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695阅读
  • 2065回复

*****中*国*历*史*&*中*国*文*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semi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230楼 发表于: 2008-03-02 20:00:25
27 官渡之战


                        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略决战

    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农民大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地主
阶级的统治,使腐朽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在镇压黄巾农民起义的过程中,
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私人武装),占据地盘,
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
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扬、
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
阳的张绣等。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建安三年(198年),袁绍击败公孙瓒,占有青、幽、冀、并四州之地。建安元年,曹
操把汉献帝挟持到许昌,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建安二
年(197年)春,袁术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为名,
进讨袁术并将其消灭。接着又消灭了吕布,利用张扬部内讧取得河内郡。从此曹操势力
西达关中,东到兖、豫、徐州,控制了黄河以南,淮、汉以北大部地区,从而与袁绍形
成沿黄河下游南北对峙的局面。袁绍的兵力在当时远远胜过曹操,自然不甘屈居于曹操
之下,他决心同曹操一决雌雄。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10万,战马万
匹,企图南下进攻许昌,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袁绍举兵南下的消息传到许昌,曹操部将多认为袁军强大不可敌。但曹操却根据他
对袁绍的了解,认为袁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寡恩,刚愎自用,兵多而指挥不明,
将骄而政令不一,于是决定以所能集中的数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为争取战略上的主
动,他作出如下部署:派臧霸率精兵自琅玡(今山东临沂北)入青州,占领齐(今山东
临淄)、北海(今山东昌乐)、东安(今山东沂水县)等地,牵制袁绍,巩固右翼,防
止袁军从东面袭击许昌;曹操率兵进据冀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东,黄河北岸),令于禁
率步骑2000屯守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协助扼守白马(今河南滑
县东,黄河南岸)的东郡太守刘延,阻滞袁军渡河和长驱南下,同时以主力在官渡(今
河南中牟东北)一带筑垒固守,以阻挡袁绍从正面进攻;派人镇抚关中,拉拢凉州,以
稳定翼侧。从以上部署看,曹操所采取的战略方针,不是分兵把守黄河南岸,而是集中
兵力,扼守要隘,重点设防,以逸待劳,后发制人。从当时情势而言,这种部署是得当
的。首先,袁绍兵多而曹操兵少,千里黄河多处可渡,如分兵把守则防不胜防,不仅难
以阻止袁军南下,且使自己本已处于劣势的兵力更加分散。其次,官渡地处鸿沟上游,
濒临汴水。鸿沟运河西连虎牢、巩、洛要隘,东下淮泗,为许昌北、东之屏障,是袁绍
夺取许昌的要津和必争之地。加上官渡靠近许昌,后勤补给也较袁军方便。
    建安四年(199年)十二月,当曹操正部署对袁绍作战时,刘备起兵反操,占领下
邳,屯据沛县(今江苏沛县)。刘军增至数万人,并与袁绍联系,打算合力攻曹。曹操
为保持许昌与青、兖二州的联系,避免两面作战,于次年二月亲自率精兵东击刘备,迅
速占领沛县,转而进攻下邳,迫降关羽。刘备全军溃败,只身逃往河北投奔袁绍。当曹、
刘作战正酣之时,有人建议袁绍“举军而袭其后”,但袁绍以儿子有病为辞拒绝采纳,
致使曹操从容击败刘备回军官渡。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袁绍发布讨曹檄文,二月进军黎阳,企图渡河寻求与曹
军主力决战。他首先派颜良进攻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企图夺取黄河南岸要点,以保障
主力渡河。四月,曹操为争取主动,求得初战的胜利,亲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马之围。此
时谋士荀攸认为袁绍兵多,建议声东击西,分散其兵力,先引兵至延津,伪装渡河攻袁
后方,使袁绍分兵向西,然后遣轻骑迅速袭击进攻白马的袁军,攻其不备,定可击败颜
良。曹操采纳了这一建议,袁绍果然分兵延津。曹操乃乘机率轻骑,派张辽、关羽为前
锋,急趋白马。关羽迅速迫近颜良军,颜良仓促应战被斩杀,袁军溃败。曹操解了白马
之围后,迁徙白马的百姓沿黄河向西撤退,袁绍率军渡河追击,军至延津南,派大将文
丑与刘备继续率兵追击曹军。曹操当时只有骑兵600,驻于南阪(在白马南)下,而袁
军达五六千骑,尚有步兵在后跟进。曹操令士卒解鞍放马,并故意将辎重丢弃道旁。袁
军一见果然中计,纷纷争抢财物。
    曹操突然发起攻击,终于击败袁军,杀了文丑,顺利退回官渡。
    袁军初战失利,但兵力仍占优势。七月,进军阳武(今河南中牟北),准备南下进
攻许昌。八月,袁军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营,东西宽约数十里。曹操也立营与袁军
对峙。九月,曹军一度出击,没有获胜,退回营垒坚守。袁绍构筑楼橹,堆土如山,用
箭俯射曹营。曹军制作了一种抛石用的霹雳车,发石击毁了袁军所筑的楼橹。袁军又掘
地道进攻,曹军也在营内掘长堑相抵抗。双方相持3个月,曹操外境困难,前方兵少粮
缺,士卒疲乏,后方也不稳固,曹操几乎失去坚守的信心。荀彧力主坚持,曹操于是一

方面决心坚持危局,加强防守,命负责后勤补给的任峻采取10路纵队为一部,缩短运输
队的前后距离,并用复阵(两列阵),加强护卫,防止袁军袭击;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和
捕捉战机,击败袁军,不久派徐晃、史涣截击、烧毁袁军数千辆粮车,增加了袁军的困
难。
    同年十月,袁绍又派车运粮,并令淳于琼率兵万人护送,屯积在袁军大营以北约20
公里的故市(河南延津县内)、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恰在这时,袁绍谋士许攸投
降曹操,建议曹操轻兵奇袭乌巢,烧其辎重。曹操立即付诸实行,留曹洪、荀攸守营垒,
亲自率领步骑5000,冒用袁军旗号,衔枚缚马口,每人带一束柴草,利用夜暗走小路偷
袭乌巢。到达后立即围攻放火。袁绍听说曹操袭击乌巢,又作出错误处置,只派一部兵
力救援乌巢,用主力猛攻官渡曹军营垒。哪知曹营坚固,攻打不下。当曹军急攻乌巢淳
于琼营时,袁绍增援的部队已经迫近。曹操励士死战,大破袁军,杀淳于琼,并烧毁其
全部粮草。乌巢粮草被烧的消息传到袁军前线,袁军军心动摇,内部分裂。曹军乘势出
击,大败袁军。袁绍仓惶带800骑退回河北,曹军先后歼灭和坑杀袁军7万余人,官渡之
战就这样以曹胜袁败而告结束。
    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
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此战曹军的胜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间的兼并
战争,虽属于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争斗,但实现地区性的统一,客观上符合人民的愿望。
曹操在政治上抑制豪强,得到中小地主阶级的拥护;“挟天子以令诸侯”,使自己处于
有利的政治地位;注意网罗人才,得到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拥护;经济上实行屯田,不
仅较有效地解决了后勤供应,且在一定程度上安定了社会生活,赢得了民心。除此之外,
作战指导上的高明也是他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曹操根据敌强己弱的具体情况,采取后
退一步,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的作战方针。在防御作战中,能从被动中力争主动,指挥
灵活;面临危局,坚定沉着;善于捕捉战机,果断施行;善于听取部属意见,紧紧抓住
奇袭乌巢这一关键环节,终于取得胜利。反观袁绍,政治上纵容豪强,兼并土地,任意
搜刮,因而遭到人民反对。袁绍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刚愎自用,不能采纳部属的正
确建议,迟疑不决,一再丧失良机。终致粮草被烧,后路被抄,军心动摇,内部分裂,
全军溃败。
离线semi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231楼 发表于: 2008-03-02 20:01:37
28 赤壁之战


                            “孙刘联盟,天下三分”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是曹操和孙权、刘备在今湖北江陵与汉口间的长江沿岸
的一场战略会战,对于三国鼎立局面的确立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这场战争中,处于劣
势地位的孙、刘联军,面对总兵力达二十三四万之多的曹军,正确分析形势,找出其弱
点和不利因素,采取密切协同、以长击短,以火佐攻,乘胜追击的作战方针,打得曹军
丢盔弃甲,狼狈窜北,使曹操“横槊赋诗”、并吞寰宇的雄心就此付诸东流,从而成为
历史上运用火攻,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进而统一了北方,占据了幽、冀、青、
并、兖、豫、徐和司隶(今河南洛阳一带)共八州的地盘,形成了独占中原的格局。接
着他又挥师平定辽东地区的乌桓势力,基本稳定了后方地区,一时间成为当时历史舞台
上不可一世的风云人物。
    然而,对于素怀“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雄心大志的曹操来
说,统一北方地区,只能算作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而已。他的宏伟目标,是扫平所有
的割据势力,实现“天下混一”的理想。于是他便积极从事南下江南的战争准备:在邺
城修建玄武池训练水军,并派人到凉州(今甘肃)授马腾为卫尉予以拉拢,以避免南下
作战时侧后受到威胁。一切就绪后,曹操紧擂战鼓,兴起大军,浩浩荡荡向南方地区杀
奔而来。
    当时,南方的主要割据势力有两个,一是立国三世的东吴孙权政权,他据有扬州六
郡。这些地方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在当时战乱较少。而北方人的南迁又给当地带来了
先进的生产技术,因此东吴的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军事上,孙权拥有精兵数万,有
周瑜、程普、黄盖等著名将领,内部团结,加上据有长江天险,因而使它成为曹操吞并
天下的主要障碍。南方另一个主要割据势力是荆州的刘表。他基本上采取了维持现状的
政策,但他年老多病,处事懦弱,其子刘琦和刘琮又因争夺继承权而闹得不可开交,所
以政权并不稳固。
    至于刘备,在当时还没有自己固定的地盘。他原来依附袁绍,官渡之战后投奔刘表。
刘表让他屯兵新野、樊城一带,为自己据守阻止曹军南下的门户。但刘备素号“枭雄”,
志在“匡复汉室”,所以就趁着这一机会扩充军队、网罗人材。他这时拥有诸葛亮、关
羽、张飞、赵云等谋士、猛将,是曹操吞并天下的又一重要障碍。
    公元208年7月,曹操率军南下,他的第一个战略目标是荆州。荆州历来为兵家必争
之地,如占据了它,既能够控制今湖北、湖南地区,又可以顺江东下,从侧面打击东吴;
向西进军则可以夺取富饶的益州(今四川)。就在战争一触即发的紧要关头,窝窝囊囊
的刘表于8月因病一命呜呼了。接替他的次子刘琮更不争气,他让曹操的兵威吓破了胆,
未作任何抵抗,就将荆州双手拱出。曹操兵不血刃,完成了南下战略的第一步。
    刘备在樊城获悉刘琮投降的消息后,急忙率所部向江陵(今湖北江陵)退却,并命
令关羽率水军经汉水到江陵会合。
    江陵为军事重镇,是兵力和物资的重要补给基地。曹操自然不甘心让它落入刘备之
手,于是便亲率轻骑五千,日夜兼行150公里,追赶行动迟缓的刘备军队,在当阳(今
湖北当阳)
    的长坂坡击败刘备,占领了战略要地江陵。刘备仅仅同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
骑突围,在与关羽、刘琦等部会合后,退守龟缩于长江南岸的樊口(今湖北鄂城西北)
一线。
    军事上接二连三的胜利,使得曹操踌躇满志,轻敌自大,企图乘胜顺流东下,占领
整个长江以东的地区,一举消灭孙权势力。尽管谋士贾诩建议他利用荆州的丰富资源,
休养军民,巩固新占地,然后再以强大优势迫降孙权,可是曹操哪里听得进去。
    在强敌压境、存亡未卜的危急关头,孙权和刘备两股势力为了避免彻底覆灭的共同
命运,终于结成了联合抗曹的军事同盟。
   


被过滤广告

    早在曹操进兵荆州以前,东吴即曾打算夺占荆州与曹操对峙。刘表死后,孙权又派
鲁肃以吊丧为名去侦察情况。鲁肃抵江陵时,刘琮已投降了曹操,刘备正向南撤退。鲁
肃当机立断,即在当阳长坂坡会见刘备,说明联合抗曹的意向。处于困境的刘备欣然接
受了这个建议,并派诸葛亮随同鲁肃前去会见孙权。诸葛亮向孙权分析了敌我形势。指
出:刘备最近虽兵败长坂坡,但是尚拥有水陆2万余众的实力。曹操虽然兵多势众,但
经长途跋涉,连续作战,非常疲惫,就像一支飞到尽头的箭镞,它的力量连一层薄薄的
绸子也穿不透了。
    何况曹军多是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又是新占之地,人心不服。在这种形势下,
只要孙、刘双方同心协力,携手合作,就一定能击破曹军,造就三分天下的局面。孙权
对他的这番精辟分析深表赞同。
    可是当时东吴内部也存在着反对抵抗、主张投降的势力。
    长史张昭等人为曹军的声势所慑服,认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兵多势众,又
挟新定荆州之胜,势不可挡。双方实力相差悬殊,东吴难以抗衡,不如趁早投降。张昭
是东吴的重臣,颇具影响,他这样的态度,使得孙权感到左右为难。这时鲁肃就竭力密
劝孙权召回东吴军事主帅周瑜商讨对策。
    周谕奉召从鄱阳赶回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他同样主张坚决抗御曹操。他以为:
曹操虽已统一北方,但其后方并不稳定。马超、韩遂在凉州的割据,对曹操侧后是潜在
的重大威胁。曹操舍弃北方军队善于骑战的长处,而同吴军进行水上较量,这是舍长就
短。加上时值初冬,马乏饲料,北方部队远来江南,水土不服,必生疾病。这些都是用
兵之大忌,曹操贸然东下,失败不可避免。紧接着,周瑜又向孙权分析了曹操的兵力。
指出曹操的中原部队不过十五六万,并且疲惫不堪;荆州的降兵最多不过七八万人,而
且心存恐惧,斗志低落。这样的军队,人数虽多,但并不可惧,只要动用精兵五万,就
足以打败它。周瑜深入全面的分析,使孙权更加坚定了联刘抗曹的决心。于是便拨精兵
3万,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军与刘备会师,共同抗击曹操。
    公元208年10月,周瑜率兵沿长江西上到樊口与刘备会师。尔后继续挺进,在赤壁
(今湖北嘉鱼东北)与曹军打了一个遭遇战。曹军受挫,退回江北,屯军乌林(今湖北
嘉鱼西),与孙、刘联军隔江对峙。
    孙、刘联军虽占有天时、地利、人和方面的优势,但毕竟是力量弱小,要打败强大
的曹军谈何容易!可是,机遇总是喜欢那些敢于同命运抗争的人,胜利的天平倾向了弱
者孙、刘一边。这中间的关键,就是孙、刘联军的统帅们能够比较敌我优劣长短,善于
捕捉战机,找到了克敌制胜的法宝——
    乘隙蹈虚,欺敌误敌,因风放火,以火助攻。
    当时曹军中疾病流行,又因多是北方人,不习水性,长江的风浪把他们颠簸得口吐
黄水,苦不堪言。于是只好把战船用铁环“首尾相接”起来。周瑜的部将黄盖针对敌强
我弱、不宜持久及曹军士气低落、战船连接的实际情况,建议采取火攻,奇袭曹军战船。
周瑜采纳了这一建议,制定了“以火佐攻”,因乱而击之的作战方略。
    周瑜利用曹操骄傲轻敌的弱点,先让黄盖写信向曹操诈降,并与曹操事先约定了投
降的时间。曹操不知是计,欣然容允。届时,黄盖率蒙冲(一种用于快速突击的小船)、
斗舰数十艘,满载干草,灌以油脂,并巧加伪装,插上旌旗,同时预备快船系挂在大船
之后,以便放火后换乘,然后扬帆出发。当时,江上正猛刮着东南风,战船航速很快,
迅速向曹军阵地接近。曹军望见江上船来,均以为这是黄盖如约前来投降,皆“延颈观
望”,丝毫不加戒备。
    黄盖在距曹军1公里地处,遂下令各船同时点火。一时间“火烈风猛,船往如箭”,
直冲曹军战船。而曹军船只首尾相连,分散不开,移动不得,顿时便成了一片火海。这
时,风还是一个劲地猛刮,熊熊烈火遂向岸上蔓延,一直烧到了岸上的曹军营寨。曹军
将士被这突如其来的大火烧得惊慌失措、鬼哭狼嚎、溃不成军,烧死、溺死者不计其数。
在长江南岸的孙、刘主力舰队乘机擂鼓前进,横渡长江,大败曹军。曹操势穷力蹩,被
迫率军由陆路经华容道向江陵方向仓皇撤退,行至云梦时曾一度迷失道路,又遇上大风
暴雨,道路泥泞不堪,以草垫路,才使得骑兵得以通过。一路上,人马自相践踏,死伤
累累。孙、刘联军乘胜水陆并进,穷追猛打,扩大战果,一直追击到南郡(今湖北江陵
境内)。曹操留曹仁、徐晃驻守江陵,乐进驻守襄阳,自己率领残兵败将逃回到北方。
    这场赤壁大鏖兵至此遂以孙权、刘备方面大获全胜而宣告结束。
    赤壁之战对当时历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使得曹操势力不复再有南下的力量;
孙权在江南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刘备乘机获取立足之地,势力日益壮大,三国
鼎立的形势就此造成。
    在赤壁之战中,孙权与刘备两大集团表现出卓越的战略筹划与灵活的作战指导:第
一,在敌强我弱,分则俱亡,合则势强形势下,精诚合作,结成政治、军事同盟,形成
一股可以与曹军抗衡的力量。第二,在知彼知己的基础上,针对曹操骄傲轻敌,舍长用
短的特点,利用地理、天时方面的有利条件,欺敌诈降,并果断采取“以火佐攻”的作
战方针,乘敌之隙,予其以出其不意的打击。第三,在实施火攻袭击成功的情况下,不
失时机地率领主力舰队横渡长江,乘敌混乱不堪之际,奋勇打击曹军,奠定胜局。并坚
决实施战略追击,扩大战果,夺取荆州。
    反观曹操,虽然他久历戎行,战绩辉煌,但在赤壁之战中却屡犯战略、战术上的错
误:一是轻敌冒进,率意开战;二是弃骑用舟,舍长就短;三是在作战部署上又犯连结
战船的错误;四是对敌手可能实施火攻的情况茫昧无知,轻信诈降,疏于戒备,终于导
致了可悲的失败。
离线semi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232楼 发表于: 2008-03-02 20:01:37
28 赤壁之战


                            “孙刘联盟,天下三分”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是曹操和孙权、刘备在今湖北江陵与汉口间的长江沿岸
的一场战略会战,对于三国鼎立局面的确立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这场战争中,处于劣
势地位的孙、刘联军,面对总兵力达二十三四万之多的曹军,正确分析形势,找出其弱
点和不利因素,采取密切协同、以长击短,以火佐攻,乘胜追击的作战方针,打得曹军
丢盔弃甲,狼狈窜北,使曹操“横槊赋诗”、并吞寰宇的雄心就此付诸东流,从而成为
历史上运用火攻,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进而统一了北方,占据了幽、冀、青、
并、兖、豫、徐和司隶(今河南洛阳一带)共八州的地盘,形成了独占中原的格局。接
着他又挥师平定辽东地区的乌桓势力,基本稳定了后方地区,一时间成为当时历史舞台
上不可一世的风云人物。
    然而,对于素怀“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雄心大志的曹操来
说,统一北方地区,只能算作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而已。他的宏伟目标,是扫平所有
的割据势力,实现“天下混一”的理想。于是他便积极从事南下江南的战争准备:在邺
城修建玄武池训练水军,并派人到凉州(今甘肃)授马腾为卫尉予以拉拢,以避免南下
作战时侧后受到威胁。一切就绪后,曹操紧擂战鼓,兴起大军,浩浩荡荡向南方地区杀
奔而来。
    当时,南方的主要割据势力有两个,一是立国三世的东吴孙权政权,他据有扬州六
郡。这些地方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在当时战乱较少。而北方人的南迁又给当地带来了
先进的生产技术,因此东吴的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军事上,孙权拥有精兵数万,有
周瑜、程普、黄盖等著名将领,内部团结,加上据有长江天险,因而使它成为曹操吞并
天下的主要障碍。南方另一个主要割据势力是荆州的刘表。他基本上采取了维持现状的
政策,但他年老多病,处事懦弱,其子刘琦和刘琮又因争夺继承权而闹得不可开交,所
以政权并不稳固。
    至于刘备,在当时还没有自己固定的地盘。他原来依附袁绍,官渡之战后投奔刘表。
刘表让他屯兵新野、樊城一带,为自己据守阻止曹军南下的门户。但刘备素号“枭雄”,
志在“匡复汉室”,所以就趁着这一机会扩充军队、网罗人材。他这时拥有诸葛亮、关
羽、张飞、赵云等谋士、猛将,是曹操吞并天下的又一重要障碍。
    公元208年7月,曹操率军南下,他的第一个战略目标是荆州。荆州历来为兵家必争
之地,如占据了它,既能够控制今湖北、湖南地区,又可以顺江东下,从侧面打击东吴;
向西进军则可以夺取富饶的益州(今四川)。就在战争一触即发的紧要关头,窝窝囊囊
的刘表于8月因病一命呜呼了。接替他的次子刘琮更不争气,他让曹操的兵威吓破了胆,
未作任何抵抗,就将荆州双手拱出。曹操兵不血刃,完成了南下战略的第一步。
    刘备在樊城获悉刘琮投降的消息后,急忙率所部向江陵(今湖北江陵)退却,并命
令关羽率水军经汉水到江陵会合。
    江陵为军事重镇,是兵力和物资的重要补给基地。曹操自然不甘心让它落入刘备之
手,于是便亲率轻骑五千,日夜兼行150公里,追赶行动迟缓的刘备军队,在当阳(今
湖北当阳)
    的长坂坡击败刘备,占领了战略要地江陵。刘备仅仅同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
骑突围,在与关羽、刘琦等部会合后,退守龟缩于长江南岸的樊口(今湖北鄂城西北)
一线。
    军事上接二连三的胜利,使得曹操踌躇满志,轻敌自大,企图乘胜顺流东下,占领
整个长江以东的地区,一举消灭孙权势力。尽管谋士贾诩建议他利用荆州的丰富资源,
休养军民,巩固新占地,然后再以强大优势迫降孙权,可是曹操哪里听得进去。
    在强敌压境、存亡未卜的危急关头,孙权和刘备两股势力为了避免彻底覆灭的共同
命运,终于结成了联合抗曹的军事同盟。
   


被过滤广告

    早在曹操进兵荆州以前,东吴即曾打算夺占荆州与曹操对峙。刘表死后,孙权又派
鲁肃以吊丧为名去侦察情况。鲁肃抵江陵时,刘琮已投降了曹操,刘备正向南撤退。鲁
肃当机立断,即在当阳长坂坡会见刘备,说明联合抗曹的意向。处于困境的刘备欣然接
受了这个建议,并派诸葛亮随同鲁肃前去会见孙权。诸葛亮向孙权分析了敌我形势。指
出:刘备最近虽兵败长坂坡,但是尚拥有水陆2万余众的实力。曹操虽然兵多势众,但
经长途跋涉,连续作战,非常疲惫,就像一支飞到尽头的箭镞,它的力量连一层薄薄的
绸子也穿不透了。
    何况曹军多是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又是新占之地,人心不服。在这种形势下,
只要孙、刘双方同心协力,携手合作,就一定能击破曹军,造就三分天下的局面。孙权
对他的这番精辟分析深表赞同。
    可是当时东吴内部也存在着反对抵抗、主张投降的势力。
    长史张昭等人为曹军的声势所慑服,认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兵多势众,又
挟新定荆州之胜,势不可挡。双方实力相差悬殊,东吴难以抗衡,不如趁早投降。张昭
是东吴的重臣,颇具影响,他这样的态度,使得孙权感到左右为难。这时鲁肃就竭力密
劝孙权召回东吴军事主帅周瑜商讨对策。
    周谕奉召从鄱阳赶回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他同样主张坚决抗御曹操。他以为:
曹操虽已统一北方,但其后方并不稳定。马超、韩遂在凉州的割据,对曹操侧后是潜在
的重大威胁。曹操舍弃北方军队善于骑战的长处,而同吴军进行水上较量,这是舍长就
短。加上时值初冬,马乏饲料,北方部队远来江南,水土不服,必生疾病。这些都是用
兵之大忌,曹操贸然东下,失败不可避免。紧接着,周瑜又向孙权分析了曹操的兵力。
指出曹操的中原部队不过十五六万,并且疲惫不堪;荆州的降兵最多不过七八万人,而
且心存恐惧,斗志低落。这样的军队,人数虽多,但并不可惧,只要动用精兵五万,就
足以打败它。周瑜深入全面的分析,使孙权更加坚定了联刘抗曹的决心。于是便拨精兵
3万,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军与刘备会师,共同抗击曹操。
    公元208年10月,周瑜率兵沿长江西上到樊口与刘备会师。尔后继续挺进,在赤壁
(今湖北嘉鱼东北)与曹军打了一个遭遇战。曹军受挫,退回江北,屯军乌林(今湖北
嘉鱼西),与孙、刘联军隔江对峙。
    孙、刘联军虽占有天时、地利、人和方面的优势,但毕竟是力量弱小,要打败强大
的曹军谈何容易!可是,机遇总是喜欢那些敢于同命运抗争的人,胜利的天平倾向了弱
者孙、刘一边。这中间的关键,就是孙、刘联军的统帅们能够比较敌我优劣长短,善于
捕捉战机,找到了克敌制胜的法宝——
    乘隙蹈虚,欺敌误敌,因风放火,以火助攻。
    当时曹军中疾病流行,又因多是北方人,不习水性,长江的风浪把他们颠簸得口吐
黄水,苦不堪言。于是只好把战船用铁环“首尾相接”起来。周瑜的部将黄盖针对敌强
我弱、不宜持久及曹军士气低落、战船连接的实际情况,建议采取火攻,奇袭曹军战船。
周瑜采纳了这一建议,制定了“以火佐攻”,因乱而击之的作战方略。
    周瑜利用曹操骄傲轻敌的弱点,先让黄盖写信向曹操诈降,并与曹操事先约定了投
降的时间。曹操不知是计,欣然容允。届时,黄盖率蒙冲(一种用于快速突击的小船)、
斗舰数十艘,满载干草,灌以油脂,并巧加伪装,插上旌旗,同时预备快船系挂在大船
之后,以便放火后换乘,然后扬帆出发。当时,江上正猛刮着东南风,战船航速很快,
迅速向曹军阵地接近。曹军望见江上船来,均以为这是黄盖如约前来投降,皆“延颈观
望”,丝毫不加戒备。
    黄盖在距曹军1公里地处,遂下令各船同时点火。一时间“火烈风猛,船往如箭”,
直冲曹军战船。而曹军船只首尾相连,分散不开,移动不得,顿时便成了一片火海。这
时,风还是一个劲地猛刮,熊熊烈火遂向岸上蔓延,一直烧到了岸上的曹军营寨。曹军
将士被这突如其来的大火烧得惊慌失措、鬼哭狼嚎、溃不成军,烧死、溺死者不计其数。
在长江南岸的孙、刘主力舰队乘机擂鼓前进,横渡长江,大败曹军。曹操势穷力蹩,被
迫率军由陆路经华容道向江陵方向仓皇撤退,行至云梦时曾一度迷失道路,又遇上大风
暴雨,道路泥泞不堪,以草垫路,才使得骑兵得以通过。一路上,人马自相践踏,死伤
累累。孙、刘联军乘胜水陆并进,穷追猛打,扩大战果,一直追击到南郡(今湖北江陵
境内)。曹操留曹仁、徐晃驻守江陵,乐进驻守襄阳,自己率领残兵败将逃回到北方。
    这场赤壁大鏖兵至此遂以孙权、刘备方面大获全胜而宣告结束。
    赤壁之战对当时历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使得曹操势力不复再有南下的力量;
孙权在江南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刘备乘机获取立足之地,势力日益壮大,三国
鼎立的形势就此造成。
    在赤壁之战中,孙权与刘备两大集团表现出卓越的战略筹划与灵活的作战指导:第
一,在敌强我弱,分则俱亡,合则势强形势下,精诚合作,结成政治、军事同盟,形成
一股可以与曹军抗衡的力量。第二,在知彼知己的基础上,针对曹操骄傲轻敌,舍长用
短的特点,利用地理、天时方面的有利条件,欺敌诈降,并果断采取“以火佐攻”的作
战方针,乘敌之隙,予其以出其不意的打击。第三,在实施火攻袭击成功的情况下,不
失时机地率领主力舰队横渡长江,乘敌混乱不堪之际,奋勇打击曹军,奠定胜局。并坚
决实施战略追击,扩大战果,夺取荆州。
    反观曹操,虽然他久历戎行,战绩辉煌,但在赤壁之战中却屡犯战略、战术上的错
误:一是轻敌冒进,率意开战;二是弃骑用舟,舍长就短;三是在作战部署上又犯连结
战船的错误;四是对敌手可能实施火攻的情况茫昧无知,轻信诈降,疏于戒备,终于导
致了可悲的失败。
离线semi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233楼 发表于: 2008-03-02 20:02:17
29 夷陵之战


                          “兴复汉室”理想追求的幻灭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爆发于公元222年,是三国时期吴国(孙权)
和蜀汉(刘备)为争夺战略要地荆州八郡而进行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
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以后,辖有长江南北八郡的战略要地荆州为曹操、刘备、孙权
三方所瓜分。曹操占据南阳和江夏北部,孙权据有南郡和江夏南部,刘备则夺取了长沙、
武陵、零陵、桂阳四郡。公元210年,在刘备的请求和鲁肃的规劝之下,孙权又把位于
长江北岸的战略要地借给了刘备。这样一来,刘备实际上就基本控制了荆州。不久,刘
备又先后夺取了益州和汉中,历史上魏、吴、蜀三国鼎立的局面就这样形成了。汉中和
荆州是蜀汉的两个战略基地,从汉中可以北出潼关,攻打洛阳;从荆州北上可以经襄阳
攻打许昌,东下则可以直捣吴国的腹地,使蜀汉处于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有利地位。
    处于长江中、下游的东吴政权,面对刘备势力的迅速发展,深感不安。只是由于当
时双方合力抗曹尚是共同的战略目标,这一矛盾才暂时未曾激化。到了公元211年,孙
权占据交州(今广东、广西)后,力量进一步扩大;而当时曹操正忙于兼并关中马超、
韩遂势力,稳定后方,无暇南顾。孙权便趁这个机会向刘备索还荆州,而刘备则以“须
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为藉口拒绝归还。两国矛盾日趋尖锐,曾一度以兵戎相见。最
后虽然达成了平分荆州的协议:以湘水为界,孙权占有江夏、长沙、桂阳,刘备据有南
郡、武陵、零陵,但是两国间的矛盾并未真正消除。
    公元219年,孙权乘蜀汉荆州守将关羽率军北攻襄阳、樊城,与曹魏大军激战不已,
造成后方空虚之际,派遣大将吕蒙“白衣渡江”,袭占关羽的后方基地江陵。关羽闻讯
后仓猝率军回救,结果兵败被杀,孙权遂占有了整个荆州。这样一来,孙、刘矛盾便全
面激化,最终导致了夷陵之战。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年号章武。一个月后,刘备决
定大举攻吴,企图为关羽报仇,夺回荆州。魏文帝曹丕见到孙刘联盟内部分化瓦解,不
胜高兴,并乘机煽风点火,多方寻找机会以加剧吴蜀之间的矛盾冲突,好坐收渔人之利。
蜀汉方面诸葛亮、赵云等绝大多数大臣、将领都看到了大举攻吴对蜀不利,因此再三规
谏刘备不要出兵攻吴。但是,正在气头上的刘备丝毫也听不进这些意见。
    至于孙权方面,在夺得了荆州之后,为了巩固既得利益,也不愿再加剧吴蜀之间的
冲突,曾两次遣使主动向刘备求和,但均为刘备所断然拒绝。东吴南郡太守诸葛谨(诸
葛亮之兄)也曾给刘备写信,向他陈说利害,希望刘备停止攻吴行动。刘备同样置之不
理。
    公元221年7月,刘备亲率蜀汉军队十多万人,对吴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当时,
两国的国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长江三峡成为两国之间的主要通道。刘备派遣将军吴班、
冯习率领4万多人为先头部队,夺取峡口,攻入吴境,在巫地(今湖北巴东)击破吴军
李异、刘阿部,占领秭归。为了防范曹魏乘机袭击,刘备派镇北将军黄权驻扎在长江北
岸,又派侍中马良到武陵活动,争取当地部族首领沙摩柯起兵协同蜀汉大军作战。
    孙权在面临蜀军战略进攻的情况下,奋起应战。他任命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为大
都督,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共五万人开赴前线,抵御蜀军;同时又
遣使向曹丕称臣修好,以避免两线作战。
    陆逊上任后,通过对双方兵力、士气以及地形诸条件的仔细分析,指出刘备兵势强
大,居高守险,锐气正盛,求胜心切,吴军应暂时避开蜀军的锋芒,再伺机破敌,耐心
说服了吴军诸将放弃立即决战的要求。果断地实施战略退却,一直后撤到夷道(今湖北
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
    一线。然后在那里停止退却,转入防御,遏制蜀军的继续进兵。并集中兵力,准备
相机决战。这样,吴军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带,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长的山地留
给了蜀军。
    公元222年正月,蜀汉吴班、陈式的水军进入夷陵地区,屯兵长江两岸。二月,刘
备亲率主力从秭归进抵猇亭,建立了大本营。这时,蜀军已深入吴境二三百公里,由于
开始遭到吴军的扼阻抵御,其东进的势头停顿了下来。在吴军扼守要地、坚不出战的情
况下,蜀军不得已乃在巫峡、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线数百里地上设立了几十
个营寨。为了调动陆逊出战,刘备遣前部督张南率部分兵力围攻驻守夷道的孙桓。孙桓
是孙权的侄儿,所以吴军诸将纷纷要求出兵救援,但陆逊深知孙桓素得士众之心,夷道
城坚粮足,坚决拒绝了分兵援助夷道的建议,避免了分散和过早地消耗兵力的行为。
    从正月到六月,两军仍然相持不决。刘备为了迅速同吴军进行决战,曾频繁派人到
阵前辱骂挑战,但是陆逊均沉住气不予理睬。后来刘备又派遣吴班率数千人在平地立营,
另外又在山谷中埋伏了8千人马,企图引诱吴军出战,伺机加以聚歼。但是此计依然未
能得逞。陆逊坚守不战,破坏了刘备倚恃优势兵力企求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蜀军将士
逐渐斗志涣散松懈,失去了主动优势地位。
    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时节,暑气逼人,蜀军将士不胜其苦。刘备无可奈何,只好
将水军舍舟转移到陆地上,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屯兵休整,准备等待到
秋后再发动进攻。由于蜀军是处于吴境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上,远离后方,故后勤保
障多有困难,且加上刘备百里连营,兵力分散,从而为陆逊实施战略反击提供了可乘之
机。
    陆逊看到蜀军士气沮丧,放弃了水陆并进、夹击吴军的作战方针,认为战略反攻的
时机业已成熟。为此他上书吴王孙权说:交战之初,所顾虑的是蜀军水陆并进、夹江直
下。现在蜀军舍舟就陆,处处结营,从其部署来看,不会有什么变化。这样就有了可乘
之机,击破蜀军,当无困难。孙权当即批准了陆逊这一由防御转入反攻的作战计划。
    陆逊在进行大规模反攻的前夕,先派遣小部队进行了一次试探性的进攻。这次进攻
虽未能奏效,但却使陆逊从中寻找到了破敌之法——火攻蜀军连营的作战方法。因为当
时江南正是炎夏季节,气候闷热,而蜀军的营寨都是由木栅所筑成,其周围又全是树林、
茅草,一旦起火,就会烧成一片。
    决战开始后,陆逊即命令吴军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袭蜀军营寨,顺风放火。
顿时间火势猛烈,蜀军大乱。陆逊乘势发起反攻,迫使蜀军西退。吴将朱然率军5000首
先突破蜀军前锋,猛插到蜀军的后部,与韩当所部进围蜀军于涿乡(今湖北宜昌西),
切断了蜀军的退路。潘璋所部猛攻蜀军冯习部,大破之。诸葛瑾、骆统、周胤诸部配合
陆逊的主力在猇亭向蜀军发起攻击。守御夷道的孙桓部也主动出击、投入战斗。吴军进
展顺利,很快就攻破蜀军营寨40余座,并且用水军截断了蜀军长江两岸的联系。蜀军将
领张南、冯习及土著部族首领沙摩柯等阵亡,杜路、刘宁等卸甲投降。刘备见全线崩溃,
逃往夷陵西北马鞍山,命蜀军环山据险自卫。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又歼灭蜀军数
万之众。至此,蜀军溃不成军,大部死伤和逃散,车、船和其他军用物资丧失殆尽。刘
备乘夜突围逃遁,行至石门山(今湖北巴东东北),被吴将孙桓部追逼,几乎被擒,后
卫将军傅彤等被杀。后依赖驿站人员焚烧溃兵所弃的装备堵塞山道,才得以摆脱追兵,
逃入永安城中(又叫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
    这时,蜀军镇北将军黄权所部正在江北防御魏军。刘备败退后,黄权的归路为吴军
所截断,不得已于八月率众向曹魏投降。
    刘备逃到白帝城后,吴将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张乘胜追击,扩大战果。陆逊顾忌曹
魏方面乘机混水摸鱼、袭击后方,遂停止追击,主动撤兵。九月,曹魏果然攻吴,但因
陆逊早有准备,魏军终于无功而返。次年四月,刘备恼羞于夷陵惨败,一病不起,亡故
于白帝城。夷陵之战就这样结束了。
    夷陵之战中,陆逊善于正确分析敌情,大胆后退诱敌,集中兵力,后发制人,击其
疲惫,巧用火攻,终于以五万劣势的吴军一举击败兵力占有优势的蜀军,创造了由防御
转入反攻的成功战例,体现了高超的指挥艺术和军事才能,表明他不愧为一位杰出的军
事统帅。至于刘备的失败,也不是偶然的。他“以怒兴师”,恃强冒进,犯了兵家之大
忌。在具体作战指导上,他又不察地利,将军队带入难以展开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
道之中;同时在吴军的顽强抵御面前,又不知道及时改变作战部署,而采取了错误的无
重点处处结营的办法,终于陷入被动,导致悲惨的失败,自食“覆军杀将”的恶果,令
人不胜感慨。
    夷陵之战对于三国鼎立的局面也有很大的影响。对蜀汉来说,它大损国力,基本上
毁灭了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策时制定的宏伟战略蓝图。对东吴来说,虽然打赢了战争,但
是却进一步损害了吴、蜀关系,从战略上看,亦不无失策之处。
离线semi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234楼 发表于: 2008-03-02 20:03:09
30 诸葛亮南征之战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南征之战,是诸葛亮治蜀的一个重要政绩。在这次征战中,诸葛亮把军事行动与政
治斗争等诸多因素结合起来,并成功地运用“攻心为上”的政策,胜利平定了南中叛乱,
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蜀国的南中地区包括四郡,即越靣靣、益州、永昌、 ?槪?附袼拇?喜俊⒃颇隙?
北部和贵州西北部一带。这里除了住有汉族外,还聚居着许多少数民族,统称“西南
彝”。秦汉以来,由于汉族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南中地区的民族矛盾十分尖锐,
经常发生反抗活动。刘备占据益州后,为了稳定蜀国的政权,根据诸葛亮在隆中提出的
搞好与西南少数民族关系的方针,采取了一些安抚措施。但是南中的豪强地主和一些少
数民族的上层分子,却利用民族矛盾,为了割据一方,举行武装叛乱。
    后主建兴元年(223年),益州郡(今云南晋宁)大姓雍闿,杀太守正昂,又缚送
继任太守张裔到东吴,以换取孙权的支持。孙权即任命雍闿为永昌太守,互为声援。雍
闿又诱永昌郡人孟获,使之煽动各族群众叛蜀。紧接着,越靣郡(今四川西昌)的叟族
首领高定元、 ?樋ぃń窆笾菸鞑浚┨?兀ㄒ凰悼へ?┲彀??⒔韵煊Γ?嗉膛崖摇?
    南中叛乱是蜀国于夷陵被孙吴打败之后面临的又一严峻局面,其时刘备刚死,后主
刘禅即位,政权不稳,加上孙吴、曹魏威胁在外,形势十分危急。但辅佐后主的诸葛亮,
临事不慌,没有仓促起兵,而是暂时,“抚而不讨”,命令各地闭关严守,息民殖谷。
他还采取一系列措施,整顿政治,改革官职,修订法制。诸葛亮还致书雍闿,争取和平
解决,但遭拒绝。同时急遣能言善辩的邓芝,两次赴吴,以刘孙联盟共同抗曹的利害关
系,说服孙权,重建了联盟,这就减轻了外部压力,孤立了叛乱分子。这样,蜀汉政权
获得了喘息机会,通过整顿内政,形势趋于稳定。于此之后,诸葛亮开始了平定南中的
征战。
    后主建兴三年(225年)春,诸葛亮亲率大军离都城成都南下。临行,参军马谡献
策:“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
诸葛亮接受了这一正确意见,坚持军事镇压和政治攻心相结合的方针。同时兵分三路:
以门下督马忠为 ?樚?兀?识?肪?蓛k道(今四川宜宾)攻打据守在 ?樀闹彀?粠?

降都督领交州刺史李恢由中路从平夷进逼益州;诸葛亮率主力以西路经水道入越靣攻打
高定元。
    由于战前作了充分的准备和训练,蜀军士气高昂,战事顺利展开。诸葛亮的西路大
军顺岷江至安上(今四川屏山),旋即西向进入越靣地区。这时高定元已分别在旄牛
(今四川汉源)、定笮(今四川盐源)、卑水(今四川昭觉附近)一带部署军队,修筑
营垒,对抗蜀军。为了寻歼叛军,诸葛亮在卑水停军等待时机。高定元见蜀军已到,忙
把自己的军队从各处调集汇合起来,准备决战。诸葛亮乘叛军尚未完全调集部署之际,
迅速进军,突然袭击,一举歼灭了叛军,并杀死高定元,进占越靣郡。
    与此同时,东路的马忠也打败了朱褒,攻占了 ?樋ぁ@罨值闹新肪?诮??飞希?
曾被围困于昆明,时叛军数倍于蜀军,又未得诸葛亮的声息,处境一度险恶。李恢故意
扬言因粮尽要退军,叛军闻讯,信以为真,因而麻痹大意,围守怠缓。李恢乘机突然出
击,大破叛军,并与东、西路大军相互呼应。诸葛亮随即指挥大军继续南下,直指叛军
的最后据点益州郡。
    这年五月,蜀军冒着酷暑炎热,穿过人烟稀少的荒山野岭,渡过沪水(金沙江),
进入南中腹地,逼近益州郡。这时,叛军的内部已经起了变化,叛乱头目雍闿在内讧中
被高定元的部下杀掉了,当地彝族首领孟获继统雍闿余部,率叛军对抗蜀军。
    孟获是一位作战勇敢的人,特别是他在当地少数民族中很有声望和号召力。对于这
样的人物,诸葛亮采取了“攻心为上”的政策。当蜀军包围了益州郡时,孟获也在积极
准备,守城应战。战前,诸葛亮下令只许生擒孟获,不许伤害。双方开仗时,蜀军设置
埋伏,生擒了孟获。孟获以中计被俘,心里不服。诸葛亮让他观看了蜀军阵容,然后予
以释放,让他整军再战。结果,孟获再次被擒,诸葛亮又放了他。这样再战再擒,前后
七次,孟获终于心服,表示不再叛乱。南中叛乱本是当地豪强大族和少数民族上层分子
挑起的不义之战,没有群众基础,得不到人民的真正支持,而诸葛亮的平叛措施得当,
注意政治影响,因此平乱工作进展顺利,春天出兵,秋天即告胜利,消灭了叛乱力量。
    平叛之后,诸葛亮即施“和彝”政策,这是他攻心政策的继续。首先是撤军。叛乱
一平定,诸葛亮就从南中撤出军队,不留兵,从而缓和和消除了与当地少数民族的矛盾,
使“纲纪粗安”,“彝汉粗安”。同时,尽量任用当地有影响的人物做官。如任命李恢、
王伉、吕凯为南中诸郡守,孟获为御史中丞,等等,通过他们加强了蜀汉在南中的统治。
诸葛亮还注意南中的经济开发,从内地引来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如引进牛耕,以改变
当地落后的刀耕火种的方法,提高了这一地区的农业生产力,从而吸引了许多原以狩猎
为生的少数民族“渐去山林,徒居平地,建城邑,务农桑”,走向定居的农业社会。开
发南中,也给蜀汉政府增加了大量收入,“军资所出,国以富饶”。诸葛亮镇抚南中的
成功,解除了蜀汉的后顾之忧,并从中得到物力和人力的支持,使他可以专心对付曹魏,
开始了北伐曹魏的战争。
离线semi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235楼 发表于: 2008-03-02 20:03:57
31 诸葛亮北伐曹魏之战


                            “兴师北伐,以攻为守”

    葛亮北伐曹魏之战,是由弱者主动向强者发动的一场战争。虽然在魏、吴、蜀三国
并立中,魏国最强,蜀国最弱,但在这场战争中,诸葛亮指挥的蜀军曾给魏国造成相当
大的威胁和震惊,却又因失误和客观条件限制而撤军,这里有双方力量对比的问题,又
有谋略的运用问题,其间的诸多经验和教训,仍有借鉴的价值。
    北伐曹魏,统一中原,统一全国,是诸葛亮在隆中向刘备提出的最终目标。当时诸
葛亮设想兵分二路,一路“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向宛(宛城)、洛(洛阳)”,一路由
“将军(指刘备)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直趋长安。但在诸葛亮北伐之时,荆州已
为东吴所有,所以剩下的进军路线就只有出秦川一条了。
    诸葛亮北伐曹魏,先后五次,另有一次是曹军南下,属防御战。
    蜀后主(刘禅)建兴四年(226年),曹魏的文帝曹丕病死,子曹睿继位,称魏明
帝。诸葛亮认为,曹魏政权的更迭,新君刚立,是北伐的一个有利机会,于是在建兴五
年(227年),率蜀军北驻汉中。临出发时,上疏后主,以时局艰难,劝诫和提醒刘禅,
并对治国理政,作了安排,史称这个上疏为《前出师表》。
    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率军北伐。为了迷惑魏大将军曹真的主力部队,诸
葛亮扬声由斜谷道(今陕西眉县南)取郿城(今陕西眉县北),并遣赵云、邓芝率一支
人马为疑兵,据箕谷(今陕西褒城北),佯作进攻郿城,自己则率主力突然向西北攻祁
山(今甘肃礼县祁山堡)。由于多年努力训练,蜀军士气旺盛,阵容整齐,北伐进展顺
利,曹魏所属南安(今甘肃陇西东南)、天水(今甘肃甘谷东南)、安定(今甘肃镇原
东南)三郡都叛魏响应诸葛亮,魏天水将领姜维也投向诸葛亮。
    诸葛亮的进攻和得手,一时震动关中,使曹魏政权十分惊恐,魏明帝急忙亲自率军
西镇长安,派大将张郃率军阻止诸葛亮。
    诸葛亮出祁山,屯兵西县(今甘肃天水西南),命马谡为前锋,王平为副将,督诸
军与张郃战于街亭(今甘肃秦安县附近)。马谡平素好发高论,也提过一些好建议,如
“攻心为上”即是,但他不精兵法。刘备曾对诸葛亮说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
用。”然而诸葛亮并没有注意刘备的提醒,在关键时刻,错用了他。结果马谡违反诸葛
亮的节度,拒听王平的劝止,弃城不守,上山扎营。张郃乘机把蜀军围困于山上,断其
水源。蜀军缺水,军心动摇,在曹军的进攻下溃败,马谡逃走,街亭失守。诸葛亮被迫
退兵,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又被魏军夺回,第一次北伐失败。
    为了严肃纲纪,以利再战,诸葛亮忍痛依法处死了马谡,自己又以统帅身份,主动
承担责任,上疏后主,自降三级。随即在这年冬天,诸葛亮又率军,发动了第二次北伐
曹魏之战。
    蜀军出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围陈仓(今陕西宝鸡东)。时曹魏已有准备,魏
将郝昭凭险据守,历时20多天。由于蜀国多山,蜀道艰险,这时军粮供应不上,诸葛亮
再次被迫退军,并于归途中设伏杀跟后追击的魏将王双,第二次北伐仅以此结束。
    建兴七年(229年)春,诸葛亮第三次北伐,遣陈式攻武都(今甘肃成县)、阴平
(今甘肃文县西北)二郡。魏雍州刺史郭淮领兵欲击陈式,诸葛亮即亲自出兵建威(今
甘肃西和北)。郭淮退兵,蜀军遂取武都、阴平二郡。第三次北伐以取得局部胜利结束。
    建兴八年(230年),曹魏采取主动行动,发兵进攻汉中。
    诸葛亮急调两万援军阻击。后因雨路阻,魏军退回。
    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出师,再围祁山。鉴于蜀道山多路险,以前的
北伐多因军粮运送困难而受严重影响,诸葛亮为解决这个难题,发明了一种适合山道的
叫“木牛”的运粮车,向前方运粮。魏明帝闻祁山被围,忙派足智善算的司马懿迎击。
诸葛亮留下部分军队继续包围祁山,自率主力东上寻找司马懿决战。两军相遇于上邽
(今甘肃天水市)一带。司马懿深知蜀军的粮食供应仍很困难,有意避免决战,扎营坚
守,拖延时日。诸葛亮随即改变策略,佯装退兵,诱敌出战。司马懿谨慎尾随,但不主
动出击。魏军中一些将领多次请战,均遭司马懿拒绝。于是魏军中有人讥笑司马懿“畏
蜀如虎”。司马懿无奈,只好派大将张郃出战,结果被早有准备的蜀军击败,损失3000
多人。魏军上当吃亏后再也不敢恋战,而诸葛亮也因此无法消灭司马懿的魏军主力。
    双方相持月余,蜀军粮食供应日益困难,负责运粮的蜀国大臣李严,既疏于职守,
又怕承当罪责,就假传后主旨意,要诸葛亮退兵。诸葛亮只好再次退兵。司马懿料定蜀
军因粮尽撤退,不是计策,就派大将张郃追赶。诸葛亮抓住时机,于回军途中,在木门
谷(今甘肃天水西南)设伏射杀了张郃,迫使魏军退去。第四次北伐结束。
    此后,诸葛亮暂时停止北伐行动,“休士劝农”,让士兵歇息练武;同时加强农业
生产,积蓄粮食。建兴十二年(234年),开始了第五次也是最后的一次北伐。
    这年春天,诸葛亮率军10万,出斜谷口。此前,派使赴东吴,约孙权在东面呼应,
出兵攻魏。不久,蜀军攻占了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与魏大将司马懿
对峙于渭水。为了避免再次出现因军粮不继而造成中途退兵的情况,诸葛亮又发明了
“流马”车运送粮食,同时抽出一部分士卒分杂在渭水沿岸百姓中,进行屯田。魏军方
面,则仍坚守不战,以待蜀军粮尽疲惫。
    这年五月,孙权应蜀国之约,发兵分三路攻魏,但主力在合肥(今安徽合肥西北)
失利,导致全线撤退。蜀、吴夹击的计划落空。
    蜀魏在渭水对峙了100多云。八月,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死于五丈原军中。临终
前,诸葛亮决定撤军,并对撤军作了部署。诸葛亮死后,蜀军依嘱,整军从容而退。司
马懿不知诸葛亮已死,只紧追而不敢战,蜀军故作回军反击,司马懿怕中计,不敢再追。
及蜀军安全撤退毕,蜀国才宣告诸葛亮病死。时民间百姓流传笑话说:“死诸葛亮吓走
生仲达(司马懿字仲达)。”
    诸葛亮的五次北伐虽然没有成功,但以蜀国地小人寡的有限力量,能够对当时实力
最雄厚的曹魏主动发起攻击,这已经是很了不起的,虽然这也不单靠诸葛亮一个人的力
量,但他的足智多谋,他的治蜀方略,无疑是很重要的因素。
离线semi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236楼 发表于: 2008-03-02 20:04:24
32 魏灭蜀之战


                            蜀灭吴亡,三分归于西晋

    魏灭蜀之战,是强者消灭弱者的一场战争。魏能灭蜀,在于前者在政治、经济和军
事等方面优于后者,但战场上的胜负,又与双方的指挥、谋划直接有关。
    三国后期,魏、吴、蜀并立抗争的局面因三方力量的消长变化而渐趋崩溃。其中,
魏国自明帝曹睿死后,齐王曹芳为帝,大权旁落在司马懿手中。司马懿死后,子司马师、
司马昭相继执政。司马氏父子一方面大力清除曹氏势力,笼络士族,并经过几次废立皇
帝事件,准备代魏自立;同时,他们还注意招揽人才,移民实边,继续曹操的办法,推
广屯田,并兴修水利,使魏国在司马氏的掌管下,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军事力量十分
强大。相比之下,蜀国自诸葛亮死后,蒋琬和费祎辅政,他们遵行诸葛亮的既定方针,
团结内部,又不轻易用兵,曾一度使蜀国维持着比较稳定的局面。及蒋琬、费祎之后,
姜维执政,多次对魏用兵无功,消耗了国力。特别是后主刘禅,自诸葛亮死后,更加昏
庸无道,贪图享乐,不理朝政,宦官黄皓乘机取宠弄权,结党营私,朝政日非,连姜维
也因怕被害,自请到沓中(今甘肃甘南州舟曲西北)种麦以避祸。至此,蜀国的基础已
大大动摇。这时的吴国,因孙权死后,内争迭起,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多次攻魏也多以
失败告终。吴国的实力大大削弱了。
    这样,在三国中,司马氏掌政下的魏国,势力最强,具备了灭吴、蜀,统一天下的
条件。
    魏元帝曹奂景元三年(262年),执政的魏大将军司马昭,分析了当时的局势,认
为蜀国已经“师老民疲,我今伐之,如指掌耳”,决定采取“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后,
因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灭东吴的方针。为此,魏任钟会为镇西将军,都督关中,
作伐蜀准备。同时扬言要先攻吴,以迷惑蜀国。姜维闻讯,忙把情况上报刘禅,建议派
兵把守阳安关口(即阳平关,在今陕西宁强西北)和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的桥头,
作好防备。但昏庸的后主只宠信宦官黄皓,黄皓则相信鬼巫之说,以为魏军不会进攻,
刘禅信以为真,把姜维的建议,置之脑后,连群臣都不让知道。
    景元四年(263年)夏,魏“征四方之兵十八万”,分三路进攻蜀国:征西将军邓
艾率兵3万多,自狄道(今甘肃临洮)向甘松(今甘肃迭部县东南)、沓中,进攻驻守
在此的姜维;雍州刺史诸葛绪率3万多人马,自祁山(今甘肃礼县祁山堡)向武街(今
甘肃成县西北)、阴平之桥头,切断姜维后路;镇西将军钟会率主力10余万人,分别从
斜谷(今陕西眉县南)、骆谷、子午谷(在今陕西西安南),进军汉中。
    蜀国后主见魏军真的来攻了,才仓卒应战,忙遣右车骑将军廖化率一支人马往沓中,
增援姜维;派左车骑将军张翼和辅国大将军董厥率另一支人马到阳安关防守汉中的外国
据点。
    这年九月,魏军三路大军发起进攻。在东南,钟会的主力部队三路齐进,而这时刘
禅却不等援军到达就敕汉中各外围据点的蜀军撤退,魏军在没遇抵抗的情况下,迅速进
入汉中,并随即进逼阳安关。蜀阳安守将傅全,坚守苦战,旋因部将蒋舒开城出降,傅
佥格斗而死。魏军进占阳安关后,又长驱直入,进逼剑阁(今四川剑阁县西),威胁蜀
都城成都(今四川成都)。
    与此同时,邓艾率领的西路魏军也展开攻势,使天水太守王颀、陇西太守牵弘、金
城太守杨趋分别从东、西、北三面进攻沓中的姜维。姜维获悉魏军进入汉中的消息,就
虑及阳安关有可能丢失,剑阁孤危,遂引兵且战且退,企图移向剑阁。但是诸葛绪率领
的中路魏军已从祁山进达阴平之桥头,切断了姜维的退路。姜维为调开桥头魏军,乃引
军从孔函谷(今甘肃武都县西南)绕到诸葛绪后侧,攻击魏军。诸葛绪深怕自己的后路
反被切断,忙命魏军后退15公里。姜维趁机立即回头越过桥头。当诸葛绪觉察自己上当
时,蜀军已远远离去,追赶不及了。姜维从桥头至阴平,续向南撤退,途中与正在北上
的廖化、张翼、董厥等蜀国援军会合,时已获悉阳安关口丢失,遂退守剑阁。
    不久,邓艾率军抵达阴平,他挑选精兵,欲与诸葛绪联合由江油(今四川江油北),
避开剑阁,直取成都。诸葛绪以邀击姜维为己任,拒绝邓艾联军之议,率军东去,与钟
会军会合。钟会为扩大军权,密告诸葛绪畏懦不前,结果诸葛绪被征还治罪,其部归属
钟会。
    随后,钟会率军进向剑阁。剑阁在今四川剑阁县西有相连的小剑山和大剑山,地形
险峻,道小谷深,易守难攻,但又是通往成都的通道。姜维利用这种有利于防守的地形,
在此“列营守险”。钟会屡攻不下,不久魏军因粮食不继,军心动摇,遂有退军之议。
    魏军伐蜀之战,曾一度顺利进展,并切断了蜀军主帅姜维的退路,灭蜀之举,指日
可成。但由于诸葛绪的失策中计,姜维顺利通过桥头,凭险守剑阁,阻挡了魏军的攻势,
使之面临粮尽退军、前功尽废的情形。
    在这个关键时刻,邓艾提出了一条奇策,建议“从阴平由邪径(小道)经汉德阳亭
(今四川剑阁西北)趣涪(涪,在今四川绵阳东),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300余里,
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指蜀军)必还,则(钟)会方轨(两车并行)而进;剑阁之
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邓艾献策的要点是,魏军从
阴平绕小道攻涪,这样姜维若从剑阁来援,则剑阁势孤易破,若蜀军不援涪,魏军破涪,
切断姜维后路,并可直指成都。这条计策被接纳了,并由邓艾执行。
    从阴平到涪,高山险阻,人迹罕至,十分艰难,不过也因此之故,蜀国没在此设防。
这年十月,邓艾率军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300多公里,一路凿山通道,造作桥阁。时
“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面对困难,邓艾身先士卒,遇到绝
险处,“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在克服了这些难以想象
的困难之后,魏军终于通过了阴平险道,到达江油。蜀江油守将马邈见魏军奇迹般出现,
大惊失色,不战而降。邓艾率魏军乘胜进攻涪城。
    江油失守后,刘禅派诸葛亮之子诸葛瞻阻击邓艾。诸葛瞻督诸军至涪城停住。及战,
魏军破蜀军前锋,诸葛瞻被迫退守绵竹(今四川绵竹),列阵待艾。邓艾遣使致书诸葛
瞻劝降说:“若降者必表为琅玡王。”诸葛瞻怒斩使者。邓艾即遣其子邓忠及司马师纂
等,从左右两面进攻蜀军。魏军失利,邓艾大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
有?”扬言欲斩邓忠、师纂,命之再战。二将急忙重新上阵,结果大破蜀军,临阵斩诸
葛瞻及蜀尚书张遵等人。就这样,魏军进占绵竹,并立即进军成都。
    蜀国的兵力多在剑阁,成都兵少,实际上无防守可言,蜀君臣闻魏军到来,慌作一
团,不知所措。有人建议后主逃向南中地区(今四川南部及云、贵部分地区),但那里
情况复杂,能否站稳没有把握。有人建议东投孙吴,但孙吴也日益衰弱,自身难保。光
禄大夫谯周力主降魏,群臣多附和之。这年十一月,刘掸接受谯周意见,开城降魏,同
时遣使令姜维等投降。魏军占领成都。
    坚守剑阁的姜维,先闻诸葛瞻兵败,但未知后主确切消息,恐腹背受敌,乃引军东
入巴中(今四川巴中)。钟会率魏军进至涪城,遣将追赶姜维。姜维退到都(今四川广
福)。旋接后主赖令,姜维乃率廖化、张翼、董厥等人,投戈放甲于钟会军前。
    魏灭蜀之战结束。
离线semi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237楼 发表于: 2008-03-02 20:05:00
33 晋灭吴之战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晋灭吴之战,是统一全国的战争,也是强者消灭弱者的一场战争。晋具有各方面的
优势,但仍经过长期准备,精心策划,严密部署,终于迅速取胜。弱小的吴国面对强敌,
反而轻敌大意,毫无有效全面的防备措施,结果一败涂地。
    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的灭蜀,使司马氏势力进一步加强。咸熙二年
(265年)八月,司马昭病死,子司马炎嗣相国、晋王位,继掌魏国朝政。同年十二月,
司马炎废魏元帝曹奂,自登皇位(即晋武帝),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改元泰始,
都洛阳。这样,魏灭蜀、晋代魏,变三国鼎立为晋与吴的南北对峙。
    司马昭曾有灭蜀之后三年就灭吴平天下的设想,但灭蜀后,因师老民疲,又缺乏灭
吴所必不可少的一支强大水军,灭吴之举暂停。司马氏转而采取措施整顿内部,如任用
贤能,废除苛法,减免赋役,劝课农桑,兴修水利,以此缓和社会矛盾,恢复经济,加
强实力基础。司马氏还特意厚待归降的蜀国君臣。如封刘禅为安乐公,后来还征用诸葛
亮孙诸葛京“随才署吏”,其他蜀国降臣封侯者有50余人,以此稳定巴蜀之众,又示意
东吴,收买吴国人心。晋代魏后,晋帝司马炎又遣使与吴讲和,作缓兵之计。但与此同
时,司马炎抓紧时间,开始作进攻吴国的军事准备。
    晋泰始五年(269年),晋武帝以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守襄阳(今湖北襄樊);
卫奡都督青州诸军事,镇临菑(今山东临淄北);司马伷都督徐州诸军事,镇下邳(今

江苏邳县西南),以这些地区作为进军的基地。羊祜是极力主张并参与密谋灭吴的主要
大臣之一,他曾在襄阳与东吴名将陆抗对峙,善施恩惠,如主动送还吴军俘虏、吴国禾
麦、吴人射伤的禽兽等,使“吴人翕然悦服”。吴人北来归降者不绝。迫使陆抗只得采
取“各保分界,无求细利”的方针,不敢贸然行事。另一方面,羊祜率部众又练兵,又
生产,提高晋军的战斗力,使晋军由“军无百日之粮”变为“有十年之积”。羊祜死后,
继任者杜预继续练兵习武,屯积军粮,加紧备战。
    泰始八年(272年),司马炎以王濬为益州刺史,密命他制造大船,训练水军,
“为顺流之计”。王濬遂着手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人,以木为城,起楼
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往来……舟楫之盛,自古未有。”一支强大的水军在长江
上游逐渐建立起来了。
    正当晋朝国力日盛,积极准备平吴的时候,江东的孙吴却是每况愈下。早在孙权晚
年,由于赋役苛重,吴国人民的不满和反抗已有所发展,社会矛盾加剧。晚年的孙权,
“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搞得朝臣人不自安。孙权死后,围绕继位和权力问题,引发
了一连串的宫廷内争和帝位更迭,进一步加剧了吴国的混乱。及至吴元兴元年(264
年),孙权之孙乌程侯孙皓被迎立为帝后,情况更加不可收拾。孙皓昏庸无道,即位后
尽情享乐,好酒色,兴土木,搞得吴国“国无一年之储,家无经月之畜”,人民揭竿而
起,朝臣离心离德。孙皓对西晋的威胁,毫无戒心,有时也派兵攻晋,但多因草率而无
功。他迷信长江天险可保平安,从未认真在战备上下功夫。名将陆抗觉察到晋有灭吴的
意图,曾不止一次上疏要求加强备战,他还预见到晋兵会从长江上游顺流而下,特别要
求加强建平(今湖北秭归)、西陵(今湖北宜昌东南、西陵峡口)的兵力。王濬在蜀造
船所剩碎木顺江而下,吴建平太守吾彦取之以呈孙皓说:“晋必有攻吴之计,宜增建平
兵。建平不下,终不敢渡。”孙皓对陆抗、吾彦的建议和警告,一概不予重视。
    陆抗也在忧虑中死去。吴国的衰落,孙皓的昏庸,为晋的顺利灭吴,提供了难得的
机会。
    咸宁五年(279年),王濬、杜预(时羊祜已死)以吴主孙皓“荒淫凶虐”,上书
建议司马炎“宜速征伐”,举兵平吴。
    司马炎即于这年十一月开始了平吴的大进军。
    晋军基本上按羊祜生前制定的作战计划,分六路出击:镇军将军、琅玡王司马伷自

驻地下邳向涂中(今安徽滁河流域),安东将军王浑出江西(由和州出击),建威将军
王戎向武昌方向进攻,平南将军胡奋出击夏口(属今湖北武汉市),镇南大将军杜预自
驻地襄阳进军江陵(今湖北江陵),龙骧将军王濬、广武将军唐彬率巴蜀之卒浮顺江流
而下。晋军东西凡20余万,以太尉贾充为大都督、行冠军将军杨济为副,总统众军。为
了协调行动,司马炎命王濬的军队下建平时受杜预节度,至秣陵(即吴都建业,今江苏
南京市)时受王浑指挥。晋军分路出击,意在迅速切断吴军联系,各个击破,其中西面
晋军主攻,东面晋军牵制吴军主力,最后夺取吴都建业。
    这年十二月,王濬、唐彬率军7万沿江而下。明年(即太康元年,280年)二月克丹
杨(今湖北秭归东),寻进逼西陵峡。吴军于此设置铁锁横江,又作铁锥暗置江中,以
为以此即可阻止晋军前进,竟不派兵防守。王濬早已预作大筏数十个,缚草为人,立于
筏上,使水性好的士卒以筏先行,筏遇铁锥,锥即着筏而去,又用大火烧融铁锁。晋军
顺利排除了障碍,一路势如破竹,进克西陵,继克夷道(今湖北宜都)、乐乡(今湖北
松滋东北,长江南岸)。
    与此同时,杜预率领的晋军,几乎兵不血刃,夺取了江陵,胡奋克江安(今湖北公
安西北),所到之处,大多不战而胜。
    随即司马炎又命王濬为都督益梁二州诸军事,要他和唐彬率军继续东下,扫除巴丘
(今湖南岳阳),“与胡奋、王戎共平夏口、武昌,顺流长骛,直造秣陵”。同时命杜
预南下镇抚零陵(今湖南零陵)、桂阳(今湖南郴县)、衡阳(今湖南湘潭西)。于时
王濬遵命即克夏口,与王戎联军夺取武昌,随后又“泛舟东下,所在皆平”。至此,晋
军主力已完全控制了长江上游地区。
    至于东面,太康元年正月,主浑率晋军已抵横江(今安徽和县东南)一带,准备渡
江进逼建业。吴主孙皓慌忙异常,急令丞相张悌率丹阳太守沈莹、护军孙震等率兵3万,
渡江迎击。结果晋军大胜,临阵斩杀张悌、沈莹、孙震等吴将士5800人。吴国上下大震。
王浑率军逼近江岸,部将建议他乘胜直捣建业。但王浑以司马炎只命他守江北,拒纳建
议,停军江北,等待王濬。这时琅玡王司马伷的晋军也进抵长江,威胁建业。

    三月,王濬军东下抵达三山(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南)。吴主孙皓遣游击将军张象率
舟军万人抵御,但吴军毫无斗志,“望旗而降”。孙皓企图再凑2万兵众抵抗,这些士
众却于出发前夜,即尽逃亡。至此,吴国已无兵可守。各路晋军兵临建业。孙皓用大臣
薛莹、胡冲计,分别遣使奉书于王濬、司马伷、王浑处求降,企图挑拨离间。按司马炎

原先的规定,这时的王濬晋军应由王浑节度,而王浑屯兵不进,又以共同议事的名义,
也要王濬停止进军。但王濬不顾王浑阻拦,于三月十五日以戎卒8万,方舟百里,鼓噪
而进建业。吴主孙皓面缚出降于王濬军前,吴亡。晋统一全国。
离线semi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238楼 发表于: 2008-03-02 20:05:41
34 淝水之战


                        从“投鞭断流”到“风声鹤唳”

    公元383年发生的淝水之战,是偏安江左的东晋王朝同北方氏族贵族建立的前秦政
权之间进行的一次战略性大决战。战争的结果,是弱小的东晋军队临危不乱,利用前秦
统治者苻坚战略决策上的失误和前秦军队战术部署上的不当而大获全胜,成为中国历史
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
    公元316年,在内乱外患的多重打击下,腐朽的西晋王朝灭亡了。随之而来的,是
出现南北大分裂的历史局面。在南方,公元317年晋琅玡王司马睿在建康(今江苏南京)
称帝,建立起东晋王朝。其占有现汉水、淮河以南大部地区。在北方,匈奴、鲜卑、羯、
氐、羌等少数民族首领也纷纷先后称王称帝,整个北方地区陷入了割据混战的状态。在
这个动乱过程中,占据陕西关中一带的氏族统治者以长安为都城,建立了前秦政权。公
元357年,苻坚自立为前秦天王。他即位后,重用汉族知识分子王猛治理朝政,推行一
系列改革政治、发展经济和文化、加强军力的积极措施。在吏治整顿、人才擢用、学校
建设、农桑种植、水利兴修、军队强化、族际关系调和方面均收到显著的成效,在一定
程度上使前秦国实现了“兵强国富”的局面。
    在这基础上,苻坚积极向外扩张势力。他先后灭掉前燕、代、前凉等割据政权,初
步统一了北方地区。黄河流域的统一,使苻坚本人的雄心越发增大。他开始向南进行扩
张,在公元373年攻占了东晋的梁(今陕西南部、四川北部的部分地区)、益(今四川
的大部分地区)两州,这样长江、汉水上游就纳入了前秦的版图。接着,前秦雄师又先
后占领了襄阳、彭城两座重镇,并且一度包围三阿(今江苏高邮附近)、进袭堂邑(今
江苏**屏蔽词语**)。由是,秦晋矛盾日趋尖锐,终于导致了淝水大战。
    苻坚让军事上的胜利冲昏了自己的头脑:孜孜于大起军旅攻打江南,统一南北。东
晋太元七年(382年)四月,苻坚任命其弟为征南大将军。八月又委任谏议大夫裴元略
为巴西、梓潼二郡太守,积极经营舟师,企图从水路顺流东下会攻建康。到了十月,苻
坚认为攻晋的战略准备业已基本就绪,打算亲自挥师南下,一举攻灭东晋。
    在兴师之前,苻坚将群臣召集到太极殿,计议发兵灭晋这一事宜。在这次殿前决策
会议上,苻坚本人趾高气扬,声称四方基本平定,只剩下东南一隅的东晋犹在抗拒王命,
现在他要亲自统率97万大军出征,一举荡平江南地区。群臣中少部分人附和苻坚的意见,
秘书监朱彤奉迎说:陛下亲征,东晋如不投降只有彻底灭亡,现在正是灭晋千载难逢的
良机。冠军将军慕容垂(鲜卑族)等人心怀复国的异志,也在会后鼓励苻坚出兵,推波
助澜。
    但是前秦的多数大臣对此却持有反对的意见。尚书左仆射权翼认为,东晋虽然弱小,
但是君臣和睦、上下团结,这时尚不是进攻它的时机。太子左卫率石越也认为,晋拥有
长江天险,又得到民众的拥护支持,进攻不易取胜。他们都希望苻坚能够暂时按兵不动,
发展生产,整训部队,等待东晋方面出现间隙后,再乘机攻伐。但苻坚却骄狂地声称:
“以我百万大军,把马鞭扔在长江中,也完全可以阻断长江水流,东晋方面还有什么天
险可以凭恃的呢?”
    苻坚见群臣反对他的攻晋决策,便结束朝议,退而与其弟阳平公苻融决断大计。苻
融此人智勇双全,深得苻坚的信任。但这时他也不同意出兵,认为攻晋有三大困难:人
心不顺;东晋内部团结,无隙可乘;前秦连年征战,军队疲惫,百姓厌战。建议苻坚放
弃马上攻晋的计划。同时苻融也清醒地看到前秦表面强盛的背后,是民族矛盾、阶级矛
盾的激烈尖锐。他向苻坚指出:如今鲜卑、羌、羯等族的人,对氐有灭国之深仇,他们
正遍布于京郊地区,大军南下之后,一旦变乱发生于心腹地区,那时就追悔莫及了。为
了说服苻坚,苻融还把苻坚所最为信任的已故丞相王猛反对攻晋的临终嘱咐抬了出来,
可是苻坚都听不进去,固执地认为,以强击弱,犹“疾风之扫秋叶”,垂危的东晋政权
可以迅速消灭。
   


被过滤广告

    为了劝阻苻坚南下攻晋,前秦的众多大臣进行了最后的努力。他们针对苻坚信佛的
特点,通过释道安进行劝说。道安规劝苻坚不要攻晋;如一定坚持攻晋,您苻坚也不必
亲自出征,而宜坐镇洛阳,居中调度,进攻和诱降双管齐下,以争取胜利。苻坚的爱妃
张夫人和太子宏、幼子诜也都一再相劝,但是苻坚对这些依然置若罔闻,决意南下。
    太元八年(383年)七月,苻坚下令平民每10人出兵1人,富豪人家20岁以下的从军
子弟,凡强健勇敢的,都任命为禁卫军军官。并扬言说:“我们胜利了,可以用俘虏来
的司马昌明(即晋孝武帝)做尚书左仆射,谢安做吏部尚书,桓冲做侍中。看情况,得
胜还师指日可待,可提前替他们建好官邸。”志骄意满之态,溢于言表。
    八月,苻坚亲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羽林郎(禁卫军)3万,计90万大军,在东
西长达几千公里的战线上,水陆并进,南下攻晋。东晋王朝在强敌压境、面临生死存亡
的紧急关头,决意奋起抵抗。他们一方面缓解内部矛盾,另一方面积极部署兵力,制定
正确的战略战术方针,以抗击前秦军队的进犯。
    晋孝武帝司马曜在谢安等人的强有力辅弼下任命桓冲为江州(今湖北东部和江西西
部)刺史,控制长江中游,阻扼秦军由襄阳南下。任命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玄为前锋
都督,统率经过7年训练,有较强战斗力的“北府兵”8万沿淮河西上,遏制秦军主力的
进攻。又派遣胡彬率领水军5000增援战略要地寿阳(今安徽寿县),摆开了与前秦大军
决战的态势。
    同年十月十八日,苻融率领前秦军前锋攻占寿阳,生擒晋平虏将军徐元喜等人。与
此同时,慕容垂部攻占了郧城(今湖北安陆县境)。晋军胡彬所部在增援的半道上得悉
寿阳失陷的消息,便退守硖石(今安徽凤台县西南)。苻融又率军尾随而来,攻打硖石。
苻融部将梁成率兵五万进抵洛涧(今安徽怀远县境内),并在洛口设置木栅,阻断淮河
交通,遏制从东西增援的晋军。
    胡彬困守硖石,粮草乏绝,难以支撑,便写信请求谢石驰援,可是此信却被前秦军
所截获。苻融及时向苻坚报告了晋军兵力单薄、粮草缺乏的情况,建议前秦军迅速开进,
以防晋军逃遁。苻坚得报,便把大部队留在坎城,亲率骑兵8000驰抵寿阳,并派遣原东
晋襄阳守将朱序到晋军中劝降。朱序到了晋军营阵后,不但没有劝降,反而向谢石等人
密告了前秦军的情况,并建议谢石等人不要延误战机,坐待前秦百万大军全部抵达后束
手就擒,而要乘着前秦军各路人马尚未集中的机会,主动出击。他指出只要打败前秦军
的前锋,挫伤它的士气,前秦军的进攻就不难瓦解了。谢石起初对前秦军的嚣张气焰心
存一定的惧意,打算以固守不战来消磨前秦军的锐气。听了朱序的情况介绍和作战建议
后,便及时改变作战方针,决定转守为攻,争取主动。
    十一月,晋军前锋都督谢玄派猛将刘牢之率领精兵5000迅速奔赴洛涧。前秦将梁成
在洛涧边上列阵迎击。刘牢之分兵一部迂回到前秦军阵后,断其归路;自己率兵强渡洛
水,猛攻梁成的军队。前秦军腹背受敌,抵挡不住,主将梁成阵亡,步骑5万人土崩瓦
解,争渡淮水逃命,1.5万多人丧生。晋军活捉了前秦扬州刺史王显等人,缴获了前秦
军的大批辎重、粮草。洛涧遭遇战的胜利,挫抑了前秦军的兵锋,极大地鼓舞了晋军的
士气。谢石乘机命诸军水陆并进,直逼前秦军。苻坚站在寿阳城上,看到晋军部阵严整,
又望见淝水东面八公山上的草和树木,以为也是晋兵,心中顿生惧意,对苻融说:
    “这明明是强敌,你怎么说他们弱不堪击呢?”
    前秦军洛涧之战失利后,沿着淝水西岸布阵,企图从容与晋军交战。谢玄知己方兵
力较弱,利于速决而不利于持久,于是便派遣使者激将苻融说:“将军率领军队深入晋
地,却沿着淝水布阵,这是想打持久战,不是速战速决的方法。如果您能让前秦兵稍稍
后撤,空出一块地方,使晋军能够渡过淝水,两军一决胜负,这不是很好吗?”前秦军
诸将都认为这是晋军的诡计,劝苻坚不可上当。但是苻坚却说:“只引兵略微后退,待
他们一半渡河,一半未渡之际,再用精锐骑兵冲杀,便可以取得胜利。”于是苻融便答
应了谢玄的要求,指挥秦军后撤。前秦军本来就士气低落,内部不稳,阵势混乱,指挥
不灵,这一撤更造成阵脚大乱。朱序乘机在前秦军阵后大喊:
    “秦军败了!秦军败了!”前秦军听了信以为真,遂纷纷狂跑,争相逃命。东晋军
队在谢玄等人指挥下,乘势抢渡淝水,展开猛烈的攻击。苻融眼见大势不妙,骑马飞驰
巡视阵地,想整顿稳定退却的士兵,结果马倒在地,被追上的晋军手起刀落,一命呜呼。
前秦军全线崩溃,完全丧失了战斗力,晋军乘胜追击,一直到达青冈(在今寿阳附近)。
前秦军人马相踏而死者,满山遍野,堵塞大河。活着的人听到风声鹤唳,以为是晋兵追
来,更没命地拔脚向北逃窜。是役,秦军被歼灭的十有八九,苻坚本人也中箭负伤,仓
皇逃至淮北。
    淝水之战的结果,是使得东晋王朝的统治得到了稳定,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
贵族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机,这场战争对于前
秦政权和苻坚本人来说,则是促使北方地区暂时统一局面的解体。慕容垂、姚苌等氏族
贵族重新崛起,乘机肢解了前秦的统治,苻坚本人也很快遭到了身死国灭的悲惨下场。
    苻坚惨败淝水,原因众多。其中主要有:骄傲自大,主观武断,不听劝阻,一意孤
行地轻率开战;内部不稳,意见不一,降将思乱,人心浮动;战线太长,分散兵力,舍
长就短,缺乏协同;初战受挫,即失去信心;加上不知军情,随意后撤,自乱阵脚,给
敌人提供可乘之机;对朱序等人的间谍活动没有察觉,让对手掌握己方情况,使己陷入
被动地位。
    东晋军队的胜利,主要的因素归结起来,就是:临危不乱,从容应敌;君臣和睦,
将士用命;主将有能,指挥若定;
    得敌情之实,知彼知己;士卒精练,北府兵以一当十;了解天时地利,发挥己军之
长;初战破敌,挫其兵锋,励己士气;
    以智激敌,诱其自乱,然后乘隙掩杀;坚决实施战略追击,扩大战果。
    由此可见,淝水之战中双方得失足资启迪。
离线semi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239楼 发表于: 2008-03-02 20:06:30
35 北魏统一北方战争


                              统一北方,南北对峙

    北魏统一北方的战争,是在十六国之时诸侯纷争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它虽然面临
诸多对手,情况复杂多变,但能审势度势,确定先后打击的目标,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
战术,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
    北魏是鲜卑族拓跋部所建。鲜卑拓跋部原居于今东北兴安岭一带,后渐南迁至蒙古
草原,以“射猎为业”,靠游牧为生。东晋咸康四年(338年),其首领什翼犍称代王,
建代国,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一带)。后为前秦苻坚所灭。北魏登国元年(386
年),什翼犍之孙拓跋珪继称代王,不久改国号为魏,制定典章,重建国家,史称北魏,
拓跋珪即太祖道武帝。皇始元年(396年)八月,拓跋珪败北燕,占有今山西、河北地
区,同时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在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下,进入中原的拓跋部,
实行“分土定居”,开始由游牧经济转向农业经济,并引用汉人士族,建立封建制度,
开始了由原始末期的家长奴隶制飞跃向封建制的发展过程。
    拓跋珪死后,长子明元帝拓跋嗣继位,嗣死,其子拓跋焘即位,是为世祖太武帝,
于时开始了统一北方的战争。
    拓跋焘,字佛貍,“聪明大度”,是北魏一位杰出的君主。
    他继位后,采取了多项措施,如整顿税制,分配土地给贫人,安置流民,引用大批
汉人参政,旨在加强北魏的封建化进程,加强与中原地主的结合,稳定社会,发展经济。
这些又使北魏国势日盛,为其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北魏建国和发展时,正处于十六国的后半期。及拓跋焘即位并日益强盛,南方的
东晋已为刘裕的刘宋王朝所取代,北方则还有西秦、夏、北燕、北凉等割据政权的并立
与纷争,北魏的北边还有蠕蠕(又称柔然、芮芮)经常南下侵扰。拓跋焘君临中原,即
把平定北方提上议程,但关于先取何方,统治集团内部一直争论不休。及始光三年
(426年),西秦主乞伏炽磐遣使朝魏,请讨夏国。北魏大臣们仍意见不同,有的主张
先伐蠕蠕,有的主张先伐北燕,北方士族出身的崔浩则认为“赫连氏(夏主)土地不过
千里,政刑残虐,人神所弃,宜先伐之”。时拓跋焘举棋不定。同年九月,拓跋焘闻夏
主赫连勃勃己死,子赫连昌嗣位,内部不稳,遂决定先攻夏国。
    夏国立于关中,建立者赫连勃勃,属匈奴族铁弗部,其父刘卫辰就是拓跋部的死敌。
赫连勃勃先依后秦姚兴,后自立,取长安,占有关中,称帝,都统万(今内蒙古乌审旗
南白城子),因任性屠杀臣民,搞得“夷夏嚣然,人无生赖”,国力衰弱。北魏先伐夏
国,应该说是正确的选择。
    拓跋焘进攻夏国的部署,是分兵二路。一路攻长安,一路趋统万。这年(即始光三
年)九月,遣司空奚斤等人率4.5万人袭浦坂(今山西永济县西蒲州镇),指向长安。
十月,拓跋焘自率主力攻统万。十一月,奚斤一路尚未至浦坂,夏守将赫连乙升即弃城
西逃长安。奚斤轻取浦坂后,进抵长安,夏长安守将赫连昌弟赫连助兴即与乙升等弃长
安西奔安定(今甘肃泾川县北)。十二月,奚斤占领长安。但拓跋焘进攻统万,以其城
坚固,未克,遂掠牛马10余万,徒其民万余家而还。
    始光四年(427年)正月,赫连昌进行反击,遣其弟赫连定进攻长安,与魏守将奚
斤对峙。拓践焘闻之,“乃遣就阴山伐木,大造攻具”,再次讨夏。他一方面增兵长安,
加强防守,另一面,部署兵力大规模进攻统万。四月,命司徒长孙翰等率3万骑为前驱,
常山王素等率步兵3万为后继,南阳王伏真等率步兵3万负责攻城器械,将军贺多罗领精
兵3000为前锋,担任搜索之务。五月,拓跋焘亲自离都西进。六月初,拓跋焘率轻骑2
万兼程抵统万城下,马上分军埋伏。时夏主赫连昌坚守不战,企盼长安赫连定来援,以
便实施内外夹攻的计划。拓跋焘为诱之出战,伪作退却以示弱,又遣军士诈降慌报说,
魏军粮尽,兵力单薄。赫连昌信以为真,开城以步骑3万列阵,与魏军对抗。及战,拓
跋焘亲临战场,不顾马倒身伤,镇定指挥。时值风起东南,飞沙扑迎魏军,有人建议收
兵避风,大臣崔浩斥而阻止,指出决胜在于一日之中,建议分兵夹击。拓跋焘接受崔浩
计策,分兵两侧,夹击夏军。结果,夏兵大溃,赫连昌带数百骑逃走上邽(今甘肃天水
市),拓跋焘率军入统万,掠获牲畜珍宝无数。进攻长安的赫连定闻统万为魏军所破,
也忙退军到上邽。
    神麚元年(428年)二月,魏军追击到上邽,夏主赫连昌中伏被擒。赫连定收夏军
余众奔平凉(今甘肃平凉市西),于此称帝,旋竟击退魏军,反攻奇取长安。此时北魏
北边的蠕蠕不断南下,侵扰严重,拓跋焘只好暂停攻灭夏国的战争,转而北击蠕蠕。
    蠕蠕,是一支游牧部族,游猎于大漠南北,经常南下犯边掠杀,威胁北魏边境的安
全,干扰北魏统一北方的计划。神麚二年(429年),拓跋焘决定大规模反击蠕蠕。这
年四月,亲自率军北伐。魏军深入大漠,大败蠕蠕,又破归服于蠕蠕的另一游牧部族高
车(又称敕勒),获牲畜人口数以百万计。此后蠕蠕残余势力虽仍不时犯边,但为害程
度减轻。
    在基本上解决了北方边患之后,拓跋焘又回头收拾夏国残余力量。这时夏主赫连定
联络南方的刘宋,计划共同对魏进攻,并进而瓜分魏土。神麚三年(430年),拓跋焘
一方面分军抗击打破南方刘宋的北上进军,同时恢复对赫连定的进攻,不久即收复长安,
略取平凉,占有关中。神麚四年(431年),夏主赫连定灭西秦,掠其民十余万,随即
欲北击北凉,于半渡黄河时,被吐谷浑王遣军捉拿,下一年(魏延和元年)被送至魏京
师平城,拓跋焘杀之,夏亡。
    接着拓跋焘掉转兵锋,东指北燕。
    北燕系汉人冯跋所建,在今东北辽宁一带。冯跋原籍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人,
祖父时迁居上党(今山西长子县西),父仕西燕为将军。西燕亡,冯跋东徒和龙(又称
龙城,今辽宁朝阳市),仕后燕。后燕主慕容熙暴虐无道,苛取于民,冯跋与高云杀之,
并推高云为主。寻高云被臣下刺杀,冯跋遂自立,称燕天王,建都和龙,史称其国为北
燕。冯跋废除苛政,“下书省徭薄赋”,社会经济渐有发展。冯跋死后,弟冯弘夺位,
杀冯跋诸子百余人,国势日衰。
    延和元年(432年)六月,魏帝拓跋焘亲征北燕,同时遣使与刘宋通和,以防其北
上。七月,魏帝率军经濡水(今湙*河),至辽西,进围和龙。冯弘严兵固守,但燕属
州郡纷纷降魏。魏军又分兵攻占四周燕土,孤立和龙。九月,因久攻和龙未下,拓践焘
引军西还。
    延和二年(433年)六月,拓跋焘遣水晶王健、尚书,左仆射安原督诸军续攻和龙。
延和三年,魏以冯弘拒绝以子入质,再攻和龙,芟其禾稼,徒其民,以此进一步困之。
太延元年(435年)正月,北燕遣使求救于南方的刘宋王朝,刘宋赐冯弘燕王封号,但
无力援救。六月,拓跋焘遣乐平王不等五将率骑4万,又攻和龙。燕主冯弘深感孤立无
援,遣使于高丽,欲往避之。太廷二年(436年)二月,拓跋焘拒绝燕的求和,又遣将
与辽西诸路魏军会攻和龙,同时遣使通谕高丽等各方,进一步孤立北燕,但高丽仍派兵
迎冯弘。五月,冯弘弃和龙奔高丽(居二年后被杀),北燕亡。这时北方的割据政权就
剩下北凉了。
    北凉据于河西(今甘肃一带),系匈奴族卢水胡沮渠蒙逊所建。蒙逊祖上是卢水
(今甘肃黑河)部落西帅,父仕前秦苻坚,死后,蒙逊继统其部曲,雄踞一方。旋蒙逊
起兵反后凉吕光,拥立京兆人段业,后又杀段业,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凉州牧、张掖
公,改元永安,先都于张掖(今甘肃张掖西北),后迁都于姑臧(今甘肃武威)。蒙逊
之时,灭西凉,尽有酒泉(今甘肃酒泉)、敦煌(今甘肃敦煌西)等地,西域30余国向
他称臣,强盛一时。蒙逊死后,子牧犍继位,不几年,北魏即兵临其境了。
    魏太延五年(439年)五月,拓跋焘治兵于平城西郊。六月,率兵西讨北凉,以永
昌王健等督诸军与常山王素二道并进,为前锋,乐平王不等另督军为后继。魏军进展顺
利,北凉军望尘退却。八月,拓跋焘率魏军进抵姑臧城下,牧犍兄子祖皕城降魏,魏军
即展开围城之战。九月,沮渠牧犍率左右文武5000人面缚降于北魏军前,魏军占领姑臧,
又分兵追击北凉残余势力于张掖、酒泉等地,北凉亡。
    至此,北魏王朝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历时100多年的十六国分裂局面,从而与南方
的刘宋政权并立,形成南北朝对峙的格局,而太延五年即公元439年魏灭北凉这一年,
被认为是南北朝的开始年代。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