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不小,人口不少,口音虽相像,但行家还是分辨得了。辽宁的部分地区的口音与大家熟悉的东北话相似甚远(如大连、丹东海蛎子味儿特浓),而沈阳、长春等地的口音都是“侉啦巴叽”、“艮啦巴叽”,只有哈尔滨的口音才与普通话接近。
东北人仗仪。这一点可能是“举世公认”的,实际上有人不同意也不为怪,因为仗仪的定义可以不同。东北人的仗仪之名从何而来,我没有考证过。但起码那张汉卿临潼兵谏后只身随蒋介石去南京,是仗仪之举。而后之东北人无不自觉不自觉地珍惜这个名声,不仗仪的装装也要仗仪一下。
东北人豪放直爽。肚子里的弯弯肠子少,说话办事都是擀面杖捅驴---直来直去型。
东北话里有一句叫“少跟我扯哩哏儿棱”,就讲的是别扯蛋。有一次在火车上,听一东北老乡骂开车两个小时也没给旅客送水的男列车员:“长个大B个子,晃里晃当的,不他妈的玩儿活儿。”
东北人能逗。与“幽默”似乎还有点距离,与国语里的“搞笑”差不多。赵本山、黄宏、巩汉林、潘长江这些年来蹦蹦跶跶地逗来逗去,还真都出“号”了,虽然上一辈的说他们“那也配叫艺术家?叫艺术家也是农民艺术家。”倒也不假,赵本山本是铁岭市一唱二 人 转 的 “ 老 倒 子 ”,“ 老倒子 ” 进城,头戴草 帽腰系 麻绳, 先进厕所后逛联营, 喝瓶汽水不知退瓶,看个电影不知啥名,看场球赛不知输赢………这叫艺术?但挺逗,窃!因为这下里巴人比那“ 摩尔多瓦、我的玫瑰花、我多么爱你、可又不敢表达………”的呻吟调听着舒服多了。
东北 人 嘴里“ 疙 瘩 话 ”多。实际上 ,“ 哥们儿 ”这词 60 年代就已流行于东北,“ 马子 ”“ 挂马子 ”始于70年代中,为贬义词。“掉 架”“掉 链子”“傻 逼”“ 埋 汰”“ 耍 ”“ 泡人”“够意思 ”“装灯 ”“背 服”“贼 毙”“贼 油”“全 毙”“全 抿”“老 帽 儿”“ 老 毯儿”“老 倒 子”“老 铁”“装 紧”“撅 头”……… 据我 所知 皆产于 东北。日前,网友 提及“ 驴 ”字,实际上,东北话说某人“ 驴 ”并非骂他是驴,而是表示某人蛮横、厉害,难以管教、不好接近。
东北人不是不讲理,而是不“讲”理。东北人不是那么能说会道,讲的是诚心诚意,喝起酒来也是“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跟东北人打交道,够朋友讲义气比“理”重要得多。
东北人霸道,横、楞、狠。东北人没有不敢打的架,不到东北不知胆子小。东北人不善吵架,三句不和,就是飞脚垫炮耳雷子眼罩,不见血不收兵。
东北女人虽比南方女人高大挺拔,但有腰的不多,脸蛋儿也不够白净。所以70年代末80年代初,东北女孩时髦搽这霜那霜,可惜大多顾脸忘了脖子,就像把头伸进白面口袋里晃几晃再拿出来一样。当然那是具有全国普遍性的过去。
东北人略输文采。大学、科研院所几乎都是南方人的天下。好在几十年来,这些南方人已在东北扎下根了,其本人及其后代,也已成了真正的东北人。
总之,东北人重视友情,义气高于其他,一诺千金,为朋友两肋插刀那绝不是说着玩的。想找莫逆之交,去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