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070阅读
  • 676回复

*******南腔北调*****<SEMI>*****曲苑杂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semi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320楼 发表于: 2008-02-28 12:17:02
湖南瓦乡歌话
 曲种简介:


  苗族古代吃牯脏常击缶而食汤锅,击缶而表故事。歌话体便成为苗族原始曲艺的雏形。几千年来,被运用在祭十巳仪式之中。其保留节目有《亲言姻语》、《仡戎仡夔》、《仡索》、《果本》、《说火把》等,由湖南省民委支持出版的《古老话》,系一部较为完整的文化遗产。
离线semi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321楼 发表于: 2008-02-28 12:17:32
鸡毛竹
 曲种简介:


  是苗族椎牛大会上举办跳花树求子仪式时使用的一种道具。人们拿着它载歌载舞,连说带唱,祭奠祖先,讲述苗族历史故事和传说,深受苗族人民的喜爱。这个曲种因道具而得名。
离线semi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322楼 发表于: 2008-02-28 12:17:54
神农架龙凤鼓
 曲种简介:


  是原木镂空做成的一种古老的打击乐器。最早用于守田园、驱赶野兽的工具,山民们也有用它传递爱情信号。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大小不一的打击乐,并在敲击中伴着说唱,一直流传在神衣架民间。
离线semi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323楼 发表于: 2008-02-28 12:18:13
土家围鼓
 曲种简介:


  (俗称鼓眼),是由鼓划眼指挥的一种击乐形式,流行于湘西土家族地区。演奏时由鼓、头钹、二钹、大锣、勾锣五样乐器组成。曲调丰富,分文调子和武调子。文调子文雅、舒畅;武调子激烈、欢快。文武调子可任意转换、组合。曲牌有“雁拍翅”、“猛虎跳”等三百余个。
离线semi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324楼 发表于: 2008-02-28 12:18:31
竹柝曲
 曲种简介:


  远古时期,苗族举办鼓会椎牛祭祖,需由苗巫敲击竹柝述说这个打食人魔的故事,“竹柝曲”由此诞生在仪式堂中,明清以前一直十分盛行,每次集会持续七至十五天。保留的大型节目有《普斗娘柔》(开天立地)、奶夔玛(神母犬父)、《巴龙奶龙》(傩公傩母)、《接龙》等。
离线semi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325楼 发表于: 2008-02-28 12:18:58
来帕尔
 曲种简介:


  维吾尔族人民的婚礼具有自己的一套习俗。婚礼前夕新娘的朋友们聚在一起,边唱边跳,祝贺和赞美新郎新娘的新婚嘉典,为他们献歌,以此表达良好的祝愿。
离线semi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326楼 发表于: 2008-02-28 12:19:17
嘣嘣妥
 曲种简介:


  俗称“口条儿”,为吹弹乐器,由演奏者口中气息控制音调和弦律。多人吹弹,可组成动听的和声用以伴奏演唱民间故事,后演变为特有的曲种,仅存在湘西州永顺县青坪乡土家族山寨。
离线semi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327楼 发表于: 2008-02-28 12:19:43
伊若乐
 曲种简介:


  蒙古语音译,意为“祝颂”,是蒙古族上古时期形成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祝颂”从民谣和诗歌里脱颖而出,形成独特风格,是蒙古族特有的文艺形式。古老的祝颂大多是对自然万物的祈求祝颂。后来由于社会生产的发展,民间祝颂也就逐渐消除了原始宗教色彩,而代之以对劳动生产的直接描述和对劳动成果的热烈赞美。但是祝颂中最精彩而又数量最多的,还是祝颂日常生活的作品。
离线semi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328楼 发表于: 2008-02-28 12:19:59
天津岔曲
 曲种简介:


  起源于清初北京,流行于北京城区及郊区。早期岔曲到乾隆时期已兴盛。乾隆六十年(1795)在北京出版的《霓裳续谱》收入北京、天津流行的杂曲曲词六百二十二首,其中岔曲就有一百四十八首之多。其曲调包括〔平岔〕、〔慢岔〕、〔起字岔〕、〔西岔〕、〔数岔〕、〔坎字岔〕等多种。说明岔曲在当时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曲种。
  关于岔曲的起源,在单弦艺人中有两种说法:一说来自乾隆朝征西凯歌。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有载:“文小槎者,外火器营人。曾从征西域及大小金川。奏凯归途,自制马上曲,即今八角鼓中所唱之单弦杂排(牌)子及岔曲之祖也。其先本曰小槎曲,减(简)称为槎曲,后讹为岔曲,又曰脆唱,皆相沿之论也。此皆闻之老年票友所传,当大致不差也。”民国时期齐如山《故都百戏图考·八角鼓》篇亦从其说,不过文小槎易为宝小岔,所据是清末单弦艺人德寿山的口碑材料。德寿山曾说,“岔曲之起源为阿桂攻金川时军中所用之歌,由宝小岔(名恒)所编,因名岔曲,又称得胜歌。”另一说认为是从昆曲、高腔岔支而成。如单弦艺人李燕宾认为,“所谓岔曲者,乃岔支于昆曲、高腔之义,岔曲之岔,非宝恒之名也。”民国三十二年(1943)李鑫午在《岔曲的研究》中,肯定李燕宾的说法“可信程度为大”,并明确指出:“岔曲初名脆唱,衍名岔曲,脆唱又分岔曲、琴腔、荡韵三支……现在所通行者,只琴腔、岔曲二支而已。”
  岔曲的表演方式有三种,大多是一人自击八角鼓演唱,一人操三弦伴奏(也可以无三弦伴奏);也有二人操八角鼓演唱的;还有集体演唱的“群曲”形式。张次溪在所著《人民首都的天桥》(1951年版)中说,岔曲“嘉道前,每旗族家庭宴贺,父老多率子弟唱奏,子弟之名,盖本于此。……至今之专以此曲登场为业者,仍然如是,坐弦立歌,是其遗意”。群曲形式早期由阿桂部征西军人带回,演唱赞颂武功的赞歌,先在清宫廷中流传,后流入旗籍子弟中间。演唱时,全班演员衣冠整肃,各持八角鼓或其他锣鼓乐器,排列成行,弹弦者坐于中间,主唱者一唱众和,有齐唱,有轮唱,锣鼓齐鸣,气象庄严,多唱《八仙庆寿》、《大秋景》之类曲目。清乾隆年间岔曲还有平岔带戏的形式,主要由优童演唱,分正旦、小旦角色,极艳丽之能事。这种拆唱形式,实为后世牌子曲拆唱之滥觞。清代中叶,岔曲班社很多,后渐衰落,到同治、光绪之际,业此者仅剩七八班。到民国初,岔曲已经完全融入单弦牌子曲,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偶作单独节目演出,而不再作为一个独立曲种存在。
  岔曲的基本唱腔结构是一段六句或八句,故又有“六八句”之称,分曲头、曲尾两部分,中间有一个大过门。曲头、曲尾中间也可以加数子、牌子,使一段的篇幅扩充到十数句、数十句。中间只加一个牌子的,叫“穿心岔曲”;如果这个牌子是〔黄鹂调〕、〔石韵书〕,就径直称为“黄鹂调”、“石韵书”了。曲头、曲尾中间加三个牌子、最多四个牌子的,叫作“腰节儿”(一作“腰截儿”)。
  岔曲的曲词句式是长短句,有七字句、四字句,嵌入五、七、十字的小对句(即“数子”)等,并加入嵌字、村字。每段唱词设六个“过门”,加上前奏曲,共七个过门,中间有一个“卧牛”。《单弦表演艺术》(谭凤元口述)说:“卧牛又称卧拗,实际是腔调上的一个顿挫,也可以说是一个重叠。好多人爱听岔曲的卧牛。卧牛是把一句完整的句子切开,使它词句不完整,并且把下半句第一个字先唱出来,随着就弹过门,给人一种悬念。弹完第五个过门,接着把过门前面那个字重一下(或者不重字)再唱完下面的词句。”如六句脆唱岔曲《春景》:“春至河开,绿柳时来(过门),梨花放蕊(过门)桃杏花开,遍地萌芽在土内埋(过门),农夫锄刨(过门)耕春麦,牧牛童儿就在竹(卧牛)竹林外,渔翁江心撒下网,单等那打柴的樵夫,畅饮开怀(过门)。”岔曲按十三道辙叶韵,每段唱词都是一韵到底。
岔曲的篇幅有大小之分,小岔曲又名脆岔,短小精悍,不带数子,有词脆、腔脆、板头脆的特点。听来明朗脆快,节奏鲜明,悠扬悦耳。
从小岔曲中分出一种“平岔带数”,即在曲词中插入一处数板演唱的连续嵌句。演唱时乐器大三弦反复弹奏516155516153,用来烘托曲词所表达的内容。小岔曲还有一种“起字岔”,唱腔优美,有很多变化。其特点是在曲调的开头,用长滑音散板起唱,行腔悠扬平衡、徐缓深沉、高低跌宕、错落有致,韵味浓郁。代表性曲目有《晚霞》等。
  小岔曲中还有另一种“荡韵岔曲”,唱腔婉转动听,音乐性较强。代表性曲目有《怕到黄昏》等。
  大岔曲又名长岔,在曲词中嵌入一长串用数板连接的嵌句。演唱时节奏明快,唱腔多变,高低起伏,一气呵成,形成了特有的北京韵味。《风雨归舟》是其代表性曲目之一。
  岔曲音乐取材于民间曲艺、小调和戏曲。主要曲调有〔平调韵〕、〔荡韵〕、〔黄鹂调〕、〔石韵〕、〔硬书〕等,所插用的牌子很多,大都为单弦牌子曲所用,如〔南锣北鼓〕、〔罗江怨〕、〔马头调〕、〔银纽丝〕、〔秧歌调〕、〔剪靛花〕、〔数唱〕等等。
  传统岔曲曲目数量较多,按曲词内容,可以分为六大类:一、描写四季天然景色和田园风光的,如《春景》、《秋景》、《踏雪寻梅》等;二、才子佳人抒发情意的,如《换却罗裙带》、《怕到黄昏》等;三、各种赞、赋,如《赞松》、《赞剑》、《清明赋》、《秋声赋》等;四、根据小说、戏曲故事改写的,如《太虚幻境》、《潇湘馆》、《拷红》等;五、描摹景物及游戏文字,如《说风不露风》、《曲牌名》、《百戏名》、《反风雨归舟》、《反赞剑》等;六、喜庆贺词,如《喜千秋》、《喜报三元》、《福增寿添》等。民国二十四年(1935)故宫博物院曾出版过《升平署岔曲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编演了一批新岔曲,流传较广的有《有这么一个人》、《红军过草原》、《志愿军英雄赞》、《怕》等。
  岔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继宝小岔后,出现过许多曲师和唱家。乾隆时杨米人《都门竹枝词》云:“同乐轩中乐最长,开来轴子未斜阳;打完八角连环鼓,明庆新班又出场。”可见岔曲演出之盛,而这些唱轴子的演员姓名都没有留下来。单弦牌子曲兴起之后,演唱单弦牌子曲的名家司瑞轩、德寿山等,也都是演唱岔曲的高手。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擅唱岔曲的只剩下屈祥利、王贞秀、广绍如、阿鉴如等十余人。后来,只是单弦牌子曲演员在上场后先唱一段岔曲,试试丝弦高矮,调定调门儿。然后,再正式演唱单弦牌子曲节目。单弦牌子曲著名演员荣剑尘、谭凤元、曹宝禄等都擅长演唱岔曲。北京还有很多岔曲爱好者,经常业余聚会,演唱岔曲,坚持多年不断
离线semi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329楼 发表于: 2008-02-28 12:20:17
评鼓弹唱
 曲种简介:


  朝鲜族喜闻乐见的曲种,以唱为主,唱说演结合,二人唱或重唱,以平鼓伴奏的表演形式,唱腔以朝鲜族的民俗音乐或盘嗦里为基调,结合其它旋律,动作活泼富有激情。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