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29阅读
  • 122回复

★★★★☆☆☆智慧小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60楼 发表于: 2008-03-06 21:21:31
最高哲学

Nici玩具公司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拥有500多名员工,年平均收入达到1.55亿欧元,在世界玩具行业享有盛名。它每年生产的玩具除了满足全德国消费者的需求,产品还源源不断地销往世界各地。
  在2006年足球世界杯开赛前夕,公司决策层经过和众多对手进行激烈竞争后,终于如愿以偿地拿到了足球世界杯吉祥物的制作权。全公司上下为此欢欣鼓舞,员工们也铆足劲准备大干一场,决心以此为契机,使公司的财源滚滚而来。
  令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公司却正是因为得到了吉祥物的制作权,而陷入了万劫不复的绝境,从而不得不宣告破产。
  足球世界杯的吉祥物是狮子格列奥,它身穿德国队6号白色球衣,拥有一头浓密的长毛,与它相伴的还有一只会说话的足球佩雷。虽然每个吉祥物格列奥售价只有19.95欧元,但一上市还是受到了消费者空前的冷落,这是公司决策层不曾预料到的。
  有媒体对一定数量具代表性的民众做了问卷调查,得到的一致答案是:在德国,民众认可的传统标志是飞鹰。足球世界杯吉祥物格列奥售价虽然很便宜,但它与德国没多大联系,当然也跟广大德国民众没多大关系,大家从内心不喜欢这个吉祥物。
  公司在投入巨额的财力、人力后,收益与支出却大相径庭,最终宣告破产。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忽视了经商者的哲学:“消费者最需要的,也是生产商最需要的。”这不但是经商者的最高哲学,也是人生的最高哲学。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61楼 发表于: 2008-03-06 21:22:28
带把手的瓶子

比尔·坎姆贝尔和尼克依·坎姆贝尔夫妇像大多数新当上父母的年轻人一样,非常溺爱自己刚出生的女儿玛丽。
  一天,玛丽的爷爷雷克斯突然发现小玛丽抱不住奶瓶。“总有一天,有人会在这些奶瓶上安上把手的,这样就会比较容易拿了,”雷克斯说。
  比尔和尼克依欣然接受了这个想法。我们为什么不来制造这种瓶子呢?尼克依开始用建筑黏土捏出各种形状的时尚瓶子。夫妇俩把那些黏土瓶子给玛丽,看她拿不拿得住。这种带一个把手的瓶子还是不好拿,其他一些设计也不成功。后来,尼克依捏了一个形状像拉伸过的油炸圈饼一样的瓶子。它有两个把手,每个把手都是中空的,可以盛流质。坎姆贝尔夫妇用自己的钱,找阿肯色州的一家公司为他们制造了一个塑料模子。接下来,他们在佛罗里达找一家公司为他们制造这种新颖的瓶子。
  坎姆贝尔夫妇在第一次用户调查时得到了这样一个反馈消息:他们制造的这些瓶子色彩艳丽但不透明,而父母们都想看到瓶子里面的东西。夫妇俩立刻改变设计,将不透明的瓶子改成了透明的瓶子。瓶子生产出来后,六天内就售出了5万个。没过几个月,他们就搬到了一个大仓库。他们第一年的销售额达到了150万美元。
  你也许不是第一个想到一个主意的人,但你可以是着手去做的人。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62楼 发表于: 2008-03-06 21:23:20
谁的命运都可以改变

在以色列,一位行为学家在年轻的乞丐中搞了一次施舍活动,施舍物有3种:400新谢克尔(约合100美元)、一套西装和一盆以色列蒲公英。施舍过程中,行为学家搞了一个统计,统计结果是:近90%的乞丐要了400新谢克尔,近10%的乞丐要了西装,只有百分之零点几的乞丐要了蒲公英。
  10年后,这位行为学家对当初参加施舍活动的乞丐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结果为:要新谢克尔的乞丐,至今基本仍为乞丐;要西装的乞丐,大部分成了蓝领或白领;要蒲公英的乞丐,全部成了富翁。针对令众人迷惑的结果,行为学家作出了如下解释是:
  要新谢克尔的乞丐,在拿钱时,心里想到的收获,这种只想收获,不想付出的人,只能永远是乞丐。
  要西装的乞丐,在拿西装时,心中想到的是改变。他们认为,只要改变一下自己,哪怕是稍为改变一下自己的形象,就有可能改变自己的一生。他们正是通过这种不断的改变,使自己由乞丐变成了蓝领或白领。
  要蒲公英的乞丐,在拿蒲公英时,心中想到的是机遇。他们知道,得到的这种蒲公英,不是一般的蒲公英,它原产于地中海东部的沙漠中。它不是按季节舒展自己的生命,如果没有雨,它们一生一世都不会开花,但是,只要有一场小雨,不论这场雨多么小,也不论在什么时候落下,它们都会抓住这难得的机遇,迅速推出自己的花朵,并在雨水蒸发干之前,做完受孕、结子、传播等所有的事情。以色列人常把它送给拥有智慧的穷人,他们认为,这个世界上,穷人和沙漠里的蒲公英一样,发展自己的机会极少极少,但只要拥有蒲公英一样的品格,在机会来临之际,果断地抓住,同样会成为一个富裕和了不起的人。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63楼 发表于: 2008-03-06 21:24:23
莫泽斯老奶奶的作品

 她出生在美国纽约州乡下的一个农民家庭,一生下来就没有见过父亲。上小学四年级时,母亲和一个相爱已久的黑人青年离家出走,从此杳无音讯。为了生计,她只得辍学到一家农场当雇工。她每天5点起床,要做30多人的早饭,然后去割干草、照料牲畜、熬奶油,一直到晚上10点才能上床睡觉。
  这样的劳作一干就是16年,27岁时,她与在另外的农场干活的一个青年雇工托马斯结婚,先后生育了11个孩子。婚后的几十年里,她几乎没离开过家,日子都是在照料孩子的忙碌生活中度过的。
  40年过去了,她67岁时,丈夫被马踢伤,不久便不治身亡,她就和小儿子夫妻一起生活。从这时起,她患风湿症的手指开始麻木,失去了劳动能力。时间一长,连小儿子也开始嫌弃她了,觉得她是一个多余的人。为了恢复手指功能。70岁时,她用自己过去使用农具和织针的手拿起了画笔。说是画笔,其实不过是一把现成的刷漆用的板刷。她用这把板刷蘸着刷门廊和厨房地板用的油漆开始画起画来。
  小儿子一家人完全漠视她的存在,任由她每天在自己的房间里四处涂鸦。直到她创作的第一幅作品《农场·秋》装饰在托马斯·德拉格斯特亚的商品陈列窗时,小儿子才大声惊呼:“天哪,原来我妈妈是个画家!”此时,她已经75岁了,人们从《农场·秋》的署名上,第一次知道了她的名字:安娜·麦阿利·莫泽斯。
  很快,“莫泽斯老奶奶画家”称号传到纽约,纽约的各大报刊相继刊载了莫泽斯的作品,人们被她古稀之年学画画的精神所感动,更被她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原始而古朴的气息所震撼。不久,莫泽斯的作品又传到了国外,法国卢浮宫近代美术馆收购了她的一幅作品,出价高达100万美元。在普希金美术馆举办莫泽斯的作品展时,排队参观的人达11万之多。“莫泽斯老奶奶圣诞贺片”年销售量多达2500万张。
  莫泽斯是个幸福的人。从她70岁拿起画笔到101岁去世前的26年里,她一共创作出了近300幅作品,其中有100多幅作品被世界各地的美术馆所收藏。她去世时,成千上万的美国人自发地为她送葬。
  不能说“少年学易老学难成”,只有学而不倦才是一个人开花结果的必备条件。有时候,人格的完美是需要以一生为单位来衡量的。
  一个人在想学的时候就学好了,什么时候都不算晚。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64楼 发表于: 2008-03-06 21:25:53
成果来自利用机会

 若想预知未来,请寄希望于机会的把握者,别指望问题的解决者。
  当柯达在1990年推出第一部商用数位相机后,数位摄影就开始引领风骚,并将摄影市场带向另一个全新境界,类比摄影就此淡出市场。2004年,类比相机的市场占率已经萎缩到17%,还没搭上数位列车的厂商,算是玩完了。
  缺乏弹性的大型企业,也在失败之列。错失机会,要翻身就很渺茫。rb传统品牌柯尼卡美乐达,在相机市场纵横百余年,却在2006年3月31日黯然退出相机市场。尼康相机也好不到哪去,在2006年年初已停止生产底片相机。搭上末班车的德国莱卡,在1998年推出数位相机,多亏股东加码投资,才不至于倒闭。
  教练法则:如何找到机会呢?机会的寻找者知道,只有转变才有机会;而问题的解决者,只关心昨日之事。
  转机,转机,转变才有机会。当人、事、物的关系发生变化时,新的关系会创造出新的需要与欲求,进而提供新的机会。预测未来时,注意那些把握机会的行动派,你自己也要行动。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65楼 发表于: 2008-03-06 21:27:25
22岁的骑师

他的家乡在黑龙江与内蒙古交界处,也许是受马背上的民族———蒙古人的剽悍性格熏陶,他从小就对马儿有着独特的喜爱。
  但他自幼跟随军营出身、戎马一生的父母漂泊不定,无规律的生活使他比同龄人个子矮、身体弱。为了将他锻炼成真正的男子汉,7岁那年,父亲送他到少林寺武校,学习中华传统武术。从此,他开始离家独自生活,体会什么是残酷、什么是汗水如注。就在他渐渐忘却童年的往事,真正开始以“武”为家、以“术”为业时,一次偶然的香港之行改变了他的人生方向。
  学校到香港做友好交流。正赶上赛马,他们被邀请到马场参观。容纳6万多人的赛场中,连过道上都挤满了观众。骑师们戴着黑色头盔、穿着色彩不同的骑师装,停在比赛线前,当比赛的哨声吹响的刹那,他仿佛回到了童年:骏马奔腾,万人喝彩,掌声雷鸣,激动的观众跳着、喊着,一切和过去那么相似,他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此情此景,惟有用心去感受、去聆听马蹄所带来的震撼。
  回到酒店,他的心仍然停留在赛场,耳朵里充斥着“咚咚”的马蹄声。校规严令禁止学生单独外出,但他实在忍不住,天黑后,趁老师不注意,偷偷溜出来,没钱坐车,就一路跑了十几公里,气喘吁吁赶到沙田马场。因为个子小,他跟在大人后面顺利混进场内。半个小时的比赛很快就过去了,他仍意犹未尽地回想着夺冠的那匹纯种血马。
  他溜进驯马场,想亲眼看看那匹叫“骏河”的冠军马,抚摸一下它黝黑锃亮的马鬃。也许是因为从小就跟马儿接触,当他亲密地将脸贴在“骏河”的马鬃上摩挲时,它不仅没有生气,还很高兴地配合着他的抚摸。他高兴地搂着“骏河”,低声地夸奖它,“骏河”仿佛听懂了他的话,兴奋地刨着前蹄,仰头高声嘶叫。这一幕令鱼贯而入的骑师们惊呆了:脾气暴躁的“骏河”很难被驯服,就连职业骑师,被它甩下去的也不在少数。
  一位黄头发、蓝眼睛的骑师走上前,握住他的手,问他叫什么名字?他有些害怕,想挣脱跑掉,突然间回过味来:这不是刚才夺冠的骑师吗?激动战胜了恐惧,他大着胆子说明自己的来历,并且知道了,站在面前的就是大名鼎鼎的世界级著名骑师安东尼。
  沉浸在兴奋中的他,回到酒店才明白等着自己的是严惩。他趴在地上,软鞭狠狠抽打在背部,每一下,都是撕心裂肺的痛,可他紧紧咬住牙关,直到最后,教练问他是否承认错误时,他憋足了口气,大吼了一声:“我要去学赛马。”同学们惊呆了,没人敢反对教练,更没人敢中途离校,可是他们不明白,马儿在他心目中所占的分量。
  喊出了自己的心愿,他仿佛大痛初愈,再也没有力气解释。但他知道,那一刻,自己成为了男子汉,没有在沉默中死亡,而是爆发在怒吼中。
  16岁,他离开生活了9年的武校,报名参加骑师训练班。报名的800多人中,最后被录取了7人,他是年龄最小、个子最矮的一个。
  第一年的训练极其艰苦。早晨5点起床,替马匹擦身、清理粪便。然后集体做俯卧撑、蹲马步,然后在马背上开始一天的训练。每天不少于6小时,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狂风暴雨,都不能延误或取消。一年365天,没有休息日。这犹如地狱式的训练,对他却不足为奇,比起武校的散打、九节鞭、枪剑绳镖的训练,骑师班要轻松多了。
  结束一天的训练后,其他同学累得只想睡觉,他却跑到马厩里,细心地给马儿进行护理,每天雷打不动给马匹量两次体温,洗澡,细心地擦干,自己才回宿舍休息。
  他知道,要成为一名优秀的骑师,光会骑马技术远远不够,还要有对马儿的情感投入,以及打心底里透出的呵护和爱惜,因为马的智商和人相近,它不仅能接受训导,还能学习模仿,与人交流感情。
  从见习骑师到正式骑师。要经过3年,赢得40场头马。而他,仅仅用了1年,便赢得178场头马,提前晋级为正式骑师,那年,他22岁。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66楼 发表于: 2008-03-06 21:29:10
少一点“少”,多一点“多”

 MBA课程上,两位特约来宾正分别用二十分钟说明什么是“好的领导”。
  来宾之一是位年轻人,是该课程去年以第一名毕业的学生;另一位则是大家都认识的企业名人,学历只有高中毕业,约莫60岁。教授要求同学比较这两人的差异。
  第一名的毕业生在短短二十分钟内引用了五位名人的领导经验,这五人包括通用电器公司的杰克·威尔逊、英特尔的安迪·葛洛夫、管理泰斗彼得·杜拉克与台湾的郭台铭和张忠谋。听来似乎这五人的领导方式便代表着好的领导。
  年轻人讲完后,很有信心地将麦克风交到这位企业名人手中,企业家微笑着说,他本来可以用六个字就说明什么是好的领导,但是怕教授和同学说自己在浑水摸鱼,因此必须把六个字讲成二十分钟,希望大家将来,不要学他把领导复杂化了。企业家是这么说的:
  “在我四十年的职场岁月中,只是不断地想做到一个境界:那就是如何让别人在我的公司上班是出于‘心’甘情愿,而非出于‘薪’甘情愿。虽然只差一个字,我却练习了四十年。
  “要做到‘薪’甘情愿比较简单,有一套健全的管理制度就办得到,但要做到让别人‘心’甘情愿,就必须要让员工从心底接受你,所以我认为领导没有什么大道理,就是‘领导等于做人’这六个字而已。
  “我把职场分成从什么都不懂,到初层主管、中层主管、高层主管和老板五个阶段,为了把人做好,我不断地在每一阶段练习一件事,因此总共要练习五件事,虽然只有五件事,但它们共花了我四十年的时间。
  “在我刚毕业,什么都不会的时候,我练习的第一件事是‘少不、多是’,也就是我从不会去问公司给的任务有多困难,我只问自己要如何去完成,练习久了,就感觉到自己正快速地成长。
  “后来变成了初层主管,我练习的第二件事是‘少说、多听’,也就是可以听的时候我绝对不开口,让自己不断学习如何掌握重点与分析逻辑。练习久了,自然学会以后讲话只需讲重点的智慧。
  “当成为中层主管后,我练习的第三件事是‘少我、多你’,也就是多想到别人,少想到自己,凡事以别人的角度来想,练习久了,自然培养出更大的雅量。
  “成为高层主管时,我练习的第四件事是‘少旧、多新’,也就是我不再重复做已经成功做过的事,否则不可能有新的突破,练习久了,就会不断产生新的创意。
  “最后当自己变成了老板,我练习的第五件事是‘少会、多读’,也就是要求自己重新从什么都不会的阶段再要求自己,放空自己多阅读,书读多了,自然会看到自己还有很多本该谦虚的地方。”
  老教授最后向学生解说,他今天之所以安排一位没经验的管理者与一位有丰富经验的管理者来对比,主要目的是想让学生亲身感受一个简单的事实:若想将自己变成一位成功的领导者,那就请先要把人做好。连自己都无法把人做好,又该如何来领导别人?因为智慧很大部分源自于怎么做人!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67楼 发表于: 2008-03-06 21:30:07
错出来的成功

1876年,一位20来岁的年轻人只身来到芝加哥,他一无文化,二无特长,为了生存,只好帮商店卖起了肥皂。随后,他发现发酵粉利润高,立即投入所有的老本购进了一批发酵粉。结果他发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当地做发酵粉生意的远比卖肥皂的多,自己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
  眼见着发酵粉若不及时处置,损失巨大,年轻人一咬牙,决定将错就错,索性将身边仅有的两大箱口香糖贡献出来,凡来本店惠顾的客户,每买一包发酵粉,都可获赠两包口香糖。很快,他手中的发酵粉处理一空。
  在随后的经营中,年轻人又发现:口香糖在市面上已经越来越流行,虽然是个薄利行业,但因为数目庞大,发展前景要比发酵粉好。他当即脑瓜子一转,又集结起所有的家当,把宝押在口香糖上了。营销过程中,他积极听取顾客的意见,配合厂家改良口香糖的包装和口味,后来他感觉这种配合局限性很大,索性倾其所有,自己办起了口香糖厂。1883年,他的“箭牌”口香糖正式面世。但在当时,市场上口香糖已有十多个品种,人们对这支生力军接受的速度非常慢,他一下子又陷入了困境。这时候,他想了一个更为冒险的招数:搜集全美各地的电话簿,然后按照上面的地址,给每人寄去4块口香糖和一份意见表。
  这些铺天盖地的信和口香糖几乎耗光了年轻人的全部家当,同时,也几乎在一夜之间,“箭牌”口香糖迅速风靡全国。到1920年,“箭牌”已达到年销售量90亿块,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营销单一产品的公司。这位惯于“错中求胜”的年轻人,就是“箭牌”口香糖的创始人威廉·瑞格理。
  不仅如此,接下来的大半个世纪,“箭牌”口香糖还干过几件忙中出错的事情:20世纪60年代,公司投资1000多万美元成立了保健产品分部,并推出了抗酸口香糖。但由于糖里添加了有争议的药物成分,新产品没上市便被查禁,胎死腹中。为了抢占市场优势,他们更是投入巨资,大胆收购一些竞争对手,以至于几度陷入严重的经营和生产危机。
  昏招迭出的“箭牌”最后的命运如何呢?到今天,“箭牌融入生活每一天”的广告词已经家喻户晓,“箭牌”口香糖也已成为年销售额逾50亿美元的跨国集团公司。说起成功的奥秘,第三代传人小瑞格理一语道破了天机:那就是“大胆犯错”———须知机遇只有在犯错的过程中才能发现,只有经历错过的尝试,才能清晰地找准成功的方位。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68楼 发表于: 2008-03-06 21:30:54
两个理由

阿瑟·布里司班是全美最富有的报业人士,担任《纽约太阳报》总编辑的时候,他破天荒地以当天报纸的销量来决定稿酬标准,被同行称为新闻奇才。《大英百科全书》给他的评价是:“以惊世骇俗的语言撰写新闻的大师”。
  布里司班很年轻的时候就开始为《纽约太阳报》工作。那时候,他还仅仅是一名小记者,但他的睿智和机敏早已远近闻名了。有一次,老板威廉姆·赫尔兹对布里司班说:“你为报社写出了很多好文章,尤其是你写的专栏,大家都非常欣赏,为了奖励你的成绩,我决定给你六个月的假期,薪酬照发。”
  但是布里司班并没有欢呼雀跃,而是婉言谢绝了老板的好意。赫尔兹奇怪地问为什么,布里司班回答说:“我之所以不能接受您的慷慨,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如果我停写专栏,《太阳报》的销量可能会受到影响,但也可能不会受到影响。前者对您大大不利,而后者对我大大不利。”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69楼 发表于: 2008-03-06 21:31:59
活给自己看

 她是个很成功的女子,不到30岁的年纪,有诸多小说出版,虽然没有给她带来太大名气,却带来了足够的财富———那些小说,大多被影视公司选中,然后她自己改编成剧本,三年的时间,她就在那个美丽的城市拥有了足够优越的生活。
  也许是性格的缘故,她却并不为此张扬,不太爱说话,穿平常的衣衫,不化妆不戴首饰。
  那次,报社决定在她的一部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播出时,为她做个专访。记者过去,她却显得羞涩,不知道应该说什么。后来记者说,干脆,你该做什么做什么,让我从旁观者的角度看看你的生活吧。
  她好像才放松下来,笑笑,打开电脑。不再为无法应对记者的问题而为难。
  那天的她,穿了件再平常不过的纯棉T恤,牛仔裤,头发扎成松松的马尾。打开电脑回了两封邮件,关闭,说,今天,我原本是打算要逛街的。
  记者欣然愿意同往。
  她逛街的习惯,看起来更似小女孩,喜欢那些琳琅满目的小饰品,但只是逛,并不买什么。最后她走进一家纯正的品牌首饰店。
  进了店里,店员却并不热情,那天的记者也是再寻常不过的装扮,T恤和平底鞋,打眼看过去,她们都是处境太过寻常的女子。但她,的确不是,记者在她的玻璃书柜中看到一些物品,价值自是不菲的,似乎,她喜欢这些精致的小首饰,她想要,实在买得起。也不是为佩戴,只为喜欢收藏。
  对店员略略冷落的态度,她似乎并未留意到,很快,在展示柜内看中一条细细的镶嵌了一圈精巧钻石的手链,记者下意识地贴近去看价格,而她只微笑对离得最近的店员说,请取这条手链看一下好吗?
  店员的眼神明显带着不屑,自她们进门,已用那种不屑的眼光将她们从上到下打量过了,现在听她这样一说,女孩挑挑眉毛说,那条手链现在打八折,折后价是3800元。一分都不能少了,你确定要看吗?
  记者一下子气愤起来,明显地,店员在歧视她。刚要对此提出异议,她却拉拉记者的衣袖,笑笑说,既然这样,我们走吧。然后依旧微笑着,牵着记者离开了那家首饰店。
  走出门来,记者还在为此愤愤不平,一是为对方这种以貌取人的态度,再是为她委屈,她实在算是有钱的女子,实在不必受这份委屈。但看上去,她却真的不在意,心平气和地离开了。
  随后,她在另外一家店里买到更好的手链。
  回去,记者还记得她被冷落的那一幕,忍不住说,当时,你为什么不指责那个小店员。
  指责她干什么呢?指责她态度不好还是没有看出我是个有钱人?她笑,生活不是过给别人看的,而是过给我们自己看的。自己知道就好。
  记者一怔,却忽然在那一刻,找到了自己采访的亮点,也终于知道了她成功的根源,一个活给自己看的女子,不为诸多的虚名和浮华所累,她注定活得更简单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