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782阅读
  • 2065回复

*****中*国*历*史*&*中*国*文*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semi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260楼 发表于: 2008-03-02 20:31:36
55 蒙金之战


                          13世纪蒙古帝国崛起时的大战

    蒙金之战是13世纪我国北方金朝女真族与蒙古贵族之间进行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
从公元1211年蒙古成吉思汗侵金开始,到公元1234年窝阔台灭金结束,前后用了23年时
间。蒙金战争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公元1211年至1217年为成吉思汗侵金阶段,公元1217
年至1223年为木华黎侵金阶段,公元1229年至1234年为窝阔台侵金阶段,以金朝灭亡而
告结束。
    蒙古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长期过着游牧生活,受中原王朝唐以及北方强
盛的辽金政权管辖。到13世纪初期,蒙古民族共同体形成,已处于国家产生的前夜。蒙
古部孛儿只斤家族的铁木真用了10余年的时间,先后征服了蔑儿乞、鞑靼、克烈、乃蛮
等部,统一了整个漠北地区。公元1206年,铁木真称成吉思汗,在斡难河建立了蒙古汗
国,成为北方草原地区新兴的强大势力。蒙古汗国也和北方其他民族一样,受女真贵族
建立的金朝统治,金朝统治者对蒙古部族经常勒索各种贡物,激起了蒙古民众的不满和
反抗。随着蒙古汗国奴隶制的确立,奴隶主贵族掠夺财富的欲望不断膨胀,成吉思汗建
国以后,开始发动了南侵金朝的战争,腐朽的金朝对蒙古贵族的进攻难以抵挡,金朝的
统治迅速衰落。
    公元1211年2月,成吉思汗聚众誓师,自克鲁伦河南下,发动了大规模南侵金朝的
战争,蒙古军以者别为先锋,领兵突袭金军要隘,金军守将独吉思忠仓皇撤兵,成吉思
汗大军进军顺利,占领抚州(今内蒙古集宁市东)。金朝任命完颜承裕主持军事,进行
抵抗,但金军士气低落,行动迟缓。成吉思汗把蒙古军队分作两翼,以少击众,大败金
兵,追至宣平县(今河北怀来县)。承裕怯敌不敢出战,乘夜南逃。蒙古军队追袭,双
方展开决战,经过3天鏖战,金军损失惨重,成吉思汗派3000骁勇的蒙古骑兵直插金军
阵中,成吉思汗亲自率大军发起总攻,消灭了这支金军主力,承裕败逃宣德州。十月,
蒙古军兵过紫荆关、居庸关,前锋者别军直逼中都(今北京市)。十二月,蒙古军攻打
中京,金朝守将完颜天骥在城内设下埋伏,诱蒙古骑兵进城,杀死无数蒙古兵,蒙军被
迫撤退。金军又夜袭蒙古营寨,蒙古军队只好在1212年春撤兵。
    公元1212年秋,成吉思汗再次大举南侵,攻击目标是金朝西京府(今山西大同市),
蒙古军队与金朝援兵元帅左都监奥屯襄部激战,金军全军覆没,奥屯襄仅以身免。蒙军
围攻西京,金左副元帅兼西京留守抹撚尽忠率军坚守,成吉思汗一时无法攻下。后来,

成吉思汗在作战中身中流矢,蒙古军撤回阴山。1213年秋,成吉思汗又从阴山南下侵掠,
蒙古军队一直打到怀来,与金尚书左丞完颜纲10万军队展开激战,金军大败。怀来之战,
金兵精锐全部溃散,损失极其严重。成吉思汗乘胜亲率大军进攻金中都以南地区,相继
攻下河北、河东广大地区,直抵黄河北岸,经东攻占山东诸地,直到海滨,对中都形成
包围之势。蒙古成吉思汗侵金并不是以消灭金朝为目的,主要是掠夺财物和奴隶,因此
接受金朝议和要求,接纳金入献童男童女各500人,绣衣3000件,御马3000匹以及大批
金银珠宝,然后携带从各地掠夺来的人口和财富得胜而归。
    公元1214年5月,金宣宗迫于蒙古军队的侵扰,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市)。成吉
思汗得知消息后,立即派兵南下。
    次年,金中都守将抹撚尽忠逃之夭夭,蒙古军队进占中都。与此同时,蒙古木华黎

部攻打辽西和辽东地区,攻占金东京(今辽宁辽阳市)和北京(今内蒙古宁城县西),
金朝实力进一步削弱。
    公元1217年8月,成吉思汗封木华黎为太师、国王,把侵掠金朝的战争完全交给木
华黎指挥,自己率蒙古军主力西征。木华黎率兵攻打金中都以南的汉人地区,主要目标
指向陕西、河东。1218年9月,木华黎率兵数万人围攻河东重镇太原,杀金军元帅左监
军乌古论德升,攻克太原。木华黎率兵继续南下,连克汾州(今山西汾阳县)、绛州
(今山西新绛县)、潞州(今山西长治市),向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进军。
    蒙古大军兵临城下,包围平阳。金兵只有6000人守城,援兵不到,被蒙军战败,平
阳失陷。太原、平阳等河东重镇相继失陷,使金朝统治集团所在地河南失去了藩篱,加
速了金朝的灭亡。
    公元1221年,木华黎侵金兵锋指向陕西。这年11月,蒙古军队进攻延安,金延安知
府完颜合达出兵拒战,误中蒙古军队埋伏,损失惨重,完颜合达退入城中,固守城池。
1222年8月,木华黎转攻被金朝收复的太原府,太原再次失守。10月,蒙古军围攻河中
府(今山西永济县),金朝河中府判官侯小叔率众坚守,蒙将石天应久攻不下,撤围离
去。但石天应乘侯小叔出城和金朝枢密院都监完颜讹论议事之机,出兵攻占了河中府。
然而第二年春,侯小叔趁河中城内空虚,合集10万金兵反攻,杀死石天应,蒙古军溃散,
金朝收复河中府。
    时隔不久,蒙古军队的10万骑兵再次包围河中府,侯小叔战死,河中府终于被攻破。
1223年春,木华黎亲自带兵10万攻打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县),准备先打下凤翔,再取
京兆(今陕西西安市)。金朝左监军赤盏合喜坚守府城,完颜仲元出城力战,给蒙古军
以沉重打击。木华黎攻势受挫,哀叹自己命数将尽,只好在2月撤兵。3月,木华黎在闻
喜县病死。
    公元1227年7月,成吉思汗在军中病死。1129年8月,蒙古在克鲁伦河举行库里尔台
大会,成吉思汗第三子窝阔台继承了汗位。窝阔台继位后,大举侵金,蒙金战争进入实
质性阶段。1229年冬到1231年夏,蒙金经过庆阳之战、卫州之战、潼关凤翔之战,双方
互有胜负。1231年5月,窝阔台召集众将商议灭金战略,计划分兵三路合围汴京(今河
南开封市),消灭金朝。
    蒙古军队三路齐发,中路窝阔台率兵攻陷河中府,左路斡陈那颜进兵济南,右路拖
雷出凤翔,攻破宝鸡,直指汴京。
    蒙古军队化整为零,分散进军,向汴京挺进。金朝完颜合达、移剌蒲阿从邓州发兵
援救汴京。金军沿路遭到散处各地的蒙古军队袭击,既得不到休息,也得不到军食,极
度疲劳,在钧州(今河南禹州市)三峰山被蒙古军队包围。蒙古军乘金军疲惫,故意让
开通往钧州的路,设下埋伏,大败金军。金将杨沃衍、樊泽、张惠战死,移剌蒲阿被蒙
军捉获。完颜合达率残部败归钧州城,被蒙古军队包围,城破被杀。钧州三峰山之战,
金朝军队主力损失殆尽,主要将领大多战死,元气大伤,灭亡指日可待。1232年正月,
蒙古军队围攻汴京,金朝军民进行了汴京保卫战,打退蒙古军队的进攻。然而,金哀宗
统治集团迫于蒙古军队的威胁,不敢坚持抵抗,逃往蔡州,汴京、中京(今河南洛阳市)
相继陷落。
    公元1233年,蒙古与南宋达成联兵灭金的协定,塔察儿率领蒙古军,孟珙率领宋军,
分道进攻蔡州。宋蒙军队协力围困蔡州,内防金兵突围,外阻金兵入援。蔡州被困三个
月,弹尽粮绝,被宋蒙军队攻陷,金哀宗自杀,金朝灭亡。
    蒙古灭金战争,共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后新兴的蒙古汗国消灭了腐朽的金朝。在前
二个阶段中,蒙古汗国的目的主要是掠夺财富和奴隶,逐渐消灭金朝的有生力量,在第
三个阶段中灭掉金朝,这种战略部署是正确的。在战术应用上,除发挥骑兵强大优势外,
蒙古攻城战术也相当强。金朝失败,在于统治阶级内部腐朽,缺乏全局战略,指挥不当,
如钧州战役,朝廷指挥两省兵往来不定,疲于奔命。尽管有在河中反复较量,人民坚持
抗战,终于无法挽救败局。
离线semi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261楼 发表于: 2008-03-02 20:33:21
56 宋蒙钓鱼城之战


                        中国古代防御战的最浓重的一笔

    宋蒙(元)战争从公元1235年全面爆发,至1279年崖山之战宋室覆亡,延续近半个
世纪,它是蒙古势力崛起以来所遇到的费时最长、耗力最大、最为棘手的一场战争。发
生于1259年的四川合州钓鱼城之战,则是其中影响巨大的一场战事。
    1234年宋、蒙联合灭金后,南宋出兵欲收复河南失地,遭蒙军伏击而失败。1235年,
蒙军在西起川陕、东至淮河下游的数千里战线上同时对南宋发动进攻,宋蒙战争全面爆
发。至1241年,蒙军蹂躏南宋大片土地,而四川则是三大战场(另两个为京湖战场——
今湖北和河南一带、两淮战场——今淮河流域一带)中遭蒙军残破最为严重的一个地区。
这年蒙古窝阔台汗去世,其内部政争不断,对南宋的攻势减弱。南宋由此获得喘息之机,
对各个战场的防御进行调整、充实。1242年,宋理宗派遣在两淮抗蒙战争中战绩颇著的
余玠入蜀主政,以扭转四川的颓势,巩固上流。余玠在四川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
军事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创建了山城防御体系。
    即在四川的主要江河沿岸及交通要道上,选择险峻的山隘筑城结寨,星罗棋布,互
为声援,构成一完整的战略防御体系。
    钓鱼城即是这一山城防御体系的核心和最为坚固的堡垒。
    钓鱼城坐落在今四川省合川县城东5公里的钓鱼山上,其山突兀耸立,相对高度约
300米。山下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汇流,南、北、西三面环水,地势十分险要。这
里有山水之险,也有交通之便,经水路及陆上道,可通达四川各地。彭大雅任四川制置
副使期间(1239—1240年),命甘闰初筑钓鱼城。1243年,余玠采纳播州(今遵义)贤
士冉琎、冉璞兄弟建议,遣冉氏兄弟复筑钓鱼城,移合州治及兴元都统司于其上。钓鱼
城分内、外城,外城筑在悬崖峭壁之上,城墙系条石垒成。城内有大片田地和四季不绝
的丰富水源,周围山麓也有许多可耕田地。这一切使钓鱼城具备了长期坚守的必要地理
条件以及依恃天险、易守难攻的特点。1254年,合州守将王坚进一步完善城筑。四川边
地之民多避兵乱至此,钓鱼城成为兵精食足的坚固堡垒。
    1251年,蒙哥登上大汗宝座,稳定了蒙古政局,并积极策划灭宋战争。蒙哥为成吉
思汗幼子拖雷的长子,曾与拔都等率兵远征过欧、亚许多国家,以骁勇善战著称。1252
年,蒙哥汗命其弟忽必烈率师平定大理,对南宋形成包围夹击之势。
    1257年,蒙哥汗决定发动大规模的灭宋战争。蒙哥命忽必烈率军攻鄂州(今武昌),
塔察儿、李璮等攻两淮,分宋兵力;
    又命兀良合台自云南出兵,经广西北上;蒙哥则自率蒙军主力攻四川。蒙哥以四川
作为战略主攻方向,意欲发挥蒙古骑兵长于陆地野战而短于水战的特点,以主力夺取四
川,然后顺江东下,与诸路会师,直捣宋都临安(今杭州)。
    1258年秋,蒙哥率军4万分三道入蜀,加上在蜀中的蒙军及从各地征调来的部队,
蒙军总数大大超过4万之数。蒙军相继占据剑门苦竹隘、长宁山城、蓬州运山城、阆州
大获城、广安大良城等,迫近合州。蒙哥汗遣宋降人晋国宝至钓鱼城招降,为宋合州守
将王坚所杀。
    宋开庆元年(1259年)二月二日,蒙哥汗率诸军从鸡爪滩渡过渠汇,进至石子山扎
营。三日,蒙哥亲督诸军战于钓鱼城下。七日,蒙军攻一字城墙。一字城墙又叫横城墙,
其作用在于阻碍城外敌军运动,同时城内守军又可通过外城墙运动至一字城墙拒敌,与
外城墙形成夹角交叉攻击点。钓鱼城的城南、城北各筑有一道一字城墙。九日,蒙军猛
攻镇西门,不克。这日,蒙古东道军史天泽率部也到达钓鱼城参战。
    三月,蒙军攻东新门、奇胜门及镇西门小堡,均失利。从四月三日起,大雷雨持续
了二十天。雨停后,蒙军于西月二十二日重点进攻护国门。二十四日夜,蒙军登上外城,
与守城宋军展开激战。《元史·宪宗纪》称“杀宋兵甚众”,但蒙军的攻势终被宋军打
退。五月,蒙军屡攻钓鱼城不克。
    蒙哥汗率军入蜀以来,所经沿途各山城寨堡,多因南宋守将投降而轻易得手,尚未
碰上一场真正的硬仗。因此,至钓鱼山后,蒙哥欲乘拉槁之势,攻拔其城,虽久屯于坚
城之下,亦不愿弃之而去。尽管蒙军的攻城器具十分精备,奈何钓鱼城地势险峻,致使
其不能发挥作用。钓鱼城守军在主将王坚及副将张珏的协力指挥下,击退了蒙军一次又
一次的进攻。千户董文蔚奉蒙哥汗之命,率所部邓州汉兵攻城,董文蔚激励将士,挟云
梯,冒飞石,履崎岖以登,直抵其城与宋军苦战,但因所部伤亡惨重,被迫退军。其侄
董士元请代叔父董文蔚攻城,率所部锐卒登城,与宋军力战良久,终因后援不继,亦被
迫撤还。
    钓鱼城久攻不下,蒙哥汗命诸将“议进取之计”。术速忽里认为,顿兵坚城之下是
不利的,不如留少量军队困扰之,而以主力沿长江水陆东下,与忽必烈等军会师,一举
灭掉南宋。
    然而骄横自负的众将领却主张强攻坚城,反以术速忽里之言为迂。蒙哥汗未采纳术
速忽里的建议,决意继续攻城。然而,面对钓鱼坚城,素以机动灵活,凶猛骠悍著称的
蒙古骑兵却不能施其能。
    六月,蒙古骁将汪德臣(原为金臣属)率兵乘夜攻上外城马军寨,王坚率兵拒战。
天将亮时,下起雨来,蒙军攻城云梯又被折断,被迫撤退。蒙军攻城5个月而不能下,
汪德臣遂单骑至钓鱼城下,欲招降城中守军,几乎为城中射出的飞石击中,汪德臣因而
患疾,不久死于缙云山寺庙中。蒙哥闻知死讯,扼腕叹息,如失左右手。汪德臣之死,
给蒙哥汗精神上以很大打击,钓鱼城久攻不下,使蒙哥汗不胜其忿。
    蒙军大举攻蜀后,南宋对四川采取了大规模的救援行动,但增援钓鱼城的宋军为蒙
军所阻,始终未能进抵钓鱼城下。尽管如此,被围攻达数月之久的钓鱼城依然物资充裕,
守军斗志昂扬。一日,南宋守军将重15公斤的鲜鱼两尾及蒸面饼百余张抛给城外蒙军,
并投书蒙军,称即使再守10年,蒙军也无法攻下钓鱼城。相形之下,城外蒙军的境况就
很糟了。蒙军久屯于坚城之下,又值酷暑季节,蒙古人本来畏暑恶湿,加以水土不服,
导致军中暑热、疟疠、霍乱等疾病流行,情况相当严重。据《元史》记载,蒙哥汗于六
月也患上了病,而拉施特《史集》更明确说是得了痢疫。另《马可波罗游记》和明万历
《合州志》等书则称蒙哥汗是负了伤。无论如何,蒙哥汗不能再坚持攻城了。七月,蒙
军自钓鱼城撤退,行至金剑山温汤峡(今重庆北温泉),蒙哥汗逝世。据《元史》本传
及元人文集中的碑传、行状等所载,不少随蒙哥汗出征的将领战死于钓鱼城下,由此可
以想见钓鱼城之战之酷烈及蒙军损失之严重。
    蒙哥汗在钓鱼城下的败亡,其影响是十分巨大的。首先,它导致蒙古这场灭宋战争
的全面瓦解,使宋祚得以延续20年之久。进攻四川的蒙军被迫撤军,护送蒙哥汗灵柩北
还。率东路军突破长江天险,包围了鄂州的忽必烈,为与其弟阿里不哥争夺汗位,也不
得不撤军北返。从云南经广西北上的兀良合台一军,一路克捷,已经进至潭州(今长沙)
城下。由于蒙哥之死,该军在忽必烈派来的一支部队的接应下,也渡过长江北返。蒙古
的南北两支军队基本上是按预定计划进军的,只因西边主攻战场的失败而功亏一篑。
    其次,它使蒙军的第三次西征行动停滞下来,缓解了蒙古势力对欧、亚、非等国的
威胁。1252年,蒙哥汗遣其弟旭烈兀发动了第三次西征,先后攻占今伊朗、伊拉克及叙
利亚等阿拉伯半岛大片土地。正当旭烈兀准备向埃及进军时,获悉蒙哥死讯,旭烈兀遂
留下少量军队继续征战,而自率大军东还。结果蒙军因寡不敌众而被埃及军队打败,蒙
军始终未能打进非洲。蒙古的大规模扩张行动从此走向低潮。因此,钓鱼城之战的影响
已远远超越了中国范围,它在世界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一页。
    其三,它为忽必烈执掌蒙古政权提供了契机,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蒙
哥汗是一位蒙古保守主义者,他所施行的仍然是传统的政策。这种带有浓厚的蒙古部族
和西域色彩的政策,已极不适应统治广大中原汉地的需要。而忽必烈则是蒙古统治集团
中少有的一位倾慕汉文化的开明之士。蒙哥即汗位后,忽必烈受任掌理漠南汉地,他大
力延揽汉族儒士,极力推行汉化政策,取得很大成效。但却引起蒙哥汗及其保守臣僚的
疑忌,忽必烈因而被罢了官,其推行的汉化政策也被迫取消。忽必烈登上大汗宝座后,
继续推行其汉化政策,逐步改变蒙军滥杀的政策,使南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免遭更大的破
坏。蒙哥汗曾留下遗言,日后攻下钓鱼城,当尽屠城中之民。后来钓鱼城降元,忽必烈
却赦免了其军民。正是由于忽必烈的当政,使蒙古汗国这个边疆政权转变为一统中国的
封建大王朝—元朝,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钓鱼城作为山城防御体系的典型代表,在冷兵器时代,充分显示了其防御作用,它
成为蒙古军队难以攻克的堡垒。蒙哥汗败亡后,钓鱼城又顶住了蒙军无数次的进攻,直
至1279年守将王立开城投降,钓鱼城才落入蒙古之手。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古代战
争馆特意制作了钓鱼城古战场的沙盘模型,以展示其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重要地位。
离线semi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262楼 发表于: 2008-03-02 20:34:05
57 襄樊之战


                    “无襄则无淮,无淮则江南唾于可下也”

    襄樊之战是元朝统治者消灭南宋统一中国的一次重要战役,是中国历史上宋元封建
王朝更迭的关键一战。这次战役从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蒙将阿术进攻襄阳的安阳滩
之战开始,中经宋吕文焕反包围战,张贵张顺援襄之战,龙尾洲之战和樊城之战,终因
孤城无援,咸淳九年(1273年)吕文焕力竭降元,历时近6年,以南宋襄樊失陷而告结
束。
    蒙古忽必烈时期,灭宋战争的进攻重点改为襄樊,实现了由川蜀战场向荆襄战场的
转变。南宋襄樊地处南阳盆地南端,襄阳和樊城南北夹汉水互为依存,“跨连荆豫,控
扼南北”,地势十分险要,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南宋抵抗蒙古军队的边隆重
镇。咸淳三年(1267年),南宋降将刘整向忽必烈进献攻灭南宋策略,“先攻襄阳,撤
其捍蔽”,他认为南宋如果“无襄则无淮,无淮则江南唾手可下也”。刘整“攻宋方略,
宜先从事襄阳”的建议为忽必烈所采纳,宋元战争进入了元军对南宋战略进攻的新阶段。
    忽必烈根据刘整的建议,开始实施对襄阳的战略包围。首先,建立陆路据点,作为
攻宋的根据地。早在1261年夏,忽必烈根据刘整建议,遣使以玉带贿赂南宋荆湖制置使
吕文德,请求在襄樊城外置榷场,吕文德应允。蒙古使者以防止盗贼、保护货物为名,
要求在襄樊外围筑造土墙,目光短浅的吕文德竟然同意。于是元人在襄樊东南的鹿门山
修筑土墙,内建堡垒,建立了包围襄樊的第一个据点。咸淳四年(1268年),蒙将阿术
在襄樊东南鹿门堡和东北白河城修筑堡垒,切断了援襄宋军之路。咸淳六年(1270年),
蒙将史天泽在襄樊西部的万山包百丈山筑长围,又在南面的岘山、虎头山筑城,连接诸
堡,完全切断了襄阳与西北、东南的联系,襄樊成为一座孤城。这一时期元军在襄樊外
围修筑10余处城堡,建立起长期围困襄樊的据点,完成了对襄樊的战略包围。其次,建
立水军,寻求制服南宋的战术优势。咸淳三年(1267年)秋,阿术率军攻打襄阳,俘人
略地而归,宋军乘蒙古回军之际,在襄阳以西的安阳滩派水军扼其归路,然后派骑兵直
冲其阵,蒙古军队大乱,都元帅阿术坠马,险些被宋军活捉。蒙将怀都选善识水性的士
卒泅水夺得宋军战舰,其余将领奋勇拼杀,才将宋军击退,转败为胜。安阳滩之战,蒙
古军队虽然打败了宋军,但却暴露出水军不占优势的弱点。咸淳六年(1270年),刘整
与阿术谋议,“我精兵突骑,所当者破,惟水战不如宋耳。夺彼所长,造战舰,习水军,
则事济矣”。忽必烈当即命刘整“造战船,习水军”,以图进取襄阳。刘整遂造船5000
艘,日夜操练水军,又得到四川行省所造战舰500艘,建立起一支颇具规模的水军,从
而弥补了战术上的劣势,为战略进攻准备了必要条件。
    从咸淳四年(1268年)蒙军筑鹿门堡、修白河城到咸淳六年(1270年)完全包围襄
阳,蒙古军队已处于战略上的优势,南宋政府为挽救危局,进行了反包围战与援襄之战,
从而揭开了襄樊之战的序幕。
    咸淳三年(1267年)冬,南宋任命吕文焕知襄阳府,兼京西安抚副使。次年十一月,
为打破蒙军鹿门、白河之围,吕文焕命襄阳守军进攻蒙军,但被蒙古军队打败,宋军伤
亡惨重。咸淳五年(1269年)三月,宋将张世杰率军与包围樊城的蒙军作战,又被阿术
打败。七月,沿江制置使夏贵率军救援襄阳,遭到蒙古军与汉军的联合伏击,兵败虎尾
洲,损失2000余人,战舰50艘。咸淳六年(1270年)春,吕文焕出兵襄阳,攻打万山堡,
蒙军诱敌深入,乘宋军士气衰退,蒙将张弘范、李庭反击,宋军大败。九月,宋殿前副
都指挥使范文虎率水军增援襄阳,蒙军水陆两军迎战,大败宋军,范文虎逃归。咸淳七
年(1271年),范文虎再次援襄,蒙将阿术率诸将迎击,宋军战败,损失战舰100余艘。
这一时期,宋蒙两军虽然在襄樊外围进行了长达3年的争夺战,但因蒙军包围之势已经
形成,不但南宋援襄未能成功,而且襄樊城中宋军反包围的战斗也不可能胜利,宋军只
好困守襄阳,败局已定。
    咸淳八年(1272年)春,元军对樊城发动总攻,襄樊之战正式开始。三月,阿术、
刘整、阿里海牙率蒙汉军队进攻樊城,攻破城廓,增筑重围,进一步缩小了包围圈,宋
军只好退至内城坚守。四月,南宋京湖制置大使李庭芝招募襄阳府(今湖北襄樊市)、
郢州(今湖北钟祥县)等地民兵3000余人,派总管张顺、路分钤辖张贵率领救援襄阳。
二张率轻舟百艘,士卒3000及大批物资出发,临行前张顺激励士卒说:
    “这次救援襄阳的行动,任务十分艰巨,每个人都要有必死的决心和斗志,你们当
中的有些人并非出于自愿,那就赶快离去,不要影响这次救援大事。”当时3000水军群
情振奋,斗志昂扬,表示坚决完成任务。五月,救援战斗开始,二张在高头港集结船队,
把船连成方阵,每只船都安装火枪、火炮,准备强弓劲弩,张贵在前,张顺在后,突入
元军重围。船队到达磨洪滩,被布满江面的蒙军船舰阻住,无法通过。张贵率军强攻,
将士一鼓作气,先用强弩射向敌舰,然后用大斧短兵相接,冲破重重封锁,元军被杀溺
而死者不计其数,宋军胜利抵达襄阳城中。当时襄阳被困已有5年之久,二张入援成功,
极大的鼓舞了城中军民的斗志。然而这次战斗中宋将张顺阵亡,几天以后,襄阳军民在
水中得到他的尸体,披甲执弓,怒目圆睁,襄阳军民怀着沉痛敬佩的心情安葬了张顺,
并立庙祭祀。
    张贵入援虽然给襄阳守军带来希望,但在元军严密封锁下,形势仍很严峻。张贵联
络郢州的殿帅范文虎,约定南北夹击,打通襄阳外围交通线,计划范文虎率精兵5000驻
龙尾洲接应,张贵率军和范文虎会师。张贵按约定日期辞别吕文焕,率兵3000顺汉水而
下,检点士兵,发现少了一名因犯军令而被鞭笞的亲兵,张贵大惊,对士兵们说:“我
们的计划已经泄露,只有迅速出击,敌人或许还来不及得到消息。”他们果断地改变了
秘密行动,乘夜放炮开船,杀出了重围。元军中阿术、刘整得知张贵突围,派数万人阻
截,把江面堵死。张贵边战边行,接近龙尾洲,在灯火中远远望见龙尾洲方向战舰如云,
旌旗招展,以为是范文虎接应部队,举火晓示,对方船只见灯火便迎面驶来。等到近前,
才发现来船全是元军,他们先占领了龙尾洲,以逸待劳。宋元两军在龙尾洲展开一场遭
遇战,宋军因极其疲惫,战斗中伤亡过大,张贵力不能支,被元军俘获,不屈被害,元
军派4名南宋降卒抬着张贵尸体晓示襄阳城中,迫使吕文焕投降,吕文焕杀掉降卒,把
张贵与张顺合葬,立双庙祭祀。
    元军为尽快攻下襄樊,咸淳八年(1272年)秋采取了分割围攻战术。元将阿里海牙
认为:“襄阳之有樊城,犹齿之有唇也。宜先攻樊城,樊城下则襄阳可不攻而得。”为
切断襄阳的援助,元军对樊城发起总攻。咸淳九年(1273年)初,元军分别从东北、西
南方向进攻樊城,忽必烈又派遣回回炮匠至前线,造炮攻城。元军烧毁了樊城与襄阳之
间的江上浮桥,使襄阳城中援兵无法救援,樊城有全孤立了。刘整率战舰抵达樊城下面,
用回回炮打开樊城西南角,进入城内。南宋守将牛富率军巷战,终因寡不敌众,牛富投
火殉职,偏将王福赴火自焚,樊城陷落。
    樊城失陷以后,襄阳形势更加危急。吕文焕多次派人到南宋朝廷告急,但终无援兵。
襄阳城中军民拆屋作柴烧,陷入既无力固守,又没有援兵的绝境。咸淳九年(1273年)
二月,阿里海牙由樊城攻打襄阳,炮轰襄阳城楼,城中军民人心动摇,将领纷纷出城投
降。元军在攻城的同时,又对吕文焕劝降,吕文焕感到孤立无援,遂举城投降元朝,襄
樊战役宣告结束。
    宋元襄樊之战经过长期较量,终于以元胜宋败结束,蒙元的胜利,在于战略上处于
主动地位,建立了包围襄樊的堡垒,以逸待劳,又注重弥补战术上的不足,制造战船,
训练水军,在裹樊战役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宋朝统治者不重视边备,将帅软弱无能,吕
文德见利忘义,使蒙古军队占据了襄阳有利地位,在反包围战过程中,因将帅不和,步
调不一等原因犯了一系列战术错误,战斗中基本上执行了消极防御策略,导致了被元军
围困5年之久的不利地位,最后归于失败。
    二张援襄的传奇式行动,气壮山河,留名青史,体现了南宋爱国军民保卫领土、抗
敌御侮的智慧和勇气,为后人所传颂。
离线semi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263楼 发表于: 2008-03-02 20:35:27
58 伯颜取临安之战


                            元朝灭亡南宋的最后一战

    伯颜攻取临安之战,是宋元鼎革之际的最后一次重大战役,自元至元十二年(1275
年)春元军攻占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到至元十三年(1276年)春进占临安(今浙江
杭州市),历时1年,中经溧阳之战、独松关之战、常州之战、五牧之战等激战,以南
宋朝廷投降元朝而告结束。
    至元十年(1273年)元军攻陷襄樊后,右丞相伯颜率水陆大军沿长江顺流东下,势
如破竹。至元十二年(1275年)元军攻打建康,宋朝建康留守赵潽弃城而逃,都统司都

统制徐王荣等开城请降,元军兵不血刃,占领建康。元军进占建康后,伯颜派兵进攻建
康周围的重要城镇,随即攻陷镇江,控制了江东地区,建立起稳固的南进基地。与此同
时,为防止两淮宋军南下救援,忽必烈命阿术率军渡江,进围扬州。阿术在扬州东南的
瓜洲修造楼橹,缮治战具,又在扬州城外围树栅,修筑坚固的堡垒长围,截断了宋军增
援部队,又派水师堵截江面,控制了长江天险,断绝了宋军渡江南救临安的通道。南宋
朝廷立国,是以长江为防线,两淮为藩篱,“重兵皆住扬州,临安倚之为重”。元军占
领建康,进围扬州,攻占两淮,南宋都城临安完全失去了屏障。元军在建康休整后,兵
精粮足,战斗力更加强盛,随时准备攻取临安,处在进攻的有利地位。
    在元军大兵压境的形势下,南宋朝廷内部矛盾重重,主战主和举棋不定。虽然朝廷
屡次诏令各地宋军入卫临安,终因元军全面进攻,荆湖、川陕战场宋军自顾不暇,两淮
宋军被元军阻隔无法渡江赴援,只有郢州(今湖北钟祥县)张世杰、江西文天祥等将帅
和两浙、福建部分厢禁兵到达临安守卫。但这些小规模增援根本无法扭转整个战争局面。
1275年5月,宋廷命主战派张世杰率军出击元军外围防线,没能打通。6月,淮东制置使
李庭芝命姜才等打通援救扬州的通道,两军在扬子桥激战,宋军死伤万余人,姜才只带
数骑逃回扬州。为确保临安,宋廷组织焦山之战。张世杰约殿前都指挥使张彦率兵出镇
江,以图控制长江南岸,扬州李庭芝出兵瓜洲,从江北配合,自己率水师陈兵镇江以东
的焦山江面,约定三路俱进,与元军决战。但扬州宋军没有按时赶到,镇江张彦拒不发
兵,使张世杰孤军深入。元将阿术、阿塔海、张弘范等在石公山居高临下指挥战斗,命
万户刘深沿长江北岸绕至宋军背后,董文炳、刘国杰从焦山左右两边进击,万户忽剌直
冲宋军大阵。元军乘风放火箭,宋船纷纷起火,阵势顿时大乱,宋师全军覆没,损失战
舰700余艘。焦山之败,宋朝军队损失殆尽,朝廷或主议和,或主南逃,分崩离析,一
筹莫展,南宋灭亡指日可待了。
    至元十二年(1275年)七月,忽必烈最后下定灭宋决心,命伯颜率领元军直逼临安。
伯颜受命后,召集攻宋将帅布署方略,确定了“分诸军为三道,会于临安”的作战布署。
这年十一月,伯颜分兵三路会攻临安,西路由参政阿剌罕,四万户总管奥鲁赤率领蒙古
骑兵出建康,向溧阳、独松关(今浙江安吉县东南)进军;东路由参政董文炳、万户张
弘范、都统范文虎率水师沿江入海,向海盐、澉浦(今浙江海盐县南)进军;中路伯颜
带领诸军,率水陆两军出镇江,向常州、平江(今江苏苏州市)进军。
    西路军主帅阿剌罕率军南下,直趋溧阳,遭到南宋守军的抵抗,结果宋军损兵折将,
残部南撤。元军乘胜追击,在溧阳西南银林东坝再次打败宋军。元军在追击途中受到南
宋援军的阻击,双方展开激战,后来元军派蒙古骑兵冲杀,宋军抵挡不住,突围南逃。
溧阳之战,宋军损失将校70余人,士卒近2万人,伤亡惨重。西路军于十一月下旬逼进
建康通往临安的要隘独松关(今浙江安吉县东南),南宋守将张濡率兵北上阻击元军,
与元军骑兵交战。宋军虽是精兵强将,但只有数千人,而且都是步兵,虽然奋勇冲杀,
但却难以阻挡强大的蒙古骑兵,终于被击溃,主将张濡被杀,士兵死伤2000余人,元军
控制了临安的北大门。
    中路军伯颜率兵进攻常州,常州是拱卫临安的前阵,是元军整个攻取临安计划的关
键,伯颜派兵击溃宋增援部队后,亲自指挥攻城。元军在城南筑高台,把炮放在台上向
城内猛轰,又用火箭射入城中,常州城内一片火海。伯颜命元军架云梯、绳桥攻城,元
军攻入城内。常州守将姚岩率将士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没有外援而失败。姚岩、
王安节等阵亡,僧人万安、莫谦之长老率僧兵赴援,500名僧兵全部战死。
    伯颜下令屠城,只有7人幸免于难。常州之战是宋元战争中最悲壮的一役,影响很
大。
    至元十二年(1275年)冬,正当常州军民艰苦抗敌之际,宋廷派张全率2000余人由
淮入援常州,文天祥也派部将尹玉率兵偕同赴援。伯颜得报后,命怀都、王良臣领兵在
五牧(今江苏常州东南)阻击宋军。战争开始后,文天祥部将麻士龙与元军交战,由于
张全按兵不救,麻士龙战死。在元军攻击下,张全退到五牧,文天祥部将朱华奋起抗击,
挡住了元军。尹玉指挥宋军与元军决战,元军损失惨重。元将王良臣配合怀都水陆夹击
宋军,宋将张全始终按兵不动,尹玉失败,溃军南逃,尹玉力战被俘,为元军所杀,所
部将士大部分战死。张全见大势已去,率军逃离五牧,致使救援失败,没能解常州之围。
    伯颜攻破常州后,派都元帅阇里帖木儿,万户怀都率兵攻无锡、平江,在元军大兵
压境下,两地宋军投降元军。
    东路水军以范文虎为先锋,顺江东进,由于长江两岸已无宋军把守,元军进军顺利。
当时长江口活跃着一支由贫苦渔民组成的水军,由朱清、张瑄率领,不受宋朝管辖。元
军主帅董文炳认为可以利用这支力量,便招降了这支海上武装,朱、张二人带领人马和
海船随元军南下攻取临安,增强了元军海战能力。东路军出长江口后沿海商下,十二月
逼近钱塘江口,从海道包围了临安。
    至元十二年(1275年)十二月,元朝三路大军近逼临安,随时准备攻占临安。至元
十三年(1276年)正月,东路军董文炳一部登陆,抵达盐官县(今浙江海宁市),宋守
军投降。
    董文炳率东路军与中路伯颜大军会师,西路军阿剌罕也率部与中路军会师。在大军
压境形势下,南宋朝廷一片混乱,丞相陈宜中请太皇太后出海避敌,张世杰、文天祥主
张决死一战。宋廷既没有兵力抵抗,求和又被元军拒绝,于是奉玺书向伯颜请降。伯颜
遣董文炳、吕文焕、范文虎入城安抚百姓,禁止杀掠,封闭仓库,收缴宋廷袞冕、圭璧、
仪仗、图籍以及大批财宝、器物,运往大都(今北京市)。伯颜亲自入临安城安置宋廷
人员,把宋帝赵显皇太后全氏以及其他朝官、宫廷人员监护起程,浩浩荡荡北上。至此,
临安被元军攻取,南宋朝廷灭亡。
    元灭南宋的临安之战,从建立建康基地到攻取临安,只用了一年时间,从战略来看,
元朝采用围困逼降的策略,步步进逼,除武力进攻外,一直遣使招降。如忽必烈派礼部
尚书廉希圣、工部侍郎严忠范到宋朝劝降,伯颜派张羽等人招降。在南宋朝廷举棋不定
之际,伯颜屡次派人劝降,只不过是为稳住宋朝君臣。元军利用战抚并用策略,取得了
整个战局的主动权。在战术方面运用得当,如焦山之战使用两面夹攻,中央突破的方法,
把过去蒙古骑兵惯用战法用于水战;五牧之战中打援战成功地阻截了南宋援军,保证了
常州之战的胜利。南宋方面基本上是消极防御战略,和战不定,逐渐失去了抗击元军的
有利形势,最后归于失败。南宋抗战派领导军民在蒙古军队进攻面前英勇抵抗,保卫国
土,如常州抗元可歌可泣,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离线semi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264楼 发表于: 2008-03-02 20:38:56
59 鄱阳湖之战


                            中国古代水战史上的典范

    鄱阳湖之战,是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陈友谅为争夺南部中国在鄱阳湖水域而进行的一
次战略决战,决战以朱元璋的完全胜利而告终。
    元朝末期,朝政废弛,社会动乱,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公元1351年刘福通领导的红
巾军高举义旗,各地群起响应。江南地区,徐寿辉起兵蕲、黄(今湖北蕲水、黄冈一
带),攻占武昌,继取江西、湖南、浙江、四川等地。公元1360年,部将陈友谅杀死徐
寿辉,自称皇帝,控制了长江中游地区。公元1362年,徐寿辉的另一部将明玉珍在四川
称帝,控制了四川。此外,还有方国珍起义于庆元(今浙江宁波),控制了浙东地区。
张士诚起兵江北,控制了长江三角洲。公元1352年,郭子兴起义占据濠州(今安徽凤
阳)。郭子兴死后,朱元璋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领袖,收罗人才,整顿军队,势力日渐壮
大。
    他采纳刘基等人的建议,制定自己的战略计划:先夺取金陵(今江苏南京),以此
为基地,平定江南,最后攻灭元朝,夺取北方,统一全国。至正十五年(1355年)五月,
朱元璋在得到巢湖水寨首领廖永安、俞通海率战舰千艘投诚后,渡过长江,攻占太平
(今安徽当涂)。次年,又率水陆大军攻下集庆(今江苏南京),改名应天,取得了一
个战略基地,实现了第一步战略计划。此后数年,由于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在北方牵制
了大量元朝兵力,朱元璋得以先后攻占苏南、皖南和浙江的部分地区,并开始东与张士
诚、方国珍,西与陈友谅的势力相接触。朱元璋要平定江南,实现第二步战略计划,势
必同他们特别是同陈友谅进行激烈的争夺。因为陈友谅地处金陵上游,控制了安庆、九
江、武昌三个战略重镇,占地广阔,力量强大,仅水军力量就10倍于朱元璋。因此,陈
友谅的存在是朱元璋平定江南的最大障碍,他们之间的争战,不仅关系到彼此之间的生
死存亡,也必将是争夺南部中国的战略决战。
    朱元璋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和自己的处境,认为张士诚专意保守现有地区,不足为虑;
而陈友谅正在扩张势力,又轻骄喜功。如先攻张士诚,陈友谅必全力来救,将陷入两面
作战的不利境地。因此,决定集中主力先打陈友谅,而对张士诚则采取守势,控制江阴、
常州、宜兴、长兴、吉安等战略要点,阻止张军向西发展,并拉拢方国珍,借以牵制张
士诚,稳定侧后,减少东顾之忧。正当朱元璋准备攻打陈友谅之际,陈友谅也在积极筹
划消灭朱元璋。至正二十年(1360年)闰五月初一,陈友谅率水军10万越过朱军占据的
池州(今安徽贵池),攻占太平,夺取采石,并派人和张士诚联系,企图上下夹击,一
举吞灭朱元璋。朱元璋决定利用应天城池坚固、地形复杂的有利条件,防止张士诚乘机
袭击、陷入两面受敌的困境,又针对陈友谅求战心切、骄傲轻敌的心理,采取诱敌深入、
设伏聚歼的方针,诱使陈军巨舰由大江深入较狭窄的新河,舍舟登岸,以扬己之长,迫
使陈军舍长用短。为了诱使陈军速来,朱元璋让陈友谅的老友、元朝降将康茂才写信向
陈友谅诈降,表示愿为内应,并约定在江东桥(今南京江东门附近)会合,以呼“老康”
为暗号。与此同时,朱元璋根据应天的地形条件作了如下部署:常遇春等率兵3万埋伏
于石灰山(今南京幕府山)侧;徐达等率兵列阵于南门外;赵德胜率兵横跨新河(今南
京城西南)驻虎口城;杨璟驻兵大胜港(今南京城西南15里);张德胜等率水师出龙江
关(今南京兴中门外);朱元璋自率主力埋伏于卢龙山(今南京狮子山)。并派胡大海
自婺州、衢州率兵西攻信州(今江西上饶),威胁陈友谅侧后,进行牵制。
    急躁、轻敌的陈友谅接到康茂才的信后,信以为真,不待张士诚答复,便于五月初
十率军自采石进抵大胜港。待到江东桥连呼“老康”不应,方知受骗,仓促派万人登陆
立栅。
    朱元璋看到陈军进入伏击圈,乘其登岸立足未稳之际,发出信号,伏兵四起,水陆
夹击,陈军大乱,争相登舟而逃。时值退潮,陈军巨舰搁浅,士卒被杀和落水而死者甚
多,另有2万余人被俘。陈友谅遗弃巨舰100余艘,乘小舟逃回江州(今江西九江)。朱
元璋挥军乘胜追击,夺回安庆、太平,又继续取得信州、袁州(今江西宜春)等地。陈
友谅自应天之战失败后,内部矛盾激化,朱元璋乘其内顾不暇,不断向西推进,仅仅一
年间,就攻占了蕲州、黄州、兴国、黄梅、广济、乐平、抚州等地,收编龙兴(即洪都,
今南昌)守军,连下瑞州、吉安和临江(今江西清江西),实力大大增强,控制区迅速
扩展。
   


被过滤广告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张士诚派兵围攻小明王的最后据点安丰。小明王向
朱元璋告急求援。安丰是应天的屏障,救安丰即是保应天,朱元璋于是于三月率兵渡江
救援安丰。四月,陈友谅乘朱军主力救援安丰,江南空虚之机,以号称60万的水陆大军
于十一日围攻洪都,占领吉安、临江、无为州。洪都地处赣北平原,位于赣江下游,由
赣江向北经鄱阳湖与长江相连,军事地位甚为重要。陈军登陆后,用各种攻城器械从四
面八方向洪都城发起猛攻。守城朱军浴血奋战,死守洪都,坚持月余。此时,朱元璋已
回到应天,但主力仍由徐达率领正在围攻庐州。当朱元璋获悉陈友谅全军出动围攻洪都
而未直取应天,并悉江水日涸,不利陈军巨舰行动,以及陈军缺粮,士卒多死等消息后,
认为这正是消灭陈友谅的大好时机。遂一面命洪都守军再坚守一月,疲惫陈军,争取时
间;一面命徐达撤庐州之围,回师应天。七月初六,朱元璋亲率水军20万,往救洪都。
十六日进抵湖口。首先派兵守住泾江口(今安徽宿松南),另派一军屯于南湖嘴(今江
西湖口西北),切断陈友谅归路;又派兵扼守武阳渡(今江西南昌县东),以防陈军逃
跑;朱元璋则亲率水师由松门(今江西都昌南)进入鄱阳湖,形成关门打狗之势。陈友
谅听说朱元璋大军来援,即撤洪都之围,东出鄱阳湖迎战。一场规模空前激烈异常的生
死大决战,就此在鄱阳湖面展开。
    二十日,两军在康郎山(今江西鄱阳湖内)湖面遭遇。时陈军巨舰联结布阵,展开
数十里,“望之如山”,气势夺人。朱元璋针对其巨舰首尾连接,不利进退,将己方舰
船分为20队,每队都配备大小火炮、火铳、火箭、火蒺藜、大小火枪、神机箭和弓弩,
下令各队接近敌舰时,先发火器,次用弓弩,靠近敌舰时再用短兵器进行格斗。次日,
双方展开激战。朱军大将徐达身先士卒,率舰队勇猛冲击,击败陈军前锋,毙敌1500人,
缴获巨舰一艘。俞通海乘风发炮,焚毁陈军20余艘舰船,陈军被杀和淹死者甚众。但朱
军伤亡也不少,尤其是朱元璋座舰搁浅被围,险遭不测。战斗呈胶着状态。从早晨至日
暮,双方鸣金收兵,战斗告一段落,双方互有伤亡,不分胜负。
    二十二日,朱元璋亲自率领水师出战。但陈舰巨大,朱军舰小不能仰攻,接连受挫。
这时朱元璋及时采纳了部将郭兴建议,决定改用火攻破敌。黄昏时分湖面上吹起东北风,
朱元璋选择勇敢士兵驾驶7艘渔船,船上装满火药柴薪,迫近敌舰,顺风放火,风急火
烈,迅速蔓延。一时烈焰飞腾,湖水尽赤,转瞬之间烧毁陈军数百艘巨舰,陈军死伤过
半,陈友谅的两个兄弟及大将陈普略均被烧死。朱元璋挥军乘势发起猛攻,又毙敌2000
余人。二十三日,双方又有交锋,陈友谅瞅准朱元璋旗舰展开猛攻。朱元璋刚刚移往他
舰,原舰便被陈军击碎。二十四日,俞通海等人率领6舰突入陈军舰队,勇敢驰骋,势
如游龙,如入无人之境。朱军士气大振,发起猛烈攻击。最后,陈军不支败退,遗弃的
旗鼓器仗,浮蔽湖面。陈友谅只得收拢残部,转为防御,不敢再战。
    当天晚上,朱元璋乘胜进扼左蠡(今江西都昌西北),控制江水上游,陈友谅亦退
保诸矶(今江西星子南)。两军相持3天,阵军屡战屡败,形势渐越不利。陈友谅两员
大将见大势已去,于是投降了朱元璋,陈军内部军心动摇,力量更加削弱。陈友谅又气
又恼,下令把抓到的俘虏全部杀掉以泄愤。而朱元璋却反其道而行之,将俘虏全部送还,
并悼死医伤,瓦解陈军士气,从而大得人心。陈军内部分崩离析,士气更加低落。朱元
璋判断陈军可能突围退入长江,乃移军湖口,在长江南北两岸设置木栅,置大舟火筏于
江中,又派兵夺取蕲州、兴国,控制长江上游,堵敌归路,待机歼敌。经过1个多月的
对峙,陈友谅被困湖中,军粮殆尽,计穷力竭。于是孤注一掷,冒死突围。八月二十六
日,由南湖嘴突围,企图进入长江退回武昌。行至湖口时,朱军以舟师、火筏四面猛攻,
陈军无法前进,复走泾江,又遭伏兵阻击,左冲右突,打不开生路,陈友谅中箭而死,
军队溃败,5万余人投降。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二月,朱元璋攻下武昌,陈友谅儿
子陈理投降,朱元璋的势力扩大到原陈友谅的所属地区。
    此次水战,从七月二十日开始到八月二十六日结束,前后历时37天,其时间之长、
规模之大,投入兵力、舰只之多、战斗之激烈都是空前的。陈友谅的失败,一个重要的
原因是战略指挥上的失误。本来,朱元璋率主力北救安丰,造成应天空虚。如果陈友谅
不是先攻洪都,而是以一部兵力对洪都进行牵制,主力顺流东下直攻应天,那么朱元璋
将处于陈、张夹攻、进退失据的不利处境。但陈友谅却把矛头指向小而坚的洪都城,致
使数十万大军局处于狭小地域,难以展开,且又没有派兵扼守江湖要津,置后路于不顾。
屯兵坚城之下,苦战3月,师老兵疲,士气低落。朱元璋之所以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以小胜大,正是巧妙地利用了陈友谅错误的结果。面对舰只庞大、装备精良的陈军,朱
元璋冷静、敏捷地捕捉敌方的弱点和失误,化不利为有利,进入湖口之初,就在武阳水
与鄱阳湖、长江与鄱阳湖各隘口,层层派兵扼阻,限制其兵力展开,阻止其发挥多兵大
舰的优势,形成了对陈友谅的战略包围,因此从开始便掌握了战略主动权。然后又集中
大部战船和兵力逐次打击陈军,并善于利用风向、水流等自然条件,及时抢占有利攻击
阵位,不失时机地实施火攻,充分发挥火器的作用,终于以少胜多、以小击大、以弱胜
强,创造了我国水战海战史上的著名战例。
    此战的胜利,奠定了朱元璋平定江南的基础,并为以后的北伐和攻灭元朝,统一全
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离线semi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265楼 发表于: 2008-03-02 20:40:15
60 靖难之役


                              建文失踪,千古之谜

    靖难之役,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
争。起于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之恶”的名义举兵反抗朝廷,至建文
四年朱棣由燕王荣登皇位而结束,历时4年。
    由农民起义领袖登上皇位的朱元璋,为了确保朱明王朝千秋万代地统治下去,一方
面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把军政大权牢牢地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另一方面,想方设法加
强皇室本身的力量,其具体的办法就是分封诸王。他把自己的24个儿子和1个从孙封为
亲王,分驻全国各战略要地,想通过他们来屏藩王室。朱元璋是这样说的:“天下之大,
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
    从全国来看,这些封藩主要有两类,一是腹里,二是边塞要地。受封诸王在自己的
封地建立王府,设置官属,地位相当高,公侯大臣进见亲王都得伏而拜谒,无敢钧礼。
每一个藩王食粮万石,并有军事指挥权,于王府设亲王护卫指挥使司,辖军三护卫,护
卫甲士少者3000人,多者1.9万人。边塞诸王因有防御蒙古贵族侵扰的重任,所以护卫
甲士尤多。北平的燕王朱棣拥兵10万,大宁的宁王“带甲八万,革车六千”。他们在边
塞负责筑城屯田、训练将兵、巡视要害、督造军器。晋王、燕王多次出塞征战,打败元
朝残余势力的军队,尤被重视,军中大将皆受其节制,甚至特诏二王军中小事自断,大
事才向朝廷报告。尤其是燕王,由于功绩卓著,朱元璋令其“节制沿边士马”,地位独
尊。
    藩王势力的膨胀,势必构成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在朱元璋大封诸王的时候,有个叫
叶伯巨的人指出,藩王势力过重,数代之后尾大不掉,到那时再削夺诸藩,恐怕会酿成
汉代“七国之叛”、西晋“八王之乱”的悲剧,提醒朱元璋“节其都邑之制,减其卫兵,
限其疆土”。朱元璋不但听不进劝告,反而把叶氏抓进监牢,囚死狱中。
    事态的发展,远远超出了叶伯巨的预料,中央政权与藩王之间的矛盾,未及数世而
在朱元璋死后就立即强烈地爆发了。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病死,朱元璋立太子的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洪

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帝位,是为建文帝。朱允炆在做皇太孙时,就对诸

藩王不满,曾与他的伴读黄子澄商量削藩对策。即帝位后,采纳了大臣齐泰、黄子澄的
建议,决定先削几个力量较弱的亲王的爵位,然后再向力量最大的燕王朱棣开刀,并令
诸亲王不得节制文武将吏。皇族内部矛盾由此迅速激化。建文帝命令将臣监视朱棣,并
乘机逮捕之。朱棣得到这一消息,立即诱杀了前来执行监视逮捕任务的将臣,于建文元
年(1399年)七月起兵反抗朝廷。
    朱元璋当国时,恐权臣篡权,规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
他在《皇明祖训》中说:“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朱棣以此
为理由,指齐泰、黄子澄为奸臣,须加诛讨,并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即靖祸难之
意。因此,历史上称这场朱明皇室内部的争夺战争为“靖难之役”。
    朱棣起兵不久,即攻取了北平以北的居庸关、怀来、密云和以东的蓟州、遵化、永
平(今河北卢龙)等州县,扫平了北平的外围,排除了后顾之忧,便于从容对付朝廷的
问罪之师。
    经过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宿将之后,朝廷也无将可用,朱允炆只好起用年近古稀的

幸存老将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军13万伐燕。建文元年八月,师至河北滹沱河地区。燕王
在中秋夜乘南军不备,突破雄县,尽克南军的先头部队。继而又于滹沱河北岸大败南军
的主力部队。建文帝听到耿炳文军败,根据黄子澄的推荐,任李景隆为大将军,代替耿
炳文对燕军作战。
    李景隆本是绔绔子弟,素不知兵,“寡谋而骄,色厉而馁”。九月,李景隆至德州,
收集耿炳文的溃散兵将,并调各路军马,共计50万,进抵河涧驻扎。当朱棣侦知李景隆
军中的部署后,笑着说,兵法有五败,李氏全犯了,其兵必败无疑,这就是政令不修,
上下离心;兵将不适北平霜雪气候,粮草不足;不计险易,深入趋利;求胜心切,刚愎
自用,但智信不足,仁勇俱无;所部尽是乌合之众,且不团结。为了引诱南军深入,朱
棣决计姚广孝协助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自己亲率大军去援救被辽东军进攻的永平,并
告诫朱高炽说:
    “李景隆来,只宜坚守,不能出战。”朱棣还撤去了芦沟桥的守兵。
    朱棣这一招果然灵验,李景隆听说朱棣率军赴援永平,就率师于十月直趋北平城下。
经过芦沟桥时见无守兵,禁不住欢喜,说:不守此桥,我看朱棣是无能为力了。这时朱
高炽在北平城内严密布署,拼死守卫。李景隆则号令不严,指挥失当,几次攻城,皆被
击退。南军都督瞿能曾率千余精骑,杀人张掖门,但后援不至,只好停止进攻。又因李
景隆贪功,要瞿能等待大部队一起进攻,错过了时机。燕军则因此得到喘息,连夜往城
墙上泼水,天冷结冰,待到次日,南军也无法攀城进攻了。
    朱棣解救永平之后,率师直趋大宁(今内蒙古宁城西)。
    大宁为宁王朱权的封藩,所属朵颜诸卫,多为蒙古骑兵,骁勇善战。朱棣攻破大宁
后,挟持宁王回北平,合并了宁王的部属及朵颜三卫的军队。朱棣带着这些精兵强将于
十一月回师至北平郊外,进逼李景隆军营。燕军内外夹攻,南军不敌,李景隆乘夜率先
逃跑,退至德州。次日,士兵听说主帅已逃,“乃弃兵粮,晨夜南奔”。
    建文帝为大臣所蒙蔽,反而奖励打了败仗的李景隆。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李
景隆会同郭英、吴杰等集合兵将60万众,号称百万,进抵白沟河(今河北雄县北)。朱
棣命令张玉、朱能、陈亨、丘福等率军十余万迎战于白沟河。战斗打得十分激烈,燕军
一度受挫。但南军政令不一,不能乘机扩大战果。燕军利用有利时机,力挫南军主将,
南军兵败如山倒。李景隆再次退走德州。燕军跟踪追至德州。五月,李景隆又从德州逃
到济南。朱棣率燕军尾追不舍,于济南打败李景隆率领的立足未稳的十余万众。济南在
都督盛庸和山东布政使铁铉的死守下得以保住。朱棣围攻济南三月未下,遂回撤北平。
李景隆一败再败,建文帝撤免了他的大将军职务,代之以盛庸。
    建文二年九月,盛庸率兵北伐,十月,至沧州,为燕军所败。十二月,燕军进至山
东临清、馆陶、大名、汶上、济宁一带。盛庸率南军于东昌(今山东聊城),严阵以待。
燕军屡胜轻敌,被南军大败,朱棣亲信将领张玉死于战阵,朱棣自己也被包围,借朱能
援军的接应才得以突围。东昌战役是双方交战以来,南军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利。兵败后,
朱棣总结说:东昌之役,接战即退,前功尽弃,今后不能轻敌,不能退却,要奋不顾身,
不惧生死,打败敌手。
    建文三年(1401年)二月,朱棣率军出击,先后于滹沱河、夹河、真定等地打败南
军。接着,又攻下了顺德、广平、大名等地。燕军夺得的城池虽多,但往往得而复失,
不能巩固。正在朱棣为此而苦恼之际,南京宫廷里不满建文帝的太监送来了南京城空虚
宜直取的情报。朱棣据此决定举兵南下,直指京城。
    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燕军进入山东,绕过守卫严密的济南,破东阿、汶上、
邹县,直至沛县、徐州。四月,燕军进抵宿州,与跟踪袭击的南军大战于齐眉山(今安
徽灵璧县境),燕军大败。双方相持于淝河。在这次决战的关键时刻,建文帝受一些臣
僚建议的影响,把徐辉祖所率领的军队调回南京,削弱了前线的军事力量,南军粮运又
为燕军所阻截,燕军抓住时机,大败南军于灵璧,仅俘获南军将领即几百人。自此,燕
军士气大振,南军益弱。朱棣率军渡过淮水,攻下扬州、高邮、通州(今江苏南通)、
泰州等要地,准备强渡长江。
    建文帝曾想以割地分南北朝为条件同燕王议和,被拒绝。六月初三,燕军自瓜洲渡
江,十三日进抵金川门,守卫金川门的李景隆和谷王朱棣开门迎降。燕王进入京城,文
武百官纷纷跪迎道旁,在群臣的拥戴下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历时四年的
“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的胜利而告终。
    战争虽结束,与此相关的历史却在发展。
    燕王进京后,宫中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有的说建文帝于宫中自焚而死,或云建
文帝由地道出亡,落发为僧,云游天下,传说他于正统朝入居宫中,寿年而终。建文帝
的真正下落已不可确考,成为明史上的一大悬案。
    当上皇帝的朱棣,大肆杀戮曾为建文帝出谋划策及不肯迎附的文臣武将。齐泰、黄
子澄、景清等被整族整族地杀掉:
    “命赤其族,籍其乡,转相扳染,谓之瓜蔓抄,村里为墟。”有“读书种子”之谓
的方孝孺,因不肯为朱棣撰写即位诏书,九族全诛,这还没完,又将其朋友门生作为一
族全部杀掉,十族共诛873人。这次清洗极为残酷,共有数万人惨死于朱棣的屠刀之下。
    四年的“靖难之役”,给明初刚刚有所恢复的社会经济以较大的破坏,而直接遭到
战争践踏的地区,破坏可为严重,史书上称“淮以北鞠为茂草”,当为真言。
离线semi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266楼 发表于: 2008-03-02 20:41:01
61 明成祖远征漠北之战


              “水无常行,兵无常势,能因敌变化取胜者,得势者也”

    永乐年间,明成祖五次率兵亲征,打击居于漠北的蒙古贵族对内地的侵扰和破坏,
这就是明成祖远征漠北之战。
    蒙古贵族势力在元末明初经历了几十年的演变和分裂。
    元顺帝逃往漠北后,于洪武三年(1370年)死于应昌(今内蒙古多伦东北)。皇太
子爱猷识理达腊继位,逃往和林(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哈尔和林),史称“北元”。永乐
初年,蒙古贵族势力内部互相残杀,遂分裂为鞑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鞑靼部居住在
今贝加尔湖以南和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大部分地区;瓦剌部居住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西部
和准噶尔盆地一带;
    兀良哈部聚居在今老哈河(在内蒙古)和辽河流域一带。三部之间经常互相残杀,
并不时侵扰明朝边疆。朱元璋对蒙古贵族势力始终采取努力通好,积极防御的政策。明
成祖继承了太祖对待蒙古贵族的政策。他一面与之修好,封蒙古部落酋长为王,赐予金
银、布帛、粮食等物品,争取相安无事。如朱棣封瓦剌部首领马哈木为顺宁王,在鞑靼
部首领本雅失里称汗时,成祖多次遣使通好。另一方面,如果蒙古贵族无理侵扰,就给
予坚决打击。三部中以鞑靼部最为强盛,本雅失里因此而骄,对明朝抱不友好态度。永
乐七年(1409年),成祖派遣使臣郭骥去鞑靼,结果被杀,这个事件成了战争的导火线。
朱棣忍无可忍,遂决心征讨鞑靼。
    永乐七年七月,成祖朱棣命令淇国公丘福为征虏大将军,王聪、火真副之,王忠、
李远为参将,率精骑10万出征鞑靼。
    临行前,朱棣担心丘福会以兵力强盛而轻敌,特地告诫说:
    “毋失机,毋轻犯敌,毋为所治,一举未捷俟再举。”八月,丘福率军出塞,前锋
抵达胪朐河(今克鲁伦河)南岸,歼灭了靼鞑的游兵,乘胜过河,俘敌官员1人。丘福
不顾诸将劝阻,对俘虏的话信以为真,并让其为向导,结果,孤军深入,中了本雅失里
的埋伏,五将军皆殁,全军覆灭。败讯传至朝廷,朱棣大为恼怒。为了消涂边患,决计
亲征。
    永乐八年(1410年)二月,朱棣率50万大军亲征,并调用武刚车3万辆,运粮20万
石,随军队行动。沿途每10天行程存一批粮,以备回返时食用。三月出塞,抵凌霄峰
(今河北张北东北)。四月,抵阔滦海(今内蒙古呼伦湖)。五月初,进至胪朐河(今
克鲁伦河)流域,朱棣更名为“饮马河”。本雅失里闻讯明军大举进攻,尽弃辎重孳畜,
仅率七骑西逃瓦剌部。太师阿鲁台则东逃。朱棣打败本雅失里后,挥师攻击阿鲁台,双
方交战于飞云壑和静虏镇(今哈拉哈河南岸)。朱棣亲率精骑直冲敌阵,阿鲁台坠马,
然后逃遁。朱棣乘机追击,斩杀无数。这时,明军食粮已尽,朱棣命令停止进攻,胜利
还师。鞑靼部经过这次打击,降服了明朝,每年向明朝进贡马匹。明朝也给予优厚的赏
赐,其部臣阿鲁台接受明朝给他的和宁王的封号。
    鞑靼败后,瓦剌部逐渐强盛起来。瓦剌首领仗恃势强,出兵袭杀了本雅失里,并一
再声称要进攻鞑靼。阿鲁台多次请求明成祖出兵攻打瓦剌,为其故主本雅失里报仇。阿
鲁台还率余部奔至明长城附近。与此同时,瓦剌部不断要挟明朝厚赏,妄想占领明朝的
宁夏、甘肃地区,屯兵边境,向漠南进逼。朱棣为了满足鞑靼部的请求,也为了明朝边
境的安宁,决定亲率30万大军征讨瓦剌部。
    永乐十二年(1414年)三月,车驾由京师出发,并让皇太孙从行。四月,师至兴和
(今河北张北),举行大规模阅兵式。六月初,前锋在三峡口(今内蒙古多伦西北),
击败瓦剌部游兵。朱棣乘势向西北方向进攻。行至忽兰忽失温(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
巴托),遭瓦剌军的依山阻抗。朱棣便以精骑引诱瓦剌军离开山势出战,另外部署神机
炮及时炮击,自己率铁骑冲入敌阵,杀敌无数。瓦剌军遂大败。朱棣顺势追击,并分兵
三路夹击瓦剌军的反扑,亲率一路精骑再次冲入敌阵,瓦剌军败遁。瓦剌部受此重创,
此后多年不敢犯边。次年,瓦剌向明朝贡马谢罪。
    鞑靼部在明朝帮他打败瓦剌后,经过数年的恢复,势力日渐强盛起来,曾两次乘瓦
剌部为明重创之危击败瓦剌部。对明朝,阿鲁台改变依附政策,重新反叛明朝,轻侮或
拘留明朝使节,并时常出没塞下,骚扰劫掠。朱棣为此致书劝止阿鲁台,但阿鲁台不予
理会,依旧我行我素。永乐十九年(1421年)十月,阿鲁台竟大举围攻明朝北方重镇兴
和,击杀明都指挥王祥。为了打击鞑靼的侵扰活动,朱棣决意第三次亲征。
    永乐二十年(1422年)二月,朱棣令调用驴34万匹,车177500多辆,挽车夫235000
多人,共运载粮食37万石,随大军出征。三月,车驾出北京,主力仍沿故路北上。军至
宣府(今河北宣化)东南之鸡鸣山时,阿鲁台闻悉朱棣亲证,乘夜从兴和逃跑,避而不
战。诸将请求追击,朱棣命暂缓追击。
    五月,师过偏岭(今河北沽源南),举行阅兵式。朱棣告谕兵将:“兵行犹水,水
因地而顺流,兵因敌而作势,水无常行,兵无常势,能因敌变化取胜者,得势者也。”
为了鼓舞士气,朱棣作平虏曲,供将士传唱,七月,师至煞胡原,俘获阿鲁台部属,从
而得知阿鲁台丢马弃甲从阔滦海北遁。朱棣惧重蹈丘福深入陷没之覆辙,下令停止追击。
回师途中,朱棣认为兀良哈部为阿鲁台之羽翼,遂选派步骑2万,五路并进攻打兀良哈
部。师至屈裂儿河(今内蒙古洪儿河上游支流)。兀良哈部得知明军来攻,仓皇西逃。
朱棣指挥军队夹击围歼,大败兀良哈部。九月初,回师至北京。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鞑靼首领阿鲁台以为明朝放松了警惕,不会出征,决意
率众袭扰明朝边境。朱棣闻悉阿鲁台又来侵犯,决定再次亲征,八月初,朱棣举行宴会,
宴请从征五军将领。随后举行阅兵式。九月上旬,师至沙城(今河北张北北)。阿鲁台
部众阿失帖木儿率部众降附。十月,明军继续北上。鞑靼王子也先土干率部众来降。朱
棣立即封其为忠勇王,赐名金忠,余者皆有赏。十一月班师回京。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正月,鞑靼阿鲁台出兵扰袭大同等地,朱棣决定第五次亲
征。忠勇王金忠自降明后,屡请出兵攻击阿鲁台,愿作前锋效力。朱棣批准了他的请求。
四月,师出北京北上,进军途中,命忠所部捕获阿鲁台部属,得知阿鲁台远遁,分兵搜
抄,未见踪影。朱棣遂令班师。七月,回师至榆木川(今内蒙古林西北),十八日朱棣
病死军中。
    明成祖五次千里出师,远征漠北,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第三次亲征前,户部
尚书夏原吉、兵部尚书方宾等人以为频年用兵,戎马资储丧失不少,且粮储不足,不宜
兴师。但是,这五次出征在当时也有效地打击了蒙古贵族势力的侵扰破坏,保障了边境
的安宁,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进一步巩固中央政权的统治地位。
离线semi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267楼 发表于: 2008-03-02 20:43:52
62 明京师保卫战


                              土木蒙尘,保卫北京

    明京师保卫战是明朝以于谦为首的军民抵抗蒙古瓦剌军侵犯的正义战争。
    瓦剌是居于漠北的蒙古族三部之一。明朝初年,脱欢统治瓦剌。英宗正统四年
(1439年),脱欢死,子也先继父即太师位,自称淮王。他东征西讨,势力大盛,梦求
再现大元一统天下的局面,其锋芒直指中原的明朝。
    正统十四年(1449年)初,也先遣使2000人向明朝贡马,诈称3000,希图冒领赏物。
明廷按实际人数给赏,并削减了马价。也先闻悉大怒,七月,统率所部进攻明朝,自己
率领人马攻打大同。时太监王振专权,他挟英宗仓促亲征。八月初,英宗带领50万大军
前往大同迎战,刚至大同,王振听说各路军马接连失败,急忙退兵至四面环山的土木堡
(今河北怀来境内),被也先追至,从征官员和士兵死伤过半,英宗被俘,史称“土木
堡之变”。也先乘明廷无主,国无重臣,主力溃散,京师空虚,人心未固之机,继续南
攻,企图占取明都城京师,迫明投降。
    败讯传到京师,举朝震恐,文武百官聚集在殿廷上号啕大哭。皇太后命英宗弟朱祁
钰监国,召集群臣,共商国事。翰林院侍讲徐珵主张迁都南逃。时任兵部侍郎的于谦坚
决反对。
    他说,主张南迁者,罪当斩首!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动则大势便去。他针对危局,
奏请确立新君,主持朝政,以固人心。并迅速调集各地勤王兵入援京师,誓死抗击瓦剌
军,保卫京师的安全。于谦的主张得到皇太后、朱祁钰及大多数朝臣的赞同和支持。经
批准,于谦将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的运粮
军,全部调进北京。有了这些人力和财力条件,京师人心渐趋安定。八月,于谦升任兵
部尚书。为了进一步稳定人心,在百官的强烈要求下,招致“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
王振被抄家灭族,他的三个爪牙被激怒的百官打死在殿廷上,人心大快,主战派的正气
得到伸张。九月,群臣合请朱祁钰即皇帝位。几天后,朱祁钰即皇帝位,遥尊英宗为太
上皇,以次年为景泰元年,他就是明景帝。景帝登位,使瓦剌借英宗要挟明廷的阴谋破
产,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
    十月初一日,瓦剌军分三路大举进攻京师。东路军2万人从古北口方向进攻密云,
作为牵制力量。中路军5万人,从宣府方向进攻居庸关。西路军10万人由也先亲自率领,
挟持英宗自集宁经大同、阳和(今阳高),攻陷白羊口(今天镇北)后,挥师南下,直
逼紫荆关。
    明廷得知瓦剌已向京师逼攻,立即戒严京城。初五日,诏诸王遣兵入卫。初八日,
景帝命于谦提督各营兵马,将士皆受其节制。刘安、王通被赦出狱,协守京师。
    初九日,也先抵紫荆关亲自督战。投降瓦剌军的明朝宦官喜宁熟知紫荆关关防部署,
引导瓦剌军偷越山岭,腹背夹攻关城,守将韩青、孙祥战死,紫荆关被攻破。瓦剌军便
由紫荆关和白羊口两路进逼北京。
    明廷召集文武大臣商讨战守京师策略。京师总兵官石亨提出:“毋出师,尽闭九门,
坚壁以老之。”于谦认为不可,面对强敌,不能示弱,主张到城外背城迎接敌人,将22
万大军列阵于京师九门之外。石亨和范广镇守德胜门(位于城北西侧);都督陶瑾镇守
安定门(位于城北东侧);广宁伯刘安镇守东直门(位于城东北侧);武进伯朱瑛镇守
朝阳门(位于城东南侧);都督刘聚镇守西直门(位于城西北侧);副总兵顾兴祖镇守
阜城门(位于城西南侧);都指挥李端镇守正阳门(位于城南);都督刘德新镇守崇文
门(位于城南东侧);都指挥汤节镇守宣武门(位于城南西侧)。于谦身先士卒,到防
守的重点德胜门亲自督战。军阵布署完毕后,“悉闭诸城门”,以示背城死战的决心。
于谦还下令:“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顺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
    十月十一日,瓦剌军抵北京城下,列阵西直门外,把英宗置于德胜门外空房内,企
图迫使明军献城。于谦暂隐主力,采用小部兵力处处袭击,搅乱敌军。当天晚上,高礼、
毛福寿在彰义门北迎击瓦剌军,杀敌数百人,军威大振,迫使瓦剌军不敢贸然进攻。也
先采纳喜宁的建议,借议和诱于谦等人前往迎驾,乘机擒获,明军将无首而溃。于谦一
方面派王复、赵荣去瓦剌军营进见英宗,另方面针对朝廷有些人想议和的心理提出,现
在只管备战,其他一概不闻。也先议和的阴谋没有得逞。
    十三日,也先集中主力进攻德胜门。于谦早料到瓦剌军可能要从这里进攻,就派石
亨预先埋伏于德胜门外道路两旁的空房中,明军只派少量精骑迎战瓦剌军。接战后,佯
装败退,瓦剌军以万余骑追来。待瓦剌军进入明军伏击圈时,范广出敌不意,指挥神机
营突发火炮、火铳,同时,石亨所领伏兵突起夹攻。瓦剌军大败,有“铁元帅”之称的
也先的弟弟孛罗和平章卯那孩都中炮身亡。瓦剌军又转攻西直门,明守将都督孙镗率师
迎接。战斗打得十分激烈,明军斩敌前锋数人,迫其北退,孙镗又率军追击。瓦剌军合
围孙镗,孙镗尽力拚杀,一度退到城边。幸高礼、毛福寿和石亨率兵前来增援,瓦剌军
三面受敌,被迫退去。
    这次战斗后,于谦根据战斗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重新作了部署,加强了西直门和彰
义门之间的军事力量,命毛福寿于京师西南各要口设置伏兵,以待策应。将领之间要加
强联系,互相应援。瓦剌军在德胜门和西直门受挫后,又在彰义门发动进攻。于谦命武
兴、王敬、王勇率军迎战瓦剌军。明军神统、弓矢、短兵前后相继,挫败了敌军的前锋。
但明军自己也乱了方阵,瓦剌军乘机反击,明军败退,武兴中流矢死。瓦剌军追到土城,
土城一带的居民,掷砖投石,阻遏了瓦剌军的进攻。明援军赶到,瓦剌军仓皇逃走。
    也先原以为明军不堪一击,京师旦夕可陷。但经过5天的激战,明军屡获胜利,士
气旺盛。瓦剌军屡败,士气低落。
    而进攻居庸关的5万瓦剌军,因天大寒,明守将罗通汲水灌城,墙壁结冰,瓦剌军
无法进攻。经过7天的战斗,瓦剌军的进攻均被击退。罗通三次出关追击,斩敌无数。
也先又听说明援军将集,恐断其归路,遂于十月十五日夜下令北退。于谦命明军乘胜追
击,二十四、二十五日明军在霸州(今河北霸县)、固安等地大败瓦剌军。各地人民因
不堪瓦剌军的骚扰,也组织起来进行袭击。明军夺回了瓦剌军沿途掳获的许多的百姓和
财物。至十一月初八日,瓦剌军退出塞外,京师围解。
    京师保卫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也先退走后,声言要送英宗回朝。明廷内部出现了议和妥协的苗头。于谦沉着谨慎,
指出也先的阴谋在于借此向我索取财物,万万不能中敌人的奸计,申戒各边镇将帅要一
如既往地做好防御工作。也先在景泰元年(1450年)的几次侵扰边寨均被明军击退。为
了加强京师的防卫力量,于谦又对京军三大营进行了改编。明朝边疆和京师防守力量的
增强,使也先无隙可乘,也先利用英宗进行诱降、胁和、反间的政治阴谋又被明朝识破,
拒绝与他议和言好。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恢复与明朝的通贡和互市,也先于景泰元年八
月无条件将英宗送回北京,恢复了与明朝的臣属关系。这充分显示了于谦领导明军抗击
瓦剌军、保卫京师的彻底胜利。英宗回到北京后,当了名誉上的太上皇,幽居南宫。
    于谦受命于危难之际,领导明朝军民打败了瓦剌军大规模的武装进攻,保住了京师,
使明朝在军事上转危为安。京师保卫战的胜利,除了军民的支持外,于谦正确的战略决
策和卓越的指挥才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胜不骄,败不馁,临危不惧,自始至终保
持清醒头脑,果断沉着,迫使敌军在武战不胜、求和不成的条件下就范。他号令严肃,
赏罚分明,因而能做到“片纸行万里,无不惴惴效力”。于谦“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
青白在人间”的优秀品质永远值得后人发扬光大。
离线semi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268楼 发表于: 2008-03-02 20:44:28
63 明东南沿海抗倭之战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反侵略战争

    元末明初,rb正处在南北朝分裂时期,封建诸侯割据,互相攻伐。在战争中失败
了的封建主,就组织武士、商人、浪人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和抢掠骚扰,历史
上称为“倭寇”。明初,国力强盛,重视海防设置,倭寇未能酿成大患。
    正统以后,随着明朝政治的腐败,海防松弛,倭寇祸害越来越严重。嘉靖年间,倭
患尤甚。其原因一是明世宗昏庸腐朽以及严嵩的奸贪狠毒,庇护、纵容通倭官吏,打击、
陷害抗倭将领。二是嘉靖年间,由于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外贸易相当发达。沿海
一带私人经营的海上贸易也十分活跃。
    这些海商大贾、浙闽大姓为了牟取暴利,不顾朝廷的海禁命令,和“番舶夷商”相
互贩卖货物,他们成群分党,形成海上武装走私集团,有的甚至亡命海外,勾结rb各
岛的倭寇,于沿海劫掠。这些海盗商人如王直、徐海等,与倭寇勾结,使得倭患愈演愈
烈。
    倭寇的滔天罪行,给中国人民造成了严重的灾难。被激愤的中国人民纷纷组织起来,
进行抗倭的自卫斗争。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五月,由汉、壮、苗、瑶等族人民组成
的抗倭军队,在明爱国将领张经领导下,于王江泾(今浙江嘉兴北)大破倭寇,斩敌
2000。这是抗倭战争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被称为“自有倭患来,此为战功第一”。嘉
靖三十七年(1558年),倭寇攻掠福建长乐,时城崩二十余丈,居民自动列栅抵御,
“少壮守阵,老稚妇女运砖石”,迫使倭寇败退。次年,倭寇劫掠福建福安等地,遭到
当地畲族人民的奋起抗击。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败走福建的倭寇,窜犯台湾鸡笼(基隆)一带,被高山
族人民赶走。而民族英雄戚继光率领“戚家军”,与其他明军配合,多次打败倭寇,最
终取得了抗倭战争的最后胜利。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秋天,戚继光从山东调到浙江御倭前线,任浙江都司金书。
次年被推荐为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不久又改守台州、金华、严州三府。
这些地区是倭寇时常出没、遭受倭患最严重的地方。戚继光到任后,针对“卫所军不习
战”的弱点,多次上书请求招募新军。
    经过几个月的严密组织和艰苦训练,他建立起一支以义乌农民和矿夫为主的3000新
军,并创造了“鸳鸯阵”的战术,用以训练士兵。这支军队英勇善战,屡立战功,被誉
为“戚家军”。
    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50余艘船2000余人聚集于宁波、绍兴海面伺机入侵。
戚继光立即督舟师出巡海上。倭寇遂离开台州防区骚扰奉化、宁海,以吸引明军,而后
乘机进犯台州。戚继光将军队一部守台州,一部守海门,自率主力赴宁海。倭寇侦知戚
军主力去宁海,台州空虚,遂分兵三路分别进攻台州桃渚、新河、沂头。戚继光布署兵
力,与敌人展开了台州大战。
    台州大战,由新河、花街、上峰岭、藤岭和长沙之战组成。
    四月二十四日,倭寇大肆抢掠新河城外各地。城内精壮士兵大都出征,留守者人心
惶惶。戚继光夫人挺身而出,发动妇女守城,迫使倭寇不敢贸然逼近。二十五日,在宁
海的戚继光令胡守仁、楼楠二部驰援新河。二十六日,倭寇逼进新河城下。这时,援军
赶到,双方展开激战。入夜,戚军打败倭寇,残倭从铁岭方向逃走。次日,乘胜追击,
将残倭打得落花流水。此战杀敌约200人,保住了新河。
    戚继光击败宁海之倭后,听说进犯桃渚之敌焚舟南流,改进精进寺。他认为敌人这
样做,是想乘虚侵犯台州府城,于是挥师南下,决定急行军先敌到达府城。二十七日中
午,双方于离城仅1公里的花街展开激战。戚军前锋以火器进攻,杀死敌人前锋头目,
并连斩7倭。敌人主力大败退逃。戚军即分兵两路猛追,将一股敌人沉于江水中,另一
股被歼灭于新桥。只一顿午饭的工夫就结束了战斗,共杀敌300余,夺回被掳民众5000
余。
    四月二十五日,泊于健跳沂头海面的倭寇,二十八日登陆,五月一日进至台州府城
东北的大田镇,妄图劫掠府城。戚继光率1500余人在大田岭设伏,与倭寇对峙。敌人闻
有备,于初三日沿间道逃至大田,欲窜犯仙居,劫掠处州(今浙江丽水)。大田至仙居
必经上峰山,山南是一狭长谷地,便于伏击敌人。戚继光先敌人到达上峰岭,令每人执
松枝一束隐蔽身体,严阵待敌。五月四日,倭寇列10公里长队向仙居方向行进。五日经
上峰岭南侧,远望岭上满山丛松,未见有兵,毫无戒备。待倭寇进入伏击圈,鸟铳齐发,
戚军列一头两翼一尾阵,居高临下,勇猛冲杀。倭寇措手不及,仓皇应战,当即有数百
人缴械投降。余倭被迫退至白水洋朱家大院,被戚军围攻,全部被歼。这次战斗,戚家
军以少胜多,共斩杀300余人,缴获兵器近1500件,夺回被掳民众1000余。六日,戚军
凯旋台州府城。
    五月十五日,戚家军又取得了藤岭战斗的胜利。五月二十日,消灭了窜犯宁海以北
团前、团后占据长沙之倭寇。从四月下旬开始,戚家军以少敌众,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
连续取得了新河、花街、上峰岭、藤岭、长沙等战斗的胜利,消灭倭寇数千人,使侵犯
台州的倭寇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次年,倭寇窜犯宁波、温州,戚家军和其他明军配合,
全歼倭贼,此后,倭寇未再大规模进犯台州地区,浙江的倭患基本平息。
    浙江倭患平息后,倭寇纷纷南下骚扰福建,福建成为倭患中心。嘉靖四十一年
(1562年)七月,戚继光被派往福建剿倭。
    戚继光入闽碰到的第一个倭巢是横屿,这是福建宁德县城东北海中的一个小岛,岛
上倭寇有数千人,盘据数年,明军无可奈何。戚继光决心攻拔这一据点。他让士兵每人
拿一束草,随进随用草填泥,士兵摆成鸳鸯阵,戚亲自击鼓,士兵在战鼓声中踏草前进。
上岸后,兵士奋勇当先,与倭寇展开激战。后续部队也涉过泥滩,双方夹击,乱了敌倭
的阵势,很快占领了倭巢,并将其焚毁。此战生擒倭寇近36人,斩300余,解救被掳男
女800余人,取得了入闽抗倭的第一次胜利。
    横屿之战后,戚家军在宁德稍作休整,便向福清挺进,相继攻拔福清境内的数个倭
穴。八月二十九日抵达福清城,九月二日于牛田(今福清东南)大败倭寇,大部歼灭,
救出被掳男女900余人;九月十三日,乘机奇袭盘踞林墩的倭贼,歼灭倭寇4000余人,
救出被掳男女2100多人,消灭了兴化(今莆田)一带的倭贼。十月间,戚家军班师回浙
江,从事休整和补充兵员,以俟再战。
    戚继光回浙后,倭寇又大肆劫掠福建沿海。嘉靖四十一年底攻陷兴化府城,在城中
烧杀奸淫掠夺,无恶不作,盘踞两个多月才弃空城退出,经岐头攻陷平海卫(今莆田县
平海),以此为巢,四出骚扰。福建再次面临倭患的威胁。明朝调新任福建总兵俞大猷
和先期援闽的广东总兵刘显与戚继光一道抗击闽倭。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四月,戚继光抵达福建,立即察看倭巢地形。在攻击平海
卫倭寇的战斗中,戚家军为中军,担任正面进攻,俞大猷为右军,刘显为左军,从两翼
配合攻击。二十一日,戚家军以胡守仁部为前导分兵三路,以火器打乱了倭贼前锋骑兵,
乘势发动猛攻,俞、刘二部从两翼投入战斗。倭寇三面受敌,狼狈窜回老巢。三路明军
乘胜追击,将敌人围困于巢中,并借风火攻,荡平了倭巢。此战只用了四五个小时,歼
倭2000多人,解救被掳男女3000多人,明军收复兴化城。
    平海卫之战后,戚继光又率部消灭了原侵扰政和、寿宁的倭寇。嘉靖四十三年
(1564年),又相继大败倭寇于仙游城下、同安王仓坪和漳浦蔡不岭,斩获颇多。余倭
逃往广东。至此,福建倭患基本平定。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戚继光与俞大猷配合,歼灭了广东的倭寇。至此,明东
南沿海抗倭之战取得了最后胜利。
    倭寇的侵掠骚扰,给东南沿海地区的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平定
倭患,使人们能安居乐业,发展生产。在平定倭乱的过程中,明朝政府的一些官员认识
到,“海禁”既不能限制私人海上贸易,也不能防止倭寇。反而驱使沿海居民走上武装
走私的道路,与倭寇内外勾结,为害颇大。嘉靖末年,比较有远见的官僚,纷纷建议政
府解除海禁,发展海上贸易。到明穆宗隆庆时,明政府开始取消“海禁”,准许对外通
商。这无疑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促进了正常的海上贸易和东南沿海商品经济的
发展。
    抗倭战争的胜利,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其他抗倭将领的配合是密不可分的。戚
继光率领戚家军实现了他的“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灭倭志向。在剿倭战争中,
戚继光身先士卒,与士兵同甘共苦;严格要求士兵,不准扰害百姓,做到兵民相体;在
战略战术上,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进攻重集中兵力打歼灭战,防御重积极主动而不是
机械地死守,在防御中伺机反攻。创造了独树一帜的“鸳鸯阵”,发挥集体互助、长短
兵器结合的机动、灵活、严密的作战力量,有效地打击敌人。这是戚家军屡败倭寇的重
要原因,也是戚继光和戚家军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财富。
离线semi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269楼 发表于: 2008-03-02 20:47:34
64 明援朝抗日之战


                    “其军威之盛,战胜之速,委前史所未有”

    明援朝抗日之战是明朝万历时中朝人民抗击rb侵略的战争。起于1592年至1598年
结束。1592年是壬辰年,朝鲜史家因此称1592年——1598年的战争为壬辰卫国战争。
    有明一代,中朝两国一直友好相处,使臣往来频繁。当时,中国向朝鲜输出绢、布、
药材等物品,还特别允许朝鲜购买明朝严禁贩卖的硝黄、火药和牛角。朝鲜则向中国输
出耕牛、马匹、纸张和苧布。政治上的友好关系和经济上的相互援助,促进了两国间的
文化交流。朝鲜在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彩响下,于15世纪初首先创造了铜活字印刷术,这
一技术后来传到中国。
    这时,朝鲜为李朝所统治。南、北、老、少四党的斗争异常激烈,屡次发生政变。
国内武备松弛,统治者重文轻武,“人不知兵二百余年”,全国300多郡县大多数没有
城防。
    与此同时,rb国内也发生了变化。1582年,中部尾张国织田信长被刺死,部下大
将丰臣秀吉继续他的统一事业。他建筑大阪城作为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战争,
初步结束了战国以来延续百年的分裂局面。为了满足国内封建主和商人贪财牟利的欲望,
他极力向外扩张。他妄图先侵占朝鲜,然后征服中国及印度,奉rb天皇定都北京。丰
臣秀吉借口朝鲜拒绝攻明,于万历十九年(1591年)底悍然派兵入侵朝鲜。日军以小西
行长、加藤清正为先锋,统率十多万军队,上千艘战船,偷渡朝鲜海峡,用闪电式的战
术,于万历二十年(1592年)四月在釜山登陆,五月占领王京(汉城),攻陷开城、平
壤,侵占大片土地。国王宣祖出奔义州。
    日军所到之处,焚烧劫掠,仅晋州一地,军民被屠杀者6万人。朝鲜人民纷纷组织
义兵奋起抗战,到处阻击敌军。南部李舜臣领导的朝鲜水军,从五月初到八月,在玉浦、
合浦、泗川、闲山岛、釜山等地多次进行海战,击沉敌舰300余艘,杀伤无数。朝鲜水
军的巨大胜利,打乱了rb侵略者水陆并进的作战计划,为后来陆军的反击提供了有利
条件。李舜臣长于战略,吸取朝鲜水军的传统经验,在旧有战舰的基础上,发明了龟船
战舰。龟船外包铁板,不易被重炮击伤;周身插满锥刀,使敌人不敢攀登上船。仓内备
置火炮,可以随时射击,喷出火焰。龟船形制轻巧,行动敏捷,可以出入敌舰阵内,在
打击日军的海战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随着日军向朝鲜北部入侵,中国边境受到严重威胁。这时,朝鲜国王李昖遣使向明
朝告急,要求出兵援助。明朝政府深知:“关白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而我兵之
救朝鲜实所以保中国”,决定立即派兵援朝。
    万历二十年(1592年)七月,明朝派将领史儒率兵2000出征,祖承训率兵3000继后。
史儒进到平壤附近,因道路不熟,适逢大雨,误中埋伏,力战牺牲。日军小行西长为麻
痹明军,佯装和谈,狂妄地提出以大同江为界,将平壤以西归还朝鲜,意欲吞并平壤以
南的大片领土。这种损害朝鲜人民利益的和议,遭到明朝的拒绝。
    万历二十年十二月,明朝政府以宋应昌为经略、李如松为东征都督,增派4万兵力
渡过鸭绿江,大举援助朝鲜。会合朝鲜士兵,经过周密部署,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
初进军平壤。李如松亲率敢死队冲锋陷阵,与日军的精锐部队3万人遭遇,战斗非常激
烈。劲弩齐发,火焰蔽空,中朝将士奋勇当先。神机营参将骆尚志冒险登城,腹部被滚
石打伤,仍然屹立不动。60多岁的游击将领吴惟忠,胸部中弹洞穿,犹奋呼督战不已。
李如柏的头盔中弹,李如松的坐骑被炮击毙,都置之不顾,愈战愈勇。激战到近中午,
日军纷纷逃窜,中朝军队凯旋入城。此战共消灭敌人1万余人,俘虏无数,逃散日军不
及总数的1A10,从根本上扭转了朝鲜的战局。朝鲜史书称:“正月初八日壬戍进攻平壤,
不崇朝而城破,除焚溺斩杀之外,余贼丧魄,逃遁。其军威之盛,战胜之速,委前史所
未有。”二月,朝鲜军民也在幸州守城战中击退日军,取得辉煌胜利。在中朝军民英勇
打击下,日军退据釜山,朝鲜国土几乎全部光复。
    丰臣秀吉不甘心失败,假意与中国议和,以诱使明朝撤兵,这时,明朝内部以兵部
尚书石星为首的主和派占了上风,遂与rb和谈罢兵。和谈从万历二十一年九月起,拖
延了3年。rb提出的无理要求,被朝鲜和中国方面拒绝,和议最后破裂。朝鲜政府由
于党争,一度罢免了李舜臣,继任者贪污腐化,防备松弛。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夏,
丰臣秀吉又派军从水陆两路进犯,占领海军要塞和南部各地。李舜臣被重新起用,在鸣
梁海峡以战船12艘应战,歼灭日军4000,保住了全罗、忠靖两道,争得时间重整水军。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七月,明朝再次派兵增援朝鲜。统帅邢玠当机立断,逮捕内奸
沈惟敬,大会诸将,分兵三路,合力应战,迫使日军退守朝鲜半岛的南端岛山。这时日
军盘踞朝鲜半岛已有7年之久,在沿海分布三处,战线长达千余里,士兵疲于奔命,供
应不足,屡败厌战,士气低落。日军与明军交战往往“举阵惊骇奔散”,投降者愈来愈
众。是时,rb国内普遍怨恨丰臣秀吉,秀吉在满腔懊丧中病死。十一月,加藤清正率
军先逃,日军纷纷撤退。中、朝军队英勇追击,断其归路。在东南海岸露梁海战中,朝
鲜著名将领李舜臣亲自驾船擂鼓,率龟船冲入敌阵,被日军包围。明将陈璘舍身救援,
年高70的明朝老将邓子龙,率领壮士200人,跃上朝鲜战船奋战,杀敌无数,所驾战船
不幸起火,壮烈牺牲。李舜臣、陈璘杀出重围,赶来救援,连开虎蹲炮,击沉敌船。李
舜臣不幸中弹,伤重垂危,他叮嘱不许声张,把军旗交部下代为发号施令,继续战斗,
直到胜利。此次海战,中朝军队大获全胜,击沉敌舰数百艘,全歼rb水军。rb陆军
完全孤立,仓皇逃窜回国。援朝抗日战争取得了彻底胜利。
    经过7年的艰苦战斗,中朝军民终于把rb侵略军驱逐出境,粉碎了丰臣秀吉吞并
朝鲜征服中国的妄想。战斗一结束,陈璘急忙在阵前寻找李舜臣以共庆胜利,突然听说
李已经中弹牺牲,悲痛至极,昏倒在船上。朝鲜人民为缅怀明朝援朝将士的功绩,为邢
玠、邓子龙等英雄建立了庙宇,供后人瞻仰。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