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似乎是在叙述一个顾影自怜的少年/少女在盼望黎明的来临,可听的时候却丝毫感觉不到哀伤,反而被那绝美的曲调和童安格华丽无比的唱腔完全占据了注意力……
========================================
转:kaora
歌曲:星月
专辑:我曾经爱过
歌手:童安格
发行时间:1986
发行公司:宝丽金
10多年前还在读书的时候,选了一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课,授课的是曾和方重一起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一位老先生。他每次来上课时都是一身已经洗得发白的中山装,再冷的天也是如此。一讲起拜伦,雪莱,济慈,华兹华斯,彭斯这些人来,如数家珍,两眼放光,唾沫飞溅。老先生可以用很漂亮的中文典故,来对应着帮助解释那些诗歌里面的部分隐喻,他也可以用很通俗的语言,来解释一些意象,比如拜伦有一首长诗,里面有描写地中海的海浪拍过沙滩,留下阵阵泛着金黄色光彩的泡沫,他就和我们开玩笑说,你们想像一下一个小男孩在沙滩上撒了一泡尿所留下的泡沫,一回事。
拜伦的那首长诗里面,数次提及地中海的海浪声,像一把竖琴在轻轻地弹拨;我后来听到了莫扎特的“长笛和竖琴协奏曲”时,脑海里想起的就是那阵阵地中海的轻柔海浪,一遍一遍拍打着我的回忆。那门课占了半个学期,老先生在我作业作文上密密麻麻的批改,我至今如珍宝一样的收藏着,而先生也在我们毕业后的第一年离开了我们。
我现在真的很怀念那个秋天和冬天的那些诗歌课,那简直是人生中绝无仅有的奢侈时光;想想可以在那样宽松的环境下聆听那些诗人隔着多少个世纪传过来的文字和音乐,那种体验的实现却要在很多年之后,才真正地在心里能体会到。
童安格的这首“星月”,每次听,我也会想起拜伦的那首诗,想起那一把竖琴;虽然在歌曲里面用的配器是吉它,那种柔美的韵律如果换成竖琴来表现,只会更美妙。歌曲似乎是在叙述一个顾影自怜的少年/少女在盼望黎明的来临,可听的时候却丝毫感觉不到哀伤,反而被那绝美的曲调和童安格华丽无比的唱腔完全占据了注意力。我总在想,那些个新月派的诗人的作品,如果也用类似的手法来处理,表现出来的浪漫风格相比亦如此歌一般华美优雅吧。再想像一下,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可以以陪这样的竖琴和音乐;再或者,罗密欧在朱丽叶的阳台下用这样的歌声诉说衷肠。。。
这首歌还有一个版本是凤飞飞演绎的,相较之下,童安格当时年轻华丽的声音在这首歌上,占据了完全的上风。
凤飞飞-星月
——————————————————————
星月
作词:童安格 作曲:童安格
轻叹着那夜星啊
多么使我心伤
月儿依稀在告诉我
那已残缺难以捕捉
啊月儿呀星儿呀
何不指引我
难道
不明白人儿寂寞
今夜漫长
那深夜的寂静
那孤伶光影留恋
盼望黎明快点来临
轻叹着那夜星啊
多么使我心伤
月儿依稀在告诉
我那已残缺难以捕捉
—————————————————————-
后面的几句话:
说起这位老教授,其实
故事很多。毕业后有一次,和几个同窗中秋时去老先生家看他,他书桌上摆着一本唐诗三百首,然后他告诉我们,商务印书馆找他和其他一些教授一起重新译唐诗三百首,按首论价,每首给稿酬 几十块;我们当时震惊得无法形容;95年的时候,我们在夜校兼课赚钱2小时起码可以装到七八十块了,老先生翻来覆去译一首诗,起码要花上1-2天。而他偏偏乐在其中。
当年还在学校的时候,系主任和校长全是这位老先生的门生;老先生清高而自许颇高,得罪了不少人,以至于当年第一次评教授职称居然没评上,一气之下宣布不要这个教授虚名了;结果校长和系主任亲自登门,亲自帮老先生重新填了表格,恭恭敬敬地请他当教授,说那是个误会。
这些都是与本文无关的成年旧事了,想起来却不由得心里一阵的温暖。
[ 此贴被铃铛在2010-06-30 13:20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