从1840年6月下旬英军封锁珠江口开始,到1841年1月下旬义律发
布《穿鼻草约》为止。1840年6月28日,懿律下令封锁珠江口,并立即启程北上,夺占
定海。7月初,英军驶经福建海面,炮轰厦门港。7月4日,英军驶抵定海水域,清军水
师毫无戒备,不仅未予拦截,反而由知县姚怀祥登舰询问来意。英军将一份事先准备好
的中文照会交给姚怀祥,限次日下午二时前投降,将所属海岛、炮台一律交出,否则开
炮轰城。姚怀祥返城后与文武官员商讨防守之策。7月5日下午二时,英军见清军无献城
投降的迹象,便下令英舰发起进攻。清军水师奋起抵抗。由于英军舰大炮多,射程较远,
清军船小炮少,射程又近,交战不久,清军水师损失严重,只得向镇海方向退却。英军
在舰炮掩护下登陆,攻占定海城东南的关山炮台,并连夜炮轰定海县城。6日凌晨,英
军攻破东门,姚怀祥出北门投水自尽,守城兵勇溃散,定海遂告失陷。
    1840年7月28日,义律率英舰8艘,驶离舟山群岛北上,于8月9日进泊天津大沽口外,
向清政府递交照会、施加压力。道光皇帝事先已得知英舰可能北上天津,考虑到天津海
防力量不足,所以8月9日接到直隶总督琦善关于英军已到大沽口外的奏报后,立即命令
琦善不要随便开枪开炮,如有投递禀帖等事,不管是汉字夷字,“即将原禀进呈”
(《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一〉,第359页)。于是,琦善于8月15日派人前往英舰取
回《巴麦尊照会》,并立即送呈北京。
    道光帝接到照会后,得知英国要求赔礼道歉、偿还烟款、割让岛屿等。道光听信谗
言,以为是林则徐、邓廷桢等人办理禁烟之事不善才引起英军入侵,只要惩办林、邓等
人,英国就会退兵。于是,他要琦善向英方表示要重治林则徐。8月30日,琦善与义律
在大沽口会谈。英方因当时军中流行疫病,不便采取军事行动,乃于9月15日起碇南返,
并同意在广东继续与清朝谈判。
   


被过滤广告

    9月17日,道光帝任命自夸退敌有功的琦善为钦差大臣,赴广东继续办理中英交涉,
并同时将林则徐、邓廷桢等革职查办。
    11月末,琦善到达广州,将珠江口防务设施撤除,水勇、乡勇遣散,以讨好英国侵
略者。在谈判过程中,琦善对义律提出的各项侵略要求,一一许诺,只对割让香港一事,
表示不敢作主,答应向道光请示。义律决定进一步施加压力,于1841年1月初,向虎门
沙角、大角炮台发起进攻,清军英勇抵抗,打死打伤英军100余人。但由于清军防守兵
力不足,琦善又拒发援兵,加上英军炮火猛烈,兵力也占优势,两个炮台终于失守。副
将陈连升父子以下600余人阵亡。
    琦善屈服于英军的强大压力,于1月中旬照会义律,表示愿意代为恳请在尖沙嘴或
香港地方择一隅供英人寄居。然而,义律不待琦善“代为奏恳”,便在1月20日单方面
抛出《穿鼻草约》。《草约》包括割让香港、赔偿烟价600万元。6天之后,英军强行占
领香港。第一阶段的战争,至此结束。
    战争的第二阶段,自1841年1月27日清政府对英宣战开始,至5月27日《广州和约》
订立为止。1841年1月27日,大角、沙角炮台失守的消息传到北京,道光帝甚为恼怒,
当即决定对英宣战。他任命御前大臣奕山为靖逆将军,户部尚书隆文和湖南提督杨芳为
参赞大臣,调集各省军队1.7万人开赴广东。于是,广东的谈判停顿下来,中英双方又
进入战争状态。
    义律获悉清廷向广东调兵遣将和对英宣战的消息后,便立即命令英军备战,准备进
攻虎门和广州,以先发制人。2月19日,英舰开始向虎门口集结,2月26日清晨,英军
3000多人向虎门炮台发动猛烈攻击,水师提督关天培率军英勇抵抗,琦善拒绝派兵增援。
由于寡不敌众,关天培和守军数百人壮烈牺牲,虎门炮台失守。英舰驶入省河。2月27
日,英军攻陷乌涌炮台。3月2日,英军又陷猎德炮台,逼近广州。
    3月5日,参赞大臣杨芳到达广州,但各省调集的兵勇没有到齐。义律也因兵力不足,
不敢轻易进攻广州。在此情况下,义律与杨芳出于各自的考虑,达成临时休战协议。
    4月,奕山及各省军队1.7万余人先后齐集广州。奕山一到广州,便诬篾“粤民皆
汉奸,粤兵皆贼党”(《夷艘入寇记》,《鸦片战争》第六册,第118页),执行“防
民甚于防寇”的方针。为了报功邀赏,奕山于5月21日夜贸然向英军发动进攻,分兵三
路袭击英军。由于英军早有准备,所以没有收到什么战果。22日黎明,英军乘顺风发动
进攻,向清军猛烈发炮轰击,清军溃败,英军乘势进攻广州城,占领城北炮台和山冈,
居高临下,发炮轰击城内。万余清军收缩城内,奕山等高级将领惶惶无主,乱作一团。
5月26日,奕山派广州知府余保纯出城乞和。次日,订立屈辱的《广州和约》。条约规
定:奕山、隆文、杨芳以及全部外省军队,六天内撤至离广州城30公里以外的地方,一
周内交出“赎城费”600万元,款项交清后,英军全部撤至虎门口外。第二阶段的战争,
至此结束。
    战争的第三阶段,自1841年8月英国扩大侵略战争再度进攻厦门开始,到1842年8月
29日《南京条约》签订为止。
    1841年5月,英国政府获悉义律发布《穿鼻草约》的消息后,认为这个条约所得到
的侵略权益太少,决定撤换义律,改派璞鼎查为全权公使,前来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华侵
略战争。而此时的清统治者却误以为战争已经结束,于7月28日通谕沿海将军督抚,酌
量裁撤各省调防官兵。8月,璞鼎查到达香港,不久即率兵进犯厦门,总兵江继芸力战
牺牲,厦门陷落。
    道光帝接到厦门失守的奏报后,才意识到战事并未停止,于是下令沿海各省将军督
抚停止裁撤军队,加强防守。
    英军攻陷厦门后继续北犯。守卫镇海的钦差大臣、江苏巡抚裕谦积极布置浙江沿海
的防卫。9月,英军侵犯定海,总兵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等率领守军英勇抵抗,以
身殉国。
    10月1日,英陆军在强大炮火掩护下登陆,定海失陷。
    英军攻占定海后,继续进攻镇海。10月10日,英军以强大的炮火猛烈轰击镇海招宝
山、金鸡山炮台,陆军乘机登陆。
    守军顽强抵抗,多次同进攻之敌展开肉搏。但终因英军火力猛烈,两座炮台相继失
守。浙江提督余步云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贪生怕死,逃往宁波。裕谦率部死战,后见
大势已去,投水自尽。守军伤亡惨重,余部弃城逃走,镇海遂于当天下午落入敌手。
    10月13日,英军又攻陷宁波。
    清政府为挽回败局,于10月18日任命协办大学士奕经为扬威将军,侍郎文蔚和副都
统特依顺为参赞大臣,前往浙江,并从江西、湖北、四川、陕西等省调集军队。奕经携
带大批随员南下,一路上游山玩水,勒索地方供应,直到1842年2月才到达浙江绍兴。
    3月上旬,各省援兵到齐。奕经等认为兵力已厚,决定采取“明攻暗袭,同时并举”
的方针,一举收复定海、镇海、宁波三城。具体部署是:水路(东路)以乍浦为基地,
陆续渡海,潜赴舟山各岛及定海城内外,预为埋伏,候期举动。陆路(南路)分为两支:
一支集结在慈溪西南15公里的大隐山,准备进攻宁波;另一支集结在慈溪西门外的大宝
山,准备进攻镇海。
    英军对清军的作战意图已有所了解,并作了相应准备。3月10日夜,清军攻击开始。
从大隐山出发进攻宁波的一路一度冲入城内,但在英军阻击下不得不陆续撤出战斗,反
攻宁波没有成功。进攻镇海的一路,由于英军已有准备,清军虽经三次冲锋,也没能攻
入城内。水路进攻定海的计划也没有成功。
    清军反攻失败后,主力集结在慈溪大宝山和长溪岭一带。
    英军决定乘胜发动新的进攻。3月15日,英军进攻慈溪,占领大宝山、长溪岭清军
营地。清军退往绍兴。3月20日,奕经逃回杭州。为推卸战败责任,他在奏折中除强调
英军“船坚炮利”外,还大肆诬篾浙东到处汉奸充斥。浙江巡抚刘韵珂则提醒道光皇帝
注意国内人民可能趁机揭竿而起。道光帝鉴于广东和浙东两次反攻均遭失败,又害怕人
民起义,于是在对英态度上由忽战忽和转而采取一意求和,并派投降派耆英、伊里布赶
赴浙江前线,办理乞和事宜,并准备释放英俘。
    但是,此时的英国侵略者认为议和的时机还未成熟,还不足以胁迫清政府接受它的
全部要求,决定继续进攻。
    1842年5月,英军为了集中兵力,退出宁波、镇海,进犯海防重镇乍浦,遭到守军
的坚决抵抗。17日,乍浦陷落。6月中旬,英军开始进入长江。6月16日,英军向吴淞炮
台发起进攻。两江总督牛鉴闻风而逃,士气大受影响。江南提督陈化成率部抵抗,亲自
操炮轰击敌舰,最后和守台士兵百余人一起战死。吴淞口失陷,英军随即侵占上海。
    英军攻陷吴淞口后,清廷一面催促耆英、伊里布等由浙江驰赴江苏,加紧议和,一
面加强天津地区防务,防止英军北犯,而对长江下游的防务,仍未给予足够重视。
    7月下旬,英军进攻镇江。副都统海龄率领守军奋起抵抗,与敌人展开巷战和肉搏
战,许多清军宁死不屈,有的杀死自己的妻儿,然后与敌人拚死搏斗,直至牺牲。海龄
督战到最后,也自杀殉国。镇江随之失守。
    镇江失守后,英国军舰于8月间闯到南京江面。耆英、伊里布等赶到南京议和。在
英国侵略军的胁迫下,全部接受了英国提出的议和条款,订立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
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第一次鸦片战争至此结束。
    第一次鸦片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对中国发动的一场不义的侵略战争,也是中国人民
英勇反抗外国侵略的正义的民族战争。中国是正义的,英国是非正义的。但是,战争的
结果却是以清朝的失败而告结束。其原因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1、政治腐败,经济落
后。2、闭关自守,不明敌情。3、将领保守,指挥无方。4、装备落后。
离线semi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277楼 发表于: 2008-03-02 21:08:58
72 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资产阶级第一次联合侵略中国的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资产阶级对清朝发动的一次侵略战争。这次战争是第一次
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因此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法、美等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迫切要求向
外侵略扩张,以便寻找新的市场和原料产地。英国资产阶级原以为凭借《南京条约》就
可以迅速打开中国市场,获取巨额利润。但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社会结构没有改变,对
外国商品的进入有顽强的抵抗作用,英国的工业品没能占领中国市场。为了向中国倾销
商品和掠夺中国的廉价原料,英国想通过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打开中国的市场。
    咸丰四年(1854年),英国借口《望厦条约》中有12年可以修约的规定,援引片面
最惠国条款,要求全面修改《南京条约》,以进一步扩大鸦片战争中所得到的权益,得
到法国、美国的支持。清政府拒绝了“修约”的要求。英、法、美未达目的,叫嚷要诉
诸武力。但当时英、法正与俄国进行克里米亚战争,无力在中国开辟新的战场,美国也
因国内局势不稳,不可能发动侵华战争,“修约”问题便暂时搁置起来。咸丰六年
(1856年),美国借口《望厦条约》届满12年,要求全面修改条约,得到英法的支持。
清政府再次拒绝了这一要求。英国认为,只有采取强大的军事压力,才能从中国取得更
多的权益。于是,英、法两国各自寻找发动对华战争的借口。
    1856年,英国终于制造了一个“亚罗号事件”。“亚罗”号是一艘走私鸦片的中国
船。1856年10月8日,广东水师在黄埔逮捕了船上2名海盗和10名涉嫌船员。英国驻广州
领事巴夏礼借端生事,说该船是英国船,要求中国方面放还人犯并道歉。两广总督叶名
琛屈服于英国的压力,同意交还人犯。但巴夏礼拒绝接受。10月23日,英国军舰悍然开
进内河,挑起战争。叶名琛不作任何准备,反而下令不准放炮还击,致使英军长驱直入,
迅速将内河沿岸炮台攻占,并一度冲入广州城内。广东人民和部分爱国官兵对进犯的英
军进行了坚决的抵抗和打击,迫使英军于1857年1月20日退出珠江内河,撤往虎门口外,
等待援军。
    1857年春,英国政府任命前加拿大总督额尔金为全权专使,率一支海陆军前来中国,
同时,建议法国政府共同行动。
    在此之前,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正在向中国交涉,进行敲诈勒索。于是接受英
国建议,派葛罗为全权专使,率军参加对中国的战争。
    1857年10月,额尔金和葛罗率舰先后到达香港。11月,美国公使列卫廉、俄国公使
普提雅廷也赶到香港与英法公使会晤,支持英法的行动。12月,英法联军5000多人编组
集结完毕。额尔金、葛罗在27日向叶名琛发出通牒,限48小时内让城。叶名琛以为英、
法是虚张声势,不作防御准备。12月28日,联军炮轰广州,并登陆攻城。29日,广州失
陷,叶名琛被俘,解往印度加尔各达,1859年病死于囚所。
    英、法联军占领广州后,四国公使纠结北上。1858年4月,四国公使在白河口外会
齐,24日即分别照会清政府,要求派全权大臣在北京或天津举行谈判。英、法公使限定
6天内答复其要求,否则将采取军事行动。美、俄公使佯装调解,劝清政府赶快谈判。
清政府不能正确判断英、法下一步的行动,又指望美、俄调停,既不作认真的战争准备,
又没同侵略军作战的决心。
    1858年5月20日上午8时,额尔金、葛罗在联军进攻准备完成之后向清政府发出最后
通牒,要求让四国公使前往天律,并限令清军在2小时内交出大沽炮台。上午10时,联
军轰击南北两岸炮台,各台守兵奋起还击,打死敌军100余人。
    但是由于清朝官吏临阵逃跑,后路清军没有及时增援,致使炮台守军孤军奋战,最
后各炮台全部失守。联军随即溯白河上驶,到达天津,还扬言要进攻北京。清朝统治者
感到战守两难,立即派出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前往天津议和。
    6月26日和27日,中英《天津条约》和《中法天津条约》分别签订。美、俄两国则
在此之前就分别与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这些条约规定了公使驻京、增开商埠以
及赔款等内容。此外,俄国还趁火打劫,在5月底迫使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了《中俄瑷
珲条约》,割去了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天津条约》签订后,英法联军退出天津,准备来年进京换约。1859年,英国派普
鲁斯为公使到中国赴任和换约。普鲁斯和法国公使布尔布隆于6月中旬带领舰队和海军
陆战队开到大沽口外。清政府安排英、法公使由北塘登陆进京换约,普鲁斯断然拒绝,
坚持要清政府拆除白河防御、乘舰带兵入京的无理要求,并限期撤防。
    1859年6月24日晚,侵略军炸断拦河大铁链两根。25日,英国舰队司令率10余艘战
舰、炮艇突袭大沽炮台。此时大沽炮台经蒙古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整顿,加强了兵力,
改善了武器装备。面对侵略军的野蛮进攻,守军奋起反击,激战一昼夜,击沉、击伤英
法军舰10余艘,毙伤侵略军600余人,英国舰队司令何伯也受重伤。联军受此挫败,狼
狈逃出大沽口。
    英法联军在大沽战败,使英、法政府大为恼怒。额尔金、葛罗再次成为全权代表,
分率英军1.8万人和法军7000人,气势汹汹地杀向中国。1860年4月,侵略军占领舟山,
5月、6月占领青泥洼(大连)和烟台,封锁渤海湾,完成了进攻天津、北京的部署。
    1860年8月1日,英法军舰30多舰,集结于北塘附近海面。北塘没有设防。8月12日,
联军在北塘登陆,迅速占领北塘西南的新河、军粮城和塘沽,切断了大沽与天津之间的
主要交通线。8月21日,联军占领大沽炮台。僧格林沁所部退至北京东南的张家湾、通
州(今通县)一带。联军乘胜占领天津。
    清政府立即派人至天津乞和,英、法联军不予理睬,进逼通州。清政府又派怡亲王
载垣、兵部尚书穆荫为钦差大臣,到通州求和,英、法联军提出极为苛刻的条件。9月
18日,联军攻陷张家湾和通州,21日陷京郊八里桥。僧格林沁等撤往北京城。咸丰帝令
其弟恭亲王奕?留守北京,负责求和事宜,自己从圆明园仓皇逃往热河(今河北承德)。
    英法联军略经整备,即于10月6日进攻北京,同日,闯入圆明园,在大肆抢劫之后,
将圆明园烧毁。大火延烧3天,烟雾笼罩北京全城。接着,侵略军还抢劫了万寿山、玉
泉山、香山等处许多著名建筑中所藏的大量文物珍宝。
    10月13日,联军占据安定门,北京陷落。
    10月24日,中英《北京条约》签订;25日,中法《北京条约》签订;11月14日,中
俄《北京条约》签订,割占中国领土40万平方公里。至此,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中国
再次损失了大量主权和领土,向半殖民地道路又前进了一步。其中,鸦片贸易合法化、
华工出国及允许外国人前往内地传教,都使中国的社会矛盾更趋激化。
    清军在历时4年的抗击英法联军的战争中最终失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政
治腐败、反动,实行对内镇压人民起义、对外妥协投降的反动政策。其次是清军武器装
备落后、作战方法笨拙也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侵略军已
装备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如发射圆锥形弹丸的线膛后装步枪、线膛后装火炮以
及便于浅水航行的蒸汽炮艇等),而清军的装备却仍停留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的水平
(仍是鸟枪、抬枪和发射球形弹丸的前装炮及冷兵器),加之炮台构筑仍是露天式的,
经不起侵略军炮火的轰击。作战方法上,英法联军注意水陆协同作战,以强大炮火掩护
陆军登陆,陆上战斗采取散兵战术,而清军则固步自封,墨守陈规,忽视陆地纵深设防,
不懂散兵战术,所以一败再败。清政府却对此浑然不知,这也从一个方面证明了清王朝
和以它为代表的中国封建制度的没落。
离线semi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278楼 发表于: 2008-03-02 21:11:07
73 太平军北伐之战


                      “太平天国战争史上最悲壮的一页”

    1853年3月下旬,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南京为天京,作为太平天国的首都,正式建
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但是,太平天国当时面临的形势仍很严峻。清军向荣部从金
田起义之初即与太平军周旋,尾随太平军从广西到江南,在太平军占领南京不久即率军
抵南京城外,在孝陵卫一带扎营,称江南大营,共1.7万人。钦差大臣琦善也于1853年
4月在扬州附近建立江北大营,总兵力2万余人。江南、江北大营的存在对新生的天京政
权是一个重大威胁。为了把革命推向前进,尽快推翻清朝统治,太平天国领导人在巩固
天京防务后,即分兵进行北伐和西征,用进攻打败清朝统治。
    太平军北伐之战,从1853年5月中旬誓师北伐开始,到1855年5月31日北伐军余部覆
灭为止,前后两年,大致分为长驱北上、驻止待援、最后失败三个阶段。
    北伐的目标是直捣清朝的老巢北京。1853年5月8日,天官副丞相林凤祥和地官正丞
相李开芳率军自扬州西进。5月13日,会合自天京出发的春官副丞相吉文元、检点朱锡
琨所部,由浦口北上,向北京进军。北伐军共有2万余人。按洪秀全的指示,北伐军进
抵天津后,再派兵北上增援,合攻北京。
    林凤祥等率北伐军自浦口出发,在乌衣镇一带击败清军一部后,一路长驱北进,连
克安徽滁州(今滁县)、临淮关、凤阳、怀远、蒙城,于6月10日到达亳州(今亳州
市),13日攻克河南归德府城(今商丘),缴获火药2万余公斤以及大量铁炮。之后,
便北上刘家口(归德北),拟由此北渡黄河,取道山东北上,因清军在黄河渡口严密布
防,该处无船可渡,太平军只得沿河西走,连下宁陵、睢州(今睢县)、杞县、陈留,
3月19日进逼开封,不克,乃撤往中牟县之朱仙镇。此时,由于沿途大量吸收捻党和淮
北各地群众参军,声势更大。
    北伐军于6月23日撤离朱仙镇,经中牟、郑州、荥阳,26日到达汜水、巩县地区,
在这里渡过黄河。7月2日,攻破河南温县,7月7日进围怀庆府(今沁阳)。当时城内仅
有清军300人,连同团勇壮丁,总计不过万人。林凤祥等原以为可以迅速攻克,没想到
屡攻不下,于是将怀庆城团团围住,在城外建营立寨,一面阻援,一面继续攻城。清政
府派直隶总督讷尔经额为钦差大臣,调集兵力2万余人赶到怀庆。北伐军围攻怀庆城近
两个月,未能攻下。9月1日,北伐军遂主动撤围西进,绕道济源,进入山西,连下垣曲、
绛县、曲沃,于9月中旬进至平阳(今临汾)、洪洞一带,然后转而向东,经屯留、潞
城、黎城,复入河南,攻破涉县、武安。9月29日,北伐军经河南入直隶,攻克军事重
镇临洺关,击溃立足未稳的讷尔经额部清军万余人。接着,连下直隶沙河、任县、隆平

(今隆尧)、柏乡、赵州(今赵县)、栾城、晋州(今晋县)、深州(今深县),迫近
北京。
    北伐军的胜利进军,使清廷满朝震动。咸丰帝急忙调兵遣将,加强北京防卫。并企
图在滹沱河南合击和消灭太平军,为此,命令胜保为钦差大臣接替讷尔经额,命令僧格
林沁屯兵涿州(今涿县)。
    北伐军在深州稍事休整后,于10月22日率部东走,连破献县、沧州,29日占领天津
西南的静海县城和独流镇,前锋进至杨柳青。北伐军原想占领天津,但是,胜保很快率
队赶到,并于11月5日进入天津。僧格林沁也移营于天津西北之杨村(今武清),天津
防御力量加强,北伐军占领天津的计划落空。
    北伐军不能占领天津,便在静海、独流两地驻扎下来,由林凤祥、李开芳分别率部
固守,同时报告天京,要求速派援军。
    胜保率2万余清军围攻静海、独流。北伐军依托木城、堑壕顽强抵抗,胜保屡攻不
下,僧格林沁奉命率部与胜保合力围攻。北伐军忍受着严寒和饥饿,整整坚持了100天,
最后终因被围日久,粮弹均缺,援军又久等不至,不得已于1854年2月5日突围南走。2
月6日到达河间府之东城镇。胜保、僧格林沁率马队紧追不舍,当天就追到东城,将北
伐军再次包围起来。清军在东城四周挖掘深壕,设置鹿砦、木栅,防止太平军突围,并
不时发起进攻,太平军凭垒固守,但东城是个小镇,粮弹给养难以补充,因此,北伐军
在这里驻守一个月后,于3月7日乘大雾再次突围,进至阜城。但是,进至阜城不久,很
快又被3万多清军包围。在和清军的战斗中,吉文元受伤牺牲,北伐军处境更加严酷。
幸好这时北伐援军已过黄河,胜保带领万余清军赶往山东防堵,阜城压力减轻,使北伐
军得以在此坚守两个月之久。
    北伐援军7500人,由夏官副丞相曾立昌、冬官副丞相许宗扬等率领,迟至1854年2
月4日才从安庆出发,3月上旬渡过黄河,进入山东境内,连下金乡、巨野、郓城、阳谷、
莘县、冠县,于3月31日进至距阜城仅100余公里的临清城下,兵力也扩充至三四万人。
    4月12日,北伐援军攻克临清城,但随即被数万清军合围,援军屡战不利,于4月23
日放弃临清,南退至李官庄、清水镇一带。4月27日,援军南退冠县,部队溃散,北伐
援军至此失败。
    北伐军在听到援军北上的消息后,于1854年5月5日,由阜城突围东走,占领东光县
的连镇。连镇横跨运河,分东西两镇。当天,清军赶到,又将北伐军紧紧包围。李开芳
率600精兵于5月28日突出重围,准备接应北伐援军,被清军围于山东高唐州。北伐军被
截断在两地,处境更为困难。连镇被清军层层包围,林凤祥及太平军将士英勇战斗,不
断打击进攻之敌。但坚持到年底,粮食弹药都快完了。清军乘机诱降,北伐军前后出降
者3000余人。1855年3月7日,清军对林凤祥固守的东连镇发动总攻,林凤祥在督战时身
负重伤,北伐军大部阵亡,清军攻入连镇,林凤祥被俘,解送北京、英勇牺牲。
    李开芳也被清军包围,高唐城高池深,粮草尚多,利于防守。李开芳率领太平军坚
守高唐,多次粉碎清军的进攻。
    1855年3月,僧格林沁选精兵8000余人,抵达高唐城外,使围城清军增至2万余人。
此时,李开芳得知林凤祥部已覆没,决意突围南返。僧格林沁得知这一情报后,故意网
开一面,诱使太平军突围。李开芳未识破此计,乃于3月17日突围至茌平县冯官屯。清
军尾随跟至,重新包围。僧格林沁强迫大批民工,费时月余,挖成一条60公里长的水渠,
引运河水至冯官屯,于4月20日开始向屯内放水,屯内粮草火药尽湿。5月31日,清军进
攻更加激烈,太平军粮弹俱尽,陷入绝境。
    李开芳率80余人突围,被清军俘获,后解送北京,于6月11日遇害。至此,这支由
数万精锐组成的北伐军,经过两年多艰苦卓绝的奋战,终于全军覆没,悲壮地失败了。
    北伐军及其援军的全军覆没,是太平天国自金田起义以来遭到的最严重的失利和挫
折。其失败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战略决策不当。太平天国领导人在占领南京不久,即派出2万余人的部队远
离后方作战,深入清朝心腹之区,冀图占领天津后,再派援兵合攻北京,完全是轻敌冒
险,很难成功。
    第二,援军派出过迟。
    第三,作战指挥不灵活。北伐军进至天津外围后,即遵照洪秀全的命令停止待援,
从而失去了机动作战的时机,陷入被动挨打的困境。
    但是,北伐军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忍着饥饿和寒冷,同数倍于己的敌军英勇作战
两年多,横归六省,转战2500公里,连克数十城,大部分将士英勇牺牲,英勇悲壮,可
歌可泣,表现了革命的农民大无畏的英雄气慨,在太平天国革命史上写下了极其悲壮的
一页。
离线semi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279楼 发表于: 2008-03-02 21:11:23
74 太平军湖口大捷


                    太平军为扭转西征战局而进行的关键一战

    1853年,太平军在北伐的同时,又派兵西征。西征的战略目的在于确保天京,夺取
安庆、九江、武昌这三大军事据点,控制长江中游,发展在南中国的势力。从1853年6
月到1855年1月,西征军连续作战一年半,取得重大胜利。但后来遇到湘军的顽抗,湖
北和江西战场形势对太平军极为不利。
    在这种形势下,石达开于1855年1月率军开赴西征战场,在江西湖口与湘军激战,
勇挫湘军,取得胜利,从而扭转了西征战局。
    1853年6月,胡以晃、赖汉英、曾天养等率太平军2万余人溯江西上,开始西征。西
征军进展极为顺利,6月10日占领长江北岸重镇安庆,胡以晃随即坐镇于此,指挥西征
战事。赖汉英率检点曾天养、指挥林启容以下万余人进军江西,6月24日进逼南昌城下,
对该城实施围攻。由于清军防守严密,围攻没有成功。9月24日,太平等撤南昌围,9月
29日攻克九江,林启容率部分兵力驻守。以后,西征军分为两支,一支由胡以晃、曾天
养率领,以安庆为基地,经略皖北,于1854年攻克皖北重镇庐州(今合肥)。安徽广大
地区的攻取,为太平天国提供了主要的人力物力资源,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另一支由韦俊、石祥桢率领,自九江沿江西上,1853年10月克汉口、汉阳,不久,
因兵力不足退守黄州。曾天养率部来援,在黄州大败清军,西征军三克汉口、汉阳,并
于1854年6月再克武昌。进入湖南的太平军于4月再占岳州,大败湘军。但在湘潭一战中,
太平军伤亡很大。7月,湘军攻陷岳州。
    8月,曾天养在城陵矶战斗中牺牲。10月,湘军和湖北清军反扑武汉,武昌、汉阳
相继失守。1855年1月,湘军进逼九江。形势对太平军非常不利。为挫败湘军的进攻,
主持西征军务的翼王石达开由安庆进驻湖口,坐镇指挥。
    石达开到达湖口后,鉴于湘军气势正盛,水师更占优势,便决定扼守要点,伺机退
敌。具体部署是:石达开坐镇湖口,林启容仍率部守九江,罗大纲率部守梅家洲。
    湘军则首先集中力量攻九江。到1月9日,围攻九江的清军总兵力达1.5万人。从1
月14日,塔齐布、胡林翼率部进攻九江西门开始,到1月18日全面进攻,湘军死伤甚众,
始终未能攻入城内。于是,曾国藩改变方针,留塔齐布继续围攻九江,派胡林翼、罗泽
南等率部进驻梅家洲南4公里之盔山(今灰山),企图先取梅家洲,占领九江外围要点。
1月23日,湘军向梅家洲发起进攻,太平军凭借坚固工事,奋勇抗击,毙敌数百人,击
退了湘军的进攻。
    湘军进攻九江和梅家洲均未得逞,曾国藩决定改攻湖口,企图凭借优势水师,先击
破鄱阳湖内太平军水营,切断外援,然后再攻九江。
    1855年1月3日,当湘军陆师尚未南渡时,李孟群、彭玉麟所率湘军水师即已进抵湖
口,分泊鄱阳湖口内外江面。罗大纲鉴于湘军水师占优势,难以力胜,决定采用疲敌战
法。1月8日夜,用满载柴草、火药、油脂的小船百余艘顺流纵火下放,炮船紧随其后,
对湘军水师实施火攻。由于湘军预有准备、未能取得多大战果。此后,太平军常以类似
战法袭扰和疲惫敌人。太平军还在鄱阳湖口江面设置木簰数座,四周环以木城,中立望
楼。木簰上安设炮位,与两岸守军互为犄角,严密封锁湖口,多次击退湘军水师的进犯。
1月23日,湘军水师乘陆师进攻梅家洲之机,击坏太平军设于鄱阳湖口的木簰。石达开、
罗大纲将计就计,令部下用大船载以沙石,凿沉水中,堵塞航道,仅在靠西岸处留一隘
口,拦以篾缆。1月29日,湘军水师营官萧捷三等企图肃清鄱阳湖内太平军战船,贸然
率舢板等轻舟120余只,载兵2000,冲入湖内,直至大姑塘以上,待其回驶湖口时,太
平军已用船只搭起浮桥二道,连结垒卡,阻断出路。湘军水师遂被分割为二:百余轻捷
小船陷于鄱阳湖内;运转不灵的笨重船只则阻于江中,湘军水师大小船协同作战的优势
尽失。太平军乘此有利时机,即于当晚以小船数十只,围攻泊于长江内的湘军大船,并
派一支小划船队,插入湘军水师大营,焚烧敌船。岸上数千太平军也施放火箭喷筒,配
合进攻。湘军大船因无小船护卫,难以抵御,结果被毁数十只,其余败退九江附近江面。
    在湖口大捷的同一天,江北秦日纲、韦俊、陈玉成所部太平军自安徽宿松西进,击
败清军参将刘富成部,占领黄梅。
    2月2日,罗大纲派部进占九江对岸之小池口。曾国藩命令胡林翼、罗泽南二部由湖
口回攻九江,驻于南岸官牌夹。为了给湘军水师以进一步的打击,罗大纲乘势于2月11
日率大队渡江前往小池口。当夜三更,林启容自九江、罗大纲自小池口以轻舟百余只,
再次袭击泊于江中的湘军水师,用火药喷筒集中施放,焚毁大量敌船,并缴获曾国藩的
坐船。曾国藩事先乘小船逃走,后入罗泽南陆营,愤愧万分,准备自杀,被罗泽南等劝
止。此后,曾国藩败退至南昌。
    太平军湖口大捷,粉碎了曾国藩夺取九江、直捣金陵的企图,扭转了西征战场上的
被动态势,成为西征作战的又一个转折点。西征军自湘潭战败后,弃岳州,失武汉,节
节退却,一直退到九江、湖口,形势十分不利。但另一方面,由于湘军的进攻,迫使太
平军缩短战线,集中起兵力,消除了前段时间战线过长,兵力分散的弱点。加上石达开
亲临前线,加强了领导,为反败为胜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湘军方面虽然节节胜利,却预
伏着失败的因素:由于掳获甚多,斗志渐弱;
    由于屡获胜仗,骄傲轻敌;由于长驱直进,离后方供应基地越来越远,运输补给日
益困难。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石达开等坚守要点以疲惫敌人,并利用有利地形,抓住有
利时机,机智果断地分割湘军水师,进而立即主动出击,取得了重创湘军水师的重大胜
利,使整个西征战场上的形势为之一变。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