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919阅读
  • 676回复

*******南腔北调*****<SEMI>*****曲苑杂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semi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260楼 发表于: 2008-02-27 19:49:40
姚安莲花落是姚安的一种独特传统曲艺,属于独具特色的一个汉族地方曲种。因出自姚安县城东的三联中村(昔称商家湾),加之唱词中的衬词多用“莲花落,落莲花”故称“姚安莲花落”。
  相传,莲花落为清末四川乐山部分流浪艺人落籍于姚安商家湾,靠卖唱乞讨谋生,由于受当地社会生活、民情、习俗、礼仪、语言等等的熏陶,并与民族民间文艺交融繁衍,从而赋予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风俗色彩而别于其他曲种。据此姚安莲花落在民间已流传一百多年。
  姚安莲花落由说白、唱词、曲调三部分组成。说白,主要叙述卖艺人的生活处境,唱词是拨发自身的情感,并且都是韵文,有五字句,上字句,五上混合句,九字句等,曲调悲哀,催人泪下。
  姚安莲花落的演唱形式有两种:一人独唱,多人齐唱。多人唱时由一人领唱,众人帮腔助兴。演唱时,手执莲花板,一人唱众人帮腔,或叙事或抒情,内容极为丰富。有唱爱情婚姻的,如“拐干妹”,有唱劳动生活的,如“放羊调”,有唱劝人行善,祝福纳祥的,如“好个新年对新节”,有唱民俗、礼仪的,如“讨亲曲”,有唱地方风物的,如“数地名”,也有反映时政的。
  姚安莲花落经文艺工作者的加工,从民间艺术走上了专业舞台。专业、业余团队运用姚安莲花落这种曲艺形式,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歌颂改革开放。姚安莲花落曲调编排的大型花灯剧《黄莲庄的故事》1964年在云南省文艺汇演中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和春城人民的赞誉。1976年以曲艺形式编排的《第一课》进京演出,1986年姚安莲花落《寿辰》代表楚雄州参加云南省优秀曲目调演荣获二等奖。
离线semi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261楼 发表于: 2008-02-27 19:50:12
“花灯说唱”是玉溪地区较有代表性的曲艺形式之一。早在一九一二年以前,在城镇及乡村,一些吃素的斋奶,在闲暇时,以劝善为目的,进行讲故事、说唱。内容有“白鹦哥行孝记”,“二十四孝图”、“金铃记”等。一九二三年间这种说唱开始有男的参加,?K使用单一乐器伴奏,如小胡琴(小二胡)、笛子、月琴,或敲打木鱼等。常在节日庙会进行演唱活动。出场演唱的多是男角。一九三八年间发展到茶室清唱,一至几人坐唱,一般没有专业人员,只是业余爱好者演唱。??
??一九六五年,玉溪专区曲艺代表队把花灯说唱这一形式搬上舞台,排演的剧目有《石匠王大爷》、《老伴投肥》等,?K参加了省曲艺调演,受到有关领导部门的重视和观众的热烈欢迎。一九七五年,玉溪地区花灯团用这一形式排演了《春催杜鹃》,作为我省的代表曲目之一参加了全国曲艺调演。一九七九年,为国庆三十周年献礼,又排演了《一张考卷》参加省调演,获得了优秀奖。??
??花灯说唱突破了坐唱的形式。在声腔方面,坐唱是按曲填词,花灯说唱却是依词谱曲,这就赋给编者唱词以灵活性的优势。它有完整的唱段,也有说中带唱,唱中有说,似说似唱的段落,还有配上音乐的数板及韵白,伴奏由单一乐器发展为,二胡、南胡、琵琶、扬琴、打击乐器组成的小民乐队,使说唱音乐更为丰富多彩。?
??在表演方面,坐唱缺乏身段,没有大幅度的动作,花灯说唱搬上舞台必须同时给观众听觉美、视觉美的艺木享受。因此在导表演中,灵活运用戏曲中的唱、做、念、舞的表演程式,同时选择采用了花灯歌舞身段,以各种不同的身段和花灯扇花、葳步来塑造剧中的不同人物。 ?
??另外,花灯说唱与花灯剧也有所区别,它虽属花灯的支系,但更应该属于曲艺的范畴。在道具方面,戏曲表演中人物所须之道具,虚虚实实都能带上舞台使用,可花灯说唱这一形式,要求道具简便活用,因此,一把扇子可以当作多种道具使用,如笔、担、棒、浆、书画,匕首、茶盘、花束等。使用巧妙自如,故而花灯说唱中的扇子有“万能道具”之称。
??花灯说唱不象戏曲那样,由演员扮演人物,“现身”于观众面前来“说法”,而是通过说唱者,时而“跳出”变角色为叙述者、评论者以至鉴赏者来交待人物,衔接剧情、评价好恶,渲染气分,引导观众;时而又“跳入”变叙述者、评论者为剧中角色,有时分扮多角,有时多人只扮一个角色,这是花灯说唱与花灯剧的重大区别。
??花灯说唱在表演上,要求演员有说功、做功、舞功等多方面的基本功,因为常常一人演多角,所以生、旦、净、丑的表演特点,都要基本掌握,才能表演出色,吸引观众。角色的“跳出”“跳入”要敏捷清晰,不能含糊混淆,而是要求角色形象尽可能丰富典型,评述活泼动人。
??花灯说唱要充分发挥溶文学、音乐、表演为一炉,内容短小精捍,形式灵活自由的优势,尽量做到语言生动形象,音乐流畅,表演明快,才能生动活泼,感人至深。对于这一曲种,只要我们辛勤钻研,不断创新,美好的前景将如饮醇酒而令人陶醉!
离线semi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262楼 发表于: 2008-02-27 19:51:27
陕西独角戏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陕西出现了一种新的曲艺形式,它集单口相声、故事和话剧的特点于一身,利用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来推动情节的发展。由于节目是由一个人来表演的,所以这种曲艺形式就被人们称为陕西独角戏。它的创始人就是石国庆。
  陕西独角戏在中国曲艺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不过,当初石国庆创作独角戏却纯属一个偶然。那是在一九七九年,有一天石国庆接到了一个任务,领导让他创作一个节目代表单位去参加全国的职工文艺调演。
离线semi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263楼 发表于: 2008-02-27 19:52:44
陕北说书

 陕北说书是流行于陕西省延安、榆林地区的一种鼓书。过去均为盲人演唱。表演形式为一人自弹自唱,伴奏乐器为三弦或琵琶,此外,还有绑在小腿上的,以两块木板制成的甩板,和绑在手腕上的,称“嘛喳喳”的一串小木板,这是作为打节奏用的。
  陕北说书长期在农村演出,唱词生活气息浓厚,通俗易懂。例如形容古代英雄是:“头大如斗,眼赛铜铃,口似血盆、牙赛钢锥,捶头一攥炒菜盆,两只老脚赛门樽”。曲目内容多以“奸臣害忠良,相公招姑娘”为主。唱腔激越、粗犷,具有浓郁的陕北风情。
  著名的说书艺人是韩起祥(1915--1989),他3岁双目失明,13岁拜师学艺,14岁开始以说书卖艺谋生。他善于将当地流行的民歌小调揉进陕北说书的唱腔音乐之中。韩起祥不仅说唱传统书目造诣很深,还擅编演反映现实生活的新书目,从本世纪40年代初,他便开始编演革命斗争内容的新书。如《刘巧团圆》、《翻身记》、《我给毛主席说书》等。80年代初, 他开始培养明目的年轻姑娘演唱陕北说书, 在1986年的全国曲艺大赛中获得成功,扩大了陕北说书的影响。
离线大皮球

发帖
68728
金钱
340137
91币
8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432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08-25
最后登录
2020-11-12
只看该作者 264楼 发表于: 2008-02-27 19:53:53
挺好~~继续
离线semi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265楼 发表于: 2008-02-27 19:55:46
壮族末伦 亦称巫伦,主要流传于壮语南部方言区的靖西、德保、那坡、天等、大新、龙州等县。靖西的末伦有下甲、上甲之分,德保的末伦有北路、南路之分。其中,靖西下甲末伦和德保北路末伦发展较快,是今日末伦音乐的主要成分。
  靖西下甲末伦,唱词一般以7字6句为一段,52句式,押腰脚韵,也可间插5字句、3字句、说白等。但有时每段句数也可少于6句或多于6句,甚至采用多句体的排歌句式。唱腔以固定曲调下甲调为基础,腔随字变,句式严谨。基本结构为6个乐句,前有引腔(起式),后有尾声(煞腔)。用宫调式。主要伴奏乐器是三弦。由表演者自弹自唱。
  德保北路末伦,唱词以5字和7字混合的6句为基础。32或322句式,押腰脚韵。唱腔分引腔、正文、尾声。正文唱腔源于巫调,近似德保北路山歌。用羽调式。主要伴奏乐器是一串铁链或铁片琴。由表演者自奏自唱。
离线semi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266楼 发表于: 2008-02-27 19:56:32
独脚戏又称“滑稽”,流行于上海、江苏、浙江一带,以方言演出。独脚戏兴起于1920年前后,早期多由一人演出,艺术上受到江、浙、沪一带流行的“小热昏”、“唱新闻”、“隔壁戏”等说唱形式的影响。独脚戏创始时期的艺人王无能,曾演过文明戏的丑角,江笑笑、刘春山也各有专擅,当时称为“滑稽三大家”。他们的表演也吸收了文明戏和相声的表现手法,形成“说唱”与“滑稽”的拼挡演出,遂使独脚戏形成独立的曲种。
离线semi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267楼 发表于: 2008-02-27 19:57:29
 双簧为北方说唱表演之一,相传为清代北京艺人黄辅臣所创,因其姓「黄」而得名。至于创始缘起说法则有二说,分述如下:
  第一种说法为:黄辅臣原为咸丰、同治年间评书艺人,擅长模仿人物语言、市声、鸟兽声,以「连学带做」的表演见长,后来发展出两人表演的形式,一人在后学声、一人在前做表,称为「双黄」。
  第二种说法为:黄辅臣是清代干、嘉时期艺人,擅长说「硬书」,晚年嗓音失声,无法演唱,于是改为二人合作,据传合演者即为黄辅臣之子,表演时躲在其父身后仿真各种人物声音说话、演唱,黄辅臣则在前依样表演,不出声,偶而故意露出破绽,逗引观众发笑,因前后二人都姓黄,所以谓之「双黄」。
离线semi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268楼 发表于: 2008-02-27 19:57:50
上海说唱是在「独角戏」的唱调基础上,吸收苏州弹词的说表技巧逐步发展形成的,早期独角戏演员在返场时,常由上手唱些自编小调和戏曲,下手操琴伴奏,渐渐形成单独表演的曲艺形式,以穿插各地方言见长,唱调来源大致有六,一为「基本调」,如《苏滩赋》、《小鼓调》、《金铃塔》,二为「民间小调」,如《无锡景》、《紫竹调》,三为「小贩叫卖声曲调」,如《卖橄榄》等,四为「地方戏曲、曲艺」,如《淮剧》、《甬剧》等,五为「中外流行歌曲」,六为自行谱曲。
  由于上海说唱唱调广泛吸收苏滩、宣卷和各地民歌、小调以及各种戏曲、曲艺唱腔,甚至自编曲调,来源多样,故称「什锦说唱」或「方言说唱」,或依方言种类而命名「沪剧说唱」、「越剧说唱」等,五十年代中期,取名为「上海说唱」,把「一唱到底」的形式,发展成说、表、唱、做的浓缩形式,逐步定型。
  上海说唱灵活多变,能叙事、能抒情、能说理,演唱特点为一曲到终或用多种曲调,说唱相间,可一人说唱,也可双人、多人说唱,演唱曲目皆为短篇,以喜剧性内容为主,强调「噱头」。伴奏乐器有胡琴、扬琴、琵琶、萧等,有些男演员表演时手持三巧板(或称三翘板),自击鼓板,搭配节奏,或作为道具使用。
离线semi
发帖
*
金钱
*
91币
*
信誉
0
资产
0 IST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
*
最后登录
*
只看该作者 269楼 发表于: 2008-02-27 19:58:26
金钱板曾名"金剑板"、"三才板"、"金签板",是流行于成都以及四川各地的一种民间曲艺演唱形式。形成于清初,早期多以跑乡场、扯地圈为主,后进入茶社书场演唱。由一人表演,唱词多为节字句或十字句,方言土语演唱,唱词通俗易懂。其唱腔以部分川剧曲牌与四川民歌为基础形成。金钱板板质以楠竹或斑竹制成,共3块,每块长30厘米、宽3.3厘米、厚约0.5厘米,其中两块中嵌有小铜钱或金属片,故名"金钱板"。它可击出风云雷雨九种不同节奏、音响。其流派分"花派"、"杂派"、"清派"。"花派"板式打得花,打得热闹,且打且耍,眉眼身法灵活自如;"杂派"唱词长短运用自如,不受节奏拘束,唱一段说一段,说中带唱;"清派"重视咬词吐字,字正腔圆,细腻准确,行腔中不能有"啦"、"哈"、"呀"等虚字尾音出现,表演动作不大。演出的曲目有《武松赶会》、《瞎子算命》、《货郎子》、《绕口令》、《十八扯》、《老实话》、《小菜打仗》等,著名金钱板艺人邹忠新在1949年后吸取各艺术流派之长,不断改革创作,演出了《俩相帮》、《圈套》、《激浪丹心》、《洪湖凯歌》、《双枪老太婆》、《偷鸡》等。
  金钱板是发源于300年前的一种四川特有的说唱艺术,被称为“四川一绝”,以前在茶馆和街头很受欢迎。表演者手拿三块楠竹头做的板子,边敲边打,边说边唱,边唱边演。说的时候有用四川方言说评书的特色,唱腔里又带有清音和四川民歌的调子,表演时更是声情并茂。当年,邹忠新曾带金钱板到抗美援朝战场表演,战士们听得眉飞色舞。而在农村,农民们把邹忠新围在水田中央,听得入了迷。而如今,金钱板已被流行音乐冲击得七零八落。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