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680阅读
  • 2065回复

*****中*国*历*史*&*中*国*文*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semi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220楼 发表于: 2008-03-02 19:49:06
17 长平之战


                    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

    《孟子·离娄》描绘战国时期的战争场面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
杀人盈城。”纵观烽火连天、刀光剑影的270年战国历史,可知孟老夫子的这番话并没
有夸张的成分。当然,就战争规模之大,杀伤程度之烈而言,在当时的众多战争中,没
有比秦、赵长平之战更为惊心动魄的了。
    长平之战发生于公元前260年,是秦、赵之间的一次战略决战。在战争中,秦军贯
彻正确的战略指导,采用灵活多变的战术,一举歼灭赵军45万人,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最
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敌战先例。
    秦国自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以来,制定正确的兼并战略:奖励耕战,富国强兵,
国势如日中天;连横破纵,远交近攻,外交连连得手;旌旗麾指,铁骑驰骋,军事胜利
捷报频传。100余年中,蚕食缓进,重创急攻,破三晋,败强楚,弱东齐,构成了对山
东六国的战略进攻态势。在秦国的咄咄兵锋面前,韩、魏屈意奉承,南楚自顾不暇,东
齐力有不逮,北燕无足轻重。只有赵国,自公元前302年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军
事改革以来,国势较盛,军力较强,对外战争胜多负少,且拥有廉颇、赵奢、李牧等一
批能征惯战的将领,尚可与强秦进行一番周旋。
    事情很清楚,秦国要完成统一六国的殊世伟业,一定得拔去赵国这颗钉子。自然,
赵国也不是好惹的,岂甘心束手就擒。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势所难免。
    秦昭王根据丞相范睢“远交近攻”的战略构想,从公元前268年起,先后出兵攻占
了魏国的怀(今河南武陟西)、邢丘(今河南温县附近),迫使魏国亲附于己。接着又
大举攻韩,先后攻取了陉(今河南济源西北)、高平(今河南济源西南)、少曲(今河
南济源西)等地。并于公元前261年攻克野王(今河南沁阳),将韩国拦腰截为二段。
消息传来,韩国朝廷上下一片惊恐,赶忙遣使入秦,以献上党郡(今山西长治一带)向
秦求和。
    然而,韩国的上党太守冯亭却不愿献地入秦,而是做出了献上党之地于赵的选择。
他的用意当然清楚:转移秦军锋芒,促成赵、韩携手,联合抵御秦国。
    赵王目光短浅,在不计后果的情况下,接受平原君赵胜的建议,贪利受地,将上党
郡并入自己的版图。赵国的这一举动,无异于虎口夺食,引起秦国的极大不满,秦、赵
之间的矛盾因此而全面激化了。范睢遂建议秦王乘机出兵攻赵。秦王便于公元前261年
命令秦军一部进攻韩国缑氏(今河南偃师西南),直趋荥阳,威慑韩国,同时命令左庶
长王龁率领大军扑向赵国,攻打上党。上党赵军兵力不敌,退守长平(今山西高平西
北)。
    赵王闻报秦军长驱东进,得地的喜悦早去了一半。只好兴师应战,派遣大将廉颇率
赵军主力开往长平,企图重新占据上党。廉颇抵达长平后,即向秦军发起攻击。遗憾的
是,秦强赵弱,赵军数战不利,损失较大。廉颇不愧为一名明智的将帅,他鉴于实际情
况,及时改变了战略方针,转取守势,依托有利地形,筑垒固守,以逸待劳,疲惫秦军。
廉颇的这一招很是奏效,秦军的速决势头被抑制了,两军在长平一带相持不决。
    但是秦国的战争指导者毕竟棋高一着,他们运用谋略来打开缺口,为尔后的战略进
攻创造条件。一方面他们借赵国使者郑朱到秦国议和的机会,故意殷勤招待郑朱,向各
国制造秦、赵和解的假象,使赵国在外交上丧失了与各国“合纵”的机会,陷于被动和
孤立。另一方面,又采用离间计,派人携带财宝前赴赵都邯郸收买赵王的左右权臣,挑
拔离间赵王与廉颇的关系。四处散布流言:廉颇不足畏惧,他固守防御,是出于投降秦
军的目的,秦军最害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为将。终于借赵王之手,把廉颇从赵军主
帅的位置上拉了下来;并使赵王不顾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反对谏阻,任命赵括为赵军主
帅。
    赵括是一个缺乏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的庸人。他上任后,一反廉颇所为,
更换将佐,改变军中制度,搞得赵军上下离心离德,斗志消沉。他还改变了廉颇的战略
防御方针,积极筹划战略进攻,企图一举而胜,夺回上党。
    秦国在搞乱赵国的同时,也及时调整自己的军事部署:立即增加军队,征调骁勇善
战的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代替王龁统率秦军。为了避免引起赵军的注意,秦王下令军
中严守这一机密:“有敢泄武安君为将者斩。”这个白起,可不是寻常人物。他是战国
时期最杰出的军事将领,久经沙场,曾大战伊阙,斩杀韩、魏联军24万;南破楚国,入
鄢、郢,焚夷陵,打得楚人丧魂落魄。只会背吟几句兵书的赵括哪里是他的对手。
    白起到任后,针对赵括没有实战经验、求胜心切、鲁莽轻敌等弱点,采取了诱敌入
伏、分割包围而后予以聚歼的正确作战方针,对兵力作了周密细致的部署,造成了“以
石击卵”的强大态势。
    白起的具体作战部署是,以原先的第一线部队为诱敌部队,等待赵军出击后,即向
预设主阵地长壁方面撤退,诱敌深入;其次,巧妙利用长壁构筑袋形阵地,以主力守卫
营垒,抵挡阻遏赵军的攻势,并组织一支轻装锐勇的突击部队,待赵军被围后,主动出
击,消耗赵军的有生力量;其三,动用奇兵2.5万人埋伏在两边侧翼,待赵军出击后,
及时穿插到赵军的后方,切断赵军的退路,协同主阵地长壁上的秦军主力,完成对出击
赵军的包围;其四,用5千精锐骑兵插入渗透到赵军营垒的中间,牵制和监视营垒中的
剩余赵军。
    战局的发展果然按着白起所预定的方向进行。公元前260年8月,对秦军动态茫昧无
知的赵括统率赵军主力向秦军发起了大规模的出击。两军稍事交锋,秦军的诱敌部队即
佯败后撤。鲁莽的赵括不问虚实,立即率军实施追击。当赵军前进到秦军的预设阵地—
—长壁后,即遭到了秦军主力的坚强抵抗,攻势受挫,被阻于坚壁之下。赵括欲退兵,
但为时已晚,预先埋伏于两翼的秦2.5万奇兵迅速出击,及时穿插到赵军进攻部队的侧
后,抢占了西壁垒(今山西高平北的韩王山高地),截断了出击赵军与其营垒之间的联
系,构成了对出击赵军的包围。另外的5000秦军精骑也迅速地插到了赵军的营垒之间,
牵制、监视留守营垒的那部分赵军,并切断赵军的所有粮道。与此同时,白起又下令突
击部队不断出击被围困的赵军。赵军数战不利,情况十分危急,被迫就地构筑营垒,转
攻为守,等待救援。
    秦昭王听到赵军业已被包围的消息,便亲赴河内(今河南沁阳及其附近地区),把
当地15岁以上的男丁全部编组成军,增援长平战场。这支部队开进到长平以北的今丹朱
岭及其以东一带高地,进一步断绝了赵国的援军和后勤补给,从而确保了白起彻底地歼
灭被围的赵军。
    到了9月,赵军断粮已达46天,内部互相残杀以食,军心动摇,死亡的阴影笼罩着
整支部队,局势非常危急。赵括组织了四支突围部队,轮番冲击秦军阵地,希望能打开
一条血路突围,但都未能奏效。绝望之中,赵括孤注一掷,亲率赵军精锐部队强行突围,
结果仍遭惨败,连他本人也丧身于秦军的箭镞之下。赵军失去主将,斗志全无,遂不复
再作抵抗,40余万饥疲之师全部向秦军解甲投降。这40余万赵军降卒,除幼小的240人
之外,全部为白起所残忍坑杀。秦军终于取得了空前激烈残酷的长平之战的彻底胜利。
    长平之战中,秦军前后共歼赵军45万人,从根本上削弱了当时关东六国中最为强劲
的对手赵国,也给其他关东诸侯国以极大的震慑。从此以后,秦国统一六国的道路变得
畅通无阻了。
    长平之战秦胜赵败的结局并不是偶然的。除了总体力量上秦对赵占有相对的优势外,
双方战略上的得失和具体作战艺术运用上的高低也是其中重要的因素。秦军之所以取胜,
在于:首先是分化瓦解了关东六国的战略同盟;其次是巧妙使用离间计,诱使赵王犯下
置将不当的严重错误;其三是择人得当,起用富于谋略、骁勇善战的白起为主将;其四
是白起善察战机,用兵如神,诱敌出击,然后用正合奇胜的战法分割包围赵军,痛加聚
歼;其五是在战斗的关键时刻,秦国上下一体动员,及时增援,协调配合,断敌之援。
为白起实施正确的作战指挥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赵军之所以惨败,在于:第一,不顾敌强我弱的态势,贸然开战,一味追求进攻;
第二,临阵易将,让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替代执行正确防御战略的廉颇统帅赵军,中了
秦人的离间之计;第三,在外交上不善于利用各国仇秦的心理,积极争取与国,引为己
助;第四,赵括不知“奇正”变化、灵活用兵的要旨,既无正确的作战方针,又不知敌
之虚实,更未能随机制宜摆脱困境,始终处于被动之中;第五,具体作战中,屡铸大错。
决战伊始,即贸然出击,致使被围。被围之后,只知消极强行突围,未能进行内外配合,
打通粮道。终于导致全军覆灭的悲惨下场。
离线semi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221楼 发表于: 2008-03-02 19:49:48
18 秦统一六国之战


                          中国封建社会最早的统一战争

    秦统一六国的战争,既是战国末期最后一场诸侯兼并战争,又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
一场封建统一战争。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用了10年的时间,相继灭掉了
北方的燕、赵,中原的韩、魏,东方的齐和南方的楚六个国家,结束了春秋以来长达
500余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战乱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统一国家。
    战国时期,经过长期诸侯割据战争,诸侯各国盛衰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弱小
国家被消灭,中国境内只剩下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的诸侯国,史称战国
七雄。七雄局面的形成,既是春秋以来兼并战争的结果,又是中国统一的前奏。为增强
国力,统一全国,七雄相继展开了富国强兵的变法活动。魏国任用李悝变法,楚国使用
吴起变法,赵国有武灵王改革,但最有成效的是秦国商鞍变法。公元前359年,秦孝公
任用商鞅,变法改革,国力逐步强盛。从秦孝公到秦王政的100多年时间中,秦国国力
更加强盛,在军事制度方面实行按郡县征兵,完善了军队组织,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士
卒勇猛,车骑雄盛,远非其他六国可比。在军事策略上改变了劳师远征而经常失利的战
略,采用范睢远交近攻的策略,逐渐蚕食并巩固其占领地区,实行有效占领。秦国相继
灭掉西周、东周,攻占韩国的黄河以东和以南地区,设置太原、上党、三川三郡,领土
包括今陕西大部,山西中南部,河南西部,湖北西部,湖南西北部和四川东北部的广大
地区。
    史书记载秦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
东有崤函之固”,在地理位置上进可攻,退可守;“战车千乘,奋击百万”,军事力量
远胜于其他六国。
    秦国这种优越的战略优势为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与此同时,山东六国统治集团内
部相互倾轧,争权夺利,政局很不稳固。
    各国之间长期战争,实力消耗,国力被削弱。六国面对强秦的威胁,虽然屡次合纵
抗秦,但在秦国连衡策略下先后瓦解而失败。他们时而“合众弱以抗一强”,时而“恃
一强以攻众弱”,无法形成稳固统一的抗秦力量,给秦国各个击破以可乘之机。当时的
有识之士已经看出这种趋势,如子顺就曾经说过:“当今崤山以东的六国衰弱不振,韩
赵魏三国向秦国割地求安,二周已被秦灭亡,燕齐楚等大国也向秦国屈服,照此看来,
不出20年,天下必然是秦国的了。”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铲除了丞相吕不韦和长信侯嫪毐集团,开始亲政,周密布署

统一六国的战争。李斯、尉缭等协助秦王制定了统一全国的战略策略。秦灭六国的战略
有两个内容,一是乘六国混战之际,秦国“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秦王政采
纳了尉缭破六国合纵的策略,“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从内部分化瓦解敌
国。二是继承历代远交近攻政策,确定了先弱后强,先近后远的具体战略步骤,李斯建
议秦王政先攻韩赵,“赵举则韩亡,韩亡则荆魏不能独立,荆魏不能独立则是一举而坏
韩、蠹魏、拔荆,东以弱齐燕”。这一战略步骤可以概括为三步,即笼络燕齐,稳住楚
魏,消灭韩赵,然后各个击破,统一全国。在这种战略方针指导下,一场统一战争开始
了。
    公元前236年,秦王政乘赵攻燕、国内空虚之际,分兵两路大举攻赵,拉开了统一
战争的帷幕。秦国经过数年连续攻赵,极大地削弱了赵国实力,但一时无力灭亡赵国。
于是秦国转攻韩国,公元前231年,攻下韩国南阳,次年,秦内史滕率军北上,攻占韩
国都城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俘虏韩王安,在韩地设置颍川郡,韩国灭亡。
    公元前229年,秦大举攻赵,名将王翦率军由上党(今山西长治市)出井陉(今河
北井陉县),端和由河内进攻赵都邯郸。赵国派大将李牧迎战,双方屡有胜负,陷入僵
局,相持一年之久。后来赵王中了秦的反间计,撤换李牧,由于临阵易将,赵军士气受
挫,失去了相持能力。公元前228年,王翦向赵国发起总攻,秦军很快攻占了邯郸,俘
虏赵王迁,残部败逃,赵国灭亡。
    秦国在攻赵的同时,兵临燕境。燕国无力抵抗,太子丹企图以刺杀秦王的办法挽回
败局。公元前227年,燕丹派荆轲以进献燕国地图为名,谋刺秦王政,结果阴谋暴露,
被秦国处死。秦王政以此为借口,派王翦率兵攻打燕国,秦军在易水(今河北易县境内)
大败燕罕。次年10月,王翦攻陷燕国都蓟(今北京市),燕王喜与太子丹率残部逃到辽
东(今辽宁辽阳市),苟延残喘,燕国名存实亡。
    秦国灭掉韩赵、重创燕国以后,北方大部分地区已为秦有,只有地处中原的魏国,
孤立无援。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率军出关中,东进攻魏,迅速包围魏都大梁(今河
南开封市)。秦军引黄河水灌城,攻陷大梁,魏王假投降,魏国灭亡。
    早在秦军攻取燕都时,秦国已把进攻目标转向楚国。公元前226年,秦王政问诸将
攻楚需要多少兵力,老将王翦认为楚国地广兵强,必须有60万军队才能伐楚,而李信则
说只用20万军队就能攻下楚国。秦王以为王翦因年老怯战,没有听取他的意见,派李信
和蒙恬率军20万攻打楚国。公元前225年秦军南下攻楚,楚将项燕率军抵抗。秦军开始
进军顺利,在平舆(今河南汝南县东南)和寝(今河南沈丘县东南)击败楚军,进兵到
城父(今河南宝丰县东)。项燕率军反击,在城父大败秦军,李信败逃回国。公元前
224年,秦王政亲自向王翦赔一礼,命他率60万大军再次伐楚,双方在陈(今河南淮阳
县)相遇,王翦按兵不动,以逸待劳,楚军屡次挑战,秦军不与交战,项燕只好率兵东
归。王翦乘楚军退兵之机,挥师追击,在蕲(今安徽宿州市)大败楚军,杀楚将项燕。
次年,秦军乘胜进兵,俘虏楚王负刍,攻占楚都郢(今湖北荆州市),设置郢郡,楚国
灭亡。
    五国灭亡后,只剩下东方的齐国和燕赵残余势力。公元前222年,秦将王贲率军歼
灭了辽东燕军,俘虏燕王喜,回师途中又在代北(今山西代县)俘获赵国余部代王嘉,
然后由燕地乘虚直逼齐国。齐王建慌忙在西线集结军队,准备抵抗。公元前221年,秦
军避开西线齐军主力,从北面直插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市)。在秦国大兵压境的
形势下,齐王建不战而降,齐国灭亡。
    秦统一六国战争的胜利,是由于秦国在战争中战略战术运用得当。秦王政在位时期,
国力富强,有足够的人力物力供应战争,在战略上处于进攻态势,势如破竹,摧枯拉朽,
相继灭掉诸国。在战术上,秦国执行了由近及远,先弱后强的方针,首先灭掉了毗邻的
弱国韩赵,然后中央突破,攻燕灭魏,解除了北方的后顾之忧。最后消灭两翼的强敌齐
楚,这种战术运用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在具体战役中,秦国运用策略正确,如在灭韩赵
的战争中,根据具体情况,而不是完全机械地按“先取韩以恐他国”的既定方针,而是
机动灵活,赵有机可乘则先攻赵,韩可攻则灭韩。灭楚战役是在检讨了攻楚失策后,根
据楚国实力集中优势兵力攻楚而取胜的。攻打齐国避实就虚,出奇制胜。相反,六国方
面势力弱小,在战略上又不能联合,各自为战,根本不能阻挡秦国的进攻,战争中消极
防御,被动挨打,以至一个个被秦国灭亡。
离线semi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222楼 发表于: 2008-03-02 19:50:31
19 钜鹿之战


                      “破釜沉舟”,给暴秦统治的致命一击

    钜鹿之战,发生于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十二月,它是秦末农民大起义中起
义军同秦军主力章邯部在钜鹿地区(今河北省平乡县西南)的一场战略决战。在作战中,
农民军以无比英勇顽强的气概,正确适宜的作战指导,一举歼灭秦军主力,扭转了整个
农民战争的战局,对于灭亡秦王朝反动腐朽的统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秦始皇统一六国,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是有积极推动意义的。但是秦王朝建立后,
对人民实施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赋役繁重,刑政暴虐,使得“劳罢者不得休息,饥寒者
不得衣食,亡罪而死刑者无所告诉”(《汉书·贾山传》),全国出现“褚衣塞路,囹
圄满市”的恐怖局面,这就导致了社会矛盾的全面激化。终于在秦二世元年(公元前
209年),爆发了陈胜、吴广农民大起义。九月,项梁、项羽和刘邦相继在吴中(今江
苏苏州)、沛县(今属江苏)聚众起义。被秦所灭亡的六国旧贵族也乘机起兵,出现了
天下反秦的形势。
    秦王朝统治者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进行垂死挣扎,调动军队,镇压农民起义。其
中最为凶悍的一支,便是少府章邯统率的部队。它作为秦军的主力,与农民军凶狠拚杀,
首先镇压了陈胜、吴广起义军,旋即击灭齐王田儋、魏王咎等武装势力,接着其又调转
兵锋,扑向项梁等人率领的楚地起义军主力。经过几次各有胜负的拉锯战后,章邯利用
项梁小胜后轻敌麻痹的弱点,发动突然袭击,大败楚军于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杀
死项梁,使起义军遭受一次重大的挫折。
    章邯在取得定陶之战胜利后,也产生了骄傲轻敌情绪,以为“楚地兵少不足忧”。
遂移兵北上,攻打赵国。赵军将寡兵微,非秦军之对手,数战不利,赵王歇遂被迫放弃
都城邯郸,退守钜鹿。章邯率军乘胜逼进,他命令王离率20万人将钜鹿团团围困,自己
亲自带领20万人屯驻于钜鹿南数里的棘原,并在那里构筑甬道(两侧有土墙的通道),
直达钜鹿城外,以供应王离军的粮秣。企图长期围困钜鹿,困死赵军,并伺机拔城,彻
底平定赵地。这时赵将陈馀虽从恒山郡(今河北石家庄一带)征得数万援兵,进驻钜鹿
北边,但因慑于秦军人多势众,不敢直接驰援钜鹿,对秦军采取避而不战的做法。赵钜
鹿守军兵少粮缺,形势十分危急,于是只好遣使向各路反秦武装紧急求援。
    楚怀王接到赵王歇、张耳等人的求援文书后,即召集手下将领进行商议。大家认为,
尽管楚军自定陶战败后元气大伤,但若不及时救赵,章邯灭赵得手后就会移师南下攻楚,
从而使得反秦武装有被各个击破的危险。同时,秦军主力胶着于河北地区,这造成了关
中空虚,给反秦武装提供了乘隙进关灭秦的机遇。鉴于这一分析,楚军统帅部遂果断作
出战略决策:任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统率楚军主力5万人北上救
赵,以伺机歼灭秦军主力。同时,派遣刘邦率军乘虚经函谷关进入关中,伺机攻打咸阳。
这一战略部署的着眼点在于两支军队互相配合、双管齐下,使秦军陷于两线作战、顾此
失彼的被动局面,以收一举灭秦之效。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十月,宋义率军北上救赵。
    他对和秦军进行决战存有胆怯畏惧心理,抵达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后,即停止前
进,一连驻扎了46天。项羽规劝他迅速进兵,同赵军里应外合,一举击败秦军。然而宋
义则想保存实力,乘秦、赵相斗,坐收渔利,故拒绝了项羽的正确建议。他挖苦项羽说:
“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并威胁项羽不要抗命不听从指挥。与
此同时,宋义还日日置酒高会,寻欢作乐,并亲自赴无盐(今山东省东平县东南)大摆
宴席,送其子出使齐国为相,以扩展个人势力。当时适逢天气寒冷多雨,士卒冻馁,苦
不堪言,宋义的做法引起了将士们的不满。性格刚烈的项羽更是觉得忍无可忍,在再次
据理力争未被采纳后,他遂激于义愤,趁早晨入帐进见之机,当场诛杀了宋义。诸将拥
护项羽所为,拥戴他为假(代理)上将军。楚怀王见事态已经如此,便正式任命项羽为
上将军,由他率军北上救赵。
    这时,秦军仗恃兵多粮足,围攻钜鹿甚急。城中的赵军,矢尽粮绝,危在旦夕。尽
管燕、齐、魏等援军已抵达钜鹿附近,并与陈余军会师,但因畏惧秦军,互相观望,谁
也不敢同秦军交锋。
    唯独有已取得指挥权的项羽敢下决心挥师渡河与秦军决战。他率军于十二月进抵漳
水南岸后,即委派英布、蒲将军率2万人为前锋,渡过漳水(一说黄河),切断秦军运
粮的甬道,分割王离与章邯军之间的联系,使王离军陷入缺粮的困境。接着,项羽本人
亲自率领楚军主力渡河跟进,并下令全军破釜沉舟,规定每位将士只带3日干粮,以显
示全军上下一往无前、义无反顾、与秦军决一死战的决心。
    破釜沉舟完毕,项羽立即率领楚军进至钜鹿城下,将王离军团团包围,以雷霆万钧
的气势,迅雷不及掩耳的行动,向敌人猛扑过去。楚军将士们奋勇死战,“无不一以当
十”,“呼声动天”,将王离麾下的秦军杀得溃不成军。章邯率部援救,也敲楚军英勇
击退。项羽指挥楚军连续作战,不给秦军以任何喘息的机会,九战九捷,终于大败秦军。
那些交战伊始时,恐惧秦军如虎而作壁上观的诸侯援军,这时见楚军胜局已定,也乘势
冲出壁垒,参与对王离军的围攻。这场惊天动地大鏖战的结果是,秦将王离被俘虏,秦
军副将苏角身首异处,另一名副将涉间走投无路,被迫自焚而死。楚军取得辉煌的胜利,
钜鹿之围遂解。
    项羽在钜鹿之战中所表现的杰出指挥才能和一往无前的英勇气慨,使各路诸侯无不
为之震慑和敬重。这时他们便一致拥戴项羽为诸侯上将军,统一指挥所有集结在赵地的
军队。
    项羽受命后,即率军对败退中的章邯余部实施战略追击。章邯困兽犹斗,据守棘原
与项羽对峙,并派别将司马欣向秦廷告急求援。然而这时秦廷内部早已分崩离析,赵高
专权,不但没有抽调兵力援助章邯,反而追究其战败的罪责。这使得章邯进退失据,计
无所出。无奈之下,他秘密遣使向项羽求和,但未获应允,只好准备退兵。项羽则乘章
邯狐疑不定之际,及时派遣蒲将军率部日夜兼程渡三户津(古漳水渡口,在今河北磁县
西南),切断秦军的退路,尔后项羽亲率主力与秦军激战于汙水(漳水支流),再次大
破秦军。至此,章邯完全成为瓮中之鳖,不得已遂率20万秦军在洹水南岸的殷墟(今河
南安阳西)向项羽无条件投降。钜鹿之战的尾声这时也就最终沉寂了下来。
    钜鹿之战,是秦末农民大起义走向最后胜利的关键性一战。它一举全歼了秦军的主
力,为刘邦乘虚入关,彻底埋葬秦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从根本上决定了
整个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历史命运,影响深远。项羽统率的楚地起义军在钜鹿之战中表现
出卓越的战略战役指导优势。这首先是坚决排除了宋义的错误战略方针的干扰,确保北
上救赵的战略决策得以实施,从而避免了使反秦武装被秦军所各个击破的危险。第二,
抱有破釜沉舟的大无畏胆略和决心,敢于以弱击强,以寡敌众,在精神气势上完全压倒
了敌人。第三,善于分割、孤立敌人,使敌章邯部与王离部之间失去联系,无法互相救
援,造成楚军在局部上的优势,为全歼王离军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第四,在聚歼王
离军的过程中,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不予敌以任何喘息的机会,始终牢牢地掌握住战
场的主动权。第五,在胜利化解钜鹿之围,歼灭敌王离“兵团”后,能够及时实施远距
离战略追击,将残余的秦军主力章邯部逼到走投无路的困境,迫使其无条件投降。扩大
了战果,使得秦王朝赖以镇压起义的军事机器全面崩溃。所有这些,都表明钜鹿之战是
一次辉煌的战略决战,其中所反映的起义军及其领袖项羽的优秀作战指导艺术,永远值
得后人的称颂和借鉴。
离线semi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223楼 发表于: 2008-03-02 19:51:20
20 成皋之战


                                楚汉之争的终局

    成皋之战,始于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五月,迄于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
八月,前后历时两年零三个月左右。它是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即后来的汉高祖)刘邦,
围绕战略要地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而展开的一场决定汉楚兴亡的持久争夺战。在
这场战争中,刘邦及其谋臣武将注意政治、军事、经济多方面的配合,将正面相持、翼
侧迂回和敌后骚扰等策略加以巧妙运用,调动、疲惫、削弱直至战胜强敌项羽,从而成
为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又一成功典范。
    秦末农民大起义推翻秦王朝反动统治后,政治形势发生了重大而急剧的变化,这就
是起义军首领项羽和刘邦为争夺统治权而展开长期战争,历史由此进入了楚汉相争时期。
    楚汉战争初期,刘邦处于劣势地位。但他富有政治远见,注意争取民心,招揽军政
人才,因而在政治上据有主动地位。
    在军事活动方面,刘邦善于运用谋略,巧妙利用矛盾,做到示形隐真,乘项羽东进
镇压田荣反楚之际,暗渡陈仓,占领战略要地关中地区。尔后又联络诸侯军56万袭占彭
城,端了项羽的老窝,成为项羽强有力的对手。
    然而在袭占彭城之后,刘邦满足于表面上的胜利,置酒作乐,疏于戒备。而项羽一
接到彭城失陷的消息,即亲率精兵3万从齐地赶回,乘刘邦毫无戒备的时机,发起进攻,
夺回彭城。刘邦溃不成军,仅带骑兵数十名狼狈逃脱,自己的父亲和妻子吕雉也成了项
羽的阶下之囚。
    彭城之战使刘邦主力遭到歼灭性的打击,楚军乘胜实施战略追击,一些原来追随刘
邦的诸侯这时见风使舵,纷纷背汉投楚,形势对刘邦来说殊为严峻。不过刘邦毕竟是一
位强者,为了扭转不利的战局,改变楚强汉弱的态势,他果断采纳谋士张良等人的正确
建议,在政治上争取同项羽有矛盾的英布,重用部下彭越、韩信,团结内部力量;在军
事上制定据关中为根本,以正面坚持为主;敌后袭扰和南北两翼牵制为辅的对楚作战方
针,并一一予以实施。
    汉高帝二年(前205年)五月,刘邦退到荥阳一线收集残部。这时,刘邦的部下萧
何在关中征售到大批兵员补充前线,韩信也带部队赶来与刘邦会合。刘邦的汉军得到休
整补充后,实力复振,将楚军成功地遏阻于荥阳以东地区,暂时稳定了战局。
    荥阳及其西面的成皋,南屏嵩山,北临河水(黄河),汜水纵流其间,为洛阳的门
户,入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东北)的咽喉,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自五月起,汉、楚两军
为争夺该地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交战初,刘邦即按照张良制定的谋略,实施正面坚持、敌后袭扰和翼侧牵制的作战
部署,以政治配合军事,以进攻辅助防御,游说英布倒戈,从南面牵制项羽;派遣韩信
破魏,保障翼侧安全;联络彭越,袭扰项羽后方,从而有力地迟滞了项羽的进攻。同时
刘邦让萧何治理关中、巴蜀,巩固后方战略基地,转运粮食兵员,支援前线作战;还采
纳陈平的计谋,派遣间谍进行活动,分化瓦解楚军。
    刘邦的这些措施虽然起到了牵制楚军、巩固后方的积极作用,但是正面战场的形势
依然不怎么乐观。项羽看到刘邦的势力有增无减,十分不安,便于次年春调动楚军主力
加紧进攻荥阳、成皋,并多次派兵切断汉军的粮道,使刘邦的部队在补给上发生很大的
困难。五月间,项羽大军进逼荥阳,刘邦内乏继粮,外无援兵,情势日趋危急。刘邦采
纳张良的缓兵之计,派出使臣向项羽求和,表示愿以荥阳为界,以西属汉,以东归楚,
但遭到项羽的断然拒绝。刘邦无奈,只得采纳将军纪信的计策,由纪信假扮作刘邦,驱
车簇拥出荥阳东门,诈言城中食尽,汉王出降,蒙骗项羽,而自己则乘机从荥阳西门逃
奔成皋。项羽发现自己受骗上当后勃然大怒,烧死纪信,率兵追击刘邦,很快攻下了成
皋,刘邦仓皇逃回关中。
    刘邦从关中征集到一批兵员,打算再夺成皋。谋士辕生认为这不是善策,建议刘邦
派兵出武关(今陕西商南东南),调动楚军南下,减轻汉荥阳守军的压力;同时,让韩
信加紧经营北方战场,迫使楚军分散兵力。刘邦欣然采纳这一计策,率军经武关出宛
(今河南南阳)、叶(今河南叶县)之间,与英布配合展开攻势;与此同时,韩信也率
部由赵地南下,直抵黄河北岸,与刘邦及荥阳汉军互相策应。汉军的行动果然调动了项
羽的南下。这时刘邦却又转攻为守,避免同楚军进行决战,而让彭越加强对楚后方的袭
击,彭越不失所望,进展迅速,攻占了要地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直接给楚都彭城
造成威胁。项羽首尾不能兼顾,被迫回师东击彭越,刘邦乘机收复了成皋。
   


被过滤广告

    六月,项羽击退彭越后,立即回师西进,对刘邦发动第二次攻势,攻占荥阳,再夺
成皋。并继续西进,抵达今河南巩县一带。刘邦仓猝北渡黄河,逃到小修武(今河南获
嘉东),在那里刘邦征调到韩信的大部分部队,以支撑危局,增强正面的防御。刘邦深
知项羽的厉害,这时便命汉军一部拒守于巩(今河南巩县西南),一部屯驻小修武,深
沟高垒,不与楚军交锋。同时派韩信组建新军东向击齐,继续开辟北方战场。又命刘贾
率领2万人马从白马津(今河南滑县北,旧黄河渡口)渡河,深入楚地,协助彭越,扰
乱楚军后方,截断楚军粮道。彭越得到刘贾这支生力军的支援,很快攻占了睢阳(今河
南商丘南)、外黄(今河南杞县东北)等17座城池。彭越、韩信的军事行动,给项羽侧
背造成严重的威胁,迫使项羽在九月间停止正面战场的攻势,再次回师攻打彭越。项羽
临行前,告诫成皋守将曹咎说:小心坚守成皋,即使汉军挑战,也千万不要出击,只要
能阻止汉军东进,我15天内一定击败彭越,然后再与将军会师。项羽很快收复了17座城
池,但没有能够消灭彭越的游军,它继续在威胁楚的后方。
    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十月,刘邦听取谋士郦食其的建议,乘项羽东去之机,
反攻成皋。守将曹咎开始还遵照项羽的告诫,坚守不出,但是经不起汉军连日的辱骂和
挑战,一怒之下,率军出击。刘邦见激将法奏效,便运用半渡击之的战法,大破曹咎所
部楚军于汜水之上,曹咎兵败自杀,汉军乘机再夺成皋,并乘胜推进到广武(今荥阳东
北)一线,收敖仓积粟以充军用,并在荥阳以东包围了楚将钟离昧部。
    项羽听到成皋失守,大惊失色,急忙由睢阳带领主力返回,同汉军争夺成皋,与汉
军对峙于广武,欲与刘邦决一雌雄。可是汉军依据险要地形,坚守不战。双方对峙数月,
项羽无计可施。这时适逢韩信攻占临淄,齐地战事吃紧,项羽不得已只好派龙且带兵20
万前往救齐,这就更加减弱了正面战场的进攻力量。到了十一月,韩信在潍水全歼了龙
且的部队,平定齐国,使项羽的处境更趋困难。几个月后,楚军粮食缺乏,既不能进,
又不能退,白白地消耗了力量,完全陷入了被动。
    这时,汉军韩信部已经破魏,破赵,降燕,平定三齐,占领了楚的东方和北方的大
部地区,完成了对楚的战略包围。彭越的游军则不断扰乱楚军后方,攻占了昌邑(今山
东金乡西)等20多座城池,并多次截断楚军的补给线。英布所部在淮南也有所发展。项
羽腹背受敌,丧失了主动,陷于一筹莫展的境地。双方强弱形势已发生根本的变化。项
羽见大势尽去,遂被迫与刘邦议和,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尔后引兵东归。成皋之战
以汉胜楚败而告终。
    成皋之战,是楚汉战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仗。它使楚汉之间的实力对比发生彻
底的改变,项羽的失败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刘邦把握时机,采纳张良建议,于汉高
帝五年(前202年)十月,乘项羽引兵东撤之际,实施战略追击。
    十二月,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南)合围并大败楚军,项羽突围后自刎于乌江(今安
徽和县北)。次年二月,刘邦称帝,建立汉朝,重新统一了中国,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
一幕。
    刘邦以弱小的力量,在成皋之战中战胜强大的楚军,这除了政治上注意争取人心和
团结内部外,军事上的胜算主要在于对战略全局处置得比较适当和作战指挥的高明正确。
这具体表现为:第一,重视战略后方基地的建设,使汉军在人力物力上得到源源不断的
补充,能够坚持长期的战争。第二,彭城失利后,鉴于汉弱楚强的实际情况,适时改变
战略方针,转攻为守,持久防御,挫败项羽的速决企图。第三,制定出正面坚持、南北
两翼牵制,敌后袭扰的作战部署,并坚决付诸实施,使楚军陷于多面作战的困境,顾此
失彼。第四,实施灵活机动的作战指导,致人而不致于人,千方百计调动对手,使之疲
于奔命;并积极争取外线,逐步完成对楚军的战略包围。第五,巧妙行间,分化瓦解敌
军,善于争取诸侯,最大限度地在军事上孤立项羽本人。
    项羽作为一员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曾放射过夺目的光彩,然
而他最终还是失败了,这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失策是密切相联的。他分封诸侯,违背
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他嗜杀好战,激起了民众的反对;他不重视争取同盟,造成了自己
的孤立;他不善于起用人才,团结内部,导致了众叛亲离;他不注意战略基地建设,以
至于无法长期支持战争;他缺乏战略头脑,只知道一味死打硬拚,没有主要的打击方向,
决定了他虽然能够赢得不少战役、战斗的胜利,但却不能扭转战略上的被动,最终导致
了战争的彻底失败。项羽战场指挥的成功和战略指导的失策之间的巨大矛盾反差,以及
由此而产生的结局,给后世军事家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历史教训。
离线semi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224楼 发表于: 2008-03-02 19:52:08
21 井陉之战


            “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

    公元前204年爆发的井陉之战,是楚汉战争中汉大将韩信指挥的,在井陉口(今河
北井陉东)一带对赵军的一次出奇制胜的进攻作战。在这次战役中,韩信以不到3万的
劣势兵力,背水列阵,奇袭赵营,一举歼灭号称20万的赵军,阵斩赵军主将陈余,活捉
赵王歇,灭亡了项羽分封的赵国,为刘邦最终战胜项羽、统一全国创造了有利的战略态
势。
    公元前205年,项羽在彭城大破刘邦,这使得许多诸侯纷纷背汉归楚,刘邦的处境
十分困难。为了摆脱这一不利局面,刘邦采纳了张良等人的建议,制定了正面坚守、侧
翼发展、敌后袭扰的战略方针。其中命令大将韩信率军开辟北方战场,逐次歼灭黄河以
北的割据势力,向楚军侧背发展,就是这一战略计划的重要环节之一。
    公元前205年,韩信首先率军击灭了魏王豹,平定魏地。
    当时,黄河北岸尚有代(今山西北部)、赵(今河北南部)、燕(今河北北部)三
个割据势力。它们都投靠项羽,成为楚的羽翼。汉要灭楚,就必须先翦除这些诸侯国,
使项羽陷于孤立。
    韩信针对这些割据势力只图据地自保、互不救援的弱点,便向刘邦提出进一步开辟
北方战场,逐次消灭代、赵、燕,东击田齐,南绝楚军粮道,对楚军实施翼侧迂回,最
后同刘邦会师荥阳的作战计划。它得到了刘邦的赞许和批准。
    公元前205年闰九月,韩信率军平定代地,活捉代国的相国夏说。战斗刚刚结束,
刘邦就把韩信的精兵调往荥阳一带去正面抗击项羽的进攻。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统
率3万名新近招募的部队,越过太行山,向东挺进,对赵国发起攻击。赵王歇、赵军主
帅陈余闻讯后,即以号称20万的大军集结于井陉口防守。
    井陉口是太行山有名的八大隘口之一,就是现在河北获鹿西10里的土木关。在它以
西,有一条长约几十公里的狭窄驿道,易守难攻,不利于大部队的行动。当时赵军先期
扼守住井陉口,居高临下,以逸待劳,且兵力雄厚,处于优势和主动地位。反观韩信,
麾下只有数万之众,且系新募之卒,千里行军,士气虽高涨,但身体却疲乏,处于劣势
和被动地位。
    当时赵军主帅陈余手下有一位名叫李左车的谋士,很有战略头脑。他向陈余认真地
分析了敌情和地形:韩信越过黄河,实施外线作战,前段时间俘虏了魏王豹、夏说,并
乘胜进攻赵国,士气旺盛,“其锋不可挡”,所以赵军必须暂时避开汉军的锋芒。但是
汉军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弱点。这主要表现为,汉军的军粮必须从千里以外运送,补给
困难。井陉口道路狭窄,车马不能并行,因此汉军粮秣输送一定滞后不济。鉴于这一分
析,李左车进而向陈余建议:由他带领奇兵3万人马从小道出击,去夺取汉军的辎重,
切断韩信的粮道;
    而由陈余本人统率赵军主力深沟高垒,坚壁不战,与韩信军周旋相持。李左车认为
只要运用这一战法,就能使得韩信求战不得,后退无路,不出10天,就可以彻底消灭汉
军;否则,赵军是一定会被汉军打败的。
    然而,刚愎自用且又迂腐疏阔的陈余却拘泥于“义兵不用诈谋奇计”的教条,且认
为韩信兵少且疲,不应避而不击,断然拒绝采纳李左车的正确作战方案。
    韩信探知李左车的计策没有被采纳,赵军主帅陈余有轻敌情绪和希图速决的情况后,
非常高兴,当即制定了出奇制胜、一举破赵的良策。他指挥部队开进到距井陉口30里的
地方扎下营寨。到了半夜时分,迅速实施作战部署:一面挑选2000名轻骑,让他们每人
手持一面汉军的红色战旗,由偏僻小路迂回到赵军大营侧翼的抱犊寨山(今河北井陉县
北)潜伏下来,准备乘隙袭占赵军大营,断敌归路;一面又派出1万人为前锋,乘着夜
深人静、赵军未察之际,越过井陉口,到绵蔓水(今河北井陉县境内)东岸背靠河水布
列阵势,以迷惑调动赵军,增长其轻敌情绪。部署甫定,东方天际晨曦微露,决战的一
天悄然来临了。
    赵军对潜伏的汉军毫无觉察,望见汉军背水列阵,无路可以退兵,都禁不住窃窃哂
笑,认为韩信置兵于“死地”,根本不懂得用兵的常识,因而对汉军更加轻视。今天看
来,当时赵军的哂笑不是没有理由的。因为兵法上明确规定,布阵要“右倍山陵,前左
水泽”,韩信反其道而用之,岂不是可笑之至?
    天亮之后,韩信亲自率领汉军,打着大将的旗帜,携带大将的仪仗鼓号,向井陉口
东边的赵军进逼过去。赵军见状,果然踌躇满志,离营迎战。两军戈矛相交,厮杀了一
阵子后,韩信就佯装战败,让部下胡乱扔掉旗鼓仪仗,向绵蔓水方向后撤,与事先在那
里背水列阵的部队迅速会合,赵王歇和陈余误以为汉军真的打了败仗,岂肯轻易放过机
会,于是就挥军追击,倾全力猛攻背水阵,企图一举全歼汉军。
    汉军士兵看到前有强敌,后有水阻,无路可退,所以人人死战,个个拚命,赵军的
凶猛攻势就这样被抑制住了。这时,埋伏在赵军营垒翼侧的汉军二千轻骑则乘着赵军大
营空虚无备,突然出击,袭占赵营。他们迅速拔下赵军旗帜,插上汉军战旗,一时间红
旗林立,迎风招展,好不威风。
    赵军久攻背水阵不下,陈余不得已只好下令收兵。这时赵军才猛然发现自己大营上
插满了汉军红色战旗,老巢已经易手。这样一来,赵军上下顿时惊恐大乱,纷纷逃散。
占据赵军大营的汉军轻骑见赵军溃乱,当即乘机出击,从侧后切断了赵军的归路;而韩
信则指挥汉军主力全线发起反击。赵军仓皇向泜水(今河北获鹿南2.5公里,现在已被
湮塞)方向败退,被汉军追上,结果全部就歼,陈余被杀,赵王歇和李左车束手就擒。
井陉之战以韩信大获全胜,一举灭赵而降下帷幕。
    井陉之战的结局,对楚汉战争的整个进程具有重大的意义。汉军的胜利,使得其在
战略全局上渐获优势,即消灭了北方战场上最强劲的敌手,为下一步“不战而屈人之
兵”、兵不血刃平定燕地创造了声势和前提,并为东进击齐铺平了道路,从而造就了孤
立项羽的有利态势。这虽然是一次战役规模的战争,但却有着战略性质的地位。
    在井陉之战中,双方在作战指挥上的得失高下是显而易见的。韩信取得作战胜利,
关键在于他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计划地制造和利用赵军的错误,巧妙地掌握士
卒“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孙子兵法·九地篇》)
这一心理状态,奇正并用,背水列阵,灵活用兵,出奇制胜,速战速决,从而一举全歼
赵军,谱写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精彩篇章。赵军的失败,则在于主帅陈余迂腐而又傲慢,
并拒绝采纳谋士李左车正确的作战方案,昧于了解汉军的作战意图。终于使赵军丧失了
优势和主动地位,在处处被动中遭到全歼。
    井陉之战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启示。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兵法的运用,贵
在灵活创新,切忌死板教条。这正如宋代岳飞所说的那样:“先阵后战,兵法之常,运
用之妙,存乎一心。”在这方面,那位曾经在2100多年前“战必胜,攻必克”,的风云
人物韩信堪称表率。
离线semi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225楼 发表于: 2008-03-02 19:52:44
22 西汉平定七国叛乱之战


                          分兵箝制,集中全力战吴楚

    刘邦建立西汉王朝之后,为巩固统治,借口清除叛乱,杀掉在楚汉战争时期分封的
异姓诸王韩信、彭越、英布等人。同时,他又认为秦朝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是没有分封
同姓子弟为王,使皇室陷于孤立,于是大封同姓子弟为王,并立下“非刘氏王者,天下
共击之”的誓言,企图用家族血缘关系来维持刘氏的一统天下。他所分封的同姓王,有
齐、燕、赵、梁、代、淮阳、淮南、楚、吴等。这些王国的封地,竟达39郡,占西汉整
个疆土的大半,而皇帝直辖的才不过15郡。为防止诸王形成尾大不掉之势,规定除诸封
国内的经济由诸王支配外,王国的傅、相等官员均须由皇帝任命,法令由朝廷统一制定,
军队由皇帝调遣,借以限制诸王的权力。但西汉所封的诸王国,国大民众,随着经济得
到恢复和发展,财富日增,势力日强,逐渐形成割据状态,朝廷与诸王国的矛盾便日趋
尖锐起来。
    汉文帝即位以后,深感诸王对朝廷的威胁日益严重,决定采纳太中大夫贾谊和太子
家令晁错的建议,一方面把诸王的一部分封地收归朝廷直接管辖,一方面在诸王的封地
内再分封几个小诸侯国,以分散削弱诸王的权力。同时,还把自己的儿子刘武封为梁王
(封地在今河南东部),控制中原要地,屏障朝廷。诸侯王不甘心自己的力量受到削弱,
纷纷反对。当时反对最强烈的是吴王刘濞。吴王的都城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北),辖有
豫章(今江西地区)、会稽(今苏南和浙江地区)等郡,封土广大,财力富足,他利用
这些优越的经济条件扩张势力,蓄谋夺取朝廷大权。
    景帝即位以后,诸王国的势力发展到了同朝廷分庭抗礼的地步,景帝接受御史大夫
晁错的建议,继续推行削藩的政策,先削减楚、赵及胶西三王的封地。因而,引起诸侯
王的强烈不满。吴王乘机纠合楚王、胶西王、齐王、菑川王、胶东王、济南王、济北王、
赵王等各王国,准备进行武力反叛。
    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正月,朝廷下令削夺吴会稽、豫章两郡,吴王便以诛晁
错、清君侧为名,首先起兵,并派人通知闽越、东越出兵相助。但由于齐王悔约背盟、
济北王为其部下劫持不得发兵,故实际参加叛乱的仅为七国。一场史称为七国之乱的反
对统一的战争就这样爆发了。
    吴王反汉后,先杀尽朝廷在自己封国内所委任的官吏,然后聚集亲信,商议进兵之
策。大将军田禄伯请求率兵5万,循江淮而上,占领淮南和长沙,入武关直捣长安,吴
王唯恐大权旁落,拒绝了这一建议。青年将领桓将军对吴王说:“吴多步兵,步兵利险;
汉多车骑,车骑利平地。”因此建议挥军急速西进,沿途不要攻城掠地,迅速抢占洛阳
的军械库和敖仓的粮库。并凭借洛、荥山河之险,会合诸侯。这样,即使不能西取长安,
也占据了夺取天下的有利地位。否则,如行动迟缓,一旦让汉军抢先进占梁、楚一带,
势必招致失败。这一避短用长、速据关东战略要地的主张,也遭拒绝。吴王亲率20万军
队从广陵出发,北渡淮河,会合楚兵,并力向梁进攻,又派出小部队潜赴崤(今函谷关
南〉、渑(渑池)之间,侦察关中汉军情况。在渡淮时,一面派兵袭占下邳(今江苏邳
县南),向北攻城掠地;一面遍告诸侯,提出这样一个行动计划:由南越兵先攻占长沙
以北地区,再西趋巴蜀汉中;越、楚、淮南、衡山、济北诸王会同吴军西取洛阳;齐、
菑川、胶东、胶西、济南诸王与赵王先攻占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河内(今河南武
陟西南),再入临晋关(今陕西大荔东),或与吴军会师洛阳;燕王北取代郡(今河北
蔚县东北)、云中(今内蒙托克托东北)后,再联合匈奴南下,入萧关(今宁夏固原东
南),直取长安。这一战略构想的意图是:以诸王国的军队分东、南、北三个方向合击
关中,吴楚主力先占荥阳,与齐赵军会师,攻占长安。
    景帝在获悉七王叛乱后,先是采取姑息政策,杀掉晁错,并恢复诸王封地,企图以
此平息战乱。直到这一政策失败后,才决心迎击叛军,任命周亚夫为太尉,统率36将军
东攻吴楚,另派郦寄攻赵,栾布攻齐,并以窦婴屯于荥阳,监视齐赵叛军动向。这一作
战部署的着眼点是:分兵箝制齐赵,集中主力打击反汉的重要力量吴楚两军。
    周亚夫受命后,即提出:“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
制。”也就是暂时放弃梁国的部分地区,引诱并牵制吴楚军队,达到守梁以疲敌的目的,
这一建议被景帝采纳。周亚夫率军由长安出发,准备会师洛阳,后接受部下意见,改变
进军路线,迅速由蓝田出武关,经南阳抵达洛阳,抢占荥阳要地,控制了洛阳的军械库
和荥阳的敖仓,并派兵清除了崤渑间的吴楚伏兵,保障了潼关、洛阳间的交通补给线和
后方的安全,顺利实现了第一步作战计划。然后,周亚夫率军30余万东出荥阳,进抵淮
阳,针对吴楚锐气正盛,难与正面交锋,遂引兵东北,屯于昌邑(今山东金乡西北),
让梁王坚守梁地,阻止吴兵西进,同时派兵奇袭淮泗口(今江苏淮阴县西泗水入淮之
口),截断吴军粮道。
    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正月,吴楚联军向梁进攻,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一
战,歼灭梁军数万人,乘胜西进,梁军退保睢阳(今河南商丘南),被吴楚联军围攻。
梁王数次派人求援,周亚夫按兵不动,直到吴楚攻梁受到相当消耗后,才将主力推进至
下邑(今安徽砀山)。在吴楚四面围攻形势下,梁一面竭力固守,一面组织力量不断出
击,袭扰吴军。吴楚联军久攻睢阳不下,屡屡受挫,西取荥、洛的企图难以实现,退路
又受威胁,乃调转兵力进攻下邑,寻求汉军主力决战。周亚夫深沟高垒,坚壁不战。吴
楚求战不得,派部分兵力佯攻汉军壁垒的东南角,转移汉军注意力,以主力强攻西北角,
这一声东击西的企图被周亚夫及时识破。当吴军进攻东南角时,他加强了西北角的防御,
粉碎了吴楚军的进攻。
    吴楚联军号称数十万,既遭顿挫于睢阳,又不得逞于下邑,进退维谷,加上饷道被
断,粮食不继,在粮尽兵疲、士卒叛逃、士气低落的情况下,不得不撤兵西走。周亚夫
乘机追击,大破吴楚联军。楚王兵败自杀,吴王仅率数千人乘夜向江南逃窜,企图依托
东越垂死挣扎,但东越王慑于汉军压力,诱杀吴王。喧嚣一时的吴楚叛乱,历时仅3个
月便完全失败。
    当吴、楚联军向梁进攻时,胶西、胶东、菑川、济南四王在胶西王的指挥下,举兵
西进围攻齐王临淄,经过3个月激战,被栾布击败。赵王刘遂联络匈奴,企图西入长安。
当郦寄军进攻时,龟缩邯郸,凭城固守,汉围攻7月不克。栾布在消灭四王之后回师同
郦寄合力进攻,引水灌城,城破后赵王自杀。至此,汉赢得了平定七王叛乱战争的彻底
胜利。
    西汉平定吴楚七国叛乱的战争,是一场反对割据、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的战争。在
这次战争中,汉军抢占关东战略要地荥阳,控制南北要道,争得了战略上的主动,造成
了东阻吴楚、北拒齐赵,屏蔽关中的有利态势。然后以一部箝制齐赵,而把吴楚作为主
要打击目标,并根据楚军剽轻、吴军精锐的客观情况,采取了“以梁委之”,吸引和消
耗吴楚联军,乘敌疲弊而后击的正确作战方针,最终各个击破,迅速平定了七国之乱。
反观吴楚等七国,为了维持诸侯割据而发动战争,破坏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违背了历
史发展的潮流和人民的意愿。七国内部勾心斗角,矛盾重重,各怀鬼胎,步调不一,缺
乏统一的计划和指挥。叛乱初期所提出的分进合击,从南、北、东三个方向包围关中,
先取荥、洛会师长安的构想,由于各诸侯国或临时背约,或轻易改变,或屯兵观望而化
作泡影。吴王既不听田禄伯、桓将军进军之计,又忽视了对粮运要道的设防,孤军一路,
全力攻梁,结果顿兵坚城,贻误战机。随着主动权的丧失,最终失败的命适也就成为必
然。
离线semi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226楼 发表于: 2008-03-02 19:54:20
23 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

    秦汉时期,北方的匈奴一直对中原王朝构成巨大的威胁。
    在秦代,匈奴曾一度为蒙恬所击败,逃往漠北,有十多年不敢南下。秦朝覆灭后,
匈奴趁楚汉相争、无暇北顾之机再度崛起。在其骁勇善战的领袖冒顿单于统率下,四面
出击,重新控制了中国西北部、北部和东北部的广大地区。西汉王朝建立后,匈奴依然
是汉民族和平生活的重大威胁:“汉兴以来,胡虏数入边地,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
利”,“攻城屠邑,殴略畜产”,“杀吏卒,大寇盗”,给西汉北方地区民众带来沉重
的灾难,严重危害着中国北部边境的安宁。而汉朝方面,自高祖刘邦平城被围事件发生
后,由于实力不逮,加上有诸多内政事务亟待处理,只能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出嫁公
主,赠送丝绸、粮食等物品,与其约为兄弟,以缓解匈奴的袭扰,一直蒙受很大的耻辱。
在军事上,则主要采取消极防御的方针,尽量避免与匈奴进行决战。然而“和亲”政策
并不能遏制匈奴的袭扰活动,汉朝的边患依旧相当严重。
    但是在另一方面,“和亲”政策也为汉王朝整顿内政、恢复经济、发展生产、增强
实力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文、景时期,推行黄老“无为而治”的统治政策,使凋敝的社
会经济较快地得到恢复,整个国家呈现出一片富庶丰足的景象:“汉兴七十余年之间,
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
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
马,阡陌之间成群。”(《史记·平准书》)如此雄厚的物质基础,为日后汉武帝的战
争动员和实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另外,文、景两帝在位时,即已注意军队,尤其是骑
兵的建设,西汉的军事力量也有所增强了。
    就在这样的有利形势下,汉武帝刘彻登基当了皇帝。他凭藉前辈所创造的物质基础,
积极从事于反击匈奴的战争准备。在军事上健全军制,加强骑兵部队的建设,选拔适应
指挥骑兵作战的年青将领,修筑军事要道。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具体措施有:贬抑
相权,“举贤良文学”以扩大地主阶级统治基础,举行封禅典礼以提高皇帝威望,实行
“推恩法”以削弱地方势力,任用酷吏以保证专制措施畅行全国等等。在经济上征收商
人车船税,实行盐铁官营政策,以增加战争物资储备等等。经过苦心经营,全面造就了
战略反击匈奴的军事、经济、政治条件。于是汉武帝以其巨人的手臂,揭开了大规模战
争的帷幕。
    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始于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共历时三、四十年之
久,其中又可以取得漠北决战胜利为标志,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而以第一个阶段为主
体。在这一时期内,汉军曾对匈奴展开三次重大反击作战(也有人称之为五大战役),
并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匈奴的南下骚扰问题。这三次战略反击,分
别是河南、漠南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现将它们介绍如下:
    河南、漠南之战。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匈奴骑兵进犯上谷(今河北怀来东
南)、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等地。
    汉武帝避实就虚,实施反击,派遣年青将领卫青率大军进攻为匈奴所盘踞的河南地。
卫青引兵北上,出云中,沿黄河西进,对占据河套及其以南地区的匈奴楼烦王、白羊王
所部进行突袭,全部收复了河南地。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在河南地设置朔方、五
原两郡,并筑朔方城,移内地民众十多万在朔方屯田戍边。汉军收复河南地,具有重要
的战略意义:
    抽掉了匈奴进犯中原的跳板,解除了其对长安的威胁,并为汉军建立了一个战略进
攻的基地。
    匈奴贵族不甘心失去河南这一战略要地,数次出兵袭扰朔方,企图夺回河南地区。
汉武帝于是决定反击,发起了漠南之战,时在元朔五年(前124年)春。当时卫青任车
骑将军,率军出朔方,进入漠南,反击匈奴右贤王;李息等人出兵右北平(今内蒙古宁
城西南),牵制单于、左贤王,策应卫青主力军的行动。卫青出塞二三百公里,长途奔
袭,突袭右贤王的王廷,打得其措手不及,狼狈北逃。汉军俘敌1万多人,凯旋归师。
这一仗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朔方要地,彻底消除了匈奴对京师长安的直接威胁,并将
匈奴左右两部切断,以便分而制之。
   


被过滤广告

    次年二月和四月,新任大将军的卫青两度率骑兵出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
前后歼灭匈奴军队一万多人,扩大了对匈奴作战的战果,迫使匈奴主力退却漠北一带,
远离汉境。这就为汉武帝下一步实施河西之役并取胜提供了必要条件。
    河西之战。河西即现在甘肃的武威、张掖、酒泉等地,因位于黄河以西,自古称为
河西,又称河西走廊。它为内地至西域的通路,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这时它仍在匈奴
的控制之下,对汉朝的侧翼构成威胁。汉廷为了打通通西域的道路和巩固西部地区,遂
决定展开河西之役,为此,组织强大的骑兵部队,委派青年将领霍去病出征河西匈奴军。
    元狩二年(前121年)三月,霍去病率精骑万人出陇西,越乌鞘岭,进击河西走廊
的匈奴。他采取突然袭击的战法,长驱直入,在短短的6天内连破匈奴五王国。接着翻
越焉支山(今甘肃山丹大黄山)千余里,与匈奴军鏖战于皋兰山下,连战皆捷,歼敌近
9000人,斩杀匈奴名王数人,俘虏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多人,凯旋而还。
    同年夏天,汉武帝为了彻底聚歼河西匈奴军,再次命令霍去病统军出击。为了防止
东北方向的匈奴左贤王部乘机进攻,他又让张骞、李广等人率偏师出右北平,攻打左贤
王,以策应霍去病主力的行动。
    这一次,霍去病率精骑数万出北地郡,绕道河西走廊之北,迂回纵深达1000多公里,
远出敌后,由西北向东南出击,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大破匈奴各部,在祁连山与合黎山
之间的黑河(今弱水上游)流域与河西匈奴主力展开决战,杀敌3万余人,取得决定性
胜利。是役,霍去病共俘获匈奴名王5人及王母、王子、相国、将军等百余人,收降匈
奴浑邪王部众4万,全部占领河西走廊地区。汉廷在那里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
四郡,移民实边戍守生产。
    河西之战,给河西地区的匈奴军以歼灭性打击,使汉朝统治延伸到这一地区,打通
了汉通西域的道路,实现了“断匈奴右臂”的战略目标,为进一步大规模反击匈奴提供
了可能。
    漠北之战。经过漠南、河西两大战役的打击,匈奴势力遭到了重创,汉军已完全占
有了这场旷日持久反击战争的主动权。然而匈奴不甘心失败,仍继续从事南下袭扰的活
动。并采纳汉降将赵信的建议,准备引诱汉军主力至沙漠以北地区,寻机加以歼灭。
    汉武帝为了彻底歼灭匈奴主力,从根本上解决这一边患问题,针对匈奴认为汉军不
能度幕(沙漠)轻留(轻入久留)的心理,将计就计,在经过充分准备后,决定对匈奴
采取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并且因势利导,乘敌不备,确定了集中兵力、深入漠北、寻
歼匈奴主力的具体作战方针。武帝集中了精锐骑兵10万人,组成两个大的战略集团,分
别由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统率。另以步兵几十万,马匹十余万配合骑兵主力的
行动。卫青、霍去病受命后,各率精骑5万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沿东西两路北进,决心
在漠北与匈奴进行会战。
    匈奴单于闻报汉兵将至,采纳赵信建议,将部众、牲畜、辎重转移到更远的北方,
“以精兵待于幕北”。卫青出塞后,得知匈奴单于的战略意图,即率主力直扑单于所在,
横渡大沙漠,北进几百公里,寻歼单于本部。同时命令李广、赵食其率所部从东面迂回
策应。不久,卫青部主力与匈奴单于相遭遇。卫青下令用武刚车环绕为营,以防匈奴军
的袭击,接着便指挥5000精骑向单于军发起猛攻,单于即遣一万骑应战。
    双方鏖战至黄昏,大风骤起,飞沙扑面,两军难辨彼此。卫青乘势分轻骑从左右迂
回包抄。单于见汉军人多势众,自度无法取胜,遂带数百精骑突围,向西北逃遁。卫青
发现单于潜逃,即派轻骑连夜追击,自率主力随后跟进。是役虽然未能擒服单于,但一
举歼俘匈奴军19000人,挺进到寘颜山(今蒙古杭爱山南端)的赵信城,尽烧其城和匈
奴积粟而还。
    在另一个方向,霍去病率军出代郡和右北平,北进1000余公里,渡过大漠,与匈奴
左贤王部接战,尽歼其精锐,俘获屯头王、韩王以下70400余人。左贤王及其将领弃军
逃逸,霍去病乘胜追杀,直抵狼居胥山(今蒙古乌兰巴托东),然后凯旋班师。
    漠北之役是汉匈间规模最大,战场距中原最远,也是最艰巨的一次战役。是役,汉
军虽然付出了很大代价,但共歼匈奴9万余人,严重地削弱了匈奴的势力,使得其从此
无力大举南下,造成了“是后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的局面。
    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至此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从根本上摧毁了匈奴赖以发动骚扰战争的军事实力,使匈奴
再也无力对汉王朝构成巨大的军事威胁。战争中,匈奴被歼人数累计高达15万之多,无
力再与汉室相抗衡。匈奴失去水草丰盛、气候温和的河南、阴山和河西两大基地,远徙
漠北苦寒之地,人畜锐减,开始走向衰落了。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的胜利,也为汉王朝
加强和巩固边防建设,促进中国与中亚、西亚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开辟了道路。汉武帝
在反击匈奴的同时,移民垦边,加强了北部的边防。在对匈奴作战过程中,汉朝为了争
取与国,曾派遣张骞等人通西域,扩大了中外交流。而对匈奴战争的胜利,则帮助解除
了东北、西北各少数民族所受匈奴的威胁,送去了汉族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和文化
成就,促进各族人民的通商和友好往来,推动了边疆少数民族的发展和民族间的融合,
也使中国同中亚、西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比较通畅地开展起来。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
的胜利,在军事领域中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它推动了骑兵队伍的建设,积累了大规模骑
兵作战的经验,促进了战术的革新。对于古代军事理论的建设和战争实践的发展均具有
深远的影响。当然,战争也带来一定的后遗症,如严重损耗了军队的实力;财力、物力
损失惨重:“海内虚耗,户口减半”(《汉书·昭帝纪》);阶级矛盾尖锐,即所谓
“盗贼滋起”等等。但所有这些与这次战争的正面意义相比较,无疑是次要的问题。
    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在军事上的成功经验,突出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进行充分
的战争准备,做到了“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有:根据对匈奴作战
特点,大量建设骑兵,选用青年将领;军事和外交密切配合,以孤立匈奴;实施战时经
济体制,保障对匈奴作战的后勤供应。第二,高明运用骑兵战术,采取积极进攻的方针。
汉军在几次重大战役中都充分发挥了骑兵快速机动的特点,实施远距离迂回、包抄、突
袭,连续进攻,不给敌手以喘息的机会,既能出其不意,又能威加于敌,给匈奴军以大
创聚歼,取得了巨大的战果。第三,采取各个击破的方针。汉军先弱后强,循序推进,
切断匈奴各部之间的联系,分而制之,始终掌握着战争的主动权。同时,还能注意主力
与偏师之间的战略配合,以偏师牵制敌人,以主力重创敌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离线semi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227楼 发表于: 2008-03-02 19:54:56
24 昆阳之战


                              敲响新莽王朝的丧钟

    昆阳之战,爆发于更始元年(23年),它是绿林起义军推翻王莽政权的一次战略性
决战,也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一个典型战例。在这次决战中,刘秀等人领导的农民
起义军,以大无畏的勇敢精神和灵活机动的战法,一举全歼王莽军的主力,撞响了新莽
王朝彻底覆灭的丧钟。它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西汉末年,政治腐朽,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危机四起。
    外戚王莽利用这一形势,玩弄权术,夺取政权,建立新朝。但王莽上台后“托古改
制”的做法,不仅没有使情况有所起色,反而导致阶级矛盾更趋激化。广大民众在忍无
可忍的情况下,纷纷揭竿而起,以武力反抗新莽的统治。一时间起义烈火燃遍黄河南北
和江汉地区,新莽王朝完全处于众叛亲离、风雨飘摇的境地。
    在当时的众多农民起义军队伍中,尤以绿林、赤眉两支声势最为浩大。他们在军事
上不断打击新莽势力,逐渐向王莽统治腹心地区推进。新莽王朝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
拚凑力量进行垂死的挣扎,农民起义于是进入了最后进攻阶段。昆阳之战正是这一历史
背景下的产物。
    新莽地皇四年(23年)初,绿林军各部乘王莽主力东攻赤眉,中原空虚之际,挥兵
北上,在沘水(今河南泌阳境)击灭莽王荆州兵甄阜、梁丘赐部。接着又在淯阳(今河
南新野东北)击败严尤、陈茂所部,势力迅速发展到十余万人。在胜利进军的形势下,
农民军开始萌发了建立政权的要求,于是在二月间,推举汉室后裔刘玄为帝,恢复汉制,
年号更始。
    更始政权的建立,标志着农民起义进入新的阶段,王莽在政治、军事各个方面日益
趋于被动。
    更始政权建立后,即以主力北上围攻战略要地宛城(今河南南阳),并开进到滍川

一带。为了阻止王莽军的南下,保障主力展开行动,更始政权另派王凤、王常和刘秀等
人统率部分兵力,乘敌严尤和陈茂军滞留于颍川郡一带之际,迅速攻下昆阳(今河南叶
县)、定陵(今河南舞阳北)、郾县(今河南郾城南)等地,与围攻宛城的主力形成犄
角之势。这为下一步进击洛阳,与赤眉军会师以及经武关西入长安,消灭王莽政权创造
了有利的条件。
    王莽政权对更始农民起义军的战略动向十分不安,于是就慌忙改变军事部署,将主
力由对付赤眉转而对付更始军。三月间,王莽派遣大司空王邑和司徒王寻奔赴洛阳,在
那里征发各郡精兵42万,号称百万南进攻打更始军,企图以优势的兵力与农民军进行决
战,一举而胜,以确保宛城,安定荆州,保障长安、洛阳的安全。
    五月间,王邑、王寻率军西出洛阳,南下颍川,在那里与严尤、陈茂两部会合,并
迫使先期进抵阳关(今河南禹县西北)的更始军刘秀部撤回昆阳。尔后,继续推进,迫
近昆阳。
    当42万王莽军逼近昆阳之时,昆阳城中的更始军仅有八九千人。如何对付气势汹汹
的强敌,更始农民军意见开始时并不统一。有的将领认为敌我兵力众寡悬殊,不易取胜,
因而主张避免决战,化整为零,先回根据地,再图后举。但刘秀则反对这种消极做法,
主张集中兵力,坚守昆阳,迟滞、消耗王邑军的兵力,掩护主力攻取宛城,然后伺机破
敌。这时王邑的先头部队已逼近昆阳城北,在这紧急关头,诸将同意了刘秀的建议。决
定由王凤、王常等率众坚守城邑,另派刘秀、李轶等率13骑乘夜出城,赶赴郾县、定陵
一带调集援兵。
    王邑、王寻等人统率新莽军蜂涌抵至昆阳城下,将其团团围困。这时曾与绿林军交
过手,深知其厉害的严尤向王邑建议说:昆阳城易守难攻,而且更始农民军主力正在宛
城一带,我军应当绕过昆阳,迅速赶往宛城,先击败更始军在那里的主力,届时昆阳城
即可不战而下。然而王邑等人自恃兵力强大,根本听不进这一适宜的意见,坚持先攻下
昆阳,再进击更始农民军主力。于是动用全部兵力列营百余座,猛攻昆阳不已。并傲慢
地扬言:“百万之师,所过当灭,今屠此城,蹀血而进,前歌后舞,顾不快耶!”
    40余万王邑军轮番向昆阳城发起进攻,并挖掘地道,制造云车,企图强攻取胜。昆
阳守军别无退路,遂依靠城内人民的支持,合力抵抗,坚守危城,多次击退王邑军的进
攻,予敌人以很大的消耗和挫折。
    严尤眼见昆阳城屡攻不下,己军日趋被动,遂再次向王邑建议:“围城必须网开一
面,使城中守军逃出一部分到宛阳城下,去散布恐怖情绪,以动摇敌军的军心,瓦解敌
军的士气。”可是刚愎自用的王邑依然未能采纳。
    刘秀等人抵定陵、郾县后,说服不愿出兵的诸营守将,于六月初一率领步骑万余人
驰援昆阳。此时王邑军久战疲惫,锐气早已丧失殆尽,这就为更始军击破它提供了机遇。
    刘秀亲率千余援军步骑为前锋,在距王邑军二、三公里处列成阵势,准备接战。王
邑、王寻等人自恃兵力雄厚,骄妄轻敌,只派出数千人迎战。刘秀率众奋勇进攻,反复
猛冲,当场斩杀王邑军数十人,取得了初战的胜利,大大振奋了士气。
    这时候,更始起义军主力已攻占宛城三日,但捷报还未传到昆阳。刘秀为了鼓舞全
军士气,动摇敌人军心,便制造了攻克宛城的战报,用箭射入昆阳城中;又故意将战报
遗失,让王邑军拾去传播。这一消息一经散布,昆阳城中的守军士气更为高涨,守城更
为坚决;而王邑军则由于顿兵昆阳坚城,久攻不下,且闻宛城失陷,士气更为沮丧。胜
利的天平开始向起义军这一边倾斜了。
    刘秀在取得初战胜利后,又善于捕捉战机,乘敌人士气沮丧和主帅妄狂轻敌的弱点,
精选勇士三千人,出敌不意地迂回到敌军的侧后,偷偷地涉过昆水(今河南叶县辉河),
向王邑大本营发起极其猛烈的攻击。在此时王邑等人依旧轻视汉军,未把刘秀放在眼里,
同时又担心州郡兵失去控制,遂下令各营勒卒自持,不准擅自出兵,而由自己和王寻率
领万人迎战刘秀的冲杀。然而,王邑这一做法造成严重的恶果:在刘秀所率的精兵的猛
烈进攻下,王邑手下的万余人马很快陷入被动挨打的困境、阵势大乱。可诸将却又因王
邑有令在先,谁也未敢去救援,致使王邑军败溃,王寻也做了刀下之鬼。昆阳城内的守
军见敌军主帅已脱离部队,敌军阵势已乱,也乘势及时出击,内外夹攻,杀声震天动地,
打得王邑全军一败涂地。王邑军的将卒们见大势已去,遂纷纷逃命,互相践踏,积尸遍
野。这时又恰遇大风飞瓦,暴雨如注,滍水剧涨,王邑军涉水逃跑而被淹死的不计其数,

使得滍水为之不流,只有王邑、严尤等少数人狼狈逃脱,窜入洛阳。至北,昆阳之战就

在更始起义军歼灭王莽军主力,并尽获其全部装备和辎重的辉煌胜利中结束了。
    昆阳之战,是绿林、赤眉起义中的决定性一战。它聚歼了王莽赖以维持统治的军队
主力,为起义军胜利进军洛阳、长安,最终推翻新莽统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在昆阳之战中,王莽军的兵力有42万人,而更始起义军守城和外援的总兵力加在一
起也不过2万人。然而在兵力对比如此悬殊的情况下,起义军竟能取得全歼敌人的辉煌
胜利,这决不是偶然的。归结其要旨,大约有这么几条:政治上反抗王莽暴政统治,符
合广大民众的愿望和要求,因而得到民众的拥护和支持,这是昆阳之战中起义军取胜的
深厚政治根源。军事上,起义军实施了坚守昆阳,牵制敌人,调集兵力,积极反攻的正
确做法,严重迟滞了王邑军的行动,消耗了它的实力,牢牢地掌握了战场攻守的主动权。
在作战指导的具体运用方面,起义军敢于拼杀,士气高昂,又善于利用敌军的弱点,攻
心打击和军事进攻双管齐下,摧毁敌人的战斗意志,积小胜为大胜;并且能够把握战机,
选择敌军指挥部为首要进攻目标,将其一举捣掉,使得敌军陷于群龙无首的境地,最终
难以逃脱失败的命运。
离线semi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228楼 发表于: 2008-03-02 19:57:28
25 东汉王朝统一之战


                      “先关东,后陇蜀”,重建刘姓天下

    东汉王朝的统一之战,是指东汉光武帝刘秀利用新莽政权被推翻后群雄并起、中原
无主的有利时机,以武力进攻为主,以政治诱降为辅,先后镇压赤眉农民军,兼并群雄
的一场战争。战争的结果,是刘秀夺取绿林、赤眉农民大起义的胜利果实,在血泊中重
新建立起封建统治秩序。由于这场战争在客观上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稳定社会秩
序和恢复社会经济,所以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战争历时多年,先后经历了平定关东、
攻占关中、并陇灭蜀几个主要阶段。堪称为我国古代封建统一战争中的一个范例。
    绿林、赤眉大起义推翻新莽王朝反动统治后,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阶级和历史局限,
不可能建立起自己的政权。这样,整个中国依旧陷于混战状态。然而人民渴望平息战乱,
恢复安定的生活,所以统一全国,重建社会秩序也就成为历史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
刘秀顺应历史的潮流,开始了统一全国,恢复刘家天下的战争活动。
    刘秀出身于南阳豪族地主集团,政治资本雄厚,个人又具有敏锐的政治才能和丰富
的军事韬略。绿林、赤眉大起义爆发后,刘秀和他的兄长刘縯一起,打着“复高祖之业”
的政治旗号,在舂陵(今湖北枣阳东)一带起兵,汇入农民起义的洪流。在推翻新莽统
治的斗争过程中,刘秀多有贡献,尤其在昆阳大决战中,刘秀的杰出指挥,为起义军赢
得决战胜利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后来,起义军内部发生内讧,导致其兄刘縯被杀,在这
危急关头,刘秀本人以其高度的政治成熟性,忍辱负重,巧与杀兄仇人相周旋,终于重
新取得更始帝刘玄等人的信任,得到前赴河北(黄河以北)独当一面的机遇。这一转折,
对刘秀来说具有关键意义,从此他就一步步走上逐鹿中原、并吞天下的胜利之路。
    刘秀抵达黄河以北地区后,以复兴汉室为号召,不断壮大自身的势力,先后镇压了
铜马、高潮、重连、尤来、大枪、五幡等部农民起义军,并将农民军中的精壮收编入自
己的队伍之中,扩充自己的实力。待羽翼丰满后,刘秀公开与更始政权决裂,更始三年
(25年)六月,刘秀在鄗南(今河北柏乡)即皇帝位(光武帝),沿用汉的国号,并以
这一年为建武元年。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刘秀称帝后,虽然基本控制了中原(今河南、河北大部和山西南部)要地,但是仍
处于各种武装势力的包围之中。东有青州的张步,东海的董宪,睢阳的刘永,沪江的李
宪;南有南郡的秦丰,夷陵的田戎;西有成都的公孙述,天水的隗嚣,河西的窦融,九
原的卢芳;北有渔阳的彭宠。此外尚有赤眉等农民军活动于河水(黄河)南北。刘秀根
据形势,采取了“先关东,后陇蜀”,先集中力量消灭对中原威胁最大的关东武装势力,
再挥师西向的战略决策,并针对割据势力众多而分散的特点,采取由近及远、各个击破
的战略方针。
    建武二年(26年)春,刘秀命大将盖延率军5万进击直接威胁洛阳的刘永集团。盖
延兵分两路,夹击进围刘永于睢阳(河南商丘南)。数月后城破,刘永逃奔谯县(今安
徽亳县)。汉军乘胜追击,夺占沛、楚、临淮等三郡国(约今河南周口、商丘,江苏徐
州,安徽阜阳、宿县地区)大部,并击破刘水部将苏茂等人所率的三万救兵。次年,刘
永复据睢阳,刘秀命大司马吴汉及盖延再击刘永,围城百日,刘永粮尽突围,被部将所
杀。建武五年,汉军全歼刘永余部于垂惠(今安徽蒙城),从而消灭了关东地区的最大
割据势力,解除了对京师洛阳的最大威胁。
    刘秀在以优势兵力进击刘永集团的同时,也派军队进攻睢阳(今河南新野北)的邓
奉和堵乡(今河南方城)的董沂。
    建武三年三月,汉军岑彭部迫降董沂,击杀邓奉。尔后汉军消灭南阳刘玄余部,进
击秦丰。秦丰坚守黎丘(今湖北宜城西北),被困两年始降。在这期间,占据夷陵的田
戎曾率兵援救秦丰,但被岑彭击败,汉军攻占夷陵,使之成为日后西进的战略要地。
    在基本平定了南方地区后,刘秀采取“北守东攻”的战略方针。在派遣耿弇、朱祐
等入河北,向渔阳彭宠施加军事压力的同时,集中优势兵力进攻东方割据势力。建武五
年(29年)二月,彭宠在汉军进攻面前,节节败退,结果引起内部分化,部将杀死彭宠,
汉军遂占领渔阳,统一了燕蓟地区。
   


被过滤广告

    同年六月,刘秀亲征东海郡(今山东郯城)董宪,将其大破于昌虑(今山东枣庄
西),董宪退保郯(今山东郯城北)。汉军吴汉部跟踪追击,于八月攻下郯城,全歼董
宪主力,董宪逃往朐(今江苏连云港南)。十月,刘秀遣大将耿弇进击张步,攻占祝阿
(今济南西)、钟城(今济南南),诱杀其大将费邑,夺取了济南郡(今山东济南)、
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张步为挽回败局,倾全军号称20万反攻临淄,耿弇以城为依
托,诱敌开进,然后出动奇兵迂回袭击张步军,连战皆捷,张步逃至剧(今山东昌乐
西),走投无路,被迫降汉。建武六年正月,吴汉破朐,击杀董宪。接着,汉军又在舒
(今安徽庐江西南)消灭独据一方自立为天子的李宪。至此,汉军在短短的4年中,将
关东地区各个割据势力全部铲除。
    关东地区的统一,有力地巩固了东汉政权,为刘秀尔后击灭隗嚣、公孙述,夺占陇、
蜀,赢得统一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从事关东统一之战的同时,刘秀也展开了镇压赤眉农民起义军的行动。
    早在绿林军攻占洛阳的时候,赤眉军的势力也进入了中原地区。其首领不满于更始
政权所为,另立一帜,与以绿林军为主体的更始政权相抗衡。建武元年(25年)九月,
赤眉军攻入长安,推翻了更始政权。
    建武二年九月,占领长安的赤眉军因粮秣不继而西出陇东寻求出路,但结果为当地
割据势力隗嚣所击败,只好折回关中。他们击走乘虚盘据在那里的邓禹军,重新控制了
长安。
    由于后勤保障仍未获得解决,赤眉军再度陷入饥馑,并为地方豪强武装所包围。不
久,被迫放弃长安,引兵东归。刘秀为一举扑灭赤眉军,决定凭借崤函险道,以逸待劳,
以饱待饥,对赤眉军实施截击。
    为此,刘秀调兵遣将,改任冯异为主将,取代邓禹,急速西进,抵华阴(今陕西华
阴西)阻击赤眉军,同时命令候进、耿弇部集结,准备会同进剿。
    冯异在华阴阻击赤眉军60余天后,于次年正月东撤至湖县(今河南灵宝西北)与邓
禹部合兵。不久赤眉军进至这一带,与汉军相对峙。邓禹邀功心切,迎战赤眉军。赤眉
军先佯败,后反攻,大败邓禹军,邓禹仅率24骑逃回宜阳。冯异率军相救,也被赤眉军
所击败。冯异逃至崤底,后收集散兵和当地豪强武装数万人,与赤眉军继续交战。二月,
双方大战于崤底。战前,冯异先派一部分士卒化装成赤眉军,潜伏于道旁。战斗开始,
冯异以少数兵力诱使对方进攻,再以主力相拒,待赤盾军攻势减弱后,突发伏兵出击。
赤眉军因无法辨认敌我而阵脚大乱,溃退至崤底,8万余人投降。接着,刘秀亲率大军,
与先期部署的候进、耿弇部会合,拦截折向东南的赤眉军余部于宜阳(今河南宜阳西),
予以全歼,赤眉军首领樊崇等十余万人投降。至此,刘秀终于将延续10年之久的赤眉农
民起义扼杀在血泊之中。
    刘秀在镇压赤眉军,削平关东群雄之后,西图陇、蜀,统一全国就提到议事日程之
上了。当时,窦融据有河西,隗嚣占据陇西,公孙述割据巴蜀。刘秀根据形势,制定了
由近及远、稳住窦融、先陇后蜀、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首先将兵锋指向隗嚣。
    建武六年(30年)四月,刘秀正式发动伐陇之役。遣耿弇等7将分兵进攻陇坻(今
陇山,陕西陇县西北),隗嚣居高临下,以逸待劳挫败汉军攻势。于是刘秀暂时转攻为
守,命大司马吴汉赴长安集结兵力,以资策应。同时争取河西窦融出兵相助,使隗嚣腹
背受敌,并让马援煽动隗嚣部属及羌族酋长附汉。隗嚣见处境危急,遂向公孙述称臣,
联蜀抗汉。建武七年秋,隗嚣得西蜀援兵后亲率3万大军进攻安定(今甘肃镇原东南),
另派一部进攻汧县(今陕西陇县北),企图夺取关中,但分别为汉军冯异、祭遵部所击
败。
    隗嚣的冒险出击,造成后方的空虚,为刘秀乘虚蹈隙、直捣陇西提供了机遇。建武
七年春,刘秀派遣来歙率2000人出敌不备,伐木开道,迂回奔袭,占领陇西战略要地略
阳(今甘肃庄浪县西南),隗嚣大惊,即遣重兵数万进击来歙,企图夺回略阳。来歙与
将士顽强坚守,使隗嚣顿兵挫锐于坚城之下,有力地牵制了隗嚣的主力。刘秀把握战机,
速派吴汉、岑彭、耿弇、盖延诸将分兵进击陇山,占领高平(今宁夏固原),自己则率
关东大军亲征隗嚣。所到之处,隗嚣的部队土崩瓦解,隗嚣本人败逃西城(今甘肃天水
西南)。汉将吴汉、岑彭跟踪而至,兵围西城数月。隗嚣大将王元率西蜀援兵赶到,才
救出隗嚣,共奔冀县(今甘肃天水西北),汉军也因粮尽撤兵。过后,隗嚣虽然重占了
陇西大部,但实力已遭重创,失败乃是不可避免的事了。
    建武九年(33年)正月,隗嚣在忧愤交加中病死,部下立其次子隗纯为王。刘秀采
纳来歙建议,再次发兵攻打陇西。
    来歙、冯异诸将领兵沿渭水西进,击破西蜀援军,进围落门(今甘肃武山东北)。
到了次年十月,终于攻破落门,迫降隗纯。历时四年的陇西之战宣告结束。
    陇西平定后,公孙述割据的巴蜀便成为刘秀统一大业的最后一个障碍。刘秀再接再
厉,决定对公孙述用兵。他针对公孙述东依三峡、北靠巴山、据险自守的军事部署,制
定了水陆并进、南北夹击、钳攻成都的作战方略。派大将岑彭、大司马吴汉率荆州诸军
由长江溯江西进,命大将来歙率陇西诸军出天水,指向河池(今甘肃徽县西北),相机
南进。
    建武十一年(35年)春,岑彭军再克夷陵,突入江关(今四川奉节)。蜀军田戎部
退出三峡,入保江州(今四川重庆)。同年六月,北路来歙军击败王元诸部,占领河池、
下辨(今甘肃成县),乘胜南进。在公孙述派人暗杀了来歙的情况下,北路汉军改由马
成所指挥,继续策应南路主力的行动。
    岑彭军进抵江州后,见江州城坚不宜强攻,遂留冯骏监视田戎,自率主力北上,攻
占平曲(今合川西北)。汉军的进展,极大地震动了公孙述,他急调王元军南下增援,
集结重兵于广汉(今四川射洪南)、资中(今四川资阳北)一带,保卫成都。又命候丹
率军2万屯守寅石(四川江津境),阻击汉军,策应王元。
    岑彭根据敌情变化,也适时调整了部署,分兵两路进击蜀军。一路由臧宫率领,进
据平曲上游,攻打蜀军王元、延岑部;主力则由他本人率领,取道江州,溯江西上,攻
占黄石,击败候丹军。接着,倍道兼行,疾驰1000公里,攻克武阳(今四川彭山东),
并出精骑闪击蜀之腹地广都(今成都南),逼近成都。与此同时,偏师臧宫溯涪江而进,
袭击蜀军,歼敌万余,迫使王元部投降,延岑败逃成都。
    公孙述困兽犹斗,又派人刺杀了岑彭,使汉军暂时退出武阳,但这并未能挽救其覆
灭的命运。汉军人材济济,岑彭遇害,吴汉即接替他统领伐蜀诸军。建武十二年正月,
吴汉进抵南安(今四川东山),在鱼腹津(今四川东山北)大败蜀军,继而绕过武阳,
攻取广都。其他各路汉军进展也很顺利,冯骏军攻占江州,臧宫军连克涪县(今四川绵
阳东)、绵竹(今四川德阳北)、繁(今四川新都西北)、郫(今四川郫县)
    等城。
    吴汉取广都后急于求成,率2万将卒孤军深入,直抵成都城外几公里处立营。公孙
述招募敢死之士,攻打吴汉。吴汉受挫,入壁坚守,闭营3日不战,夜间突然撤走,与
部下刘尚会合于江南。次日晨合力大破蜀军。此后,吴汉与公孙述交兵于广都、成都间,
汉军屡战屡胜。建武十二年十一月,吴汉又与臧宫会师于成都近郊。公孙述大势尽去,
遂孤注一掷,于该月十七日贸然反击汉军,派延岑击臧宫,自率数万人攻吴汉。吴汉以
一部迎战蜀军,待其疲惫困顿后,指挥精兵数万突然出击,大破蜀军,公孙述负重伤身
亡。次晨,势穷力竭的延岑举城投降。至此,刘秀彻底平定巴蜀,取得了统一战争的最
后胜利。
    作为东汉王朝统一之战的最高决策者,刘秀在战争中表现出卓越的战略应变能力和
杰出的作战指导艺术。他善于观察形势,把握战机;注意占取地利,稳固后方;重视集
中兵力,由近及远,分清主次缓急,各个击破;运用军事打击和政治攻心的手段,争取
盟友,分化敌对势力;重视利用人和,发现和拔擢将才,放手使用,不多掣肘,使他们
充分发挥军事才能;能够适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战法;善于避实击虚,奇正并用,
围城打援,运动歼敌;强调连续进击,穷追猛打,不给敌人以喘息和反扑的可能。所有
这一切都说明刘秀不愧为一位优秀的军事家,他芟夷群雄、一统天下,应该说是符合逻
辑的归宿。
离线semi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229楼 发表于: 2008-03-02 19:57:56
26 黄巾农民起义战争


                            “内外俱起,八州并发”

    黄巾农民起义战争,爆发于东汉中平元年(184年)。它是东汉末年农民与地主之
间阶级矛盾不断激化的结果,是一次经长期酝酿的、有组织、有准备的大规模农民战争。
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战争,虽然在东汉王朝及各地豪强地主武装的联合镇压下遭到
了失败,但却给了腐朽的东汉王朝以沉重的打击,加速了它的崩溃;同时,它也不同程
度地打击了豪强地主势力,为改变东汉后期土地兼并等状况,提供了可能的条件。
    东汉晚期,宦官与外戚两大集团交替专政,政治腐败,土地兼并加剧,赋税日趋沉
重,社会动荡不安,民众流离失所,阶级矛盾高度激化,小规模的农民战争此落彼起,
连绵不断。
    “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场波澜壮阔的农民大起义就在这种背景下逐渐酝酿成熟了。
    时势造英雄,冀州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人张角,目睹广大民众在东汉王朝暴政
统治下的悲惨境况,义愤填膺,决心通过武装起义的途径,来改变这一局面。于是,他
积极展开革命宣传和组织活动,从而成为这场伟大农民起义当之无愧的领袖人物。
    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创立了太平道,以画符诵咒行医治病,在贫苦农民中宣传
原始道教的平等思想,鼓动民众起来反抗暴政统治。在宣传发动群众的同时,张角还利
用宗教从事起义的组织准备工作,派遣骨干信徒到各地聚集力量。经过十余年的秘密宣
传和组织,张角已拥有徒众数十万,遍布于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在
此基础上,张角又将信徒按地域组织分为36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各设“渠
帅”,统一节制,为起义做好了必要的组织准备。
    在起义即将爆发的前夕,张角根据斗争的需要,及时用谶语的形式提出了“苍天
(指东汉王朝)已死,黄天(黄太一神,即指太平道)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
战斗口号和起义计划。一场在宗教形式掩护下的农民大起义至此已是呼之欲出了。
    为了实现起义计划,张角派遣大方首领马元义往来于洛阳和各州之间,准备调集荆、
扬两州的道徒数万人潜赴邺城,并积极联络洛阳皇宫中的宦官信徒充当内应,确定三月
五日在洛阳和各州同时起义。
    可是正当起义即将发动的关键时刻,太平道内部却出了可耻的叛徒,济南人唐周向
朝廷上书告密,使得起义计划全部泄露。东汉王朝闻报后,即行严厉镇压,收捕起义领
袖人物。这一突然变故打乱了起义部署,张角为了扭转被动不利局面,当机立断,决定
提前举行起义,星夜派人通告各方同时行动,并规定起义军以黄巾缠头为标志。历史上
著名的“黄巾起义”正式爆发了。
    黄巾起义爆发后,声势十分浩大,史称“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黄巾
军主力分布在三个地区:义军首领张角自称天公将军,他的弟弟张宝号称地公将军,张
梁自称人公将军,他们率领义军主力,活跃于冀州地区,在北方形成革命中心。张曼成
自称“神上使”,带领黄巾军战斗在南阳地区,形成南方地区的起义中心。波才、彭脱
等人率部转战于颍川(郡治在今河南禹县)、汝南(郡治在今河南汝南东北)、陈国
(郡治所在今河南睢阳)一带,成为东方地区的革命主力。各路黄巾军所到之处,烧官
府、打豪强、攻坞壁、占城邑,给东汉王朝的统治秩序以沉重的打击。
    这次黄巾起义在战略部署方面,张角吸取了以往起义被统治者各个击破的教训,采
取了“内外俱起”、“八州并发”同时出击的计划,即在京师洛阳内外同时起事,在地
方各州一起暴动。在作战行动方面,各路义军虽缺乏周密的协同配合,但是从其活动形
势看,起义军显然是以洛阳为主要进攻目标的,自东、南、北三个方面包围威胁洛阳。
所有这些,均反映了黄巾起义战争表现出一定的战略决策经验和较好的作战指挥艺术,
一时间造成“遐迩摇荡”、“烟炎绛天”的巨大声势决不是偶然的。
    八州并起的黄巾大起义极大地震撼着东汉朝廷,统治者在惶恐不安之余,急忙调兵
遣将镇压起义:任命何进为大将军,率左右羽林五营屯兵都亭,以保卫京师;在函谷、
太谷等八个险隘要冲设置八关都尉,以加强洛阳外围的防御;下诏解除“党禁”,以缓
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出宫中藏钱收实官兵,用西园马匹装备军队,扩充骑兵,增设
西园八校,以加强军队实力,尔后,东汉王朝调集军队,开始向起义军进行反扑。
   


被过滤广告

    当时,活动于颍川一带的波才起义军对洛阳构成直接的威胁,所以汉廷委派中中郎
将皇甫嵩、右中郎将朱儁统率主力投入这一战场。对于起义中心地区的河北一带,则任
北中郎将卢植率北军五校尉和当地郡国兵前往镇压。对于南阳地区的张曼成部义军,则
加强防御,暂取守势。东汉统治者实施这种先防后剿、攻守皆备、重点进攻、逐个击破
的战略方针,表明他们具有老练的统治经验和军事素质,是黄巾起义军所面临的一伙凶
狠狡猾的敌人。
    这年四月,黄巾起义军和东汉王朝反动军队的战略决战首先在颍川一带展开。颖川
黄巾军波才部击败朱儁的进攻,并乘胜围攻皇甫嵩于长社(今河南长葛东北),形势对
义军有利。
    但遗憾的是,波才军缺乏军事经验,依草结营,戒备不严,结果反被皇甫嵩深夜纵
火烧营,实施突袭,造成义军的惨重损失。皇甫嵩会合朱儁、曹操两部汉军,乘机进击,
大败波才军,残杀起义将士数万人。破颖川义军后,官军乘胜进攻汝南、陈国义军。不
久,波才义军余部在阳翟(今河南禹州市),彭脱义军在西华(今河南西华南),又遭
镇压归于失败。
    颖川、汝南黄巾军的失败,使东汉朝廷摆脱了京师之危,得以腾出力量来对付其他
地区的起义军,至此,双方的战略地位发生了变化,东汉朝廷已占据了主动和优势。
    东汉王朝旋即将皇甫嵩调赴东线,镇压东郡卜已黄巾军;
    调朱儁开赴南阳,镇压张曼成义军。皇甫嵩进攻很顺手,仓亭一役,就将卜已起义
军残暴地镇压下去。于是,南阳一带成为双方第二个战略会战的场所了。
    在南阳,黄巾军张曼成部自三月开始,即以重兵围攻宛城(今河南南阳),遇到南
阳太守秦颉的顽固抵抗,双方相持百余日,义军师疲。六月,张曼成战死,义军推举赵
弘为统帅,继续斗争,终于攻克宛城,并把部队发展到十余万人。可是就在这时,朱儁
率领汉军主力进抵宛城一线,会同荆州、南阳地区的地方武装围攻宛城。从六月到八月,
黄巾军经过顽强奋战,多次挫败官军的攻势,守住了宛城。可是黄巾军未能乘胜出击,
扩大战果,使得朱儁能够重新集结力量,继续进攻。不久,赵弘战死,韩忠继为黄巾军
统帅,又与汉军相持了一段时间。朱儁镇压农民起义很有一套手段,他见强攻不易奏效,
这时便伪装撤围欺骗义军,暗布伏兵,伺机进击。
    义军缺乏经验,中计出城追击,结果在中途遭到伏击,损失惨重,统帅韩忠投降被
杀。黄巾军余部在孙夏带领下退保宛城,但因众寡悬殊,无法固守,于十一月撤出宛城,
退向西鄂精山(今河南南召南)。朱儁跟踪追击,孙夏战死,义军牺牲者达万余人,南
阳黄巾军斗争到此归于失败。
    此后,战争的中心转移到河北地区。河北是黄巾农民大起义的中心地区,张角在巨
鹿发动全国起义后,即率军攻克广宗(今河北威县东南),并命张宝北上占领下曲阳
(今河北晋县西),控制河北腹地,与张角、张梁军形成犄角之势。东汉王朝先后派遣
卢植、董卓进剿河北义军,但旷日持久,无所进展。八月间,皇甫嵩接任官军统帅,率
主力扑向河北战场。这时,其他地区的义军已遭失败,战局对黄巾军日益不利。屋漏更
遭连夜雨,就在这紧要关头,黄巾军首领张角又突然病逝。但即便是在这种困难的形势
下,义军在张梁、张宝率领下,仍坚持着同官军浴血奋战。在广宗一带,义军与汉军皇
甫嵩部激烈交战,数次挫败敌人的进攻,追使皇甫嵩“闭营休士,以观其变”。可是这
时义军又犯了轻敌的错误,误以为敌人已停止进攻,以至于松懈了戒备。皇甫嵩瞅准机
会,乘黑夜发起突然袭击,起义军仓促应战,惨遭败绩,张梁英勇捐躯,广宗失陷,是
役,义军阵亡和投水自尽者达八万余人。而皇甫嵩在进剿广宗张梁部义军得手后,则迅
速调转兵锋,于十一月攻打下曲阳。经过激烈交战,起义军战败,张宝牺牲,十余万起
义军壮士惨遭屠杀,河北黄巾军也被扼杀于血泊之中。
    官军攻陷下曲阳,标志着张角等人所领导的黄巾起义军主力,在东汉王朝的军队和
各地豪强武装的武力镇压下,悲壮地失败了。然而农民起义的火焰并没有就此而熄灭,
分散在各地的黄巾余部,仍在坚持斗争,他们前仆后继,百折不挠,给东汉王朝的统治
以新的打击。这一斗争前后延续了二十余年之久,给黄巾大起义添上了一个可歌可泣的
尾声。
    黄巾农民大起义,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革命战争,它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却为
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农民革命遗产。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更有失败的教训,对它认真进
行总结,无疑是很有意义的工作。
    黄巾农民起义战争的成功经验,主要表现在:第一、它提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即
消灭东汉政权,建立自己的统治,这对号召和团结人民参加起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第
二、利用宗教形式进行起义的宣传和组织工作,麻痹了官府,积蓄了力量,为举行起义
作好了比较充分的准备。第三、起义计划制订得比较周密、具体。所谓“内外俱起”、
“八州并发”就反映了这一特点。尽管后来由于叛徒的告密,使这一起义计划的实施遇
到很大的困难,但经张角果断处置,它基本上还是得到了落实,从而给东汉王朝以沉重
的打击。第四、斗志坚决,宁死不屈,敢于攻坚,勇于牺牲,以此向天下昭示了起义将
士的斗争精神和高尚气节。
    但是黄巾农民战争失败的教训同样是非常深刻的。它没有远大的战略眼光,因此提
不出更具体的策略方针;它没有建立起后方基地和有组织的战斗部队,因此部队保障受
到限制,战斗行动受到掣肘;它缺乏统一的指挥和互相的配合,各自为战,因此造成战
区上的孤立、分割态势,以致为敌占优势的主力军所各个击破;它不懂得在敌强我弱形
势下采取运动战、游击战等机动作战形式的重要性,因此热衷于城池的攻守,将起义军
主力胶着于一地,同敌人打硬仗、拚消耗,直至耗尽自己战斗力而被击败。所有这些,
都是起义军在战略上和作战指导方面的严重失策,也是直接导致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革
命战争不幸失败的原因。令人千载之后,犹为之感慨不已!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