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35阅读
  • 421回复

帝国的凋零---晚清的最后十年(长篇连载,每日更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hot

发帖
10623
金钱
1671
91币
0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35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01
最后登录
2022-12-24
只看该作者 180楼 发表于: 2008-05-14 19:05:18
  八旗和绿营打不过洋鬼子的长枪短炮还情有可原,但后来太平军的骤起如风卷残云,把他们给打得稀里哗啦,落荒而逃,这就不能不说明问题了。原来,经过了上百年的太平盛世,这些八旗绿营兵早已是养尊处优,而将帅则是“惟耽安逸,不事操防”,却成天想着“空冒钱粮、专事肥己”的勾当。在打仗的时候,“兵不见将,将不见兵,纷扰喧闹,全无纪律”,这样的军队,除了扰民,别无它用。
离线hot

发帖
10623
金钱
1671
91币
0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35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01
最后登录
2022-12-24
只看该作者 181楼 发表于: 2008-05-14 19:05:41
 万般无奈之下,清廷也只好放开手脚,让汉人官僚到各地督办团练,以期对抗太平军。这时,曾国藩和湘军便横空出世了,朝廷的政策给了他一个极佳的机会,而他编练的湘军也成为了镇压太平军的中坚力量。和八旗绿营大不一样的是,湘军选兵时,尽量多选本乡人(湖南人),并只要那些朴实憨厚、体格健壮的青年农民,那些油腔滑调、有市井流氓气的城市游民一概不要。
离线hot

发帖
10623
金钱
1671
91币
0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35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01
最后登录
2022-12-24
只看该作者 182楼 发表于: 2008-05-14 19:06:00
 “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湘军内部非常讲究血缘关系和地缘圈子,其各级统领,从营官到哨长甚至什长的大小头目,大都是亲戚故旧、同乡好友或者师生门徒。另外,凡是编练入伍的湘军将士,都要将府县、里居、父母、兄弟、妻儿登记在案,以防止逃兵。正因为湘军内部的血缘、姻亲、朋友、故旧、师生等关系,才使得其上下团结紧密,在关键时刻能相互以死相拼,同仇敌忾。和湘军相比,其他清军往往是“胜不相让,败则壁上旁观,咧嘴痴笑”,当然不能指望他们打胜仗。
离线hot

发帖
10623
金钱
1671
91币
0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35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01
最后登录
2022-12-24
只看该作者 183楼 发表于: 2008-05-14 19:06:27
  
  湘军是按明朝戚继光的军法进行编制,其主要作战单位是营,每营合计五百人,营下设四哨(相当于连),哨下分八队(相当于班),一对约十二人到十四人。除此之外,营官还直接管带亲兵六队。在正兵之外,每营有配有专门的长夫(相当于后勤运输队)一百八十名,以减轻正兵的负担,增加作战部队的战斗力。
  
  湘军的选将制度是上级挑下级,曾国藩先物色水陆各军的将领(多是读书人),然后由那些将领选营官,营官再去选百长、什长,这种层层隶属的上下级关系,加上中间夹杂的宗族、师生、朋友等关系,使得这只部队变成了“曾家军”,已非朝廷所能掌控。
离线hot

发帖
10623
金钱
1671
91币
0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35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01
最后登录
2022-12-24
只看该作者 184楼 发表于: 2008-05-14 19:06:54
  湘军之所以战斗力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的军饷丰厚,远高于八旗和绿营。当时八旗和绿营靠朝廷养活,但朝廷发的那点饷银虽然饿不死,但养家也颇成问题。绿营还好一点,那些可以在训练之余做点小生意补贴家用,但八旗是满人,身份优越,制度严密,对外交往也存在障碍,没法和绿营去比。正因为如此,大部分旗人在晚清的时候其实都穷得要死。对比一下湘军和绿营就可以发现,当时湘军正兵每月可以拿到六两银子,而绿营只有他们的三分之一(八旗比绿营好不到哪里去);湘军营官的收入更是非常可观,每月可以拿到两百两左右。
离线hot

发帖
10623
金钱
1671
91币
0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35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01
最后登录
2022-12-24
只看该作者 185楼 发表于: 2008-05-14 19:07:07
  也许有人会问,湘军哪来的这么多钱呢?当时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通过地方上的捐纳。所谓捐纳,其实就是花钱买官,明码标价,买官的士绅交了钱,就有资格补缺---反正当时打仗,被杀的官员也很多;另一个就是厘金。所谓厘金,就是地方上在各通商路口码头设卡抽厘,其实就是征收商品流通税。当时厘金不但是湘军饷银的主要来源,后来还成为清廷收入的一个主要来源。
离线hot

发帖
10623
金钱
1671
91币
0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35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01
最后登录
2022-12-24
只看该作者 186楼 发表于: 2008-05-14 19:07:24
  在湘军和太平军激战正酣的时候,曾国藩又让他的门生李鸿章回他的老家安徽去募集一支军队,这便是后来的淮军。淮军的体制和湘军基本相似,后来也成为镇压太平军的主力之一。除了湘军淮军,另外还有几支汉人武装,如左宗棠的楚军等,但实力不足以与湘军、淮军对抗。
离线hot

发帖
10623
金钱
1671
91币
0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35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01
最后登录
2022-12-24
只看该作者 187楼 发表于: 2008-05-14 19:07:49
  在太平军、捻军和其它的起义被剿灭后,清廷对这些汉人武装,特别是当时已羽翼丰满的湘军和淮军,感到十分的不安。好在曾国藩乃朝廷“忠义之士”,他有先见之明,凡事退让三分,最后湘淮等军被改编后分散驻扎在各地,又称为防军。而当时绿营也被改编成练军,和八旗、防军一起构成了同治、光绪年间的主要军事力量。
  
  同光时期也是洋务运动的兴起之时,那些旧军队也受到了洋务新风的影响,在武器设备上改进了不少,开始淘汰原来的刀矛枪箭,而引进了西洋火器如抬枪、劈山炮等。但可惜的是,太平军被镇压后,大清帝国出现了一段所谓“同光中兴”的和平时期,那些旧军队便又故态复萌,平时操练仍旧是敷衍了事。
离线hot

发帖
10623
金钱
1671
91币
0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35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01
最后登录
2022-12-24
只看该作者 188楼 发表于: 2008-05-14 19:08:22
  当时俄驻华使馆外交官马克戈万在《尘埃:一个欧洲人眼中的中国清末印象》中描述说,“观看中国军人列队行走极为有趣,他们都一脸严肃认真的表情。每个人都肩扛着一支长枪。由于没有统一姿势与标准,所以扛枪如同扛着把铁锹。除了随身的武器之外,他们还每人携带一把扇子。其携带方式可谓五花八门,有插在衣兜里的,有插在领口上的,还有的干脆用长长的辫子缠绕起来。携带扇子一是为了扇风,二是为了遮光,尤其是那赤热的太阳光。长长的竹管也是士兵行军打仗时喜欢携带的东西。有些士兵还故意用竹管代替枪来扛用。他们认为,竹管既轻便,又能用于吸鸦片。如果必须扛枪的话,那么竹管就会插到裤腰带子里。 最后还有遮阳(雨)帽(老外描述不清,遮阳帽难道是军帽?),这是每个士兵都喜欢、都重视的物件。如果谁没有、或者忘记戴,那是很让人瞧不起的。在士兵的心目中,它就是一种尊严。因为人体是不能随意被雨水淋湿的。虽然携带遮阳帽很不方便,但是为了某种说法与观念,他们还是不愿放弃。”
离线hot

发帖
10623
金钱
1671
91币
0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35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01
最后登录
2022-12-24
只看该作者 189楼 发表于: 2008-05-14 19:08:39
    马克戈万最后评价说,“若按欧洲人标准,中国军队中没有一位算是合格的士兵。因为军人是一种很严肃、很神圣的职业。但是中国的士兵并不这样认为。他们说,虽然军容松懈,但他们的前辈就能屡屡战胜敌人,保卫住自己的祖国。尽管如此,这种军队的确不配称作为天朝帝国军队。”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