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90后”青少年,成长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时期,是伴随着“春天的故事”不断成长起来的时代宠儿。改革开放以来造就的良好物质环境,中国特有的家教理念,信息时代东西方文化、观念的交融和碰撞,媒体网络的大发展等,使现今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与以前的同龄人已经大不一样了。在消费观上的变化就尤为显著。现在,90后青少年的消费结构已不是单一型的了,而是向享受型、高档型,以至于向多元化的消费方向发展。尽管由于年龄、思维能力、社会经历的原因,其表现出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免不了有不合理的成分,但是这种自成一派的消费心理形成的原因很值得探究一番。
青少年参与经济活动,这当然是无可厚非的。然而他们的经济来源不同于成人,因为我们不参与或不直接参与社会生产,其所获得的消费资本绝大部分是父母给的零用钱。除用餐等生活必要开支(可理解为生存消费)外,零食、游艺、买名牌服饰之类非必要性消费(可理解为享受消费)所占的比重并不算小,甚至有些90后青少年的享受消费要远高于生存消费,这就是现今90后青少年消费的大致情况。
现在,“90后”青少年作为一种“有生力量”活跃于社会的消费大军中。家长和老师对于当今的“90后”青少年消费现象连呼“看不懂”。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今“90后”青少年的消费心理与以往大不一样。那么从90后青少年的消费行为反映了怎样的消费心理特点呢?大致应有以下几种:
1、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90后处于求新求异、富有好奇心的年龄阶段,对外界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特别强。加之在中国特有家教环境和尚未转型成功的应试教育环境的双重挤压下,90后青少年特别希望通过追求与众不同、标新立异来突显自己的个性,显示自己的存在。我认为在某方面来讲,适当求异是好的,但当“个性”成了“咯硬”就不好办了。
2、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身在周围都是同龄人的环境中,加之有不少90后的家境不错,特别容易出现攀比的风气。一些青少年的手机、电脑、MP4等现代化装备不断升级,这便使许多人产生了别人有什么,我也要有什么的想法,部分青少年饮食消费向广告看齐,服装消费向名牌看齐,娱乐消费向流行看齐,人情消费向成人看齐。这一点我认为是很不应该的。
3、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这种心理特点的形成是基于攀比心理。另外,受许多商家看准90后的这种消费心理而推出许多商品之类因素的影响,导致90后青少年消费的无谓损失。比如:某歌星推出一张新专辑;某运动品牌有新的款式上市,不用很长时间,便会“有所普及”。其实所买的商品是否实用,或是否有使用价值,在购买时90后不一定会去多考虑。“见好就买”似乎已经成了当代中学生消费的重要特征。加上时下的某些时尚主题,促进了这种心理的形成。
任何心理状况的产生,都有其具体的原因。那么,造成90后这些独特消费心理的原因是什么呢?若要分门别类的话,有外界环境因素和学生的自身因素。往往外界环境在影响人们的各种因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90后的消费心理的形成与其生活的社会、家庭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为什么父辈们看不惯我们现在的消费行为?这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以及相应的经济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纵观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成果,不难感受到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正在不断地解放、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随之不断提高。现在的中国在经济实力上虽还比不上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但是已经不能用“穷”一概而论。从1979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就是为了让中国摘掉贫困的帽子,在将来走进经济强国的行列。而现在,中国经济也在持续稳定的发展,而正是因为这样有利的社会环境的作用,90后的家庭环境也随着改变。我们的同龄人的父母,有不少人都受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走上了从商或是办企业的道路,而其中的不少人都得胜而归,他们大多是从“三年”抑或“文革”走过来的,他们凭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家庭的生活环境,自然不会希望他们的孩子,和他们一样体验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
任何心理的产生总是离不开自身因素的影响,而且往往是根本原因。首先,从心智发育的时间上看,90后处于未完全成熟的懵懂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框架只是基本形成或形成不完全,对社会上各种事物、观点的是非判别能力不强,较难把握自己。其次,由于缺乏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或者说90后并未参与很多社会活动,不能切身体会消费的环节及作用,对消费的社会含义并不是很清楚,有的只是单纯地将消费与花钱划上等号,不能了解,且从一定程度上也无法了解消费的真谛。再次,因为越来越优越的生活条件,在日常生活中缺少艰苦朴素的精神,过早地把自己放在享受消费、娱乐消费的人群中,造成一种“失重”状态。在成年人看来就是一种不合理。
长江后浪推前浪 80后等你们拍到沙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