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彪折戟沉沙之后的批林运动中,对林彪历史上的错误也进行了揭发和批判,其中也包括林彪在辽沈战役中不积极打锦州,反对毛主席伟大战役部署这一罪名。不过,在当时就有些欲罪其人何患无词的味道。
辽沈战役中置沈阳长春之敌不顾,而集中兵力打锦州,乃是战史上的神来之笔,也冒着极大的失败的风险。只有攻坚能力相当强,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攻下锦州才可能取胜,否则战局将不可收拾。
在比较早的时间,林彪犹豫不敢打锦州,是完全正常的。一个军事家,如果不能胜,也一定要避免大败 ,特别是在有利的形势下 。如果不打锦州,没有大胜,也无大败;如攻击锦州不利,则可能大败 ,或胜负未卜 。事实上,在此之前,东北野战军还从没有攻克过重兵把守的 、有近代防御工事体系的 大城市呢。如果林彪冒然同意攻锦州,那才是有问题。
后来,在自己军力有极大增强后,林彪才同意攻击锦州。这正是一个军事家应有的谨慎。
在确定攻击锦州并开始行动后,林彪又曾犹豫过,这多被人们所垢病,其实,这种指责也是不合适的。我们看看当时的大事记就会明白这一点。
1948·9·12 大军云集锦州,攻击锦州战役开始。
10·2 蒋介石严令廖跃湘以11个师、3个旅的兵力由沈阳出发从西北向东南进攻,傅作义11个师从南向北攻击。就在这一天林彪犹豫了,致电中央,提出是否应放弃攻锦州。也就在这一天,林彪又重新坚定了攻击锦州信心。
10·10 傅作义的部队开始攻击锦州南边的塔山。
10·11 廖跃湘才从沈阳出发,开往沈阳西北方向的彰武(锦州在沈阳西南方向)。
10·14 10时开始总攻锦州,次日18时战斗结束,解放锦州。
10·21 廖跃湘开始进攻黑山大虎山。
10·28 全歼廖跃湘部。
11·1 占领沈阳。
稍仔细看一下此表。可以看出,林彪犹豫是在南、北两方可能受到二十多个师的夹攻时产生的,而且这二十个师的装备都是国民党军中较好、战斗力也较强的。廖跃湘部更有国民党几大主力之一。如果这两方面都按蒋介石的命令,距离较近的廖跃湘在10月上旬就拼命打过来,稍远一点的傅作义的兵力也在中旬之初全力进攻无险可守的塔山 。其后果如何谁能预言?
事实却不是这样的。 从上表 可以看出,廖跃湘拖了很多天,在傅作义已经在塔山大打出手后,才从沈阳出发。然后就待在远离锦州的彰武,一待就待到锦州被占后才着急起来。而且有记载说,从南边攻塔山的部队竟然忘了把坦克运来,结果拼了老命在无险可守的塔山也未能前进一步。
在10月2 日林彪怎能预料到战事会这样发展,怎能预料廖跃湘会不南下,而把军队放在远远的鄣武作壁上观。所以,犹豫是完全正常的。
为什么中央没有顾虑这种可能? 难道就一定也不怕打一个没法收拾残局的大战役? 对此的 合理 解释只能是当时的情报人员早已经深入到国民党军政的核心,已经掌握了足够的情报,所提供的情报可以让中央对未来的发展作出有把握的评估。例如,廖跃湘和一批国民党高级军官司固执的认为林彪无力攻下锦州,并不是真心要攻占锦州,只是在玩围城打援的诡计。
为什么林彪很快就改变了主意?林彪在军事上自视甚高,常常是很固执的,不会因为“上面”的意见就立即改变自己在军事上的决定。对此的解释只能是:情报人员深入敌方要害之类事情,作为地方军政长官的林彪是不可能 、 也不必要 完全 知道,也 未必能 直接知道所提供的情报,所以,他在那种看似险恶的形势下只能犹豫。但是,如果有关方面把必要的情报告诉他一些时,他当然就立刻会明白过来。
情报人员 对 军事胜利的功绩是极其巨大的,可惜在党史、军史上从来就没有真正给以客观的评价,更没有公开详细的史实记录。
如果不是这样,又怎么解释这一切?
林彪的犹豫是合理的,正是一个 高明 的军事家所应有的。从较低的角度讲,如果辽沈战役有失,谁负责任?当然是林彪 ,他怎能不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