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94阅读
  • 29回复

军事史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铁铁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8-03-07 17:29:16
杜比萨河阻击战:一辆KV—2重型坦克的奇迹



  狭路相逢
   
    在德国发动人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的第二天,四41 年6 月23 日,苏军的KV 坦克即在立陶宛境内和德军发生激战。当时驻守的苏联西北方面军司令F • 工库兹涅佐夫上将手里有2 个兵力不足的机械化军:库尔金少将(Gen . MaJ . Kurkin )的第3 机械化军拥有Kv 一1 、KV 一2 坦克共52 辆,而谢斯特巴洛夫少将(Gen • MaJ • shestopaiov )的第12 机械化军没有重型坦克。因此第3 机械化军被分为若干个战斗集群,有KV 重型坦克的第2 坦克师跟随第12 机械化军前往杜比萨河方向(Dubissa river )阻击正沿干道-一提尔西特• 绍利亚(刊sit 一shadiya )大街前进的德军,而第5 坦克师则急行军赶赴亚里多斯市郊。
   
    E·N ·索利亚良金少将(Gen . MaJ . E . N . Solyaiyankin )的第2 坦克师在绍利亚大街和正在猛冲的德国第4 装甲集群属下第6 装甲师正面撞击,红军的80 辆BT 快速坦克在20 辆KV 坦克(各型)和T 一34 坦克的支援下发起进攻,德军主力为35 ( t ) 轻型坦克和装备短身管火炮、用作火力支援的早期IV 号坦克。
   
    当时第6 装甲师的上司― 德国第41 装甲军军长莱因哈特将军事后回忆道:“这次迎击战中,我军的100 辆坦克中有三分之一是IV 号坦克,我们的坦克向步步开上街道的怪物(KV 坦克)进行三方向射击,根本没有用,我们的坦克象骨牌一样被打倒!”
   
    被俄罗斯巨人们阻挡的我军坦克为了避免损失扩大,而开始后撤,俄国人的巨型坦克排成梯形攻击队形继续向我们开来,其中一辆勉强越过湿地向我军坦克进行撞击。就在这时我军的150 毫米榴弹炮(注:原文如此)才姗姗来迟,在遭到了一些损失之后我们的炮兵才开始反击。”
   
    德军开始调用炮兵轰击,但是KV 坦克仍步步紧逼,1 门德军150 毫米榴弹炮在100 米距离击中1 辆KV 坦克(没有型号说明),它马上停下了,但是正当德军庆祝胜利时,KV 坦克再次启动并且在目瞪口呆的德国炮兵面前压扁了榴弹炮,继续前进。德军35 ( t )坦克的37 毫米炮等同于儿戏,而德军一直信赖的IV 号坦克的24 倍口径75 毫米火炮也对KV 坦克不起作用,从这仗之后,37 毫米炮在德军中得到了“敲门砖-的谐称,而工V 号坦克的短身管火炮被恼怒的德军坦克兵骂成是“木头桩子”。此次街道战斗中,苏联第2 坦克师共摧毁40 辆德军坦克,压毁、击毁德军37 毫米和105 毫米以上火炮共40 门,需要指出的是:红军第2 坦克师的一些KV 坦克事实上没有炮弹,开出来就是专门压火炮的。
   
    街头怪兽
   
    为了和在拉斯叶尼亚(Rasieinyai )北部的第12 机械化军会合,苏军第2 坦克师在正午之前脱离战场,当时该师已经用完了几乎所有弹药、燃料,很多旧坦克由于过度的行军路程而发生故障,为了分配备用燃料弹药和进行维修,需要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为了防止德国第6 装甲师的追赶,他们开始向杜比萨河上游行军。而德军第6 装甲师已占领拉斯叶尼亚,并且在杜比萨河构筑了2 个以上的桥头堡。为了打破这些桥头堡,苏军第2 坦克师准备进行反击,为了切断拉斯叶尼亚市内德军和河边德军的联系,师长索利亚良金少将调拨1 辆带足弹药的KV 一2 坦克和一些步兵前往阻截。德军的1 个装甲营位于留得维莱北部的桥头堡,而另1 个则在遥远的杜比萨河下游,都装备35 ( t )轻型坦克。6 月23 日下午,北部桥头堡的装甲营自作主张地认为红军会发起背后袭击,调拨第41 坦克歼击营的一部分反坦克炮和第76 炮兵营的105 毫米炮防守自己的南侧。这时KV 一2 插了进来,将这个营孤立在桥头堡一侧。
   
    6 月24 日清晨,德军救援纵队从拉斯叶尼亚市出发企图和桥头堡联系,KV 一2 坦克首先击毁12 辆德军卡车,挡住了通往两个桥头堡的道路,同时第2 坦克师主力正在和北部桥头堡的德军发生血战,在得到KV 一2 坦克第一次阻击胜利的报告后,第2 坦克师士气大涨,攻势进一步加强。德国第6 装甲师立即呼叫友邻王牌部队― 第1 装甲师对阻挡道路的KV 一2 坦克进行侧面袭击。24 日下午,第1 装甲师派出6 门崭新的50 毫米PaK38 反坦克炮和精选炮手班组向KV 一2 隐蔽前进,在550 米距离架设阵地开炮猛轰,德军共射击7 发,全部命中,但没有给KV 一2 造成任何损害。KV 一2 随后开火将这6 门火炮全部摧毁。



  德军决定使用更大的火炮,位于拉斯叶尼亚近郊的第298 高射炮营的1 「1 88 毫米炮经过精心伪装后,由牵引车拖曳接近KV 一2 。为了隐藏自己,德国人躲在卡车残骸后面慢慢前进,但是KV 一2 的乘员凭借直觉将炮塔一直跟随他们活动。在接近到900 米时,德军炮兵开始布设阵地,此时KV 一2 连续两炮接连摧毁了德军火炮和牵引车。一些德军冲上来试图拖回伤兵,但KV一2 的机枪火力使得他们无法接近。
   
    日夜间,德军出动工兵第57 装甲工兵营的一个特遣队趁着夜幕葡旬前进,用双倍于通常用量的炸药对KV 一2 车体进行爆破。KV 一2 没有被摧毁,反而机枪猛烈扫射,德军无法抬头只得爬了回去,只有一个工兵前往确认爆炸效果,发现炸药虽然炸断了履带,但是对装甲丝毫没起作用,他在离开前用小型炸药包对KV 一2 的152 毫米火炮进行爆破,但同样收效甚微。
   
    孤掌难鸣
   
    有必要提一下红军主力的最后战斗:在德国第6 装甲师被一辆KV 一2 弄得团团转的同时,扭回头赶来从西侧增援的德国第1 装甲师和苏联第12 机械化军、第2 坦克师在北部沼泽地带发生开战以来列宁格勒战线最大规模的坦克战。第1 装甲师作为德国陆军精英,装备较好的m 号、工v 号坦克,但是同样无法撼动KV 坦克的装甲。
   
    该师第l 装甲团的一名士兵描述道:
   
    " 6 月24 日,在通往列宁格勒的大路上遭遇可怕的KV 一1 和Kv 一2 坦克,我们连从800 米距离开始射击,什么反应都没有。直到50 米距离,我们的炮弹还是被弹飞,KV 坦克根本不看我们,从我们身边开了过去攻击步兵。结果我们必须掉头在后面追赶!直到30 米距离上,我们才能用PzGr40 钨芯穿甲弹从后面打破其中一些!"
   
    但由于红军大多为老旧的BT 坦克和T 一26 坦克,加上德军第6 装甲师也在高地配置火炮和35 ( t )坦克进行夹击,红军最终在6 月24 日傍晚战败。德军调查后记录当地共有29 辆KV 一1 和KV 一2 坦克被摧毁,但大多是陷进软湿地区等技术原因,其中一辆被击中70 炮以上,无一贯穿!而德军第113 装甲掷弹团第37 坦克歼击营的37 毫米反坦克炮全部被压毁。但这种直接冲撞当然不单是勇猛的表现,弹药的匾乏和训练情况的恶劣致使许多红军车组无法对德军反坦克炮阵地进行有效的反击,而往往采取直接履带碾压的方式解决。
   
   


   
    由于北侧的红军已经失败,德第6 装甲师派出一个35 ( t )坦克排在6 月25 日从桥头堡出击,开到了那辆孤独的KV 一2 驻守的十字路口,并隐藏在灌木丛中。此时在十字路口另一侧,德军从拉斯叶尼亚市再次运来1 门88 毫米高炮,为了分散苏联坦克兵的注意力,35 ( t )坦克排在后面不断地向它射击,正面的88 毫米炮趁机进人位置并连续6 炮命中KV 一2 坦克。坦克并没有起火燃烧,而35 ( t )上的德国坦克兵纷纷跳下来确认战果,令他们大惊失色的是:6 枚88 毫米炮弹只有2 枚击穿了KV 一2 的装甲,另外确认到7 个很浅的凹坑,这是50 毫米炮弹留下的。此时KV 一2 的炮塔开始转动,最后随行的德军工兵撬开KV 一2 炮塔后部舱盖,投人几个手榴弹杀死了乘员。
   
    仅仅1 辆KV 一2 坦克,竟然将德军2 个装甲师阻挡了整整48 小时,成功地拖住了德国第4 装甲集群对列宁格勒的推进步伐,可以说这场战斗对德军心理上造成的巨大震撼更甚于物质上的。
   
    在杜比萨河阻击德军两个装甲师长达48 小时的传奇KV 一2 坦克,德军宣传部队(PK 部队)正在将详细情况摄制下来。
离线铁铁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08-03-07 17:31:46
自作孽不可活:细数二战中德军的九大失误

  二战时期的德国,很让人景仰,与全世界作战,打成这样,真的很让我佩服。德国军人的素质、德国战车的性能威力、德军的霸道气势、甚至德军的服装都让我喜欢。而且诸如古德里安、隆美尔等战术天才的战场指挥也让人神往。但是,德军常常会在最关键的战略决策中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这些错我却成为后来埋葬他们的关键因素。如果避免这些错误,德国人是否有希望重新修改战争的进程呢
   
    错误一:战略进攻的方向性错误
   
    当时在占领了波兰后,已经将凡尔塞条约中法国侵占的德国领土抢回,德国不应该全面对英国法国发动进攻,当时应该利用英法的绥靖主义,不打他们,先进攻苏联,这样英法很有可能在背后支持德国,美国也会暗中的支持德国,当时西方最大的敌人是社会主义的苏联,谁要带头进攻那里,那他们会非常支持的。
   
   


   
    这样苏联也不会得到英国和美国的物资支援,很有可能就扛不住了,那样再调过头来对付英法,相信经过了苏联一战的德军,消灭英国法国会更迅速些,而如果好好利用法国的海军,再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全力进攻英伦三岛,英国将被迫屈服。英国屈服后,美国没有了落脚的地方,也只能跟德国搞好双边关系了。
   
    这种假设,德国没有采用,先进攻了法国,也没有办法,德国最恨的是法国,这个咱们东方人确实很难理解,德国一战输的很不甘心,而且法国又利用条约占了德国很富裕的不少地方,德国先打法国也很正常,总得先平民愤是吧。打法国很痛快,很快解决战斗,不过德国接着犯错误了
   
    错误二:没有将英国远征军消灭
   
    各位都知道顿克尔刻大撤退,那可以说是英国胜利的开始。如果不是希特勒心疼自己的装甲部队,下令德军停止前进耽误了几天,那么就没有了这次成功的大逃亡,那英国30万远征军将被消灭掉,想想英国一共才多少人,如果没有了这几十万精锐的士兵,那后果将会怎么样?这些士兵都是将来几百万士兵的种子啊,没有他们,英国军队的精锐程度,都要大打折扣,反击的力度将会弱很多,诺漫底登陆估计都要晚几年,晚几年意味着德国将开发出很多恐怖的武器,对占领区资源的消化也将更彻底些,几百万兵员的动员也将不成问题。
   
    错误三:对英国轰炸的目标选择错误
   
    因为英国隔着海,不好打,那么就轰炸,把他们的补给切断,饿的他们只能屈服和谈,这样也不是很错误,一开始轰炸英国的空军和空军雷达,选择很正确,英国已经快不行了,抵抗的能力已经快没了,偏偏为了报复英国轰炸了一下柏林,改为专炸平民目标了,这下英国就缓过来了,又有了精神头了,造成轰炸的效果越来越差,最终也没达到目的。
   
    错误四:北非战场
   
    在非洲战场,隆美尔表现不错,打的英国简直是屁滚尿流了,英国的司令就换了一个又一个。但那个战场,最关键的是补给,没有补给就没有了一切。北非战场,与欧洲隔着一个地中海,一切物资都要从这个海上通道运过去,地中海上有个马耳他岛,这个岛位于地中海最中间,一开始德国对这个英国占领的岛狂轰烂炸的,岛都快平了,这时候物资运送的很舒服,德国的非洲军团日子过的也不错,打了不少的胜仗,但本来计划夺取这个岛的计划,竟然取消了,造成后期轰炸频率降低后,英国重新能控制地中海的运输,这样补给根本到不了非洲,全被炸沉了,精锐的德军啊,再没有那么风光的日子了。
   
    我相信如果这个岛早期占领了的话,那么非洲德军的补给,不至于那么紧张,那么他们的作战目标也将实现--占领埃及,那样红海将被德国控制,英国的远东物资,将不得不绕道非洲南部,而且将很容易被德国潜艇猎杀,这样英国的日子将非常难过。而且控制这里后,德国的势力可以向远东发展,那将可以从南边进攻苏联,苏联的日子将会更不好过。
   
    错误五:进攻苏联的补给
   
    其实进攻苏联的时机,我觉得还算不错,当时苏军刚刚大清洗,谈不上厉害,并且取消了坦克军坦克师,将这些装备分散到了各个步兵军种,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但是就是没有考虑到,苏联很冷,打到莫斯科很有可能就是冬天了,怎么就没准备些冬天的衣服呢,造成那些久经沙场的德军冻死冻伤那么多,造成进攻莫斯科的失败。

    错误六:进攻莫斯科的兵力布置
   
    进攻莫斯科失败,还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对形式估计的很好,感觉拿下莫斯科已经不成问题了,所以将古德里安的装甲集群派向了南方,这样就削弱的进攻莫斯科的德军实力,造成失败。
   
    错误七:苏联斯大林格勒地区的兵力布置
   
    苏联西南部,有个基辅大粮仓,还有个斯大林格勒,如果德军能拿下其中任何一个,将取得非常大的优势,但是希特勒对形式又估计的不足,分兵两处,结果没能拿下这个钉子城市,造成几十万精锐的部队集体投降,二战转折点就这么出现了
   
    错误八:库尔斯克会战
   
    我们从前学过,库尔斯克坦克大会战,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坦克会战,苏联取得全面胜利。其实事实不至于是这样的,这次会战,苏军本应该是失败者,当时德军的坦克不比苏军少多少,质量又远远的强过苏军,哪能那么容易失败,主要还是美国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登陆了, 希特勒想救援他的小盟友,在战役最激烈、最关键的时刻,抽调了几个步兵师和几个党卫军坦克师,造成德军没有力量再发动进攻,只能等着挨打,造成继斯大林格勒后又一重大失败。
   
   


   
    错误九:对苏联的政治措施
   
    苏联经过大清洗,可以说,被清洗杀掉的军官百姓,都是冤枉的,斯大林的高压政策,也造成国内有些怨声载道,当时百姓已经不喜欢斯大林领导的这个苏联了,而德国进攻苏联后,苏联百姓甚至对他们夹道欢迎,愿意德国来解放他们。但希特勒的恐怖政策让苏联百姓失望了,德军竟然如此残暴,根本不把斯拉夫民族的他们当人看,这样只能跟着斯大林保卫祖国了。我觉得如果当时德军能够对这些苏联人仁慈些,让他们好过些,苏联投敌的人不会少的,就是这样,苏联还出了许多投敌人员,出了“俄罗斯解放军”这个德军番号,跟着德国打苏联。如果这样,感觉苏联也不会那么坚强了,失败也是必然的了。
   
    以上这些错误,已经成了历史的必然,现在我也属于马后炮了,不过当时德军的人才真的很多,上边的很多错误,如果希特勒听了他的将军们的建议,是不会犯的。
   
    历史也无法去假设,我只是谈谈看法,如果没有这些错误,还会犯其他错误,我只是惋惜德军的精锐,并没有为残暴的希特勒报不平
   
    希望世界和平的发展,没有战争,战争中最苦的还是普通人,牺牲的也绝大部分是平民
离线铁铁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08-03-07 17:35:15
谁是陆上之王?二战参战国陆军部队战力大比拼

  对战争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陆军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古老的军种,其历史要长于海军,更远远长于空军。不过有趣的是,在我要进行对比的六个主要交战国中,真正属于传统陆军强国的竟只有德国和苏联两国。
   
    与这两国相比,rb、英国因其地理特性(岛国)均属于传统的海军强国,日英都四面环海,不与邻国存在陆路上的接壤,两国都不直接面临敌对国家的陆上威胁,因此它们并不需要在平时维持庞大的陆军,它们的国家安全的核心主要系于海上,故日英两国均拥有强大的海军,但陆军实力相对较弱。
   
    英国在平时只维持规模很小的陆军,面对不列颠群岛之外的作战,它通常只是以组织远征军的方式来应对,只有在爆发大规模战争时,它才会进行较大的扩编,从而组成相对较大规模的陆军。这种战时陆军从长期的观点看是暂时的,一旦大战结束,英国陆军又会迅速恢复到原有的小规模。
   
    rb的情况与英国还有所区别。因为rb自甲午战争以后,由于占领朝鲜和中国广大领土的客观需要,一直维持着一支较大规模的陆军部队。这支rb陆军后来又先后发动了全面侵华和入侵东南亚地区的侵略战争,因此表面上看,似乎rb陆军应当具有较强的实力。但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自明治维新以来至二战结束之前,rb是亚洲唯一的工业化强国,而它在远东地区面对的亚洲国家都处于极端落后的社会发展阶段,国力普遍非常衰弱,这些遭受日军侵略的国家的军事实力根本无法与rb相提并论,很多国家甚至连基本的近代化工业设施都没有。中国在这些受害国家里相对还算是较强的,但与rb相比也落后太多(这里仅试举一例:在国防工业实力方面,当时的rb已经可以建造出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大型航空母舰和世界上最大最强的战列舰,组成令人望而生畏的超级舰队;而当时的中国却连一辆简陋的汽车都造不出来,绝大部分军事装备和弹药都要完全依赖进口。)。因此,过分孱弱的军事对手造成了rb军队(包括陆军)在亚洲呈现出鹤立鸡群之势,rb陆军因而没有需要发展得十分强大的需要(rb海军的情况例外,这将后面述及)。
   
    实际上,通过横向比较,二战中的rb陆军只能算得上是亚洲水平,它不仅在总体规模上远不及苏德陆军庞大,而且在装备和战术训练方面也从来没有达到苏德陆军的水平。rb陆军的坦克如果以苏德陆军的标准来衡量恐怕只能算是“玩具级”。后来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地区迅速击溃号称rb陆军的核心和骄傲的关东军的事实,非常清晰地反映出rb陆军实力与当时世界陆军强国之间的巨大差距。
   
    综上所述,在亚洲大陆针对亚洲对手的作战需求并没有明显地提升rb陆军在当时世界陆军实力对比中的地位。
   
    美国表面上看虽然不是岛国,但实际上却具有和岛国相似的国家安全特性。翻开美洲地图就会发现,美国本土(阿拉斯加和夏威夷除外)位于北美大陆的中部,东西濒临两大洋——太平洋和大西洋,南北分别与墨西哥和加拿大接壤。美国的两个陆上邻国在政治上与美国不存在敌对关系,而且这两个邻国在军事上也绝不足以对美国构成威胁。这种现实就决定了美国和英国一样,在平时也不需要维持庞大的陆军。这个以世界贸易立国、在二战之前始终奉行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国家需要经常保障的是通向世界各地的海上航线的安全和稳定,因此就象英国和rb一样,美国在国防上真正重视的是海军。从国防安全的核心利益来审视,美国只要保持强大的海上力量,就足以排除外国对其领土的入侵可能。美国的优越的地理位置也使它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可以处在一个完全不受敌人干扰和威胁的有利地位。
   
    意大利的地理位置使它介于大陆国家和海洋国家之间,意大利所处的亚平宁半岛象个长筒靴子一样伸入地中海,三面环海,只有北面与欧洲大陆国家接壤。因此很显然,意大利的国防重心也会自然地倾向于海上。再加上意大利的主要海外殖民地位于南面的非洲大陆,墨索里尼就一直梦想着能建立一个辉煌的非洲帝国,确立他在地中海的霸权,所以意大利的视线也一直关注着与它隔海相望的南方大陆。因此,意大利虽然一直拥有着一支不算小的陆军,但其国防侧重点应该还是在海上,是与英国争夺地中海的控制权。
   
    至于德国和苏联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大陆国家当然是毫无争议的。这两个国家都与其他欧洲大陆上的陆军强国存在陆路边界或距离强敌过近。
   
    德国的位置可以说居于欧洲传统利益纷争的中心地带,它西与法兰西接壤,东与俄罗斯(苏联)为近邻,南部又和奥地利毗连,这些邻居在历史上都是欧洲大陆事务的主要干预者,是德国的传统竞争者。德国海军上将弗里德里希·鲁格在自己撰写的《诺曼底登陆》一文中说:
离线铁铁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08-03-07 17:36:54
  “德国地处欧洲大国之间,在历史上长期充当欧洲大战战场这一悲剧角色,这就促成德国人对地面作战和地面部队的各方面都非常熟悉。”
   
    德国要称霸欧陆,或者哪怕只是出于维护自身国家安全利益的需要,也必须维持一支强大的陆军,否则它就会象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那样任人宰割。陆军是德国军队的核心和灵魂,也是德国武装力量中最强大的军种。
   
    苏联虽位于欧洲大陆的最东端,但它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再加上历史上的俄罗斯帝国同样企图成为有能力在欧洲事务中发挥支配作用的大国,并对东南欧地区觊觎已久,再加上在它的西侧始终存在着一个想和它争夺中欧和东南欧主导权的强大而充满着敌意的对手——德国,所以它也必须拥有一支庞大的陆军来满足自己在攻防两方面的需要。
   
    前面的分析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各主要交战国陆军实力的对比。
   
    德国陆军实力的强大是不容置疑的。我们必须看到,德国陆军在二战期间和英、法、苏、美等多个军事强国在不同的战线上进行了长期的殊死战斗,并且能够坚持那样长久的时间,并给与其交战的敌对国家军队造成惨重的损失,仅此一点就足以确保德国陆军实力占据首位的位置。更何况,既便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陆军尽管没有取得象二战那样的辉煌战绩,但它也同样表现出强大的战斗力。在一战中,德国陆军同时陷入东西两线作战,结果,它不仅一只手在东线将庞大的俄军打垮、迫使俄国退出战争,另一只手又在西线和西方协约国在数量上占据明显优势的军队鏖战数年未分胜负(一战中造成德国失败的直接原因是德皇倒台及军队内部出现的停战主张,而实际上在一战结束时,协约国并没有能够做到在军事上击败德军和占领德国)。
   
    二战中德军的多线作战情形则更加突出,在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里,在每一个主要的战场上,德国陆军都不得不同占有数量和物质优势的敌军作战。在此背景之下,德国陆军靠什么来和同盟国进行有效的对抗呢?当然只有依靠其普遍高水准的指挥官战术素养和高水平的部队训练。实际上很显然的是,指挥官和部队训练素质和战术能力的高低也是决定一支军队作战实力的主要因素,在这方面,德国军队(不仅仅是陆军)和同盟国陆军相比,占据着较为明显的优势。德国陆军是列强之中第一个将机械化高速战争模式付诸战争实践的军队,是“闪击战”理论的创立和成功实践者,其作战理念明显领先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再加上其部队官兵优良的素质,才取得了二战初期陆战场上接二连三的辉煌胜利。毋庸置疑,德国陆军是二战期间世界上作战能力最强的陆上武装力量。
   
    完全可以作这样的假设:如果二战期间的德国陆军在兵力和物资方面能够和它的同盟国敌人大致持平,则就不会有任何一支其他国家的陆军有能力成为德国陆军的真正对手。换言之,如果战争能够象体育比赛那样具有公平的“竞赛环境”,则德国陆军就必然是无敌于天下的。
   
    与四面树敌、多线作战的德国陆军相比,英、美、苏等国陆军的战线就要简单得多,这三个国家的陆军在同一时期基本上只有一个主要的敌人。在德国投降之前,他们的主要陆上敌人就是德国。虽然从战争全局角度看,美英两国在对德作战的同时还要对付rb的威胁,但是英国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基本上退出了主要战场,其陆军把重点完全放在了对德作战方面;美国虽然承担了太平洋战场上对日作战的主要任务,但太平洋战场上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海上力量,其主要作战模式也是海战和岛屿争夺战,相对而言,陆军部队在这个战场上的作用明显居于次要地位。再加上英美之间曾达成过“德国优先”的战争策略,因此,美英两国陆军的主要作战对象就是德国。至于苏联,更是倾其陆军的所有资源和能力来和德军苦战,它有苏日条约作保护,不必担心rb在东方的威胁。
   
    苏联陆军本来就规模庞大,它是二战期间规模最大的陆上武装力量。再加上和训练有素的德军苦战数年,积累了丰富的大规模陆战经验,从表现上看可以排在第二档次。当然,苏联陆军的实力主要体现在其规模上,其战斗力的维持主要依靠源源不断的后备兵力以及来自其自身和西方同盟国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战争物资(如石油等燃料、武器装备和弹药等)。
   
    我认为在整体作战实力方面,美国陆军大致可以取得和苏联陆军相同的位置。美国陆军虽然参加对德作战的时间较晚,但是从作战表现上看其实是要强于英军的。其相对于英国陆军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坦克装备、作战物资及战役战术指挥的积极性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二战期间的美国陆军虽然作战经验不多,但对于机械化战争的理解和领悟能力似乎要好于参战时间比他们长、经验比他们多的英国陆军。隆美尔就曾指出:
离线铁铁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08-03-07 17:41:31
    “最使人感到惊异的,却是美国人对于现代战争的适应速度实在是太快了。主要的原因是他们素来崇尚实用主义和物质主义,他们也一向不重视传统和无价值的理论。……
   
    ……在极短的时间内,他们凭空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陆军,在装备、武器和组织等方面,都达到了独步世界的标准。……
   
    ……凭良心说,美国人对于非洲战争的经验,所获得的益处似乎要远比英国人为大”。
   
    美国陆军在作战中经常表现得比英军积极果敢,效果也要稍好一些。
   
    说句实在话,英国陆军在二战中的总体表现是谈不上出色的。英国人太过谨小慎微,普遍缺乏冒险和果断精神。诚如隆美尔所言:
   
    “英国人却是保守成性,他们的负责当局对于机械化战争的理论,几乎是拒绝接受……他们对于机械化战争的训练也不注意。对于运动的速度、弹性以及指挥官与部队之间的密切接触,他们都完全不讲究.
   
    一直以来都被视为英国陆军代表人物的蒙哥马利就堪称是谨慎保守的代名词,先是在北非战场,然后在意大利战场和西线战场上,英国陆军的保守特点无数次地被表现出来,并且几乎没有随着战争的进展发生过明显的改变,也没有从它的德国对手那里学到些有价值的东西。其保守的特点让它们很多次丧失迅速致胜的良机。所以总体上讲,英国陆军的实力只能排在第三档。
   
    我之所以将rb陆军的实力与英军并列,倒并非是因为两者间有多少雷同之处(事实上,日英陆军的特点是恰恰相反的),而是因为在我看来,日英陆军在作战中所发挥出的作战效果大体上相差不多。如果说英国陆军以谨小慎微闻名于世,那么rb陆军则以缺乏理性的冲动和无价值的牺牲精神而著称。rb陆军不缺乏勇敢和冒险的精神,但似乎缺乏足够的作战智慧,在战术战役指挥上很少有上乘的表现。
   
    估计不会有人反对,意大利的陆军实力在这六个国家中只能位居榜尾。对于这支陆军的真实作战实力,与意大利军队有过长期共同作战体验的隆美尔有着直观的印象。他非常清晰地注意到,意大利的陆军装备太差、训练根本不适应机械化战争的需要、指挥官能力不足、部队士气普遍低落、厌战情绪浓厚,这样一支军队在面对西方同盟国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大军时除了不堪一击之外不会有另一种结局。事实也的确如此,意军与其说是德军的“战友”,不如更准确地称其为“累赘”,用隆美尔的话形容,意大利那支完全非摩托化的陆军对于德军来讲是一块毫无军事价值的“死”的重量。在北非这个强调机动和速度的战场上,隆美尔为了迁就意军,常常不得不对作战计划和战术行动作出不利的折中。
   
    甚至可以这样说,意大利陆军的军事作用在二战中几乎可以忽略。
   
    所以,我对于二战各主要交战国陆军的实力由强到弱的排序是:
   
    一.德国陆军。
   
    二.苏联陆军和美国陆军。
   
    三.英国陆军和rb陆军。
   
    四.意大利陆军。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08-03-08 02:51:15
抄袭的人家杜撰的吧?
还以为真实军事历史回顾呢?
离线铁铁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08-03-11 10:53:54
抗日战争中的十大豪言壮语 今天读来尤带沧桑




    一、“起来,不愿意做奴隶的人们……”
   
    真正的好文笔,从来不屑于营造什么巧妙的构思、什么出人意料的开头,它总是直抒胸臆,开门见山,跃马扬鞭,一下子就把你冲的热血沸腾,做奴隶还是斗争?就算是死亡,也不要让侵略者指着你的尸骨说:这是个胆小鬼。这曲1935年诞生的歌曲,只要是中国人就知道,尽管现在唱的次数太多、唱的场合太杂、唱的很多时候毫无感情。但想想几十年前,多少好儿郎,就是唱着这首歌别妻离子、义无返顾的踏上征途,还是不禁动容。
   
    二、“小rb,我操你十八辈祖宗”
   
    在中国,其他地方抗日8年,而东北则实际上与rb人斗争了14年(按年份算15年),在这抗日14年间,东北战场上出现了难以计数的汉奸,也出了数不清的英雄。这句话就出自一位无名的抗联战士,在被日军执行死刑时,他没有一丝怯懦,而是拼尽全部力气喊出了这句豪言壮语。
   
    三、“……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1937年7月17日,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在庐山谈话中做出上述表示,其后,在八年抗战中,该言论被反复引用,成为战争期间的经典语言,其悲壮之态溢于言表。
   
    四、“士兵打完了,你就自己填进去,你填过了,我就来填进去。”
   
    1938年春,台儿庄大战最激烈时,日军已占据台儿庄之大部,孙连仲的第二集团军3个师基本打光,孙来电哽咽着请求“撤到运河南岸去吧,给我们留点种子吧!感谢长官大恩大德”,李宗仁答复曰“汤兵团正在南进,很快就会进庄,你们不能后退半步,组织敢死队,发动反攻!” 。
   
    孙连仲悲壮地说:“绝对服从命令,直到整个兵团打完止!” 随后,孙对师长池峰城下达反攻命令,并做出上述表示。
   
    五、“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1943年夏季,中国远征军、驻印军厉兵秣马反攻滇缅,急需大量懂英语的知识青年入伍。国民政府提出了“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大后方的千万青年皆被感动,短短数月就有近10万大中学生投笔从戎、舍家为国。
   
    由知识青年为主体的中国远征军1943年冬反攻入缅,展开第二次缅战。在人迹罕绝的异域丛莽中,中国健儿以同仇敌忾之心,精忠抒国之志,将竭其智,兵尽其勇,克服重重困难,一路攻城拔寨,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历经战径七百余次,杀伤日军十万余,至一九四五年打通中印公路凯旋返国。可惜如此铁军,下场悲戚,在随后的内战中,几乎全部覆灭在东北的黑土地上,唉,怎一声叹息了得。
离线铁铁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08-03-11 10:54:26
    六、“这些狗杂种!你去审一下,凡是到过中国的,一律活埋。今后都这样办。”
   
    1943年10月,第二次缅甸战役,当日军俘虏被带到中国远征军新38师师长孙立人面前时,他厌恶地皱皱眉头,不加思索地向参谋下达上述命令。
   
    七、“我是中国人哪,不能作这样的事情。如果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咱们中国就完了。要对的起自己的良心。”
   
    1940年2月,经过多日只身苦战后,饥寒交迫、衣衫褴褛的杨靖宇将军在濛江县保安村以西五里的山里遇到了四个砍柴的村民,有村民劝杨投降,杨做出上述回答。后因汉奸出卖,杨靖宇被日军发现,经激烈战斗后战死沙场。
   
    杨靖宇生前死后都是让rb人异常敬畏的人物。他死后好久,日军才敢向他靠近,这时敌人再次犹豫起来,不敢相信死者就是大名鼎鼎的杨靖宇。据事后伪《协和》杂志记者报道,等日军确认真的杀了杨靖宇后,“一点没有感到快乐”,反而“呜呜的哭了起来”。
   
    为了给杨靖宇报仇,其嫡系一路军各部在杨靖宇牺牲后向日军发起近乎疯狂的报复,一时间,长白山区各个据点的伪边防站,警察署,频遭袭击,经过连绵血战,一路军最后只剩下几十人,其余全部壮烈殉国。
   
    八、“弹尽,援绝,人无,城已破。职率师部,扼守一屋,作最后抵抗,誓死为止,并祝胜利。”
   
    1943年常德会战最惨烈的时候,常德城区已成一片焦土,日机不分日夜狂投烧夷弹,城内大火蔽天,第57师师长余程万仍率残部死据城西南一角,拉锯搏斗。余此时已知援军不可能如期抵达,决意全师战死常德。这是他给司令长官孙连仲的电文,孙当即泪如雨下。
   
    九、“那时侯,我已经死了。”
   
    抗战时期,有一军人对记者表示,对于中国最后的胜利是有确信的,记者问:“那抗战胜利后,你打算做什么?”该军人回答道:“那时侯,我已经死了。在这场战争中,军人大概都是要死的。”
   
    十、“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受rb之降于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之变,为时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阳之变,为时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为时五十一年。举凡五十年间,rb所鲸吞蚕食我国家者,至是悉备图籍献还。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北平;私立南开大学,原设天津。自沈阳之变,我国家之威权逐渐南移,惟以文化力量,与rb争持于平津,此三校实为中坚……”
   
离线铁铁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08-03-11 10:55:33
揭密:平型关大捷日军的真实伤亡人数(1)

    2007年12月13日,是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70周年纪念日,人们怀着复杂的心情回首八年抗战那血火交织的岁月。山东画报出版社适时推出了《国破山河在——从rb史料揭秘中国抗战》一书,该书作者1997年时曾在rb京都的国际rb文化研究中心当客座研究员,他发现那里的图书馆中有不少战时的电影资料录像和日方的其他文字资料,其中一部分是由伪满洲国“满洲映画株式会社”拍的新闻短片,虽然是日军为宣传目的拍摄的,但多少也可反映当时的史实。用日方的史料解读抗战历史,使本书更加具有独到的视角和价值,更加有力地引证了国人所熟知的那段永远不应忘却的历史。选登其中部分章节以飨读者。
   
    1.平型关之战到底毙伤多少日军
   
    1937年9月25日发生的平型关之战,到底毙伤了多少日军?中国方面有10000(蒋介石贺电)、3000(长期使用的数字)和1000(少数著作使用)之分。从当时日军投入战斗的属于后勤部队来看,前两者都不大可能,属于战时为鼓舞士气而进行的宣传。据此,我认为中方比较可靠的数据是1000。对比日军的参战部队,个人认为该数据是比较可靠的。
   
    然而,分析日军损失,使我们遇到一个比较头疼的问题,那就是日军为了维护士气,对战时损失和战果的不实报道,使日军的实际损失与其公报不符。所以,对于平型关之战的真实情况,我采取了根据史料进行推测,而不是直接采用日军公布的伤亡数字。
   
   


   
    目前关于平型关之战,日文资料中有三本很有价值的材料:《第21联队战史》;《每日新闻》报原随军记者益川的《大陆舞台上的中**战》;另一本则是在查找其他资料时,意外发现的日军《第11联队战史》,其中有着比遭到打击的日军部队对此战更详细的记录。因为第11联队的尾家大队,正是1937年9月22日最后乘坐遇伏卡车的人员,该联队亦奉命救援平型关遇伏日军。可能因为损失的不是自己的部队,所以记录更没有顾忌一些。令人惊讶的是,这些资料里提到的战场状况,居然有很多是中国史料中根本没有提到的。平型关之战可能和我们传统的看法不同:在八路军的伏击圈中,它有两个战场,日军是从两个不同方向钻进八路军伏击圈的!
   
    这两支敌军部队,其一是从平型关返回灵丘的“新庄自动车队”,由两个中队组成,搭载部队人数不详,从西向东进入八路军伏击区,其指挥官是新庄淳中佐(即中校)。进入伏击圈的另一支部队是携带大批弹药、衣物、粮食等物资,从灵丘向平型关前线支援的步兵第21联队(指挥官浜田大佐)辎重部队,第5师团参谋桥本顺正中佐与他们同行。
   
    桥本和新庄两名日军指挥官都在战斗中被击毙。值得一提的是,rb陆军大学毕业的桥本军事素养相当出色,曾在东北和杨靖宇唱过对手戏。如果不是被打死在平型关,此人很可能是一颗日军中的明日之星。也正因为日军将其视为有前途的军官,所以此战之后,他们对桥本的死多有惋惜之词。
   
    2.日军兵力究竟几何?
   
    那么,这两支部队的日军,到底有多少兵力呢?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第21联队的辎重部队。我在最初研究平型关之战的时候,认为这支日军辎重部队包括担任警卫的高桥义夫骑兵小队共计250到260人,桥本中佐与副官等乘坐一辆汽车担任指挥。然而,无意间发现的一张照片,改变了我的看法,这支日军的兵力,要重新计算。“昭和十二年九月,粟饭原部队从灵丘出发,满目沧桑的北支太行山脉,艰难的行军,同期小仓中尉也在其中,于是留影纪念,不料却成永别。”
   
    看到照片说明我心中忽然一动。灵丘?桥本顺正所部不正是从灵丘出发的吗?!我以最快的速度查找日军在灵丘的作战情况,发现日军占领该地的日期是9月21日,攻占灵丘的部队,则是日军步兵第21联队的第1、第3大队。战斗中,第1机关枪中队中队长福岛勋负伤,伤亡数十人。所以,日军不可能在9月21日之前从灵丘出动任何部队。而按照日军的纪录,所谓“粟饭原部队”,正是日军步兵第21联队的别称!
离线铁铁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19楼 发表于: 2008-03-11 10:56:04
揭密:平型关大捷日军的真实伤亡人数(2)

    而且,照片上有一点特别的地方令人瞩目。那就是在日军的大车辎重队中,居然有一辆汽车!这也恰好和桥本顺正中佐乘汽车与21联队辎重队同行前往平型关相符。所以我判断,这张照片上的日军辎重队很可能就是被八路军包围歼灭的桥本部队!
   
    按照日军记录,桥本部队包括“大行李”(携带大衣等物资的特别辎重队)、普通辎重队(携带弹药粮草等)、护卫骑兵以及指挥部四部分,日方资料称共计200余人。但是,笔者考虑到运输队中拥有70多辆需要四人一马才能推动的大车这一情况,其真实人数应该接近400人。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日军当时普遍使用朝鲜人作为后勤支援人员,参加运输,他们不属于日军的军队编制,也不计入伤亡。而战斗中,这些人由于穿日军后勤人员服装,无法分辨,也被八路军消灭,并计入了战果(说起来,由于“日韩合并”和多年殖民教育,二战中日军的朝鲜帮凶颇为不少,八路军把这些朝鲜“夫役”记入战果并无不当)。
   
   


   
    新庄所部日军,其总人数则是一个谜。他的本部包括两个汽车中队,其中的中西汽车中队共有人员176人,另一个中队不详。这另一个中队的人数究竟有多少很难确定,但应该高于中西汽车中队。因为在网上查找,日军一个中队,最少的人数194,最多的350。中西汽车中队只有176人,在1937年的日军中是非常罕见的。日军一个大队的标准人数为1091,包含3个中队和大队直属部队,一个中队的兵力在200多人才是正常的。
   
    有rb网页介绍此战新庄部队损失为“第6兵站汽车队共出动卡车80辆,计损失卡车75辆,指挥官新庄淳以下43人战死,34人负伤”。问题在于,剩下的鬼子呢?两个中队怎么也有400人吧,减去死伤的77,还有300多,可车辆给毁了75/80,连鬼子头目都给毙掉了,这皇军干什么吃的?是不是枪一响就跟兔子似的……
   
    其实,这个数字的产生是有背景的。新庄这一路日军,除了自己的两个中队,还记载携带有如下人员——一个护卫小队和机关人员,到前线的慰问团若干成员以及从前线撤退下来的伤兵和看护人员。这部分可能是日军损失最大的。日军新庄自动车队代理队长中西正式报告中自述这支部队损失70余人,这个数字常被引用。而日军增援部队进入战场后,自称“新庄中佐以下200人战死”。其区别,就是中西的正式报告只提汽车队本身的损失,却全然没有搭乘日军的损失情况。按照当时作战正常伤亡比例一比三计算,结合当时日军在前线的总兵力进行推算,新庄所部日军,算上搭车的伤兵总数应在千人左右。
   
    3.千余日军大部被歼
   
    1937年9月25日上午,两路日军同时进入八路军伏击圈。11点,东路日军在雨后湿滑的小道上行动艰难。这时,八路军猛烈的攻击开始了。
   
    在八路军部队的第一次打击中,桥本并没有当场毙命。他的座车恰好被山崖挡住,八路军的手榴弹和子弹都无法击中这辆汽车。战斗打响后,桥本跳出汽车,立即在附近的一处台地建立了指挥位置,组织残存日军进行抵抗。
   
    这股日军的抵抗颇为顽强,据称他曾准确判断一个中国军队的指挥所,并指挥轻机枪进行攻击。然而,桥本的兵力毕竟有限,装备也不充足,更要命的是由于八路军伏击阵地选择得好,日军处于“很难看到敌人只能挨打”的境地。当八路军第二次发动猛攻的时候,这支日军终于未能逃脱“全灭”的命运。八路军115师冲下山来,和日军发生了白刃战,日军全被杀死,连手表和钢笔都被缴走作了战利品。
   
    大家看到这里可能会觉得奇怪——既然这支日军已经“全灭”,如何还能够提供如此详细的战斗经过呢?
   
    其实,这一路日军还有几个幸存者。3天以后日军21联队的官兵赶来救援,在死尸堆里发现了两名奄奄一息的日军重伤员,随后又在附近山坳中发现隐藏于此处的3名日军伤员,这就是此战这路日军的全部幸存者了。但是,没有一个日军能够说出桥本顺正中佐的死亡经过,他们对桥本最后的记忆就是他指挥轻机枪射击的时刻。
   
    如前面对这一路敌军人数的分析,桥本所部被消灭的当在350人左右。应包括日军桥本顺正中佐以下随员数人,大小行李辎重兵100多人,高桥义夫骑兵小队60人,以及约同等数量的朝鲜夫役,损失马匹100多匹。77辆大车和1辆汽车全被摧毁,物资被缴获。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