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837阅读
  • 2065回复

*****中*国*历*史*&*中*国*文*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semi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280楼 发表于: 2008-03-02 21:11:42
                                75 三河之战


                  “三河败后,军气已寒,非岁月之间所能复振”

    三河之战是太平天国后期太平军在安徽三河镇(今属肥西县)歼灭湘军精锐李续宾
部的一次著名战役,也是太平天国战争史上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著名范例。
    1856年9月,天京内讧,太平天国的革命形势开始急转直下。1857年5月,石达开受
洪秀全猜忌,离京出走,带走数万精兵良将,更使太平军元气大伤,整个战争形势也随
之急剧逆转。清军利用这一有利时机,重整旗鼓,于1858年1月重新建立江南大营,包
围天京。江西战场上,湘军由防御转为进攻,于1857年10月26日攻陷湖口和梅家洲。
1858年5月19日,新任浙江布政使、湘军悍将李续宾率部攻克军事重镇九江,驻守该地
区5年之久的太平军将领林启容以下1.7万名将士全部牺牲。李续宾在攻克九江后不久
即率部渡江,回到湖北,准备乘胜东援安徽战场。
    1858年5月,湖广总督官文、湖北巡抚胡林翼看到湘军在江西战场上已经取得决定
性胜利,便拟定东征计划,准备把李续宾部湘军投入安徽战场。当时,太平军在陈玉成、
李秀成等率领下,在皖北战场屡挫清军,于8月23日占领庐州城。于是,官文便命令李
续宾迅速进兵,攻克太湖,然后乘势扫清桐城、舒城一路,疾趋庐州,企图收回庐州,
并堵住太平军北进之路。所以,当陈玉成、李秀成部挥师东向,进攻江北大营时,江宁
将军都兴阿和李续宾等即率兵勇万余人自湖北东犯安徽,9月22日克太湖,然后分兵为
二,都兴阿率副都统多隆阿和总兵鲍超所部进逼安庆,李续宾率所部湘军北指庐州。
    李续宾部于9月23日陷潜山,10月13日陷桐城,24日陷舒城,接着指向舒城东面25
公里的三河镇,准备进犯庐州。
    三河镇位于界河(今丰乐河)南岸,东濒巢湖,是庐州西南的重要屏障。该镇原无
城垣,太平军占领后,新筑了城墙,外添砖垒9座,凭河设险,广屯米粮军火,接济庐
州、天京,因而在军事上、经济上都居重要地位。当时太平军的守将是吴定规。
    10月24日,陈玉成在江苏**屏蔽词语**接到湘军大举东犯安徽的报告,毅然决定回兵救援,
并向洪秀全报告,要求调派李秀成部同往。
    11月3日,李续宾率精兵6000进抵三河镇外围。11月7日,分兵三路向镇外9垒发起
进攻,义中等六营进攻河南大街及老鼠夹一带之垒;左仁等三营进攻迎水庵、水晶庵一
带之垒;副右等二营进攻储家越之垒。李续宾则亲率湘中等二营为各路后应。太平军依
托砖垒顽强抵抗,大量杀伤敌人。湘军攻垒愈急,太平军伤亡很大,便放弃镇外9垒,
退入镇内,坚守待援。
    在湘军大举进攻三河镇外围的当天,陈玉成率大队赶到,驻扎在三河镇南金牛镇一
带。11月14日,李秀成也率部赶到,驻于白石山。至此,集结在三河镇周围的太平军众
达10余万人,和李续宾部湘军相比占绝对优势。
    面对太平军援军的强大气势,李续宾的一些部将十分胆怯,建议退守桐城。骄悍的
李续宾一意孤行,认为军事有进无退,只有死战,并于11月15日深夜派兵7营分左、右、
中三路偷袭金牛镇。16日黎明,当行至距三河镇7.5公里的樊家渡王家祠堂时,与陈玉
成军遭遇。陈玉成抓住敌人冒险出击的有利时机,以少部兵力正面迎敌,吸引敌人,另
以主力从湘军左侧抄其后路。正面迎敌之太平军且战且走,将敌人诱至设伏地域。当时,
大雾迷漫,咫尺莫辨,鼓角相闻,敌我难分。陈玉成主力迅速击溃了左路湘军,并乘胜
隔断中、右路之后路。湘军发现归路被断,仓皇后撤,在烟筒岗一带被太平军团团包围。
李续宾得知大队被围,急忙亲率4营前往救应,反复冲锋数十次,也未能突入重围。驻
扎于白石山的李秀成部,闻金牛镇炮声不绝,立即赶往参战;驻守三河镇的吴定规也率
部出镇合击湘军。李续宾见势不妙,逃回大营,并传令各部坚守待援。其实这时守垒的
湘军有的已经逃散,有的被太平军阻截在外,因而有7个营垒被太平军迅速攻破。接着,
李续宾的大营也被太平军包围。他督军往来冲突,终不得脱,当夜被太平军击毙(一说
自杀)。之后,太平军继续围攻负隅顽抗的残敌,至18日,全部肃清。这一仗,太平军
一举歼灭湘军精锐近6000人,是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后期一次出色的歼灭战。
    三河大捷后,太平军乘胜南进,连克舒城、桐城,围困安庆的湘军也闻讯后撤。
    湘军三河镇之败,主要是孤军深入,犯险冒进。李续宾仅率数千人自湖北东犯,入
皖之后,连陷四城,处处分兵驻守,结果“兵以屡分而单,气以屡胜而泄”(《剿平粤
匪方略》卷二百一十,第26页)。进至三河镇后,仅剩6000人,当太平军大队赶到时,
已无阻援之兵可派。加之李续宾刚愎自用,拒不接受部将关于退守桐城的建议,终于全
军覆灭。对于湘军这次惨败,咸丰帝闻之“不觉陨涕”。曾国藩更是“哀恸慎膺,减食
数日”。胡林翼则哀叹说:“三河败后,军气已寒,非岁月之间所能复振。”又说:
“三河溃败之后,元气尽伤,四年纠合之精锐,覆于一旦,而且敢战之才,明达足智之
士,亦凋丧殆尽。”(《胡文忠公全集》下册,第694页)可见此战对清廷和湘军的打
击是极为沉重的。
    太平军之所以取得全歼李续宾部的胜利,主要由于决策正确果断,兵力集中,战术
灵活,指挥无误。当湘军进抵舒城、三河时,陈玉成果断决定兼程回援,并奏调李秀成
部同往,形成了兵力对比上的绝对优势。在对敌发起进攻时,太平军采取正面迎战与伏
击、抄袭相结合的战法,各部之间又能密切协同,主动配合,迅速分割包围敌人,打得
湘军前后左右不能相救,以速决的方式迅速达成战役目的。
    通过三河大捷,太平军粉碎了湘军东犯的企图,保卫了皖中根据地,对鼓舞士气,
稳定江北战局,保证天京安全和物资供应,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离线semi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281楼 发表于: 2008-03-02 21:12:27
76 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之战


                          太平天国战争史上的得意之笔

    太平军于1858年下半年取得二破江北大营与三河镇大捷两次重大胜利之后,初步扭
转了太平天国在军事上的危局,遏止了湘军长驱直入的攻势,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天京和
安庆受围困的局面,战争形势有了较明显的好转。1859年洪仁?到达天京后进行的某些
革新,又使太平天国的政治局面有一定的改进。在这种形势下,太平天国领导人决心摧
毁长期围困天京的江南大营,确保天京安全。
    1859年6月,当石达开率军围攻湖南宝庆时,清廷为阻止太平军入川,曾命曾国藩
亲自统兵前往四川扼守。8月,石达开从湖南退入广西,清廷又命曾国藩暂缓入川,改
援安徽。
    10月,曾国藩与官文、胡林翼等共同制订了一个“四路图皖”的计划,准备再次进
攻安徽。
    在天京对岸,当1858年陈玉成、李秀成会师三河镇之际,留守滁州、全椒的李秀成
部将李昭寿降清,1859年2月,江浦守将薛之元也投降清军。不久,浦口等地又落入敌
手。这样,皖北与天京之间的联系被隔断。为了打通联系,陈玉成、李秀成于1859年3、
4月间先后两次率军进攻江浦、浦口,但均未成功。直到11月间,在击败署湖北提督周
天培等部清军后,才占领浦口,并围攻江浦,天京之围稍解,但仍处在江南大营威胁之
下。此后,李秀成率军留守浦口一带,陈玉成则率军返回皖西战场,对付东犯之湘军。
    为解决天京长期被围的局面,李秀成一再向洪秀全强奏,要求率军离开浦口,设法
攻打江南大营。这一要求最后得到了洪秀全的同意。关于如何解围问题,李秀成与洪仁
?进行过三次面商。洪仁?认为,天京之围难以力解,必须向敌人防守空虚又是财赋之
区的浙江湖州(今吴兴)、杭州等地进攻,迫使江南大营守敌回救湖、杭,等他们撤兵
远处,“即行返旆自救”,就可以取得成功。这是一个围魏救赵之计。李秀成同意这一
计谋。于是,他们共同确定了打破江南大营的作战方案:(一)由忠王李秀成、侍王李
世贤率部“伪装缨帽号衣,一路潜入杭、湖二处”,攻敌之所必救,以吸引和调动江南
大营清军;一旦清军被调动,便立即放弃杭州和湖州,由小路回师天京,围攻江南大营。
(二)由英王陈玉成执行“虚援安省”的任务,在皖北实施佯动,以掩护江南之作战行
动。整个作战由李秀成负责组织实施。
    1860年1月底,李秀成将镇守浦口的任务交给部将黄子隆、陈赞明后,即前往芜湖,
召集将领会议,说明天京被围的危急形势,宣布攻杭救京的计划,明确进军路线和各将
领的任务。2月10日,李秀成率陈坤书、谭绍光、陆顺德等部2万余人到达南陵,经清弋
江镇和马头镇,绕过宁国府,于24日攻占广德,留陈坤书、陈炳文率部守城,以备接应,
自率谭绍光、陆顺德、吴定彩等部轻装疾进浙江。为掩护李秀成主力的进军,李世贤率
部由南陵经泾县,进占旌德、太平(今太平东),留新任右军主将刘官芳在这一带活动,
自率大军东入浙江,29日与李秀成部会师于安吉(今安吉北)。3月4日,李秀成、李世
贤两军大败清军于长兴西南的虹星桥,并进占长兴。然后分军为二:李世贤率部佯攻湖
州,以牵制清军;李秀成则率领精兵六七千人冒充清军,经武康日夜兼程进袭杭州。
    3月11日,李秀成所率精兵进抵杭州城外。当时杭州守备空虚,除满营外,仅有兵
勇2800名。3月19日,太平军轰塌清波门城垣,由1350人组成的先锋队立即冲入城内,
攻占杭州,杀死浙江巡抚罗遵殿等多人。唯杭州将军瑞昌等据守的满城未能攻下。
    对太平军的攻浙意图,江南大营统帅和春有所察觉,不敢派大队往援,乃于3月10
日派总兵张玉良率兵2000由**屏蔽词语**往援。咸丰帝深恐失掉浙江这个财赋之区,严令和春增
调劲旅赴浙,并命和春兼办浙江军务。和春只得遵旨加派援兵,先后共派1.3万人赴援,
统归张玉良率领。太平军攻陷杭州城4天之后,张玉良才于3月23日赶至杭州城外。
    江南大营清军被调动,太平军预期目的达到了。于是李秀成便于3月24日在杭州城
内遍插旗帜以为疑兵,连夜撤出杭州,率军疾驰北返。28日过临安,循天目山走小路北
趋孝丰(今安吉西南),4月4日抵广德。4月8日,于安徽建平(今郎溪)召开了有辅王
杨辅清、侍王李世贤(4月3日率部由湖州撤围西返)、右军主将刘官芳、定南主将黄文
金、平西主将吴定彩、求天义陈坤书等参加的军事会议,共同商定了解救天京之围的详
细计划。会后,兵分东西两路进援天京。
    西路由杨辅清、黄文金等率领,从安徽宁国府东面的洪林桥一带出发,于4月12日
占江苏高淳,18日占溧水,23日占秣陵关。29日,分兵两支:一由杨辅清、黄文金率领
指向雨花台,一由刘官芳、陈坤书率领进逼高桥门。
    东路又分左右两翼:右翼由李世贤率领,于4月13日占领溧阳,15日攻宜兴,16日
迫常州,以牵制东面清军,尔后回师西向,于23日占领句容。左翼由李秀成亲率本部,
经溧阳进占赤山(句容西南)。27日,李秀成部自赤山,李世贤部自句容分进合击淳化
镇(今江宁东),次日大败帮办江南大营军务、江南提督张国梁部清军,克复淳化镇。
    当李秀成率军回师天京之际,在皖北执行佯动任务的陈玉成、吴如孝等率军由全椒
南下,于4月底渡江,经江宁镇抵板桥、善桥一带。
    江南大营初设于1853年3月,由钦差大臣向荣统管,1856年被太平军击破。1857年
清继任钦差大臣和春与提督张国梁攻陷镇江,于1858年初重建江南大营,设大营于沧波、
高桥两门之间。不久,强征数万民夫,于天京城外挖掘深阔各约丈余的长壕,绵亘百余
里,经年始成。1860年1月底,李秀成离浦口后,江南大营清军水陆并进,攻陷了浦口
沿江一带太平军垒卡20余座,并于2月1日占领江浦和九洑洲,进一步围困天京。
    4月底,各路太平军抵达天京外围,众达10余万人,在扫清外围据点后,随即准备
总攻江南大营。总攻部署是:李世贤部自北门洪山、燕子矶,李秀成部自尧化门,刘官
芳、陈坤书部自高桥门,杨辅清部自雨花台,陈玉成部自善桥方向,五路并进。天京城
内的太平军则由城内出击,配合援军夹攻清军。
    5月2日,太平军发起总攻。是日天气晴朗,但从傍晚开始降雨,连日不止,太平军
冒雨连续进攻。
    5月4日,陈玉成部于上河镇、毛公渡一带搭造浮桥数道,进攻天京西南清军营垒外
墙。城内太平军也纷纷出击。5日,陈玉成部突破敌军在天京西南所筑长墙。当天,城
内太平军抛掷的火罐落入清军副将雷安邦营内,引起火药爆炸,该部随即外逃。附近清
军闻之大惊,也纷纷撤出营外。太平军乘敌人混乱之机,前后夹攻,半天之内将江南大
营西半部的50余座营垒全部攻破,歼灭清军总兵黄靖以下数千人。张国梁闻西路有变,
立即率兵救援,见营盘已失,只得仓皇退回,将上方桥破坏,企图固守小水关以东各营
垒。太平军突破敌西南长壕,内外会师,重围已解,士气更高,便连夜乘胜猛攻。清军
营垒四处火起,江南大营总部所在地小水关大营也被攻破,和春等率残部经石埠桥乘船
逃往镇江。江北及九洑洲一带清军也随即逃遁。于是,重建后围困天京两年多的清军江
南大营又被摧毁。太平军缴获了大量枪炮、火药、铅子,以及白银10余万两。
    二破江南大营,是太平天国战争史最为得意之笔。洪仁?、李秀成等正确地选择杭
州作为攻敌必救的目标,调动和分散江南大营清军的兵力,然后回师急攻,内外夹击,
使数万清军陷入被动挨打地位,这一着是颇为成功的。太平军在此次作战中不仅有变内
线作战为外线作战的正确方针,而且有周密的计划。此战成功之处,还在于集中了优势
兵力。指挥上也很成功,比较灵活,注意了主攻、助攻、掩护、佯动相结合。
    但是这次作战也有不足之处。由于作战目标是解围,因而进攻江南大营时,既未注
意切断敌军的退路,又未能在敌退却时迅速组织截击和追击,虽然攻破了大营,但仅毙
敌三五千人,基本上打成了击溃战。由于太平军只注意迅速解京围而没有大量歼灭敌人
有生力量,因此和春、张国梁等逃至镇江后,又得以收集散兵2万余人,防守镇江和丹
阳。
离线semi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282楼 发表于: 2008-03-02 21:14:27
  77 安庆保卫战


                          关系太平天国命运的关键一战

    太平军取得二破江南大营之战胜利后,安徽战场的形势却非常严重。湘军乘太平军
二破江南大营和东征苏常之机,大举向东进犯,进围安庆。从1860年9月到1861年9月,
太平军和湘军在安庆周围展开了长达一年的争夺战,最后安庆失守。太平天国的军事形
势由此日趋恶化。
    安庆是天京上游的重要门户,安庆的得失,对太平天国后期战争的全局关系极大。
湘军统帅曾国藩深知攻取安庆的意义,认为安庆为必争之地,“目前关系淮南之全局,
将来即为克复金陵之张本”(《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十一,第43页)。因此,在
1860年6月令其弟曾国荃率湘军近万人进扎安庆北面的集贤关,并于城外开挖长壕二道,
前壕用以围城,后壕用以拒援。曾国藩自己在咸丰帝一再严令下,于1860年7月底率万
余人立大营于皖南祁门,摆出一副东进苏常的架势,但实际上注意力仍集中在夺取安庆
上。
    1860年9月下旬,鉴于安庆已为湘军所困的局面,太平天国领导人决定再次采用
“围魏救赵”之计,即按1860年5月天京会议确定的方针,进军湖北,迫使湘军回救,
使安庆之围不攻自破。具体部署是分兵五路,江南江北并进:陈玉成率军从长江北岸西
进,经皖北入鄂东;李秀成率军从长江南岸西进,经皖南、江西,进入鄂东南;杨辅清、
黄文金率军沿长江南岸趋赣北;李世贤率军经徽州入赣东;刘官芳率军攻祁门曾国藩大
营。以上五路,李秀成和陈玉成取大钳形攻势,预定次年春会师武汉,占领湘、鄂军的
后方基地,以调动围攻安庆之敌;后三路主要是牵制皖南和江西湘军,并伺机歼敌。每
路兵力少者数万,多者10余万。
    1860年9月底,陈玉成率军自天京北渡,进入皖北活动。
    11月26日,陈玉成联合捻军进至桐城西南挂车河一带,扎营40余座,试图直接救援
安庆,但不断遭到多隆阿部鄂军和新任安徽按察使李续宜所部湘军的进攻,伤亡很大,
不得不北走庐江休整。直接救援安庆的努力失败。
    1861年2月,南岸的李秀成部已由浙入赣,正向西挺进。
    陈玉成便按合取湖北的既定方针,开始向湖北进军。3月22日,陈玉成进至黄州。
英国参赞巴夏礼威胁陈玉成不要进攻武汉。陈玉成上当,决定中止向武汉进军。除留赖
文光率部驻守黄州外,分兵数路,于3月下旬至4月中旬先后占领湖北蕲州、黄安(今红
安)、德安府(今安陆)、孝感、黄陂、随州、云梦、应城、麻城等地。4月下旬,陈
玉成鉴于安庆被围日紧,又不见李秀成部如期入鄂,遂决计放弃合取湖北的计划,亲率
所部东下,再次直接驰援安庆。
    李秀成部10月下旬从天京出发,转战于皖南和浙江境内,直到1862年2月中旬才自
浙江入赣。6月上旬分三路进入湖北:右路由武宁北攻湖北兴国州(今阳新),中路由
义宁州北攻通山,左路西攻通城。6月中旬,李秀成接到赖文光发自黄州的禀报,得知
陈玉成早已回师东援安庆。李秀成对攻鄂本来不甚积极,便于7月上旬率部撤出湖北,
折入赣西北地区。这样,太平军又一次失去了夺取武汉的机会,两路合取湖北的计划至
此全部落空。
    杨辅清、黄文金部在皖南和江西战场虽经顽强作战,多次受挫,进军赣北、切断江
西和祁门大营联系以解安庆之围的计划没有实现。
    李世贤、刘官芳部在皖南和江西战场也遇到湘军的顽强抵抗,没能攻克祁门大营,
进军赣东的计划也因左宗棠部湘军的抵抗而落空。
    这样,原定的五路救皖计划因为各路将领未能协调一致而宣告失败。
    安庆自1860年夏被围后,太平军2万余人在谢天义张朝爵、受天安叶芸来率领下,
坚守城池,以待援兵。
    1861年4月,陈玉成由鄂返皖,率军3万进至安庆集贤关,逼近围城的曾国藩部湘军。
4月29日,陈玉成与城内守将叶芸来分别率部扎营于城东北的菱湖南北两岸,并以小艇
沟通两岸联系。与此同时,洪秀全鉴于合取湖北以救安庆的计划未能实现,决定由干王
洪仁?、章王林绍璋自天京率兵直接救援安庆;定南主将黄文金也率部自芜湖西援。
1861年,洪仁?、林绍璋会合桐城、庐江一带的吴如孝部,共2万人,进至安庆北面的
新安渡、横山铺、练潭一带,连营15公里,谋与陈玉成部会师,共解安庆之危。曾国藩
也决心投入更大的兵力,与太平军决战安庆。
    1861年5月10日,曾国藩移营至江边上的东流,就近指挥;同时,将鲍超部6000人
自景德镇调往江北。坐镇太湖的胡林翼也调总兵成大吉部5000人赴援安庆,并提出“南
迟北速”的作战方针,即打洪仁?、林绍璋宜速,打陈玉成宜迟、宜慎重。这样,太平
军与湘军在安庆城外激烈的争夺战开始了。
    5月1日,陈玉成及叶芸来部与湘军曾国荃部及杨载福部水师战于菱湖,未分胜负。
2日,多隆阿部近万人分四路向练潭和横山铺猛扑。驻新安渡的太平军万余人前往救援,
多隆阿以三营步兵正面接战,五营步兵从侧翼攻击,以马队绕到后面攻击。太平军前后
受敌,伤亡很大,洪仁?、林绍璋、吴如孝率余部退守桐城。3日,自芜湖来援的黄文
金部七八千人和捻军2万余人赶到,扎营于桐城东南天林庄一带。6日,黄文金会同洪仁
?等率3万人攻新安渡和鄂军挂车河老营,又被多隆阿击退。黄文金等部为多隆阿所阻,
无法与陈玉成会合,便撤出天林庄,退至桐城东面的孔城镇。
    陈玉成见洪仁?等所率援军受阻,便于5月19日率马步五六千人绕道赴桐城,留部
将刘玱琳等据守集贤关内外各垒。
    5月20日,陈玉成抵达桐城,与洪仁?等商定于23日进攻挂车河之敌。太平军的作
战计划被多隆阿掌握,于是多隆阿决定先发制人,在太平军进军路线上埋下伏兵。23日,
太平军开始行动,24日发起进攻,但很快陷入敌之包围圈,伤亡很大,只得退回桐城。
    在此以前,鲍超、成大吉两部湘军共万人已于5月20日抵达集贤关外,并立即进攻
关外赤冈岭太平军四座营垒,被刘玱琳击退。湘军在赤冈岭附近修筑炮台数十座,从6
月2日始,不断对赤冈岭四垒实施轰击。8日,太平军三垒被毁,惟刘玱琳所在的第一垒
仍顽强抵抗。9日,刘玱琳向北突围,被鲍超部打败,刘玱琳牺牲。赤冈岭四垒太平军
4000人都是太平军精锐,此次全部被歼,使陈玉成部的战斗力大受影响。
    7月1日,吴定彩自菱湖向湘军发起进攻,被湘军击败。
    7月8日,曾国荃督军对菱湖南北两岸的18座太平军营垒发动进攻,数千太平军出降
(结果均被杀)。吴定彩率残部退入安庆城内。
    安庆被围数年,粮弹将绝,太平军援救又连遭失败,天京当局决定再从皖南调杨辅
清部增援。7月下旬,杨辅清部自宁国府出发渡江,8月21日至24日,陈玉成、杨辅清等
部约四五万人陆续进抵集贤关,列营40余座。25日和26日,陈玉成、杨辅清督军向曾国
荃部后壕发起猛烈进攻。曾国荃督率各营坚守,待太平军逼近时,枪炮齐发,使太平军
伤亡甚众。8月28日至9月2日,太平军每夜都对敌营进行袭击。9月3日夜,再次发起猛
烈进攻,同时用小船运米入城,被湘军水师全部抢去。9月5日凌晨,湘军于北城轰塌城
墙,攻入城内,会同长江水师,南北夹击。守城太平军全军覆没,叶芸来、吴定彩殉难,
张朝爵乘船突围,不知所终。
    安庆保卫战是太平天国战争史上最惨烈的一次战役。安庆失守,使天京西线屏障遂
失。洪仁?说:“我军最重大之损失,乃是安庆落在清军之手。此城实为天京之锁钥而
保障其安全者。一落在妖手,即可为攻我之基础。安庆一失,沿途至天京之城相继陷落
不可复守矣。安庆一日无恙,则天京一日无险。”(《洪仁?自述》)
    在长达一年的安庆保卫战中,太平军先后投入数十万兵力,最终归于失败,教训极
为深刻。从战略上看,太平军处于被动保守地位,为安庆一城的得失所左右,被迫同敌
人进行战略决战,这是最大的教训。同时,在作战指挥上也犯了一系列严重错误。
    第一,主要将领缺乏一致而坚定的决心。除陈玉成积极主张救援安庆外,其他主要
将领都不十分积极。
    第二,主要将领决心不果断。陈玉成、李秀成贸然放弃合攻湖北计划,不坚决夺取
武汉就是明证。
    第三,缺乏集中统一的指挥。太平天国没有指定前线最高指挥官,各部主将基本上
是各行其是,违反了兵权贵一的兵法原则。而敌人一方则十分明确。这是安庆保卫战失
败最主要原因之一。
    所有这些错误,最终导致了安庆的失守,从此,太平天国革命形势急转直下,无法
挽回。
离线semi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283楼 发表于: 2008-03-02 21:15:31
78 天京保卫战


                  太平天国战争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防御作战

    天京保卫战是太平军为保卫首都天京,在1862年至1864年进行的防御作战。
    安庆失守后,陈玉成受到革职处分,坐守庐州,1862年5月放弃庐州北走寿州,被
地主团练头子苗沛霖诱捕送往清军胜保大营,6月4日在河南延津遇害,年仅26岁。陈玉
成的牺牲和庐州的失陷,使太平军在皖北的防务瓦解。太平天国只能依靠李秀成等新开
辟的苏浙根据地支撑危局。
    湘军攻陷安庆后,曾国藩即设大营于此。同治元年正月初一(1862年1月30日),
清廷任命曾国藩为协办大学士,仍统辖苏、赣、皖、浙四省军事。曾国藩立即筹划以东
征金陵为主要目标的全盘军事行动。具体部署是:曾国荃部自安庆沿长江北岸直趋金陵;
曾贞干部由池州攻芜湖;彭玉麟等率湘军水师沿江而下,配合两岸陆师行动并负运输接
济之责;鲍超部由赣入皖,攻宁国府;左宗棠部攻浙江,李鸿章部淮军攻上海周围的太
平军,尔后西进。
    1862年3月,曾国荃部离开安庆东下,拉开进攻天京的序幕。各地太平军在敌人的
全面进攻下节节败退。5月,湘军攻占当涂、芜湖、板桥、秣陵关、大胜关、三汊河。5
月30日,彭玉麟率水师进泊金陵护城河口,曾国荃部直逼雨花台,曾贞干也率军赶到。
天京处在湘军直接威胁之下。
    湘军迅速进抵天京城下,大出洪秀全意料。洪秀全于是一日三诏催促李秀成从上海
前线回援,李秀成只得停止进攻上海,退回苏州,派一部分兵力赶回天京加强防务,自
己则仍留苏州。
    1862年7月,天京外围形势更加严重。7月11日,西南屏障宁国府被敌攻破。杨辅清、
洪仁?从皖南回援天京,夜袭湘军,也被湘军击退。8月6日,洪秀全严诏催逼李秀成赶
快回援。9月14日,李秀成由苏州出发,督率13王,领兵10余万,在东坝会齐,回援天
京。
    10月13日,天京外围的攻守战开始。李秀成率军与天京城内守军配合,对湘军发起
猛攻。湘军坚壁固守。11月3日,太平军集中力量攻湘军东路,轰塌曾国荃雨花台营附
近的湘军营墙两处。湘军拚命抵抗,太平军往返冲杀五六次,终不得入。太平军又用地
道向敌进攻,敌人以挖对挖,每挖通一处地道,或熏以毒烟,或灌以秽水,或以木桩堵
洞口,使太平军的地道连连失效。
    11月26日,李秀成、李世贤围攻雨花台曾国荃军营月余不下,只得下令撤围。李世
贤率部退秣陵关,李秀成率部入天京。至此,13王回援天京的作战完全失败。
    天京解围战失败后,李秀成被“严责革爵”。不久,洪秀全责令他领兵渡江,西袭
湖北,企图调动天京围敌。1862年12月,第一批太平军数万人从天京下关渡江,占含山、
巢县、和州。1863年2月底,李秀成率第二批部队渡江,并于3月占浦口,4月占江浦。
进入皖北后,受到湘军节节抵御,屡攻不克。进至六安后,正值青黄不接,粮食奇缺,
加之敌人防堵甚严,李秀成遂放弃原定进军计划,于5月19日撤六安之围,折往寿州,
随即东返。这时,围困天京的湘军已增至3万余人,并于6月13日占领了聚宝门外各石垒。
洪秀全又急令李秀成速回天京。6月20日,李秀成率部由九洑洲南渡抵京。
    南渡过程中被湘军炮火打死和因饥饿而死者甚众,渡至南岸进入天京城内的太平军
不到1.5万人。6月25日,湘军又攻陷江浦、浦口,30日陷九洑洲,太平军又损失2万余
人。至此,长江北岸完全为清军占领。太平军实力则进一步削弱,天京解围的希望也更
加渺茫。
    与此同时,苏浙战场也在淮军、洋枪队、左宗棠部湘军的进攻下趋于瓦解。
    湘军于1863年6月底攻破九洑洲,控制了长江北岸后,鲍超部南渡,扎营神策门
(今中央门)外沿江一带。9月,曾国荃部攻占天京城东南的上方桥和城西南的江东桥,
11月上旬又连续攻占了城东南的上方门、高桥门、双桥门、七桥瓮以及秣陵关、中和桥,
太平军在紫金山西南的要点全部失守。
    11月25日,曾国荃进扎城东孝陵卫。这时,湘军已攻陷天京外围的所有城镇要点,
天京城只有太平门、神策门尚与外界相通。外援断绝。李秀成于12月21日向洪秀全建议,
鉴于湘军壕深垒固,围困甚严,天京又内无粮草,外援难至,不如让城别走,遭到洪秀
全拒绝。这样,太平天国革命事业的最后一线希望丧失了。
    1864年2月28日,湘军攻占了紫金山巅的天保城。3月2日,曾国荃部进驻太平门、
神策门外,完成对天京的合围。
    曾国荃部合围金陵之后,曾于3月14日用云梯攻城,但未得逞。4月开始,在朝阳、
神策、金川门外挖掘地道十余处,准备轰塌城墙,太平军一面组织力量从城内对挖,进
行破坏,一面构筑月城,以便城墙轰塌后继续组织对抗。
    1864年6月1日,天王洪秀全病逝(一说自杀),终年51岁。此后,天京人心愈加不
稳。幼天王洪天贵福即位,一切军政事务统归忠王李秀成执掌。
    7月3日,湘军攻占天京城外最后一个据点地保城(即龙脖子),从而能够居高临下,
监视城内动静。湘军在龙脖子山麓修筑炮台数十座,对城内日夜轰击,压制太平军的炮
火,掩护挖掘地道。同时,在龙脖子山麓与城墙间大量填塞芦苇、蒿草,上覆沙土,高
与城齐,为攻城铺平道路。半个月后,湘军攻城准备基本完成。
    李秀成见湘军攻城在即,于7月18日深夜,选派千余人伪装湘军,冲出城去,企图
破坏太平门附近的地道,结果被湘军识破,只得退回城内。
    7月19日晨,湘军担任主攻任务的部队齐集太平门外。
    中午,湘军用地雷轰塌城墙。湘军蜂拥而入。太平军纷纷以枪炮还击,虽给敌人以
重大杀伤,但没能挡住湘军的攻势。与此同时,湘军水师各营会同陆师夺取了水西、旱
西两门,傍晚前后,天京全城各门均为湘军夺占。
    李秀成于19日晨自太平门败退后,即回到天王府,独带幼天王,由数千文武护送,
奔向旱西门,企图由此突围出城,结果为湘军陈湜部所阻,只得转上清凉山。入夜,折
回太平门,伪装湘军山缺口冲出,向孝陵卫方向突围。不久,李秀成与幼天王失散,便
分道奔逃。7月22日,李秀成在方山附近被俘。8月7日,在写完供词后,被曾国藩杀害,
年仅40岁。城内守军与入城湘军展开巷战,大部战死,一部自焚,10余万人没有一个投
降的。
    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革命的失败。
    天京保卫战历时3年,调动使用兵力数十万而终于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战略
上说,天京失陷是太平天国领导人奉行消极防御战略思想的必然结果。天京被围时,洪
秀全虽然提出过西袭湖北计划,但李秀成执行不力,没能达到预期目的,最后还是困守
孤城,等到湘军完成合围时,洪秀全仍然拒绝让城别走的建议,致使错过了撤出天京以
图再举的最后沉会。从作战指挥上看,前敌诸将协同不够,没有形成集中统一的领导,
仍然是各行其是。所有这些,都和太天国后期政治日趋保守和腐败息息相关,最后的失
败是难以避免的。
离线semi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284楼 发表于: 2008-03-02 21:16:14
79 高楼寨之战


                            僧格林沁蒙古马队覆灭

    高楼寨之战是清同治四年(1865年)四月,捻军在山东菏泽高楼寨(今高庄集)歼
灭僧格林沁部的一次著名伏击战。
    1852年11月,在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下,长期活动在安徽、河南、山东、江苏、湖
北等省的捻党纷纷起义。至1855年秋,豫皖边的捻军首领齐集亳州的雉河集会盟,公推
张乐行为盟主,决定建立五旗军制,推举了各色旗的总首领:黄旗张乐行自兼,白旗龚
得树,红旗侯士维,黑旗苏添福,蓝旗韩奇峰。会后,发布文告,痛斥清政府地方官吏
视民如仇,起义目的是“救我残黎,除奸诛暴,以减公愤”,并宣布军纪和行军作战条
例。从此,捻军在淮河南北广大地区不断打击清军,有力地支援了南部太平天国的革命。
    但是,由于捻军组织不严密,缺少强有力的统一领导,在和清朝正规军队的作战中
多次失利,力量受到很大削弱。张乐行等著名领袖相继牺牲,捻军的根据地雉河集也于
1863年失守,只有任化邦、张宗禹等人率部突出清军重围,继续和清军周旋。
    1864年7月天京陷落后,全国革命形势走向低潮。捻军和太平军余部没有被清军的
血腥镇压所吓倒,而是不畏艰险,继续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1864年11月下旬,太平天国遵王赖文光、淮王邱远才两部太平军二三千人,于鄂北
地区与张宗禹、任化邦等部捻军二三万人汇合,其他一些被打散的太平军、捻军也陆续
前往集中。接着,他们在豫、鄂边境进行合并和改编,组成了一支集中统一的新捻军,
张宗禹,任化邦共推赖文光为最高领袖。赖文光沿用太平天国的年号和封号,张宗禹为
梁王,任化邦为鲁王,李允为魏王,牛宏升为荆王,张禹爵为幼沃王。
    军队沿用捻军编制,仍以五色旗区分,下分大旗、小旗。军事上根据捻军骑兵较多
和北方地势平坦等特点,决定易步为骑,加强部队的机动能力。
    清军方面,与捻军作战的主帅是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
    1864年12月初,僧格林沁亲督翼长恒龄、成保及副都统常星阿等部进抵湖北枣阳,
旋即而进。12月7日,赖文光等督军败僧军于襄阳,然后挥军北上,进入河南邓州(今
邓县)境。
    赖文光、张宗禹等选择邓州西南的唐坡,挖壕筑垒,部署兵力。12日,僧军分左、
中、右三路发动进攻。捻军首先打败敌右路步队,然后从侧后抄袭敌人的中、左两路,
大败僧军。
    1865年1月28日,捻军经伊阳(今汝阳)返回鲁山,僧格林沁又一路追到。捻军诱
敌过滍水(今沙河),然后回军猛击,并以马队从后抄袭。僧军大恐,营总富克精阿、

精色布库等率部先逃。捻军乘势奋勇杀敌,先后毙敌翼长恒龄、营总保青、副都统舒伦
保、营总常顺等多人。僧格林沁在总兵陈国瑞援救下,才幸免于死。
    僧格林沁经邓州、鲁山两次大败之后,气急败坏,将首先败退的富克精阿、精色布
库处决,借以镇慑所部,他决心猛追捻军,报仇雪耻。
    捻军本来准备西进陕西,由于清军防堵甚严,于是决定在河南境内与僧军继续周旋。
    鲁山获胜后,捻军经叶县北走襄城、禹州,复经长葛,新郑,转入尉氏县境。1865
年2月11日,尾随捻军的僧军到达尉氏县城,捻军已南下鄢陵。僧军先头部队3000人孤
军冒进,追至鄢陵县北阎寨坡。捻军探明追兵单薄,便以少数部队诱敌,大队回马力战,
将其击溃。2月中下旬,捻军由临颍、郾城南下,攻西平,围汝阳,僧格林沁只得于3月
5日亲督马队南下。捻军见僧军追来,便挥军南下,进攻信阳州城南关。
    待敌军到达信阳时,又举旗北上,经确山、遂平、西平到达郾城,然后攻挟沟,入
睢州境。3月29日,捻军自河南考城进入山东境内。
    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僧格林沁尾随捻军之后穷追不舍,从豫西、豫中、豫东、豫
南,一直追到山东,行程数千里,所部被拖得精疲力竭,“将士死亡者数百,军中多怨
言”。僧格林沁自己也被拖得“寝食俱废,恒解鞍小憩道左,引火酒两巨觥,辄上马逐
贼”(《捻军》四,第85页)。清廷曾告诫他不能一意跟追,但刚愎自用的僧格林沁,
一意孤行,仍穷追不舍。
    1865年4月初,捻军进入山东,经曹县、定陶、城武、嘉祥、汶上、宁阳进抵曲阜。
僧军仍在后紧追。山东巡抚阎敬铭派布政使丁宝桢率本省防军进入兖州,妄图夹击捻军。
为了继续疲惫敌军,捻军北趋宁阳、东平,途中击败总兵范正坦部后,继续北上东阿、
平阴、肥城,然后转头南下宁阳、兖州、邹县、滕县、峄县,经兰山、郯城进入江苏的
赣榆、海州、沐阳。5月3日,又由邳州返回郯城,西走峄县,在临城(今枣庄市西薛城)
附近击败丁宝桢部后,北上宁阳、汶上。
    5月10日过运河进至范县(今河南范县东)南面的罗家楼、濮州(今河南濮城)东
南的箕山一带,最后进至黄河水套地区(黄河水套是1855年黄河在考城铜瓦厢决口后在
濮州、范县以南和郓城西北一带形成的一个河汊众多的地区)。隐蔽在这里的各地起义
失散人员纷纷参军,使捻军人数众达数万。然后,捻军驰抵菏泽西北高楼寨地区,等待
僧军。而这时的僧军已被捻军拖得极度疲惫,僧格林沁本人也因几十天不离马鞍,疲劳
得连马缰都拿不住,只得用布带拴在肩上驭马。
    1865年5月17日,僧格林沁率军追至高楼寨之南的解元集地区。捻军派出少数部队
迎战,诱使僧军向高楼寨地区深入。18日中午,僧军进至高楼寨,埋伏在高楼寨以北村
庄、河堰、柳林中的捻军一齐出击。僧格林沁分兵三路:翼长诺林丕勒、副都统托伦布
等率左翼马队,总兵陈国瑞、何建鳌各领本部步队为西路;副都统成保、乌尔图那逊等
领右翼马队,总兵郭宝昌率本部步队为东路;副都统常星阿、温德勒克西等各领马队为
中路。捻军也分三路迎战。西路鏖战二小时左右,捻军稍却。适中路捻军已将常星阿部
击溃,便支援西路捻军向敌人发起反击,将西路清军歼灭。与此同时,东路捻军也已将
敌军击溃。在后督队的僧格林沁只得率残部退入高楼寨南面的一个荒圩,捻军乘胜追击,
将该圩团团包围,并在圩外挖掘长壕,防止敌人突围。当夜三更,僧格林沁率少数随从
冒死突围,当逃至菏泽西北7.5公里的吴家店时,被一捻军战士砍死在麦田。这一仗,
捻军全歼僧格林沁以下7000余人,取得重大胜利。
    高楼寨之战,捻军全歼僧格林沁的蒙古马队,使清军的精锐骑兵损失殆尽。副都统
成保奏称:“我军失利后,马步兵勇收集无多。”(《平捻方略》卷二百三十一,第6
页)这次作战,是捻军在抗清斗争中取得的一次重大的胜利,也是运用运动战取胜的一
个典型战例。捻军发挥快速流动作战的特长,牵着僧军盘旋打转,使其精疲力竭,同时
伺机反击,消耗敌之兵力,挫伤敌之士气,最后在地形和群众条件都对捻军有利的地区,
一举全歼穷追之敌。僧军方面,由于僧格林沁盲目轻敌,一味穷追,后方供给不继,部
队饥疲交加,士气日益低落,加上得不到豫鲁清军的有效配合,成为衰弱的孤军,最后
被捻军歼灭。
离线semi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285楼 发表于: 2008-03-02 21:17:59
  80 金积堡之战


                      决定陕甘回民大起义成败的关键一战

    金积堡之战是清同治八年至十年(1869年至1871年),陕甘回民起义军在灵州(今
宁夏宁武)金积堡地区与清军进行的一次著名战斗。
    19世纪中叶,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各地农民起义、少数民族反清起
义不断爆发。在太平天国革命和捻军起义的影响下,同治元年(1862年),西北陕甘地
区爆发了以回族人民为主的各族人民武装起义,起义烽火遍及陕甘大部分地区,时间长
达12年之久,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
    陕西是回民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主要分布在泾水和渭水流域),全省回族人口约
百万。清朝统治者为巩固其封建统治,竭力挑拨回汉民族间的关系,以达到分而治之的
目的。由于采取“护汉抑回”、“以汉制回”的政策,回族人民地位低下,备受歧视和
侮辱。1862年5月,太平军扶王陈得才部进入陕西,陕西清军在堵御太平军的同时,也
加紧了对回民的迫害。华州地主团练到处散发“陕西不留回民,天意灭回”的传帖。其
他地区的团练也纷起效尤,大杀回民。回民忍无可忍,华州回民首先起义,渭河西岸回
民争相响应。起义烽火迅速遍及400公里的秦川,起义队伍扩展至20余万。1863年10月,
清军多隆阿部采取“剿抚”两手策略,使陕西回民起义军遭受很大损失。一部分回民起
义军转入甘肃东部继续斗争。
    陕西回民起义之初,甘肃回民即纷纷响应。1864年初,陕西回民陆续进入甘肃,起
义军声势更加壮大。在和清军的反复斗争中,甘肃地区逐渐形成了四个反清斗争中心:
马化龙领导的以金积堡为中心的起义地区;马占鳌领导的以河州为中心的起义地区;马
文禄领导的以肃州(今酒泉)为中心的起义地区。在回民起义军的打击下,清王朝在甘
肃的统治处在风雨飘摇之中。陕甘总督杨岳斌、刘松山部老湘军在回民起义军和进入陕
西的西捻军联合打击下,一筹莫展,束手无策。
    由于杨岳斌对镇压陕甘回民起义没有办法,清政府另派闽浙总督左宗棠任陕甘总督、
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左宗棠确定了“先秦后陇”的作战方针。
    1867年7月,左宗棠率所部楚军近2万人到达陕西,对陕四回民起义军步步紧逼,各
个击破,使陕西回民起义军损失惨重。
    1868年11月,左宗棠以陕西大局已定,便加紧进行进军甘肃的各项准备,拟定“三
路进兵之策”,分三路向甘肃进军:
    刘松山率部由绥德西进,直指金积堡,是为北路;李耀南、吴士迈率部由陇州、宝
鸡趋秦州,是为南路;左宗棠和刘典率军自乾州经邠州、长武赴泾州,是为中路。其中,
北路是重点进攻方向。
    金积堡位于灵州西南25余公里,东通花马池,南通固原,西靠黄河,是马化龙部回
民起义军的中心。
    左宗棠在作好一切准备之后,便大举向甘肃回民起义军进攻。
    1869年秋,北路清军刘松山部进抵灵州,9月8日攻占吴忠堡东西的郭家桥。中路清
军则由固原、平凉北进,左宗棠进驻平凉,从而形成对金积堡的大包围态势。
    在南线,清中路军占领预望城、黑城子、李旺堡等村堡,守卫该地区的陕西回民起
义军纷纷向西撤离。甘肃回民起义军马万春部无法阻止清军前进,同心城、韦州堡一带
起义回民大部投降清军。中路清军于11月中旬进至金积堡西南秦渠一带,距金积堡仅5
公里。
    北路刘松山部在中路清军策应下,夺取灵州城,打通了后路,从而完成了对金积堡
地区的包围。
    从12月起,清军在金积堡外围与起义军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清军采取步步为营的
方针,相继攻占了吴忠堡周围和金积堡北面的堡寨。回民起义军依托秦汉二渠,挖壕筑
墙,步兵凭墙防守,骑兵则主动出击,忽东忽西,不断袭击敌人。12月11日,总兵简敬
临率楚军突入回民军阵地,被起义军包围,士卒死伤甚众,简敬临等也被击毙。
    但是,起义军的处境非常困难。金积堡东西两面的险要地永宁洞和峡口均落入清军
之手。峡口在堡的西面,是黄河青铜峡口,也是秦汉二渠的渠口,永宁洞是山水沟(今
山水河)通过秦渠涵洞的地方,秦汉二渠在此汇合,北流至黄河。
    1870年2月12日,起义军从河西履水过河,夺回峡口,并打败前来进攻的清军。
    与此同时,回民起义军在永宁洞方向也发动进攻。
    1870年2月9日晚,起义军千余人从金积堡东南突然进至秦渠南,占领石家庄和马五
寨几个村堡,抢修防御工事。石家庄扼秦渠之要。刘松山得知石家庄被占,连夜率部来
攻。起义军退至马五寨继续抗击。2月14日,刘松山在进攻马五寨时中弹而死。
    清军进攻连连受挫,士气日低,起义军乘机发动反攻。起义军一部由马正纲率领由
宁州、正宁进入陕西三水,马朝元也率部由金积堡出宁条梁(今陕西靖边西),两支队
伍在甘泉会合,东攻韩城、郃阳。与马化龙有联系的河州、狄道回民军也攻占渭源,直
逼巩昌,使甘肃战局为之一变。形势对起义军十分有利。
    但是,由于起义军缺乏统一的领导和指挥,各自行动,不能有效地协同配合,所以
有利形势逐渐丧失。进入陕西的起义军在清军的追堵下,力量受到很大削弱,只得退回
甘肃。在金积堡地区,马化龙对清政府抱有幻想,几次向清军“求抚”,遭到拒绝后,
又分兵四出,没有集中兵力给敌人以致命打击,对永宁洞水口的几次进攻也未得手。
    起义军的失策,给了清军调整部署的时间。左宗棠一面调兵截击入陕起义军,并奏
调郭宝昌进攻花马池、定边,以打通金积堡东路粮道,一面命刘松山的侄子刘锦棠接统
老湘军,重新组织对金积堡的进攻。刘锦棠一面加强对永宁洞的防守,一面在黄河两岸
夹河筑垒,保护河西通道,并将灵州至吴忠堡之间堡寨逐一攻占。
    为从南面进攻金积堡,左宗棠命令黄鼎、雷正绾率中路军夺取峡口,并攻占金积堡
西面汉渠内外20余座起义军营垒,直逼金积堡西南的洪乐堡。
    在清军的大举进攻面前,起义军毫不畏惧,顽强抵抗。清军付出了沉重代价,才攻
下金积堡周围各堡寨。清军在金积堡四周挖掘长壕两道,壕深几米,宽十几米,壕边筑
墙,高达丈余,两壕一防堡内起义军突围,一防堡外义军救援。清军沿壕分段驻守,金
运昌部驻北面,刘锦棠部驻东、南两面,雷正绾部驻西南,黄鼎部驻西面,徐文秀部驻
西北面。
    在清军的严密包围下,河州回民起义军派出的两支援军被阻截,金积堡防御形势日
趋恶化。
    1870年12月31日,起义军粮尽援绝,陈林率部分起义军向黄鼎、雷正绾“求抚”。
6天之后,马化龙亲赴刘锦棠营中请降,表示愿以一人“抵罪”。马化龙及其子马耀邦
向清军交出各种火炮56门、各种枪千余杆,并写信向王家疃庄的回民起义军劝降。1871
年3月2日,清军攻入王家疃庄。刘锦棠以马化龙藏匿枪支为借口,将马化龙父子杀害,
金积堡之战遂以起义军的失败而告结束。
    金积堡是陕甘回民起义的核心堡垒。金积堡之战的失败,使整个西北地区的反清形
势受到极大影响,清军从此掌握了西北地区的主动权。金积堡之战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两
点:一是起义领袖马化龙出身于回族上层,他的反清主要是为了保持和加强其原来的宗
教、政治特权和经济地位,并不是要推翻清朝统治,因而没有提出鲜明的政治口号,更
没有斗争到底的决心,时时想“求抚”,最终还是请降,这是金积堡之战失败的根本原
因。二是起义军没有统一领导,力量分散,形不成强大、集中的打击力量,各部之间的
协同也不好。所以往往是各自为战,被敌各个击破。当然,作战指挥上也有原因可找,
没有抓住有利战机适时集中兵力夺回永宁洞水口就是一大失策。
    清军方面则比较成功。左宗棠针对西北地区的地理特点,制定了正确的作战方针。
完成对金积堡的包围后,又成功地使用深沟高垒阻断了起义军的内突外援,迫使处在绝
境中的起义军“求抚”。但是,清军的胜利也是付出了代价的。在这次作战中,清军
“死伤山积,屡失大将”,仅刘松山部老湘军,就损失了4A10的营官,官兵死伤千余人,
因伤致残两千余人。
    左宗棠承认十多年来“剿发平捻”,所部伤亡之多也没有超过这次作战的,可见清
军损失之重。
离线semi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286楼 发表于: 2008-03-02 21:20:30
81 十里坡之战


                            西捻军的最大一次伏击战

    十里坡之战是西捻军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在西安东郊十里坡同湘军刘蓉部进行
的一次著名战斗。
    高楼寨之战后,捻军继续流动作战,在山东、安徽、河南的广大地区不断打击清军。
清政府命曾国藩部署镇压捻军。
    曾国藩先后实施“以静制动”、“聚兵防河”的作战方针,都归于破产。1866年12
月7日,清政府改任李鸿章为钦差大臣,节制湘淮各军,负责镇压捻军起义。
    捻军方面虽然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长时间不停顿地流动作战,使部队得不到必要
的休整和补充,同时又得不到任何友军的支援,战略上的被动局面日益严重。捻军领袖
赖文光等深感“独立难支,孤军难立”,试图改变这一被动局面,于是在1866年10月决
定将捻军一分为二,由张宗禹、张禹爵、邱远才等率部分捻军西进陕甘,联络陕甘回民
起义军,以为犄角之势,是为西捻军。由赖文光、任化邦、李允等率部分捻军留在中原
地区,与敌周旋,是为东捻军。
    西捻军约有3万余人。在张宗禹等的率领下,1866年10月由豫东经许州、洛阳、陕
州(今三门峡市西)、阌乡(今灵宝西北),于11月9日进入陕西华阴县境。署理陕西
巡抚刘蓉当时正率1.4万湘军在陕甘交界处堵击回民起义军,在得知捻军入陕后,感到
形势严重,请求清政府速派援兵。但左宗棠(刚被任命为陕甘总督)借口筹备粮饷,停
兵湖北,踌躇不前。清军援军难以很快入陕,为西捻军的作战行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西捻军进入华阴后,立即西进华州(今华县)、渭南。刘蓉不得不将所部东调,对
付捻军。11月14日,提督刘厚基率兵3000人由渭南东进,在赤水镇与捻军遭遇,一触即
溃,败退渭南。25日,知府唐炯指挥湘军各营,分兵三路再次发动进攻。捻军于华州敖
水东面的树林里设伏,大败湘军,歼敌近千人。
    初战获胜后,西捻军乘胜西进,于12月14日进抵西安东面的灞桥镇。然后折向东南,
占领蓝田县的泄湖、蓝桥等地。为了调动西安清军,后又佯趋商州(今商县)、雒南
(今洛南)。待清军东向追击,捻军又北走渭南,并虚造东攻潼关之势。当湘军北上堵
截时,捻军又迅速西进,摆出攻打西安的架势,并在灞桥十里坡周围村庄设下伏兵,布
好伏击圈,等待敌军到来。
    1867年1月23日,湘军追至临潼东北的新丰镇。捻军派出少数部队诱敌,与湘军且
战且退,将湘军诱至十里坡。记名提督杨得胜、总兵萧德扬、提督刘厚基、道员黄鼎等
部敌军相继进入伏击圈。捻军诱敌部队立即回马反击,伏军步队从两旁村堡杀出,马队
从两翼包抄,将湘军团团包围,湘军阵势大乱。时值风雪弥漫,湘军士卒因连日奔走,
疲惫不堪,冻饿交加,士气低落,无心作战,火药又被雨雪浇湿,不能点放。捻军则士
气高昂,勇猛冲杀,与湘军展开白刃格斗。半日之内,连斩总兵萧德扬、提督杨得胜、
萧集山、萧长清、布政使衔候补道萧德纲等湘军将领,歼灭敌军3000余人,收降数千人,
取得了入陕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西捻军在十里坡之战中,始终掌握着战场上的主动权。先是运用流动战术,主动出
击,调动敌人,诱敌追击,使敌人疲惫不堪;然后是选择有利战场,预设埋伏,将敌诱
至伏击圈,步骑协同,将敌包围;最后通过白刃格斗大获全胜。湘军方面则盲目追击,
处处被动,被捻军牵着鼻子走,战斗力被拖垮,最后陷入重围,大败于十里坡。刘蓉也
因此被革职回籍。
离线semi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287楼 发表于: 2008-03-02 21:21:03
                                82 黄飘大捷


                              苗民起义军的杰作

    黄飘大捷是清同治八年(1869年)贵州苗民起义军在黄平东南之黄飘对湘军进行的
一次成功的山地伏击战。
    19世纪50年代中期,在太平天国革命和捻军起义的影响,深受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
之苦的贵州各族人民也纷纷起义,反抗清朝的反动统治。1855年4月30日,张秀眉和包
大度、李鸿基等人在台拱首举义旗,黄平、清平等地苗民起而响应,起义很快扩展到黔
东南整个苗民聚居区。起义军股数众多,互不统属,各自为战。张秀眉主动与各地起义
军联合,积极向清军进攻。到1858年底,苗军基本上控制了东起湘黔边、西至贵阳城下
的黔东南大片地区。与黔东南苗族起义同时,贵州东部号军、黔西南、黔西北苗民也发
动起义。起义烽火燃遍了贵州全省。当时,清军把主要精力放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
义上,因此对贵州各族人民的起义没有多大办法。
    1864年7月,天京陷落,全国革命形势转入低潮。清政府在镇压了太平军余部后,
于1866年抽调大量清军,向贵州各族起义军大举进攻。在清军的大举进攻下,黔西北苗
军、黔北号军相继失败。黔东南、黔西南等地的起义军处境更加困难。
    1868年5月,湘军席宝田部围攻邛水西南的苗军重要据点寨头。苗军守将甘保玉率
苗军主力坚守在前哨阵地钉耙塘。
    湘军从正面进攻,伤亡惨重。席宝田便改变战术,一面从正面佯攻,一面派部队抄
至寨头侧后,从高处袭击苗军。苗军腹背受敌,甘保玉牺牲,寨头终于失守。
    四川候补知府唐炯率川军镇压号军起义后,又向苗军发动进攻,于1868年11月28日
占领黄平旧州城,12月7日占新州城。
    1869年,清政府进一步调兵增援贵州。湖南巡抚刘昆遣记名按察使黄润昌、道员邓
子垣率万余湘军入黔。1月初,黄润昌进抵贵州青溪。席宝田令黄润昌沿镇阳江西进,
令记名提督荣维善由寨头北上,夹攻镇远。3月10日,湘军攻占镇远、府卫两城。其后,
黄润昌率军西攻施秉,荣维善则率军南下,与沿清水江西进的李光燎、戈鉴部会合,于
4月9日攻占清江厅城。接着,席宝田命荣维善由清江、彭芝亮由石阡,分率所部赴镇远,
与黄润昌部会合。4月30日,黄润昌、荣维善、彭芝亮等部湘军攻占秉施县城,苗军向
西撤退。
    湘军攻占施秉后,为了迅速打通驿道,并与已经占据黄平、重安、清平等地的川军
会合,便乘胜向黄平前进。1869年5月1日和2日,由黄润昌、荣维善、邓子垣等率领的
湘军1.8万余人占领苗军重要据点白洗寨(施秉南10余公里)和瓮谷陇(黄平东南20余
公里)。瓮谷陇至黄平,中间有黄飘(黄平东南10公里)等苗寨,地势奇险,仅有羊肠
小道可以通行。当时有人提议停止攻击,但黄润昌、荣维善等因胜而骄,认为“功在指
顾”,“若舍之而去,则驿路仍被梗阻,计不如乘胜追之”(《贵州通志》前事志三十
四,第49页)。5月3日,湘军以荣维善为前队,总兵张宜道为二队,总兵苏元春为三队,
邓子垣为四队,黄润昌为后队,由瓮谷陇出发,沿山路鱼贯而行。苗军且战且走,退至
黄飘。张秀盾、包大度率军万余人设伏于此。当湘军进入伏击区时,苗军突起,前阻后
截,山上滚木檑石如雨倾下,鸟枪、土炮、弓箭一齐施放,湘军猝不及防,乱作一团,
人马自相践踏,死伤甚众。苗军趁势由山上冲下,喊杀之声响彻山谷。黄润昌为山炮击
中头部,当场毙命。邓子垣企图救护,也被苗军用乱刀砍死。荣维善率亲兵200余人冲
出包围圈,沿山东逃,又被苗军包围,全部被歼。
    黄飘一战,苗军歼灭湘军万余人,取得了辉煌战果。湘军主力荣维善、黄润昌、邓
子垣大部被歼,仅苏元春率数千残兵逃出重围。
    黄飘之战是贵州苗族人民起义过程中取得的一次最大的胜利。在这次战斗中,苗军
不畏强敌,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勇于和敌人殊死搏斗,并且能够集中兵力,以小部引诱
敌人进入伏击圈,打歼灭战。而湘军在多次胜利后,轻敌冒进,终于被苗军打得大败。
这次战斗,粉碎了湘军在几个月之内“剿平”黔东南苗军的企图,打击了清军的嚣张气
焰,鼓舞了起义军的士气,使起义军在此之后,又于1869年5月取得重创黔军的胜利。
离线semi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288楼 发表于: 2008-03-02 21:21:28
  83 清军收复新疆之战


                  维护国家主权,保持领土完整的一次正义战争

    19世纪60年代,随着西方列强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斗争的日趋激烈,中国的边
境形势日益紧张。沙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夺取了中国东北边疆的大片领土,随后便把
侵略魔爪伸向中国西北边疆。1864年,沙俄通过与清政府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又侵占了中国西部领土44万多平方公里,并妄图吞并整个新疆。1865年,中亚浩罕汗国
侵略者阿古柏率军侵入新疆,在英国支持下,建立反动政权。1871年,沙俄出兵占领伊
犁地区。新疆面临着被肢解吞并的危险。
    70年代中后期,清政府在左宗棠等人的积极推动下,胜利进行了收复新疆的战争,
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完整,粉碎了英、俄企图肢解和侵吞新疆的阴谋。
    1864年,新疆地区的回族、维吾尔族人民,在陕甘地区回民起义影响下,在天山南
北起兵反清,先后攻占库车、乌鲁木齐、哈密、玛纳斯和喀叶噶尔旧城。但是,这些打
着反清旗号的武装暴动,一开始就被少数反动封建主窃取了领导权,成为他们搞割据分
裂的工具。喀什噶尔的封建主金相印为了兼并汉城(今疏勒),向浩罕汗国求援。洁罕
汗国派遣阿占柏率大军于1865年侵入南疆。阿古柏在南疆地区大肆攻城掠地,不断扩充
势力,于1867年底以喀什噶尔为中心,成立所谓的“哲德沙尔”伪政权,自称“巴达吾
来特阿孜”(意即洪福之王)。到1870年,阿古柏控制了整个南疆和北疆的部分地区。
    阿古柏侵占新疆期间,对外投靠俄、英和土尔其,对内残酷压迫各族人民。沙俄趁
机施展狡猾的伎俩,一面以帮助清政府安定边境秩序为借口,于1871年6—7月间,强占
中国伊犁地区,名曰“代为收复”;一面悉心笼络阿古柏,于1872年承认阿古柏为“哲
德沙尔汗国君主”,同阿古柏签订通商条约,获得许多侵略权益。英国也于1874年同阿
古柏签订正式条约,承认阿古柏的“艾米尔”(即统治者)地位及其窃踞地区为“合法
的独立王国”,从而取得了在阿古柏统治区通商、驻使,设领事等特权。这样,阿古柏
就成了沙俄和英国分裂中国领土的共同傀儡。
    面对新疆地区这一严重形势,清政府决定采纳陕甘总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建议,出
兵新疆,消灭阿古柏傀儡政权,恢复被沙俄侵占的伊犁地区的主权。
    光绪元年(1875年)5月,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金顺为乌鲁
木齐都统,帮办新疆军务。左宗棠根据敌我情况和新疆地区的地理条件,制订了缓进急
战、先北后南的战略方针,并花了近两年时间筹集军饷、采运军粮、整顿军队、改善装
备,完成了收复新疆的作战准备。
    1876年4月7日,左宗棠从兰州移营肃州,准备发起进攻。当时,清军已有部分兵力
驻守在哈密、巴里坤、古城、塔尔巴哈台等战略要地,与敌军相持。4月底,左宗棠命
总理行营营务、湘军统领刘锦棠率马步25营分批入疆,经哈密前往巴里坤。至此,清军
出关总兵力有80余营,约六七万人。清军按先北后南的方针,决定首先收复南北疆的交
通要冲乌鲁木齐。
    阿古柏得知清军西进的消息,急忙布置防御,令马人得,马明、白彦虎等分守乌鲁
木齐、昌吉、呼图壁、玛纳斯、古牧地等地,阻止清军南下;主力部署在吐鲁番和托克
逊,阿古柏本人在托克逊督战。其总兵力约4万人。
    1876年7月,刘锦棠率所部各营到达巴里坤,并进驻古城,7月底与金顺部在济木萨
会合,谋攻古牧地。8月中旬,清军进扎古牧地城东和东北,用开花大炮轰塌坚固的城
墙。8月17日,清军经过数天激战,占领古牧地,歼敌近6000人。
    刘锦棠从缴获的敌方信函中得知乌鲁木齐守备空虚,决定除留两营兵力守古牧地外,
主力迅速向乌鲁木齐挺进。8月18日黎明,清军出发。守卫乌鲁木齐的马人得、白彦虎
未料到清军行动如此迅速,一闻炮声,即弃城向达坂方向逃跑。清军收复乌鲁木齐、迪
化州城及伪王城。盘踞昌吉、呼图壁与玛纳斯北城之敌如惊弓之鸟,未等清军进攻即弃
城而逃,只有玛纳斯南城之敌负隅顽抗。从9月2日始,清军金顺部会同刘锦棠部,伊犁
将军荣全等部猛攻玛纳斯南城,11月6日攻克。至此,北疆地区除伊犁外,所有敌占据
点全部克复。此时冬季来临,大雪封山,不便于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清军决定暂停进攻,
进行休整,待春天到来再向南疆进军。
    收复南疆的部署,左宗棠根据敌方情况于1876年11月初即已拟定,阿古柏在达坂、
吐鲁番、托克逊三城部署重兵,加强防守,其本人则坐镇喀喇沙尔指挥。左宗棠针对这
一情况,提出了三路并进的作战方案:刘锦棠、广东陆路提督张曜、记名提督徐占彪各
部克复达坂、吐鲁番、托克逊三城,打开南疆门户,然后乘胜西进,收复所有失地。具
体部署是:刘锦棠部由乌鲁木齐南下攻达坂城,为北路;张曜部由哈密西进,为东路;
徐占彪部出木垒河,越天山南下,为东北路。张、徐两部协力攻取吐鲁番,得手后,立
即攻托克逊。
    1877年4月14日,清军经过几个月的充分准备,开始向南疆进军,刘锦棠率主力1万
余人及开花炮队由乌鲁木齐南下,16日进至达板外围,乘守敌不备,迅速完成对该城的
包围。4月18日,清军打退增援之敌,在达坂域外增筑炮台。4月19日,炮台筑成,清军
用开花大炮轰塌城中大炮台、月城和城垛,击中敌弹药库,敌军死伤甚众,企图突围,
被清军截杀未逞。敌守军在清军强大攻势面前只得投降,达坂城遂克复。这一战,清军
共击毙敌军2000余人,俘敌1000多人。
    与此同时,张曜部和徐占彪部在盐池会师后,于4月21日克七克腾木,22日克辟展,
25日克胜金台,向吐鲁番挺进。
    4月26日,刘锦棠部攻克托克逊。随后,张、徐二部在罗长祐部湘军协助下收复吐
鲁番。至此,清军三路并进,未及半月即收复三城,为彻底打败阿古柏创造了条件。南
疆人民纷纷起义,反对阿古柏的反动统治。阿古柏见大势已去,于5月下旬逃至库尔勒
自杀。其子伯克·胡里在喀什噶尔称王,继续顽抗。
    1877年9月,清军挟连克三城余威,乘秋高气爽之际,开始部署收复南疆八城之战。
刘锦棠率马步32营为前锋,张曜率马步16营为后队,共2万余人,向西挺进。敌守军放
弃喀喇沙尔和库尔勒西逃往库车。刘锦棠根据敌西逃库车,立足未稳等情况,决定亲率
精兵追击。10月15日,刘锦棠率2000精兵追至布古尔(今轮台),击败敌骑千余。10月
18日,追至库车城外,发现大量敌军。刘锦棠在随后跟进的后队到达后,猛攻库车,敌
军大败,白彦虎率余部向西逃跑。清军收复库车。
    10月19日,刘锦棠继续西进,21日抵拜城,22日在铜厂大败白彦虎军和伯克·胡里
军。24日,清军克阿克苏城。26日克乌什。至此,清军在一个月内驰驱1000公里,连克
南疆东四城(喀喇沙尔、库车、阿克苏、乌什)。
    清军的破竹之势,使盘踞在西四城(叶尔羌、英吉沙尔、和阗、喀叶噶尔)的敌军
惊恐万分。和阗叛军呢牙斯向清军请降,并主动率兵围攻叶尔羌。伯克·胡里率兵自喀
什噶尔增援叶尔羌,打败呢牙斯。但前喀什噶尔守备何步云乘机反正,率数百满汉兵民
占据喀什噶尔汉城。伯克·胡里赶忙回救喀什噶尔。何步云派人向刘锦棠乞援。刘锦棠
当机立断,决定不待张曜全军到达,便分兵三路前进:一路由余虎恩率步骑5营从阿克
苏取道巴尔楚克(今巴楚东)直趋喀什噶尔为正兵;一路由黄万鹏率骑兵6营、张俊率
步兵3营,经乌什取道布鲁特边境,出喀什噶尔西为奇兵,约定于12月18日两路同抵喀
什噶尔;刘锦棠自率一部经巴尔楚克直捣叶尔羌和英吉沙尔,策应攻取喀什噶尔。12月
17日,余虎恩、黄万鹏等部齐至喀什噶尔,当晚一举收复该城。伯克·胡里、白彦虎率
残部逃入俄境。12月21日,刘锦棠收复叶尔羌,24日收复英吉沙尔。1878年1月2日,清
军克复和阗。至此,新疆全境除伊犁地区外,全部收复。清军收复新疆之战取得伟大胜
利。1881年,中俄通过谈判,中国收回伊犁。
    清军收复新疆之战,粉碎了英、俄勾结阿古柏侵占新疆的企图,维护了中国的领土
主权,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这次战争所以取得胜利,除战争的正义性和新疆各族人民积极支援这一根本原因外,
还有军事上的原因。首先,清军的战略方针正确。左宗棠根据西北战场具体情况,提出
“缓进急战”、“先北后南”的总的方针,把粮饷的采运、保障和武器弹药的供应放在
战略位置加以考虑,使战争准备十分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打有准备之仗的原则。事
实证明,这一方针完全符合新疆战场实际,是十分正确的。其次,清军的作战指挥灵活
机动。左宗棠坐镇肃州,掌握全盘情况,而将前线指挥权赋予刘锦棠。刘锦棠和前敌诸
将积极协同,善于抓住有利战机,机断行事,从而在整个收复新疆之战中攻必克,战必
胜,势如破竹,锐不可当,充分体现了正义之师的不可战胜。
    从敌方来看,阿古柏反动政权的分裂行径遭到了新疆各族人民的一致反对。在清军
的强大攻势面前,敌方难以组织起真正坚固的防卫。加上阿古柏对清军的战斗力估计不
足,又未能事先占领控制哈密、巴里坤等战略要地,在作战指挥上又执行被动挨打、消
极防御的方针,这就难以避免被清军打败的结局。
离线semi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289楼 发表于: 2008-03-02 21:22:58
84 马尾海战


                        中国近代海军史上的惨痛的一页

    马尾海战是中法战争期间,法国海军在福州马尾港袭击中国福建海军的一次作战行
动。由于清朝的腐败无能,福建海军在这次作战中全军覆没,写下了中国近代海军史上
极为惨痛的一页,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中法战争发生在19世纪80年代。当时,世界资本主义正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
急速转化,西方列强争夺殖民地和瓜分世界领土的斗争更趋激烈。早在18世纪后期,在
和英国争夺北美殖民地加拿大和东印度失败后,法国便开始将侵略矛头转向远东的越南。
从19世纪中叶开始,法国加紧了对越南的侵略。1874年,法国与越南签订《法越和平同
盟条约》,宣布越南完全独立。1883年8月,法国海军中将孤拔率领拥有4000人的舰队
攻占越南首都顺化,强迫越南签订《顺化条约》,规定越南为法国的保护国。为了摆脱
完全沦为法国殖民地的命运,越南两次遣使来华,请求清政府支援他们抵抗法国的侵略。
而法国则准备以越南为跳板,向中国发动新的侵略。
    面对法国的侵略和挑衅,清政府举棋不定,采取的措施也充满矛盾。在军事上,一
面派军队出关援助越南,一面又再三命令清军不得主动出击;在外交上,一面抗议法国
对越南的侵略行径,一面又企盼通过谈判或第三者的调停与法国达成妥协。清政府的这
些举措,给了法国扩大侵略的时间。
    1883年12月11日,法国完成了扩大侵略的准备,向驻扎越南山西的中国军队发动大
规模进攻,挑起了中法战争。在不到5个月的时间里,全部占领了红河三角洲。清军败
退。法国看准了清政府的虚弱本质,决定趁新胜之机和清朝谈判,迫使清政府屈服。在
法国威胁下,1884年5月,李鸿章与法国海军中校福禄诺在天津签订《中法简明条约》,
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驻越清军撤回边境(但未明确规定期限),开放中国
与越南北部毗邻的边界。
    清政府对法国的妥协退让,并未换来它所企求的“和局”。法国侵略者在条约签订
一个月后,即不顾中法双方尚未就中方撤兵问题具体磋商,就悍然向谅山附近中国驻军
进行挑衅,蛮横要求尚未接到撤防命令的中国军队交出阵地,打死前来同他们交涉的中
国代表,炮轰中国军队阵地,中国军队忍无可忍被迫还击,连续两次击败法军的进攻。
法国侵略者借机反诬中国破坏《中法简明条约》,随即派遣孤拔率领远东舰队到台湾海
峡进行武力威胁和讹诈。
    1884年7月12日,法国代理公使谢满禄向清朝发出最后通牒,限中国立即从越南撤
军,并赔偿军费2.5亿法郎,否则将诉诸武力,限清朝7天之内给以答复。7月14日,法
国军舰两艘趁中法议和之机,以“游历”为名,驶进福建闽江口。7月16日,孤拔也乘
军舰到达闽江口。法国新任驻华公使在上海叫嚣,如果中国不接受法国的条件,孤拔就
要执行最后通牒,消灭福建海军,摧毁马尾船厂,占领福州。
    清政府决定向法国妥协,派曾国荃到上海与巴德诺谈判,请免赔款,延长最后通牒
期限。巴德诺坚持勒索巨额赔款。谈判破裂。
    8月5日,法国舰队进攻基隆,被中国守军击退。8月16日,法国议会通过增加侵华
军费,准备大举侵华,并将打击目标选在马尾。
    马尾位于福州东南,是闽江下游的天然良港,福建海军和船厂均在港内。从1884年
7月中旬起,法国军舰就陆续闯入闽江口,进泊马尾。当时主持福建军务的钦差命办福
建海疆事宜大臣张佩纶、闽浙总督何璟、船政大臣何如璋、福建巡抚张兆栋和福州将军
穆图善等人,根据清廷“不可衅自我开”的训令,对法舰的侵入不但不予拦阻,反而给
以热情款待,同时命令各舰不准先行开炮,违者虽胜亦斩。于是,法舰在马尾港进进出
出,自由自在,而中国军舰则处在法舰监视之下,不得移动。
    8月17日,清政府见和谈无望,下令沿海沿江各省加强防备,但对马尾方面,仅指
示法舰在内者应设法阻其出口,其未进口者不准再入,并未解除不得主动出击的禁令。
    当时,马尾一带有福建水师军舰11艘,江防陆军20余营。但由于清政府和战不定,
前敌诸将昏聩无能,水陆各军缺乏统一指挥和协同作战的周密计划,加之装备不良,弹
药不足,因此,总的兵力虽然较法国方面占优势,但战斗力却很弱。
    8月22日,法国政府电令孤拔消灭中国福建海军。孤拔决定于次日下午趁退潮船身
转移方向时开战。当时,泊于马尾的法军舰8艘,1.45万吨,另有鱼雷艇两艘,还有两
艘军舰在金牌、琯头一带江面,阻止清军塞江封口,保障后路安全。参战法舰共有重炮
77门,总兵力1800人。福建海军军舰11艘,6500吨,炮45门,兵员1100人。从吨位、防
护能力、重炮数量、兵员素质等方面比较,法舰占有明显优势。另一方面,孤拔选择退
潮时开始攻击也对法舰有利。这是由于当时系泊用船首,船身随潮水涨落而改变方向
(涨潮时,船头指向下游,落潮时,船头指向上游)。孤拔选择落潮时开战,可使大部
分中国军舰位于法舰之前方,暴露在法方炮火之下,无法进行有力的回击。
    8月23日上午8时,法国驻福州副领事向何璟发出最后通牒,限福建海军于当日下午
撤出马尾,否则开战。何如璋得知后,竟然对福建海军将士封锁消息,并企图要求法方
延至24日开战,遭到拒绝后,才匆忙下令进行临战准备。
    8月23日下午1时56分,孤拔趁落潮之机,指挥法舰突然发起攻击。福建海军舰只未
及起锚即被敌炮击沉两艘,重创多艘。广大爱国士兵义愤填膺,奋起还击。旗舰“扬武”
号在驾驶官詹天佑和管带张成带领下,不顾何如璋的禁令,事先作好战备。当法舰开炮
时,立即沉着应战,用尾炮准确地袭击法军旗舰“伏尔泰”号,击毙法军6名。法军鱼
雷艇击沉“扬武”号,中国岸防大炮随即命中这艘鱼雷艇,使之锅炉爆炸,丧失作战能
力。福建水师的炮艇“福星”号在开战时就受了重伤,但它们立即断锚转向,冲入敌阵,
瞄准敌旗舰猛烈射击,连续命中。后遭敌舰三面围攻,火药库中弹爆炸,全艇官兵殉国。
“扬威”号在法舰开炮后,也立即勇敢回击,当它在两艘法舰的夹击下被打穿船体后,
舰上官兵置生死于不顾,仍然顽强发炮挫伤敌舰,直到被敌鱼雷艇击沉前的刹那间,还
发射出最后一发炮弹,重伤敌舰长和两名士兵。
    “飞云”号、“福胜”号也都临危不惧,奋战不已,直到船沉。
    江面战斗进行了约半小时,福建海军11艘舰艇全部被法舰击沉,海军将士伤亡700
余人。法军仅死伤30余人,两艘鱼雷艇受重伤,其余为轻伤。
    8月24日上午,法舰用重炮轰击马尾船厂,使船厂遭到毁灭性破坏。此后几天,又
将两岸炮台摧毁。清军再次遭受重大损失。
    马尾海战以福建海军的全军覆没而结束,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清政府战略指导上
错误。清政府自中法开战以来即存妥协求和之心,和战不定,始终不敢鼓足勇气与侵略
者决一死战。在法舰频频进入马尾港的危急情况下,仍死守衅不可自我开的教条,从而
丧失了先机制敌的条件。二是清朝前敌官员不谙军事,书生典兵,在法舰进泊港内战争
一触即发之际,不预作准备,反而约束将士不准先敌开炮,不能报据战场情况临机处置,
结果只能被动挨打。三是清军武器装备落后。福建海军军舰多系木壳,防护力不强;重
炮少,形不成强大火力,在敌人突然袭击下,难以作有效的反击,致使全部被敌击沉。
    马尾海战是中国近代海军创建以后进行的第一次大的战斗,结果却如此之惨。这里
不仅有清朝政治腐败这一根本原因,还有军事思想落后的因素起作用。清军的单纯消极
防御思想是马尾海战惨败的不可忽视的原因,值得认真记取。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