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鹞”是一种亚音速单座单发垂直/短距起落战斗机,是英国原霍克飞机公司(已并入英国航宇公司)和布里斯托尔航空发动机公司(已并入罗·罗公司)研制的世界上第一种实用型垂直/短距起落飞机,其主要任务是空中近距支援和战术侦察。1966年8月“鹞”式原型机试飞,1969年4月开始装备英国空军。“鹞”式飞机采用带下反角的后掠上单翼,一台“飞马”发动机,机身前后有4个可旋转0°~98.5°的喷气口,提供垂直起落、过渡飞行和常规飞行所需的动升力和推力,机翼翼尖、机尾和机头有喷气反作用喷嘴,用于控制飞机的姿态和改善失速性能。“鹞”具有中低空性能好、机动灵活、分散配置、可随同战线迅速转移等特点。其最大缺点是垂直起飞时航程和活动半径小、载弹量小并且陆上使用时后勤保障困难。
可分为三个系列:第一个系列是对地攻击型,包括“鹞”GRMK1、GRMK1A和GRMK3,1969年4月开始装备部队。第二个系列是双座教练型,包括“鹞”TMK2、TMK2A、TMK4、TMK4A和TMK8N等型别,1970年7月开始投入使用。第三个系列是海军型和出口型,包括“鹞”MK50、GRMK5、MK52、MK54、MK55、MK60以及“海鹞”FRSMK1和FRSMK2等。其中主要型别有:“鹞”MK50是为美国海军陆战队生产的单座直接空中支援和侦察型战斗机,美国海军编号为AV-8A,1971年开始交付,至1977年全部交付完毕。GRMK5是MK50的改进型,美国海军陆战队编号为AV-8B。
武器装备:典型带弹方案为一对30毫米“阿登”机炮舱,三颗454千克炸弹,一对“马特拉”155火箭发射筒,以及“响尾蛇”空空导弹等。
尺寸数据:翼展7.70米,机长13.89米,机高3.45米,机翼面积18.68平方米,展弦比3.175,机翼后掠角(1/4弦线处)34°。
重量数据:空重558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11340千克。
性能数据:最大平飞速度1186千米/小时(高度300米),海平面最大爬升率180米/秒,实用升限15240米,作战半径垂直起落时92千米、短距滑跑时418千米,转场航程(带四个副油箱)3300千米
1998年春天一个晴朗的上午,美国海军陆战队飞行员彼德·扬特驾驶一架鹞式战斗机飞上了蓝天。当飞机爬升到14500英尺的高度时,发动机突然熄火。扬特两次试图重新点火,但它一点儿反应也没有。
“飞机失去控制!”他通过无线电冷静地向地面报告。“发动机熄火,没有反应。我准备跳伞!”接着他拉动了弹射杆。扬特立刻被弹出座舱。当降落伞在他头顶打开时,它的两根背带猛地抽到了他的头盔上。这名42岁的陆战队中校、两个女儿的父亲,由于颈部折断当场死亡。
时常发生机毁人亡的事故,AV—8A多半意外坠毁
扬特并不是第一个因为鹞式战斗机失事而丧命的飞行员。自从美国海军陆战队1971年从英国引进这种飞机以来,它在非作战情况下共发生了300多起事故和900多起险情,导致45名飞行员送命。这些人大多都是优秀飞行员,他们有的是刚刚走出航校大门的高才生,有的是陆战队重点培养的中坚力量。
按照美国军方制定的衡量飞行安全的标准———每10万飞行小时重大事故(也称A级事故,指导致人员死亡或永久受伤,或财产损失超过100万美元的事故)率,第一种鹞式飞机(AV—8A)的A级事故率之高简直称得上是天文数字———31.77起/10万飞行小时。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于某鹞式中队接连发生机毁人亡的事故,中队飞行员干脆给这种飞机取了个“寡妇制造者”的绰号,结果它一直流传至今。据统计,AV—8A一半多在事故中坠毁。
20世纪80年代中期,陆战队开始用安全系数更高、作战能力更强的AV—8B取代AV—8A。但是截止到1996年,新型鹞式战斗机也摔毁了近1/4。AV—8B的平均事故率是11.44起/10万飞行小时,比同期其它军种攻击机或战斗机的事故率总和还要高。此间,由鹞式飞机失事所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了18亿美元。2001年似乎是鹞式飞机的“安全年”,它创下了有史以来最低的A级事故率———2.74起/10万飞行小时。但截止到10月1日,鹞式战斗机2002年的A级事故率又重新升到9.66起/10万飞行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