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844阅读
  • 5386回复

*便民茶水铺*->【SEMI】专柜(欢迎各位水民来座座,有奖励的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semi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40楼 发表于: 2008-03-14 12:55:17
茶叶诞生于中国。而今日世界各地都在饮用的茶叶是通过怎样的图径传播的呢?想了解“茶叶之路”一般人们是通过查阅各国的文献,按年代和区域,绘制出一幅茶叶传播之图,来解明它的传播之径的。
茶叶的发祥地位于中国的云南省,但茶叶之路却是通过广东和福建这两个城市传播于世界的。当时,广东一带的人把茶念为“CHA”;而福建一带的人又把茶念为“TE”。广东的“CHA”经陆地传到东欧;而福建的“TE”是经海路传到西欧的。请参见下图。
离线semi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41楼 发表于: 2008-03-14 12:55:52
茶史大事记

原始社会神农时代

传说茶叶被人类发现是在公元前28世纪的神农时代,《神农百草经》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之说,是茶叶药用的开始。  

西周

据《华阳国志》载:约公元前一千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一带已用所产的茶叶作为“纳贡”珍品,是茶作为贡品得最早记述。  

东周

春秋时期婴相齐竟公时(公元前547---公元前490年)“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茶而已”。表明茶叶已作为菜肴汤料,供人食用。(据《晏子春秋》)  

西汉(公元前206--24年)

公元前59年,已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记载,这表明四川一带已有茶叶作为商品出现,是茶叶进行商贸的最早记载。(《僮约》)  

东汉(公元25--220年)

东汉末年、三国时代的医学家华佗《食论》中提出了“苦荼久食,益意思”,是茶叶药理功效的第一次记述。  

三国(公元220--265年)

史书《三国志》述吴国君主孙皓(孙权的后代)有“密赐茶荼以代酒”,是“以茶代酒”最早的记载。  

南朝齐(公元479-502年)

《南齐书-武帝纪》记述在遗诏中要求以“饼、茶饮、干饭、果脯”代替牲祭。  

南朝梁(公元502-557年)

《邛州先茶记》中记述南朝梁已有将“荼”字读为“茶”音,但尚未将荼改用茶字。  

隋(公元581--618年)

茶的饮用逐渐开始普及,隋文帝患病,遇俗人告以烹茗草服之,果然见效。于是人们竞相采之,并逐渐由药用演变成社交饮料,但主要还是在社会的上层。  

唐(公元618--907年)

唐代是茶作为饮料扩大普及的时期,并从社会的上层走向全民。 唐代科举时,朝廷为怯除应举士人的疲乏,故送茶汤入试场,称为“麒麟草”,因此饮茶风俗渐及于文人。 唐玄宗所撰《开元文字音义》(公元730年)首次出现“茶”字。 《封氏见闻记》中记述降魔大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煎煮,以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开始在顾渚山(今浙江长兴)建贡茶院,每年清明前兴师动众督制“顾渚紫笋”饼茶,进贡皇朝。 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纳赵赞议,开始征收茶税,但由于民怨,于兴元元年(公元784年)终止。复于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准张滂所奏重课。 公元8世纪后(约公元760年后)陆羽《茶经》问世。 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rb僧人最澄大师从中国带茶籽茶树回国。是茶叶传入rb最早的记载。 唐文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专门任命王涯为榷茶使,专责管理茶务。 唐武宗时“诸道置邸以收税,谓之蹋地钱。”(语出《新唐书》食货志) 唐懿宗咸通15年(公元874年)出现专用的茶具。  

宋(公元960--1279年)

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年)开始在建安(今福建建瓯)设宫焙,专造北苑贡茶,从此龙凤团茶有了很大发展。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元年间(公元1107年)亲着《大观茶开》一书,以帝王之尊,倡导茶学,弘扬茶文化。 建文二年(公元1191年),荣西禅师归rb,将末茶传去扶桑。  

明(公元1368--1644年)

明太祖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设茶司马,专门司茶贸易事。 明太祖朱元璋与洪武24年(公元1391年)9月发布诏令,废团茶,兴叶茶。从此贡茶由团饼茶改为芽茶(散叶茶),对炒青叶茶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1610年荷兰人自澳门贩茶,并转运入欧。1916年,中国茶叶运销丹麦。1618年,皇朝派钦差大臣入俄,并向俄皇馈赠茶叶。  

清(公元1644--1911年)

1657年中国茶叶在法国市场销售。 康熙8年(1669年)印数东印度公司开始直接从万丹运华茶入英。 康熙28年(1689年)福建厦门出口茶叶150担,开中国内地茶叶直接销往英国市场之先驱。

1690年中国茶叶获得美国波士顿出售特许执照。光绪31年(1905年)中国首次组织茶叶考察团赴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考察茶叶产制,并购得部分制茶机械,宣传茶叶机械制作技术和方法。

1865年淡水海关公文记载82022公斤茶叶。为宝岛正式茶叶输出记录。

1866年英商John Dodd来台收买茶叶。

1867年John Dodd于艋舺初设精制茶厂。

1869年John Dodd将2131担乌龙茶首销美国,并加以福尔摩沙茶的标记。

1873年台湾将滞销的乌龙茶运往福洲,首制包种茶外销。

1885年福建安溪人王水锦、魏静至南港大坑制作包种茶并传授技术。

1889年刘铭传成立“茶郊永和兴”茶叶辅导机构,并附设“回春所”作为茶职介绍所。

1896年福州市成立机械制茶公司,是中国最早的机械制茶业。
离线semi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42楼 发表于: 2008-03-14 12:56:31
茶圣陆羽



中国是茶的故乡,唐朝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其间除了朝廷的提倡、社会经济的繁荣等因素外,陆羽及其《茶经》的影响,更应居首功。陆羽如何能从一个弃儿,一跃成为家喻户晓的“茶神”,被尊为“茶圣”,现在就让我们一探他那充满着传奇的一生!

身世坎坷


陆羽出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33年,一说公元727年),据《新唐书--隐逸列传》记载:“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复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门)。”据文献记载,一个秋末冬初的日暮之时,大约三岁的陆羽被竟陵龙盖寺的住持智积禅师发现在一座小石桥下,并带回寺中抚养。陆羽长大后,因无名字,乃以《周易》为自己卜卦取名,卜得“渐”卦,其爻辞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遂以“陆”为姓,“羽”为名,“鸿渐”为字。

陆羽自小在龙盖寺中成长,智积和尚欲教他佛经,希望他皈依佛门,陆羽却以为出家人“终鲜兄弟而绝后嗣”有违孝道,而不肯接受;智积和尚大怒,遂命他从事清扫等杂役,同时还要他去照料三十头牛。陆羽在放牛时,仍然不放弃学习,而在牛背上练习写字,一旦被发现,就遭到一顿鞭打。陆羽每想到“岁月往矣,奈何不知书?”便不禁悲从中来。后来陆羽找机会逃离龙盖寺,藏匿在戏班子里当优伶,虽然陆羽面貌寝陋,说话又结巴,却富有机智,扮演丑角极为成功,他同时还编写了《谑谈》三卷。

学子生涯


玄宗天宝五载(746),河南府尹李齐物慧眼识才,决定将陆羽留在郡府里,亲自教授他诗文。在人生歧路上徘徊的陆羽,这时才真正开始了学子生涯,这对陆羽后来能成为唐代著名文人和茶叶学家,是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的。


天宝十一载(752),当时的崔国辅老夫子,被贬为竟陵司马,在这期间,陆羽与崔公往来频繁,较水品茶,宴谈终日,他们之间的情谊日渐深厚,成为忘年之交。这也说明陆羽的才华、品德和崭露头角的烹茶技艺,已经为时人所赏识。

隐居笤溪


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陆羽隐居笤溪(今浙江吴兴),自称桑苎翁,又号竟陵子。开始闭门著述,陆羽经常在田野中吟诗徘徊,或以竹击木,或有不称意时,就放声痛哭而归,因此当时人将他比拟作“楚狂人”接舆。肃宗时,曾被任为太子文学,因此有“陆文学”之称,后改任太常寺太祝,陆羽辞官不就。

云游四海


陆羽生性淡泊,清高雅逸,喜欢与文人雅士交游,《全唐诗》中搜录了陆羽写的《六羡歌》:“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由诗中可看出陆羽淡泊名利的处世态度。陆羽的前半生经历受到了4个人的重大影响,即两僧两吏:两僧为智积和皎然,两吏为李齐物和崔国辅。在隐居期间,他与诗僧皎然、隐士张志和等人,交往甚密,成为莫逆。

陆羽不但喜爱大自然,对茶叶专业的兴趣更为浓厚,为钻研茶叶生产科学技术,他跋山涉水,四处云游,深入江苏、浙江、江西等各主要茶区进行调查研究,将游历考察时的所见所闻,随时记录下来,丰富了茶叶知识与技能,更是他日后撰写《茶经》的主要依据。

著书茶经


茶经共分为三卷十节,约有七千余字,卷上:一之源,谈茶的起源、名称、品质,介绍茶树的型态特征;二之具,论采制茶叶的器具;三之造,说明茶叶种类和采制程序。卷中:四之器,述说烹茶饮茶的器皿。卷下:五之煮,讲茶的烹煮技巧和各地水质的优劣;六之饮,谈饮茶的风尚的起源、传播与饮茶习俗,并提出饮茶方法;七之事,描写历代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八之出,叙述各地所产的茶的优劣,并将唐代全国茶叶生产区域划分为八大茶区;九之略,说明可省略的茶具;十之图,则论及将茶事以素绢书之事。

《茶经》是中国第一部总结唐代及唐代以前有关茶事的来历、技术、工具、品啜之大成的茶业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它使中国的茶业从此有了比较完整的科学根据,对茶业生产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作用,堪称一部茶道的百科全书。

茶神传说


在流传下来的茶书中,都记载了陆羽生平的一些轶事。唐人张又新的《煎茶水记》里曾记载这样一则小故事:一次,湖州刺史李季卿船行至维扬,适遇茶圣陆羽,便邀同行。抵扬子驿时,季卿曾闻扬子江南泠水煮茶极佳,即命士卒去汲此水。不料取水士卒近船前已将水泼剩半桶,为应付主人,偷取近岸江水兑充之。回船后,陆羽舀尝一口,说:“不对呀,这是近岸江中之水,非南泠水。”命复取,再尝,才说:“这才是南泠水。”士卒惊服,具实以告。季卿也大加佩服,便向陆羽请教茶水之道。于是陆羽口授,列出天下二十名水次第。当然,限于时代,所列名水,仅为他足迹所至的八九个省的几处而已,不能概括全国的众多名水。


陆羽不但是评泉、品泉专家,同时也是煎茶高手。《记异录》中记载了有关陆羽的轶事:唐朝代宗皇帝李豫喜欢品茶,宫中也常常有一些善于品茶的人供职。有一次,竟陵(今湖北天门)积公和尚被召到宫中。宫中煎茶能手,用上等茶叶煎出一碗茶,请积公品尝。积公饮了一口,便再也不尝第二口了。皇帝问他为何不饮,积公说:“我所饮之茶,都是弟子陆羽为我煎的。饮过他煎的茶后,旁人煎的就觉淡而无味了。”皇帝听罢,记在心里,事后便派人四处寻找陆羽,终于在吴兴县苕溪的天杼山上找到了他,并把他召到宫中。皇帝见陆羽其貌不扬,说话有点结巴,但言谈中看得出他的学识渊博,出言不凡,甚感高兴。当即命他煎茶。陆羽立即将带来的清明前采制的紫笋茶精心煎后,献给皇帝,果然茶香扑鼻,茶味鲜醇,清汤绿叶,真是与众不同。皇帝连忙命他再煎一碗,让宫女送到书房给积公去品尝,积公接过茶碗,喝了一口,连叫好茶,于是一饮而尽。他放下茶碗后,走出书房,连喊“渐儿(陆羽的字)何在?”,皇帝忙问:“你怎么知道陆羽来了呢?”积公答道:“我刚才饮的茶,只有他才能煎得出来,当然是到宫中来了。”


不朽传奇


《茶经》的出现,在中国茶史上有里程碑的意义,它不仅奠定陆羽在中国茶史上的地位,更提升了中国人的饮茶层次,陈师道在《茶经序》中写道:“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上自宫省,下迨邑里,外及戎夷蛮狄,宾祀燕享,预陈于前。山泽以成市,商贾以起家,又有功于人者也。”这对陆羽一生在茶文化发展上的贡献,所作的评断应是相当公允的。



送陆羽之茅山,寄李延陵
[唐]刘长卿
延陵衰草遍,有路问茅山。
鸡犬驱将去,烟霞拟不还。
新家彭泽县,旧国穆陵关。
处处逃名姓,无名亦是闲。

送陆鸿渐赴越
[唐]皇甫冉
行随新树深,梦隔重江远。
迢递风日间,暮茫江渚晚。

送陆羽诗
[唐] 皇甫曾
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
寂寂然灯夜,相思磬一声。

访陆处士不遇
[唐] 皎然
太湖东西路,吴王古庙前。
所思不可见,归鸿自翩翩。
何山尝春茗,何处弄清泉。
莫是沧浪子,悠悠一钓船。

寻陆鸿渐不遇
[唐]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到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西塔寺陆羽茶泉
[唐] 裴迪
竟陵西塔寺,踪迹尚空虚。
不独支公住,曾经陆羽居。
草堂荒产蛤,茶井冷生鱼。
一汲清凉味,高风乐有余。

天下祭茶仙
一叶杯中天,心去佛经外,
十之传永年。意在山水间。
雁叫惊广宇,竟陵圣贤地,
龙盖破晓烟。天下祭茶仙。
离线semi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43楼 发表于: 2008-03-14 12:57:28
中国茶道

茶道历史
  
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是一种以茶为主题的生活礼仪,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品茶,来修炼身心。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当时社会上茶宴是一种很流行的社交活动。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

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宋代开创了「斗茶」,「斗茶」最早是以游艺的形式出现在文人雅士之间。「斗茶」会的茶室一般为二层建筑,当时称作「茶亭」。客人先在楼下「客殿」等候,待到茶亭主人邀请,再到二楼「台阁」斗茶。「台阁」四面有窗,可眺望户外景色。室内的屏风上挂著名家的画,屏风前的桌上铺着识锦,上面放着香炉、花瓶和烛台。西厢房内放置一对饰柜,里面堆满奢华的奖品,胜者即可成为奖品的主人。

「斗茶」采用「四种十服」方法,参赛者每人饮十服四种抹茶,然后说出茶的「本非」和「水品」,按得分多少决定胜负。茶的「本非」意即本地茶叶和非本地茶叶,「水品」是指冲茶所用水的水质,亦即水的出处。
离线semi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44楼 发表于: 2008-03-14 12:57:45
奈良时代与平安时代,rb流行的「团茶」就是唐代文人茶所用的一种茶。制作「团茶」的方法并不难,只要把茶叶搞干,用茶臼捣成粉末,放一点水揉成球状,干燥后储存备用。

平安中期(九世纪未),rb废除了遣唐使,「团茶」也因之而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宋代盛行的「抹茶」。
「抹茶」的制作方法是把精制的茶叶用茶臼把捣成粉末状,喝的时候往茶粉内住入水,用茶筅(竹刷)搅均后饮用,既有营养,也具品味。

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rb僧人荣西首次将茶种从中国带回rb,从此rb才开始遍种茶叶,并著作了「饮茶养生记」,极力宣扬饮茶益寿延年,推动了「抹茶」的普及。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rb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rb,成为中国茶道在rb的最早传播者。rb《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rb《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

从南北朝(1336年)到室町中期(十五世记中叶),「斗茶」的方法及茶亭几乎完全模仿中国。可是,室町中期以后,中式茶亭遭废除,改用举行歌道和连歌道的会所。「斗茶」的趣味也逐渐rb化,人们不再注重豪华,而更讲究风雅品味。

于是出现了贵族趣味的茶仪和大众化的品茶方法。珠光制定了第一部品茶法,因此被后世称为「品茶的开山祖」,珠光使品茶从游艺变成了茶道。

珠光流茶道历经几代人,到了rb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1598年,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出现了一位茶道大师千利休,千利休创立了利休流草庵风茶法,一时风靡天下,将茶道发展推上顶峰,千利休被誉为「茶道天下第一人」,高高举起了“茶道”这面旗帜,并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显然这个基本理论是受到了中国茶道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千利休在民间的人望威胁到了当政者的权威,将军丰臣秀吉籍口平乱,颁布了士农工商身分法令,以莫须有的罪名勒令千利休切腹自杀。
离线semi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45楼 发表于: 2008-03-14 12:58:58
千利休死后,其后人承其衣钵,出现了以「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为代表的数以千计的流派。

茶道各流派基本上都采用抹茶法,但是到了江户初期(十六世纪末叶),在文人学士中掀起了中国明代开创的煎茶法热潮。煎茶法对茶叶要求不高,只要将普通茶叶干后再蒸,然后用手搓开,放入茶壶用滚水冲泡,将茶倒入茶碗饮用。其实当时人称这种方式叫「淹茶法」,真正的「煎茶法」则不同,是先将滚水注入茶碗内,然后把茶叶放进去饮用,现代人统称为煎茶。由于煎茶方便,又不受场地限制,所以现代家庭普遍使用煎茶方式。当然,在正式茶会或接待重要人物时,仍以传统抹茶法为主。

  中国的茶道早于rb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中国的茶道可以说是重精神而轻形式,在各历史阶段也有不同的表现,各种茶也不尽相同,百花齐放,但都体现了“清、敬、怡、真”的茶道精神。


什么是茶道

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因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庄晚芳先生还归纳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他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
离线semi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46楼 发表于: 2008-03-14 12:59:14
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是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核协安乐之道。陈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论可简称为:“七艺一心”。

  周作人先生则说得比较随意,他对茶道的理解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核协,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台湾学者刘汉介先生提出:“所谓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与意境。”

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学》一书中,将茶道定义为:以身体动作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它包含了艺术的因素、社交因素、礼仪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个因素。

  久松真一先生则认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其内核是禅。

  熊仓功夫先生从历史学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种室内艺能。艺能使人本文化独有的一个艺术群,它通过人体的修炼达到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人本茶汤文化研究会仓泽行洋先生则主张:茶道十一深远的哲理为思想背景,综合生活文化,是东方文化之精华。他还认为,“道是通向彻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喝茶、品茶、茶艺与最高境界——茶道
喝茶:将茶当饮料解渴。
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
茶艺: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
最高境界——茶道: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
离线semi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47楼 发表于: 2008-03-14 12:59:35
中华茶道精神

台湾中华茶艺协会第二届大会通过的茶艺基本精神是『清、敬、怡、真』,释义如下:
『清』
即『清洁』、『清廉』、『清静』及『清寂』之清。『茶艺』的真谛,不仅求事物外表之清洁,更须求心境之清寂、宁静、明廉、知耻在静寂的境界中,饮水清见底之纯洁茶汤,方能体味『饮茶』之奥妙。英文似purity与Tranquility表之为宜。
 

『敬』
敬者万物之本,无敌之道也。敬乃对人尊敬,对己谨慎,朱子说:『主一无适』,即言敬之态度应专诚一意,其显现于形表者为诚恳之仪态,无轻藐虚伪之意,敬与和相辅,勿论宾主,一举一动,均佁有『能敬能和』之心情,不流凡俗,一切烦思杂虑,由之尽涤,茶味所生,宾主之心归于一体,英文可用respect表之。

 
『怡』
据说文解字注『怡者和也、悦也、桨也。』可见『怡』字含意广博。调和之意味,在于形式与方法,悦桨之意味,在于精神与情感,饮茶啜苦咽甘,启发生活情趣,培养宽阔胸襟与远大眼光。使人我之间的纷争,消弭于形,怡悦的精神,在于不矫饰自负,处身于温和之中,养成谦恭之行为,英语可译为harmony。

 
『真』
真理之真,真知之真,至善即是真理与真知结合的总体。至善的境界,是存天性,去物欲,不为利害所诱,格物致知,精益求精,换言之,用科学方法,求得一切事物的至诚,饮茶的真谛,在于启发智能与良知,使人人在日常生活中淡泊明志,俭德行事,臻于真、善、美的境界。英文可用truth表之。


其它的说法:
我国大陆学者对茶道的基本精神有不同的理解,庄晚芳教授提出的“廉、美、和、敬”。庄老解释为:“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离线semi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48楼 发表于: 2008-03-14 12:59:52
“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应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因为,“和”是中国这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方法。“怡”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终极追求。
离线semi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49楼 发表于: 2008-03-14 13:09:15
到这里就和到你家里一样!不要客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